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母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8689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母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配电柜中的安全母线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电路管理和检修,往往会通过设置相应的配电柜或配电箱以便开关、仪表等设备的成套安装。母线作为配电柜内各级配电装置的连接起到了电源传送载体,而传统母线多采用裸导线或绞线来构成各级配电装置的连接。但是,在狭小的配电柜箱体内,相互交错,甚至杂乱无章的母线安设,使得配电柜内各级配电装置的连接存在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极有可能为以后的使用和检修带来漏电、短路,甚至火灾的严重事故。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得各级配电装置间的连线整齐有序,提高配电柜安全级别的安全母线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母线装置,其特征是 包括有绝缘壳体,以及安设于绝缘壳体内的三条导电排本体,各导电排本体间相互绝缘设置,各导电排本体上分别电联接有一根引入线,各引入线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间绝缘设置,且各引入线分别延伸至绝缘壳体外,各导电排本体上还分别电联接有多根引出线,各引出线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间绝缘设置,各引出线间绝缘设置,且各引出线分别延伸至绝缘壳体外,而分别位于不同导电排本体上的一条引出线共同构成一组引出线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绝缘壳体内安装导电排本体,然后通过三条引入线分别引入a相、b相和c相线至导电排本体上,接着通过引出线引出,并将不同导电排本体上的引出线组合成不同组的引出线组,各引出线组可为各级配电装置提供电源。本实用新型一体设置,结构小巧,且能对配电柜内的电源传送进行合理分配,使得各连线间不会发生交错, 在极大程度上保护了配电柜内用电的安全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排本体均为长条状,绝缘壳体包括有基座和盖设于基座上的端盖,基座上开设有三条供导电排本体安设的容置槽,各导电排本体上所延伸出的引入线分别朝向基座同一侧设置,同一引出线组上的引出线均朝向基座同一侧设置,端盖盖设于基座上容置槽所在侧的端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同一引出线组内的引出线均相邻设置,各引出线和引入线与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间均设有绝缘垫,由此构成各引出线和引入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间的绝缘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座和端盖设置方便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拆卸和维护,而绝缘垫的安设可避免工作状态下爬电的产生,符合国家相关的用电安全规定,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实用性。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座包括有多个基座本体,各基座本体间通过卡槽卡块构成卡接配合,所述三条容置槽分别沿基座本体轴向设置,并贯穿基座本体,所述基座本体上与容置槽相平行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三个安装孔,该安装孔均贯穿相邻的容置
槽槽壁。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延伸至绝缘壳体外的引入线和引出线上均开设有供与外部导线连接用的连接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座由多个基座本体组合而成,由此可以通过更多的基座本体相互卡接组合来延长基座整体长度,使得基座上引出线组的数量也能相应增加,从而能根据客户需要而用于更多的用电场合。每一个基座本体上恰设有三个安装孔,从而够一组引出线组的数量连接。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电排本体、引入线、引出线和绝缘垫的装配图。图4为图3的主视图。图5为图4的A部放大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基座本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有绝缘壳体1和三条长条状的导电排本体2,绝缘壳体1包括有基座11和盖设于基座11上的端盖12,基座11和端盖12间通过螺钉连接,基座 11上开设有三条供导电排本体2安设的容置槽111,容置槽111均沿基座11轴向设置并贯穿基座11。各导电排本体2间通过容置槽111槽壁构成彼此间的绝缘设置,各导电排本体 2上分别电联接有一根引入线3,各引入线3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2间绝缘设置,且各引入线3分别延伸至绝缘壳体1外,从而可与外部的总电源连接。各导电排本体2上还分别电联接有多根按相等间隔设置的引出线41,各引出线41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2 间绝缘设置,各引出线41间也绝缘设置,且各引出线分别延伸至绝缘壳体1外,从而可与外部各级的配电设备电联接。其中,各导电排本体2上所延伸出的引入线41分别朝向基座11 同一侧设置,相邻的三条位于不同导电排本体2上的一条引出线41共同构成一组引出线组 4,该引出线组4不仅相邻,而且恰好构成三条导电排本体2的引出,同一引出线组4上的三条引出线41均朝向基座11同一侧设置,端盖12盖设于基座11上容置槽111所在侧的端部,由此避免了导电排本体2、引入线3和引出线41的外露,提高用电的安全性。所述同一引出线组4内的引出线41均相邻设置,各引出线41和引入线3与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2 间均设有绝缘垫5,绝缘垫5恰位于引入线3与导电排本体2间的重叠位置,从而起到了阻隔两者间产生爬电的问题,同理,绝缘垫5还设于引出线41与导电排本体2间的重叠位置, 由此构成各引出线41和引入线3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2间的绝缘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基座11包括有多个长方形的基座本体112,各基座本体112间通过卡槽卡块构成卡接配合,该卡槽1121为燕尾状卡槽,而卡块1122为燕尾形的卡块,所述三条容置槽111分别沿基座本体112轴向设置,并贯穿基座本体112,该容置槽111上位于基座本体112边缘处的槽壁上分别开设有贯穿该容置槽槽壁的三个安装孔113。该容置槽111其中一侧槽壁上的安装孔113可供同一引出线组4上的三根引出线41伸出,另一侧的安装孔113则可供三条引入线3伸出用。由此可知,任何一个基座本体112上均可以实现引入线3的伸出,同理,三条引入线3可从基座11上任何一侧的任何位置伸出,从而实现引入线3的自由安排,避免引入线3的位置限制。其中,延伸至绝缘壳体1外的引入线3和引出线41上均开设有供外部导线连接用的连接孔6。 本实用新型中,在绝缘壳体1内安装导电排本体2,然后通过三条引入线3分别与外部引入的a相、b相和c相连接,并与三条导电排本体2,接着通过引出线41引出,并将不同导电排本体2上的引出线组41合成不同组的引出线组4,各引出线组4可为各级配电装置提供电源。本实用新型一体设置,结构小巧,且能对配电柜内的电源传送进行合理分配, 使得各连线间不会发生交错,在极大程度上保护了配电柜内用的安全问题。引入线可以与外部刀开关或断路器连接,且引入线上引进的电流大小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安全电流的使用范围为100-630A间,而引出线上可根据需要连接各种型号的断路器,各断路器的电流范围可以为10-600A。其中,基座11和端盖12设置方便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拆卸和维护, 而绝缘垫5的安设可避免工作状态下爬电的产生,符合国家相关的用电安全规定,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实用性。另外,基座11由多个基座本体112组合而成,由此可以通过更多的基座本体112相互卡接组合来延长基座11整体长度,使得基座11上引出线41组的数量也能相应增加,从而能根据客户需要而用于更多的用电场合。本实用新型中,基座11由4个相互卡接组合成的基座本体112构成,而实际运用中,基座本体112的数量可以为2个至8个自由选择组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同等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安全母线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有绝缘壳体,以及安设于绝缘壳体内的三条导电排本体,各导电排本体间相互绝缘设置,各导电排本体上分别电联接有一根引入线,各引入线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间绝缘设置,且各引入线分别延伸至绝缘壳体外,各导电排本体上还分别电联接有多根引出线,各引出线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间绝缘设置, 各引出线间绝缘设置,且各引出线分别延伸至绝缘壳体外,而分别位于不同导电排本体上的一条引出线共同构成一组引出线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母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电排本体均为长条状,绝缘壳体包括有基座和盖设于基座上的端盖,基座上开设有三条供导电排本体安设的容置槽, 各导电排本体上所延伸出的引入线分别朝向基座同一侧设置,同一引出线组上的引出线均朝向基座同一侧设置,端盖盖设于基座上容置槽所在侧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母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同一引出线组内的引出线均相邻设置,各引出线和引入线与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间均设有绝缘垫,由此构成各引出线和引入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间的绝缘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母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基座包括有多个基座本体,各基座本体间通过卡槽卡块构成卡接配合,所述三条容置槽分别沿基座本体轴向设置,并贯穿基座本体,所述基座本体上与容置槽相平行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三个安装孔,该安装孔均贯穿相邻的容置槽槽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母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延伸至绝缘壳体外的引入线和引出线上均开设有供与外部导线连接用的连接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得各级配电装置间的连线整齐有序,提高配电柜安全级别的安全母线装置,包括有绝缘壳体,以及安设于绝缘壳体内的三条导电排本体,各导电排本体间相互绝缘设置,各导电排本体上分别电联接有一根引入线,各引入线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间绝缘设置,且各引入线分别延伸至绝缘壳体外,各导电排本体上还分别电联接有多根引出线,各引出线与自身不相连的导电排本体间绝缘设置,各引出线间绝缘设置,且各引出线分别延伸至绝缘壳体外,而分别位于不同导电排本体上的一条引出线共同构成一组引出线组。本实用新型结构小巧,且使得配电柜内各连线间不会发生交错,在极大程度上保护了配电柜内用的安全问题。
文档编号H02B1/20GK202111374SQ20112022915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吴剑英 申请人:吴剑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