水冷电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8687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冷电机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特别是一种水冷电机。
背景技术
水冷电机壳是在电机的金属壳上布置水道冷却系统,通过流水带走电机壳内部的热量,从而降低电机内部温度。现大部分水冷电机壳采用内壳和外壳单独铸造,在内壳和外壳圆周面上车出周向螺旋槽,内壳和外壳合在一起后再进行两端面的焊接,或用粘结剂粘合在一起。将电机壳内的水道加工成纵向水道能够使电机壳整体温度比较均勻,但是现有的水冷电机壳的纵向水道与水冷电机壳的中心线平行,拐弯比较急,而且端盖上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之间的水流流程较长,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1450384U所公开的结构,因此水流不顺畅,水阻大,需要很高的水压供水。此外,现有的水冷电机壳难以通过试压彡0. 5Mpa的试验,而且制造工序复杂,制造麻烦,容易形成废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流顺畅、水阻小、水流流程短且能通过试压 ^ 0. 5Mpa的试验的纵向水冷电机壳。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冷电机壳,包括电机壳主体,所述电机壳主体包括外筒壁和内筒壁,所述电机壳主体的外筒壁和内筒壁铸造成为一整体,所述电机壳主体的两端分别密封固定连接有相应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电机壳主体上具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所述外筒壁和内筒壁之间铸有多条左、右纵向隔墙,所述多条左、右纵向隔墙呈犬牙交错形布置,即当一条左纵向隔墙的左端与第一端盖相接时,其右端与第二端盖之间留有第二空隙;与上述一条左纵向隔墙相邻的右纵向隔墙的左端则与第一端盖之间留有第一空隙,其右端与第二端盖相接,所述每相邻两个左、右纵向隔墙的侧壁之间形成纵向水道,第一空隙处和第二空隙处分别形成第一周向水道和第二周向水道,所述纵向水道沿电机壳主体的纵向呈螺旋形延伸,纵向水道的中心线的螺旋角α为5° ^30°,所述纵向水道与第一周向水道以及第二周向水道连通为冷却水道,冷却水道一端与冷却水进口相通,另一端与冷却水出口相通,所述冷却水进口位于第一空隙处且与第一周向水道相连接; 所述冷却水出口位于第二空隙处且与第二周向水道相连接,同时冷却水出口位于冷却水进口的背侧。所述左、右纵向隔墙的连接端的周向宽度大于自由端的周向宽度。所述左纵向隔墙的两侧壁之间的夹角β为5°飞0°,右纵向隔墙的两侧壁之间的夹角Y为5° 60°。所述左、右纵向隔墙的两侧壁之间的夹角β和Y相等时,左纵向隔墙和右纵向隔墙形状一致,方向相反,纵向水道的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通道面积处处相等。所述冷却水进口位于电机壳主体的顶部;所述冷却水出口位于电机壳主体的底部。[0009]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外筒壁和内筒壁之间铸有多条左、右纵向隔墙,所述多条左、右纵向隔墙呈犬牙交错形布置,所述每相邻两个左、右纵向隔墙的侧壁之间形成纵向水道,第一空隙处和第二空隙处分别形成第一周向水道和第二周向水道,所述纵向水道沿电机壳主体的纵向呈螺旋形延伸,纵向水道的中心线的螺旋角α为5° ^30°,因此水流顺畅、水阻小,无需很高的水压供水;还由于冷却水进口位于第一空隙处且与第一周向水道相连接,冷却水出口位于第二空隙处且与第二周向水道相连接,同时冷却水出口位于冷却水进口的背侧,因此冷却水从冷却水进口进入电机壳主体后,水流分为两路,再在冷却水出口处汇合后流出,水流流程短,冷却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水道是与电机壳主体一起铸造而成,能够达到试压彡0. 5ΜΙ^试验,加工工序少,制作简单,成品率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冷电机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却水道及水流流程的展开示意图;图3是图1沿A-A线的剖面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机壳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冷电机壳,包括电机壳主体1,所述电机壳主体1包括外筒壁1-3和内筒壁1-4,所述电机壳主体1的外筒壁1-3和内筒壁1-4铸造成为一整体,所述电机壳主体1的两端分别密封固定连接有相应的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所述电机壳主体1上具有冷却水进口 1-1和冷却水出口 1-2,所述外筒壁1-3和内筒壁1-4之间铸有多条左、右纵向隔墙1-5、1_6,所述多条左、右纵向隔墙1-5、1-6呈犬牙交错形布置, 即当一条左纵向隔墙1-5的左端与第一端盖2相接时,其右端与第二端盖3之间留有第二空隙4 ;与上述一条左纵向隔墙1-5相邻的右纵向隔墙1-6的左端则与第一端盖2之间留有第一空隙5,其右端与第二端盖3相接,所述每相邻两个左、右纵向隔墙1-5、1-6的侧壁之间形成纵向水道6,第一空隙5处和第二空隙4处分别形成第一周向水道7和第二周向水道8,所述纵向水道6沿电机壳主体1的纵向呈螺旋形延伸,纵向水道6的中心线的螺旋角 α为5° ^30°,所述纵向水道6与第一周向水道7以及第二周向水道8连通为冷却水道, 冷却水道一端与冷却水进口 1-1相通,另一端与冷却水出口 1-2相通,所述冷却水进口 1-1 位于第一空隙5处且与第一周向水道7相连接;所述冷却水出口 1-2位于第二空隙4处且与第二周向水道8相连接,同时冷却水出口 1-2位于冷却水进口 1-1的背侧。如图1、2、4所示,为了便于将纵向水道铸造成螺旋形,所述左、右纵向隔墙1-5、 1-6的连接端的周向宽度大于自由端的周向宽度。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铸造和清砂,所述左纵向隔墙1-5的两侧壁之间的夹角β 为5° 60°,右纵向隔墙1-6的两侧壁之间的夹角γ为5° 60°。如图4所示,所述左、右纵向隔墙1-5、1_6的两侧壁之间的夹角β和Y相等时, 左纵向隔墙1-5和右纵向隔墙1-6形状一致,方向相反,纵向水道6的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通道面积处处相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制作更方便。周向水道7、8和纵向水道6是通过坭芯一体形成,当纵向水道6的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通道面积处处相等时,下坭芯时不用考虑坭芯的方向;而当纵向水道6的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通道面积渐变时,下坭芯时要特别注意坭芯的方向,否则容易产生废品。如图1所示,所述冷却水进口 1-1位于电机壳主体1的顶部;所述冷却水出口 1-2 位于电机壳主体1的底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水自身的重力,冷却水从冷却水进口 1-1处进入后完全可依靠重力从冷却水出口处1-2流出。因此水冷电机壳使用过程中,可减少周向水道7、8和纵向水道6中的水压,对电机壳主体1的耐水压要求更低。如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水从第一周向水道7处的冷却水进口 1_1 进入,水流分为两路,即沿相邻两个螺旋形的纵向水道6运行,再在位于冷却水进口 1-1背侧的、且在第二周向水道8处汇合后经冷却水出口 1-2流出,水流流程短,冷却效果好,能够有效降低电机内部温度。
权利要求1.一种水冷电机壳,包括电机壳主体(1 ),所述电机壳主体(1)包括外筒壁(1-3)和内筒壁(1-4),所述电机壳主体(1)的外筒壁(1-3)和内筒壁(1-4)铸造成为一整体,所述电机壳主体(1)的两端分别密封固定连接有相应的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其特征在于a、所述电机壳主体(1)上具有冷却水进口(1-1)和冷却水出口(1-2),b、所述外筒壁(1-3)和内筒壁(1-4)之间铸有多条左、右纵向隔墙(1-5、1-6),c、所述多条左、右纵向隔墙(1-5、1_6)呈犬牙交错形布置,即当一条左纵向隔墙(1-5) 的左端与第一端盖(2)相接时,其右端与第二端盖(3)之间留有第二空隙(4);与上述一条左纵向隔墙(1-5)相邻的右纵向隔墙(1-6)的左端则与第一端盖(2)之间留有第一空隙 (5),其右端与第二端盖(3)相接,d、所述每相邻两个左、右纵向隔墙(1-5、1-6)的侧壁之间形成纵向水道(6),第一空隙 (5)处和第二空隙(4)处分别形成第一周向水道(7)和第二周向水道(8),e、所述纵向水道(6)沿电机壳主体(1)的纵向呈螺旋形延伸,纵向水道(6)的中心线的螺旋角α为5° ^30°,f、所述纵向水道(6)与第一周向水道(7)以及第二周向水道(8)连通为冷却水道,冷却水道一端与冷却水进口( 1-1)相通,另一端与冷却水出口( 1-2)相通,g、所述冷却水进口(1-1)位于第一空隙(5)处且与第一周向水道(7)相连接;所述冷却水出口( 1-2)位于第二空隙(4)处且与第二周向水道(8)相连接,同时冷却水出口( 1-2) 位于冷却水进口(1-1)的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纵向隔墙(1-5、1_6)的连接端的周向宽度大于自由端的周向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向隔墙(1-5)的两侧壁之间的夹角β为5° 60°,右纵向隔墙(1-6)的两侧壁之间的夹角γ为5° 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纵向隔墙(1-5、1-6)的两侧壁之间的夹角β和Y相等时,左纵向隔墙(1-5)和右纵向隔墙(1-6)形状一致,方向相反,纵向水道(6)的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通道面积处处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进口(1-1)位于电机壳主体(1)的顶部;所述冷却水出口(1-2)位于电机壳主体(1)的底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冷电机壳,包括电机壳主体、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电机壳主体上具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外筒壁和内筒壁之间铸有多条左、右纵向隔墙,多条左、右纵向隔墙呈犬牙交错形布置,每相邻两个左、右纵向隔墙的侧壁之间形成纵向水道,第一空隙处和第二空隙处分别形成第一周向水道和第二周向水道,纵向水道沿电机壳主体的纵向呈螺旋形延伸,纵向水道的中心线的螺旋角α为5°~30°,所述冷却水进口位于第一空隙处且与第一周向水道相连接,冷却水出口位于第二空隙处且与第二周向水道相连接,同时冷却水出口位于冷却水进口的背侧。本实用新型水流顺畅、水阻小,水流流程短,冷却效果好,能够达到试压≥0.5MPa试验,加工工序少,制作简单,成品率高。
文档编号H02K5/04GK202153686SQ201120228178
公开日2012年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陈亚飞, 陈小华 申请人: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