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条、马达以及制造汇流条和马达的过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5762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汇流条、马达以及制造汇流条和马达的过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与从线圈引出的多个导线的端部电连接的汇流条,以及用于制造该汇流条的过程。
背景技术
模压条带状导体一般用于当前这种类型的汇流条。通常,通过将金属板冲压成具有呈现条带状导体的一定形状的中间构件,然后将所述中间构件的一定部分弯曲来形成条带状导体,例如JP-A-2000-333400。另外,除了条带状导体之外,JP-B3650372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完全使用导线作为连接导体回流条。JP-B3650372中公开的连接导体是通过将具有圆形或矩形横截面的导线弯曲成一定形状而形成的。具体地说,通过将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单个导线弯曲而形成环状收纳部以及用于线圈连接的端子部,所述端子部以放射状形状从所述收纳部的四个部位朝向外径方向突出。该用于线圈连接的端子部是通过将导线在前端弯曲并折叠180度而形成的。为了防止折叠好的导线再次展开,用于线圈连接的端子部的基部通过TIG焊接结合。在用于线圈连接的端子部的前端上,形成了用于插入线圈的导线(lead line)的环状部。此外,还公开了通过在直径方向上将收纳部拉平为平坦形状而形成的连接导体。在该旋转电机中,呈现这种形式的三个连接导体被收纳在环状保持器中。该保持器具有三个不同深度的收纳凹槽,这些收纳凹槽以同心的圆形形式布置,其中每个连接导体的收纳部分别收纳在这些收纳凹槽中。通常,汇流条具有形成在多个部位的突出端子,因此其布局形式非常复杂。因而,当通过将金属板冲压成中间构件以产生条带状导体来形成汇流条时,冲压过程之后会产生金属废料,从而致使产出率下降。为了提高产出率,针对汇流条的形状或冲压金属板时中间构件的定位进行了各种研究。然而,当前的情况是百分比之几十的金属板都被浪费了。在这方面,当如JP-B3650372中那样通过使用导线制造连接导体时,不会产生金属废料,也不会出现像条带状导体中那样的产出率问题。引用文献列表专利文献:PTLl JP-A-2000-333400PTL2 JP-B365037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然而,由于JP-B3650372中的连接导体仅仅通过折叠导线来形成用于线圈连接的端子部,因此其需要将基部焊接,这在可加工性方面是不利的。此外,由于用于线圈连接的端子部的厚度而使得连接导体难以被收纳在保持器中,这使得与条带状导体相比难以操纵。另外,在JP-B3650372的用于线圈连接的端子部中,多个线圈导线同时被插入到用于线圈连接的端部,或者需要压紧或者需要焊接,并且需要手动操作或布置复杂的制造装置或过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用于制造汇流条的方法,该汇流条与多个导线的端部电连接。该方法包括:形成多个端子形成部的步骤、轧制整个盘条的步骤、以及将所述盘条弯曲成一定形状的步骤。在形成多个端子形成部的步骤中,将单个盘条的中间部折叠以形成朝向所述盘条的横向方向突出的多个端子形成部。在轧制整个盘条的步骤中,轧制包括所述端子形成部的整个盘条。在将所述盘条弯曲成一定形状的步骤中,将轧制好的盘条弯曲成一定形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包括:呈板状的本体部;以及呈板状的多个端子部,这多个端子部与所述本体部一体形成,与所述导线的端部的排列相对应。所述端子部具有:端子突出部,该端子突出部由彼此面对地从所述本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延伸部构成;以及从所述端子突出部延伸的端子前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一种用于制造汇流条的方法,该汇流条与多个导线的端部电连接。该方法包括:形成多个端子形成部的步骤、形成连接端形成部的步骤、轧制整个盘条的步骤、以及将盘条弯曲成一定形状的步骤。在形成多个端子形成部的步骤中,将线形形状的单个盘条在中间部折叠以形成朝向所述盘条的横向方向突出的多个端子形成部。在形成连接端形成部的步骤中,相对于所述线形形状的盘条在与所述端子形成部的相反的方向上折叠所述盘条的两端中的每一端。在轧制整个盘条的步骤中,在包括所述端子形成部的整个盘条上执行轧制过程。在将盘条弯曲成一定形状的步骤中,将轧制好的盘条弯曲成一定形状。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像条带状导体一样容易地操纵并且没有产出率问题的汇流条。


图1是示出了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示出了分割式定子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是示出了定子和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汇流条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后表面观看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图6a是示出了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示意图。图6b是示出了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示意图。图6c是示出了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示意图。图6d是示出了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示意图。图6e是示出了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示意图。图7是从后表面观看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平面图。图8a是示出了沿着图7中的线A — A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b是示出了沿着图7中的线B - B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c是示出了沿着图7中的线C 一 C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d是示出了沿着图7中的线D — D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图9是定子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0是示出了马达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11是从图10中所示的箭头E的方向观看的示意图。图12是用于说明端部和线端之间的连接的示意图。图13a是示出了端部和线端相结合的区域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3b是示出了端部和线端相结合的区域的示意性正视图。图14是示出了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5是示出了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示意性立体图。为了示出内部结构而省略了该汇流条单元的一部分。图16a是示出了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示意图。图16b是示出了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示意图。图16c是示出了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示意图。图16d是示出了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示意图。图17是示出了马达的修改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18a是示出了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修改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18b是示出了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修改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18c是示出了汇流条及其制造过程的修改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然而,以下描述实质上是示例,并且它们不必然地意味着对本发明应用在何处或如何使用带来任何限制。图1示出了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马达。该马达I是内转子型无刷马达。马达I包括壳体2、轴3、转子4、定子5、汇流条单元6和转角传感器7。转子4、定子5和汇流条单元6的中心均定位成使得它们均与中心轴线A近似重合。壳体2包括筒状壳体11和盘状罩12,所述筒状壳体在一端具有开口。凸缘Ila围绕壳体11的开口端突出。罩12固定地结合至凸缘11a。在罩12的中央部分上开设有轴窗口 12a。轴承部Ilb在壳体11的底表面上形成为与轴窗口 12a相对。轴3设置在由罩12封闭的壳体11内部。轴承8设置在轴承部IIb和轴窗口 12a中的每个的内侧。轴3通过轴承8、8而相对于壳体2被支撑为能旋转。轴3的一个端部穿过轴窗口 12a朝向罩12的外部突出。马达I的旋转驱动功率通过端部输出。在轴3的中央部分上,转子4以同心的方式固定。转子4包括筒状转子铁芯41和磁体42。磁体42设置在转子铁芯41的外周面上。磁体42的磁极被布置成使得N极和S极沿圆周方向交替地布置。筒状定子5被布置在转子4的圆周上。定子5固定在壳体11的内部。定子5的内周面被布置成面向转子4的外周面,且在它们之间具有微小间隔。定子5通过连接多个(在当前实施方式中为12个)分割式定子50而形成。如图2中所示,分割式定子50包括分割式铁芯51、绝缘体52、线圈53和树脂层54。具体地,分割式铁芯51通过层叠多个近似T形钢板而形成。分割式铁芯51包括芯背(core back) 51a和从该芯背51a的中央部分朝向直径方向的中心延伸的齿51b,芯背51a和齿51b彼此连接。具有绝缘特性的绝缘体52安装在分割式铁芯51上。线圈53通过在设置有绝缘体52的各齿51b上缠绕具有搪瓷涂层的诸如铜线之类的导线而形成。因而,在当前实施方式中,设置12个线圈。围绕齿51b缠绕的导线的两个端部(线端55)均从分割式定子50的一个端部引出。这些线端55在被安装在马达I中时变成与轴3平行。此外,由于线端55是从每一个分割式定子50引出的,因此在当前实施方式中24个线端55从定子5引出。除了两个线端55之外,线圈53都被树脂层54模塑。由于线端55的基端利用树脂层54模塑,因此将该线端55定位在一定位置。此外,通过利用树脂层54模塑基端,从树脂层54伸出的线端55的前端变得难以弯曲,这使得可以将线端55的前端稳定地保持成直线。而且,由于线端55借助夹具而被模塑在固定状态下,因此线端55的伸出部的定位精度与未模塑的线端相比增加更多。因此,能够容易地执行稍后描述的线端55和端子部66的连接过程。稍后将进一步描述线端55的布置。如图3中所示,汇流条单元6附装至位于定子5的壳体11的供引出线端55的开口侧和输出侧的一个端部。如图4和图5所示,汇流条单元6包括多个(在当前实施方式中为4个)汇流条61、以及支撑汇流条61的绝缘转接器62。汇流条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汇流条61包括分别连接至定子5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相汇流条61u、61v、61w、以及连接至中性点的一个公共汇流条61x。即,当前实施方式的每个线圈53均以Y形连接布置。汇流条61是沿着长度具有近似相同厚度的条带状导体。汇流条61包括呈现围绕中心轴线A弯曲成环的板条形状的本体部65,并且呈现板条形状的多个端子部66与本体部65—体地形成。本体部65和端子部66由一个构件制成。在当前实施方式中,在相汇流条61u、61v、61w的每个本体部65u、65v、65w上均形成四个端子部66u、66v、66w。另外,在公共汇流条61x的本体部65x上形成12个端子部66x。在下文中,当无需区别U相、V相、W相、以及公共相时,它们将被称为汇流条61而不指明U、V、w和X。而且,每个相汇流条61u、61v、61w均具有在一些情况下呈现板条形状的两个连接端部67u、67v、67w, —个连接端部通过彼此结合而与本体部65 —体地形成。连接端部67u、67v、67w与本体部65和端子部66 —起由一个构件制成。连接端部67优选地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从本体部65的两端中的每一端朝向轴向方向延伸。另外,轴向方向是指沿着中心轴线A的方向,在下文中将称为轴向方向。连接端部67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隔着本体部65与端子部66相对。每个端子部66u、66v、66w、66x都优选地形成为钩形,并且布置在本体部65的横向端的一定位置处。端子部66具有:端子突出部63,所述端子突出部从本体部65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间区域朝向横向方向突出;以及端子前端66c,所述端子前端从端子突出部63的前端延伸。具体地,端子突出部63具有端子基部66a和端子中间部66b。具有较短长度的端子基部66a从本体部65的横向端的一定位置朝向横向方向突出,并且朝向与本体部65近似正交的方向延伸。端子中间部66b从端子基部66a的前端延伸,并向本体部65的径向弯曲,以朝向与端子基部66a近似正交的方向延伸。端子前端66c从端子中间部66b延伸,弯曲成与本体部65相对并朝向与端子中间部66b近似正交的方向延伸。汇流条的制造方法汇流条61通过加工没有绝缘涂层的单个裸线(例如裸铜线68)而形成。图6示出了汇流条61的制造过程。首先,如图6a所示,制备具有一定长度的单个裸铜线68的盘条。裸铜线68可以是具有例如大约2mm直径的商品。随后,如图6b所示,通过折叠裸铜线68,形成用于形成本体部65的本体形成部69、用于形成端子部66的端子形成部70、和用于形成连接端部67的连接端形成部71。具体地,当形成端子形成部70时,弯曲位于裸铜线68的中间区域处的一定位置,然后使裸铜线68的从弯曲点延伸出并彼此相对的部分变得更接近而基本平行。裸铜线68在一定位置向弯曲裸铜线68的前端的相反方向弯曲近似90度。通过重复该过程,形成多个端子形成部70,所述多个端子形成部70与在横向方向沿着直线延伸的本体形成部69近似正交地伸出。在相汇流条61中形成4个端子形成部70,而在公共汇流条61x中形成12个端子形成部70。所有的端子形成部70都布置在本体形成部69的同一侧。通过相对于本体形成部69向端子形成部70的相反侧将裸铜线68的两端均弯曲近似90度而形成连接端形成部71。端子形成部70和连接端形成部71在彼此平行的位置中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由于公共汇流条61x不具有连接端部67,因此在公共汇流条6Ix中没有形成连接端形成部71。随后,如图6c所示,通过沿着与弯曲方向正交的方向轧制形成有端子形成部70的整个裸铜线68而形成中间构件72。通过轧制整个裸铜线68,将中间构件72形成为展开板条的形状。如果这样的中间构件72通过冲压金属板来形成,则在冲压过程之后会产生大量金属废料;然而,当前制造方法不产生任何金属废料。因而,能够实现以100%的产出率制造中间构件72。本体形成部69和连接端形成部71分别被以具有近似相同宽度的板条形状轧制而形成本体65和连接端部67。在端子形成部70中,通过将裸铜线68的从弯曲点相对于彼此平行地延伸的部分进行轧制成一体而形成具有更大宽度的端子部66。具体地说,使被轧制成与本体部54近似相同宽度的一对板条状部的延伸部61s从本体部65在横向方向上面向彼此伸出。通过轧制裸铜线68的弯曲部而将一对延伸部61s中的每个均延伸至以U形形成的前端部分的前端61t并与该前端61t —体地形成。该对延伸部61s或前端61t可以借助轧制过程通过变形而一体地形成。端子突出部63由上述的一对延伸部61s形成,而端子前端66c由上述的前端61t形成。最后,如图6d所示,通过弯曲中间构件72的一定区域,则完成汇流条。具体地,端子基部66a是通过将每个端子部66的基部弯曲近似90度而形成的。此外,每个端子部66的中间部分被折叠近似90度而形成端子中间件66d和端子前端66c。随后,本体部65被在厚度方向上折叠,使得连接端子部67在公共汇流条61x中彼此面对,本体部65的端部将彼此面对,以形成为如图6e所示的环状。每个相汇流条61的端子形成部70均形成有彼此不同的长度。相汇流条61的每个端子基部66a均形成有相同长度。因而,相汇流条61的每个端子中间件66b均形成为具有不同长度。另外,每相的各个相汇流条61的本体形成部69形成有不同长度。因而,各个相汇流条61的本体部65彼此形成有不同的直径。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公共汇流条61x的端子形成部70形成有比相汇流条61短的长度。端子基部66a的长度和端子前端66c的长度对于相汇流条61和公共汇流条61x来说是相同的,而端子中间部66b的长度对公共汇流条61x来说比相汇流条61短。尽管公共汇流条61x具有比相汇流条61更多数量的端子部66,但通过使端子部66的尺寸相对较短可以减少裸铜线68的消耗量。转接器转接器62是树脂的注射成型产品。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转接器62形成有与定子5的形状一致的圆环形状。转接器62的截面为矩形。如图3或5所示,转接器62包括:成形为同心园并彼此面对的内周面62a和外周面62b ;以及一对顶端面62c和后端面62d,这一对顶端面和后端面从内周面62a和外周面62b的每个边缘延伸并且彼此面对。转接器62的顶端面62c具有端子孔73的三个开口。每个相汇流条61的连接端部67穿过这些端子孔73伸出。转接器62的后端面62d具有多个(在当前实施方式中为4个)本体支撑凹槽74和多个(在当前实施方式中为24个)端子支撑凹槽75。如图7或图8所示,本体支撑凹槽74是圆环形状的凹槽,并且以同心形状多重地形成。本体支撑凹槽74具有比汇流条的本体部65的厚度稍大的宽度。根据当前实施方式,在径向方向的内侧布置有三个本体支撑凹槽74u、74v、74w,即第一本体支撑凹槽至第三本体支撑凹槽(它们收纳相汇流条61的本体部65),并且在最外侧布置有收纳公共汇流条61x的本体部65x的第四本体支撑凹槽74x。第一本体支撑凹槽至第四本体支撑凹槽74的深度都相同。端子支撑凹槽75是沿着径向方向延伸而横跨本体支撑凹槽74的凹槽。每个端子支撑凹槽75都呈放射状布置。端子支撑凹槽75的宽度被设定成比汇流条的端子部66的宽度稍大。端子支撑凹槽75以相等间隔形成在沿着圆周方向的24个位置处。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端子支撑凹槽75由分别延伸至第一至第四本体支撑凹槽74的第一端子支撑凹槽至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u、75v、75w和75x构成,参见图4。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x以相等间隔布置在沿着圆周方向的12个位置处。第一至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例如沿着逆时针方向以第一端子支撑凹槽75u、第二端子支撑凹槽75v和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w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布置在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x之间。第一至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的深度都相同。第一至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中的每个端子支撑凹槽都具有不同长度。具体地说,第一至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的一端均通向转接器62的外周面62b。另外,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x的另一端通向第四支撑凹槽74x,同样第一至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的另一端分别通向第一至第三本体支撑凹槽74。多个本体部65和从本体部65延伸的多个端子基部66a分别被收纳在本体支撑凹槽74中,并且它们被以可伸缩的方式布置。多个端子中间部66b分别收纳在端子支撑凹槽75中。此时,由于端子前端66c定位成与本体部65相对,因此其变成与转接器62的外周面相对。如图8a所示,端子支撑凹槽75的深度D2被设定为大于端子部66的厚度。因而,当将端子部66插入转接器62中时,汇流条61不会突出到转接器62的后端面62d,这使得可以避免汇流条61与其他构件的任何接触。本体支撑凹槽74的深度Dl被设定为大于端子支撑凹槽75的深度D2。另外,本体支撑凹槽74的深度Dl和端子支撑凹槽75的深度D2之差被设定成大于本体部65的宽度W。被收纳在本体支撑凹槽74中的汇流条61的运动受到设置在本体支撑凹槽74上的诸如卡合配合件之类的装置的限制。因而,当汇流条61被收纳在转接器62中时,一个汇流条61的端子部62 (其横跨另一个汇流条61的本体部65展开)被端子支撑凹槽75限制,这确保避免与另一个汇流条61的本体54发生任何接触。在汇流条61的端子前端66c的径向外侧形成接合表面76。每个接合表面76都被布置成:当每个接合表面76被安装至转接器62时,都在径向内侧接触虚拟圆77,该虚拟圆77的中心为汇流条单元6的转接器62的中心轴线A,参见图7。当汇流条单元6被安装至定子5时,线端55被接合至这些接合表面76。如图3中所示,当汇流条单元6被安装至定子5时,转接器62的后端面62d面向定子5的输出侧端部5a。通过这种构造,可以防止汇流条从转接器62分离开。还可以防止灰尘进入本体支撑凹槽74。如图9所示,线端55以相等间隔布置在定子5的圆周方向上。在当前实施方式中,由两个线端55形成的中心角为15度,这是由于线端55设置在24个位置处。另外,汇流条单元6的端子部66根据线端55的数量或位置来设置。线端55被布置成在径向外侧与第二虚拟圆78接触,该第二虚拟圆的中心为定子5的中心轴线A。该第二虚拟圆78被设定为具有与第一虚拟圆77相同的直径。因而,如图10所示,当汇流条单元6被安装至定子5而与中心轴线A中的每个都重叠并且线端55和端子部66在圆周方向上对齐时,线端55在径向外侧接触端子部66的接合表面76。更优选的是将线端55和接合表面76布置成以小间隔彼此面对而不接触。如图11中所示,由于接合表面76朝向圆周方向加宽,因此线端55被布置成面向接合表面76,即使线端55的位置稍微脱位或弯曲也是如此。因而,线端55和端子部66能够稳定地接合,并且该过程也能够被容易自动化。当制造马达I时,用于将汇流条单元6安装至定子5的一系列过程可以被机械化。例如,在通过将每个汇流条61安装至转接器62而组装好汇流条单元6之后,通过在接合表面76面对线端55的位置使用一定的组装装置(图示被省略)而将汇流条单元6安装至定子5 (位置确定过程)。例如,在每个中心轴线A重叠之后,使汇流条单元6沿着中心轴线A更接近定子5的输出侧端部5a。然后,将汇流条单元6和定子5相对于彼此旋转,以确定线端55和端子部66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通过执行这样的过程,可以简单地使所有线端55与端子部66接触。此外,如图12所示,在通过使用组装装置101将每个端子前端66c和每个线端55从径向内侧和外侧插入之后,将线端55按压在接合表面76上。在该过程之后,优选的是通过使用诸如电阻焊焊接、TIG焊接、超声波焊接等方法来焊接线端55和端子部66。由于能够一体地处理所有线端55,因此能够减少过程的数量,并且可以获得优异的生产率。在当前实施方式中,利用形成在端子部66和转接器62之间的间隔56,通过超声波焊接来接合线端55和端子部66。具体地说,结合装置101包括第一压结部IOla和第二压结部101b,第二压结部IOlb相比于第一压结部IOla位于外侧并面向第一压结部101a。端子部66在直径方向上以一间隔56面向转接器62。第一压结部IOla被收纳在间隔56内。另外,如图12中的箭头所示,线端55和端子部66 (它们彼此接触)在直径方向上被第一压结部IOla和第二压结部IOlb按压,并且通过施加超声波振动将线端55和端子部66接合在一起。图13示出了线端55和端子部66相结合的区域的具体示例。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线端55和端子部66的该相结合区域具有倾斜表面55a。具体地说,该倾斜表面55a形成为使得线端55在直径方向上的厚度在轴向方向上朝向线端55的前端侧逐渐变薄。通过执行超声波焊接以在线端55的相结合的区域中形成倾斜表面55a,线端55的前端与端子部66相结合,该前端被展开。结果,线端55和端子部66能够更有力并牢固地结合。由于线端55和端子部66之间的结合强度朝向前端侧逐渐变强,因此能够实现具有强大抗震耐用性等的稳定连接。另一个实施方式图14示出了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该马达IA具有汇流条单元6,该汇流条单元6具有与以上在之前的实施方式的马达I中描述的汇流条不同的构造。在下文中,与根据之前的实施方式的马达I具有相同功能的构造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详细描述。仅具体描述不同之处。图15示出了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6A。汇流条单元6A包括多个(在该实施方式中为4个)汇流条81和支撑这些汇流条81的绝缘转接器82。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汇流条81还包括分别连接至定子5的U相、V相和W相的三个相汇流条81u、81v和81w、以及连接至中性点的公共汇流条81x。如图16d中所示,当前实施方式的汇流条81的本体部65在宽度方向上而不是在厚度方向上被弯曲成环状。端子部66包括端子突出部83和端子前端66c。端子突出部83从本体部65的外周侧的横向端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与本体部65近似平行地延伸。端子前端66c从端子突出部83延伸而与端子突出部83近似平行。这些汇流条也是通过处理单个裸铜线68而形成的。当制造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汇流条时,如图16a所示制备单个裸铜线68。然后,如图16b所示,将裸铜线68弯曲而形成用于形成本体部65的本体形成部69、用于形成端子部66的端子形成部70以及用于形成连接端部67的连接端形成部71。具体地说,通过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过程形成多个端子形成部70。对于相汇流条81来说形成4个端子形成部70,对于公共汇流条Slx来说形成12个汇流条。本体形成部69是通过将裸铜线68弯曲成环状而形成的。所有的端子形成部70都布置在本体形成部69的径向外侧。连接端形成部71布置在端子形成侧70的相反侧,即,本体形成部69的径向内侧。随后,如图16c所示,对形成有端子形成部70的整个裸铜线68进行轧制以形成板条形状的中间构件72。如图16d所示,中间构件72的一定区域被弯曲。具体地说,每个端子部66的中间部分被弯曲近似90度,以形成端子突出部83和端子前端66c。在当前实施方式中,端子突出部83对应于端子突出部63 (即一对延伸部66s)。每个汇流条81中的端子形成部70分别被设定成具有不同长度。在当前实施方式中,端子突出部83形成为具有相同长度,并且每个汇流条中的端子前端66c形成为具有不同长度。而且,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每个汇流条中的所有本体形成部69都形成为具有相同长度。因而,每个汇流条81中的本体部65分别形成为具有相同直径。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公共汇流条81x的端子形成部70形成为比相汇流条81的长度长。因而,公共汇流条81x的端子前端66c被设定成比相汇流条81的长度长。公共汇流条81x的端子形成部70可以形成为比相汇流条81的短。通过这种构造,尽管公共汇流条81x具有比相汇流条61更多数量的端子部66,但是通过使端子部66的尺寸相对较短而可以减少裸铜线68的消耗量。在当前实施方式中,汇流条81与转接器82 —体地形成。具体地说,汇流条81的本体部65层叠在转接器82内部,且在相邻的汇流条81之间插置树脂层,从而不与相邻汇流条接触。每个汇流条81的端子前端66c均形成为具有与层叠位置一致的不同长度。因而,每个端子前端66c的从转接器82的顶端面62c突出的部分被设定为近似相同。另外,每个端子前端66c的从转接器82的外周面62b突出的部分被设定为相同。通过这样的构造,接合表面76与第一虚拟圆77接触。而且,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并且进一步包括其他各种改型。例如,根据以上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多数定子5通过模塑过程嵌入在树脂层54中。然而,如图17所示,本发明可应用于没有树脂层54的马达。另外,汇流条61的端子部66的一些构造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图18c示出了根据修改实施方式的汇流条91。汇流条91的端子部92被形成为使得线端55能够被按压并结合在该端子部92上。也就是说,端子部92包括:端子基部92a,该端子基部从本体部65延伸并朝向横向方向突出;以及一对端子臂部92b,这一对端子臂部92b从端子基部92a的前端的每侧朝向横向方向突出。通过将线端55缠绕在这些端子臂部92b之间并通过将端子臂部92b轧制并紧固而将端子部92和线端55结合。为了形成端子部92,例如,通过将裸铜线68弯曲成近似T形来形成端子形成部70,如图18a所示。之后,通过执行轧制过程,可以获得如图18b所示的具有端子部92的布置形状的中间本体。之后,弯曲该中间本体的一定区域。每个线圈的连接并不限于Y形连接,该连接也可以三角形连接。而且,其能够应用于将线圈串联连接至每相的串联连接或者进一步并联连接被串联连接至每相的一组线圈的串并联连接。汇流条盘条的材料并不限于铜线,只要该材料导电即可。例如,由于铝线比铜线更轻更廉价,因此可以有效地采用铝线。特别地,当采用在线圈的导线中使用的相同材料时,由于两种材料的特性相同而能够增强连接质量。汇流条的转接部或本体部的形状不限于环状。该形状可以是圆弧、多边形、或中间形式。本发明的汇流条或马达可以用在车载式马达上,并且例如适合于车载式电动动力转向装置。附图标记列表1:马达2:壳体
3:轴4:转子5:定子6:汇流条单元51:分割式铁芯52:绝缘体53:线圈54:树脂层55:导线的线端端部56:间隔61:汇流条62:转接器65:本体部66:端子部66s:延伸部66t:前端部67:连接端部68:裸铜线盘条69:本体形成部70:端子形成部74:本体支撑凹槽75:端子支撑凹槽76:接合表面77:第一虚拟圆78:第二虚拟圆A:旋转中心轴线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制造汇流条的方法,该汇流条与多个导线的端部电连接,该方法包括下步骤: 将单个盘条的中间区域折叠,以形成朝向所述盘条的横向方向突出的多个端子形部; 轧制包括所述端子形成部的整个盘条;以及 将轧制好的盘条弯曲成一定形状。
2.一种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制造的汇流条,该汇流条包括: 呈板状的本体部;以及 呈板状的多个端子部,这多个端子部与所述本体部一体形成,与所述导线的端部排列相对应, 其中所述端子部包括: 端子突出部,该端子突出部由彼此面对地从所述本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延伸部构成;以及 从所述端子突出部延伸的端子前端。
3.—种配备有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条的马达,该马达包括: 轴,该轴被支撑为能旋转; 转子,该转子与所述轴一体地形 成;以及 围绕所述转子布置的定子,该定子具有通过缠绕所述导线而形成的线圈, 其中所述汇流条安装至所述定子的一端; 所述导线的端部穿过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与所述轴近似平行地引出, 所述端子部具有与所述轴平行的接合表面,并且 所述导线的端部结合至所述接合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该马达包括: 多个汇流条;以及 绝缘转接器,该转接器附装至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那一侧并支撑每个汇流条, 其中所述本体部在厚度方向上被折叠而与所述转接器的形状对应, 所述端子突出部包括与所述本体部近似正交的端子中间部, 所述端子前端包括与所述端子突出部近似正交的部分;并且 所述多个本体部被以可伸缩的方式布置在所述转接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 其中在所述转接器的一个端面上形成有多个本体支撑凹槽以及多个端子支撑凹槽,这些本体支撑凹槽分别收纳所述多个本体部,这些端子支撑凹槽分别收纳所述多个端子中间部, 所述本体支撑凹槽围绕所述轴多重地形成, 所述端子支撑凹槽与所述本体支撑凹槽交叉,并且 所述本体支撑凹槽的深度比所述本体支撑凹槽的深度深,并且深度差大于所述本体部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端子前端位于所述本体部的相反侧,并且 所述转接器附装至所述定子,且所述端面面向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该马达包括: 多个汇流条;以及 绝缘转接器,该转接器附装至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那一侧并支撑每个汇流条, 其中所述本体部在宽度方向上被折叠而与所述转接器的形状对应, 所述端子突出部包括与所述本体部近似平行地延伸的部分, 所述端子前端包括与所述端子突出部近似正交的部分,并且 所述多个本体部层叠在所述转接器内,且彼此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定子形成为筒状形状, 所述导线的端部布置在圆周方向上, 所述转接器和所述本体部形成为圆环或圆弧形状, 所述端子部与所述导线的端部的位置对应地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导线的 端部中的每个端部都布置在与第一虚拟圆接触的位置, 每个所述接合表面都布置在与第二虚拟圆接触的位置,并且 当所述汇流条和所述转接器被安装至所述定子时,所述第一虚拟圆和所述第二虚拟圆重合。
10.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所述汇流条在所述定子中的位置,使得所述接合表面被布置成面向所述导线的端部;并且 通过将所述导线的端部按压在所述接合表面上来焊接所述端子部和所述导线的端部, 其中所述位置确定步骤和所述焊接步骤自动地进行。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导线通过超声波焊接结合至所述端子部的所述接合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 其中在所述导线的端部中的相接合的区域上形成有倾斜表面,并且随着所述倾斜表面在所述导线的轴向方向上向一端侧行进,所述导线在直径方向上的厚度变薄。
13.根据权利要将11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接合表面朝向圆周方向变宽。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线圈被嵌入在树脂中;并且 所述导线的端部被朝向所述树脂的外部引出。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条,该汇流条包括: 连接端部,该连接端部从所述本体部的两端中的每一端延伸并与所述端子部相对,且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连接端部和所述端子部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端子前端的延伸方向是从所述定子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方向。
17.一种汇流条,该汇流条包括:呈板状的本体部;以及 呈板状的多个端子部,这些端子部与所述本体部一体形成,与所述导线的端部的排列相对应, 其中所述端子部包括: 端子突出部,该端子突出部由彼此面对地从所述本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延伸部构成;以及 从所述端子突出部延伸的端子前端。
18.—种配备有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汇流条的马达,该马达包括: 轴,该轴被被支撑为能旋转; 转子,该转子与 所述轴一体地形成;以及 围绕所述转子布置的定子,该定子具有通过缠绕所述导线而形成的线圈, 其中所述汇流条安装至所述定子的一端, 所述导线的端部穿过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与所述轴近似平行地引出, 所述端子部具有与所述轴平行的接合表面,并且 所述导线的端部接合至所述接合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该马达包括: 多个汇流条;以及 绝缘转接器,该转接器附装至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那一侧并支撑每个汇流条, 其中所述本体部在厚度方向上被折叠而与所述转接器的形状对应, 所述端子突出部包括与所述本体部近似正交的端子中间部, 所述端子前端包括与所述端子突出部近似正交的部分,并且 所述多个本体部被以可伸缩的方式布置在所述转接器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 其中在所述转接器的一个端面上形成有多个本体支撑凹槽以及多个端子支撑凹槽,这些本体支撑凹槽分别收纳所述多个本体部,这些端子支撑凹槽分别收纳所述多个端子中间部, 所述本体支撑凹槽围绕所述轴多重地形成, 所述端子支撑凹槽与所述本体支撑凹槽交叉,并且所述本体支撑凹槽的深度比所述本体支撑凹槽的深度深,并且深度差大于所述本体部的宽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端子前端位于所述本体部的相反侧,并且 所述转接器附装至所述定子,且所述端面面向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该马达包括: 多个汇流条;以及 绝缘转接器,该转接器附装至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那一侧并支撑每个汇流条; 其中所述本体部在宽度方向上被折叠而与所述转接器的形状对应, 所述端子突出部包括与所述本体部近似平行地延伸的部分, 所述端子前端包括与所述端子突出部近似正交的部分,并且 所述多个本体部层叠在所述转接器内,且彼此不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定子为筒状形状; 所述导线的端部布置在圆周方向上; 所述转接器和所述本体部为圆环或圆弧形状;并且 所述端子部与所述导线的端部的位置对应地布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导线的端部中的每个端部都布置在与第一虚拟圆接触的位置, 每个所述接合表面都布置在与第二虚拟圆接触的位置,并且 当所述汇流条和所述转接器被安装至所述定子时,所述第一虚拟圆和所述第二虚拟圆重合。
25.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8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所述汇流条在所述定子中的位置,使得所述接合表面被布置成面向所述导线的端部;并且 通过将所述导线的端部按压在所述接合表面上来焊接所述端子部和所述导线的端部, 其中所述位置确定步骤和所述焊接步骤自动地进行。
26.根据权利要 求18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导线通过超声波焊接结合至所述端子部的所述接合表面。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马达, 其中在所述导线的端部中的相接合的区域上形成有倾斜表面,并且随着所述倾斜表面在所述导线的轴向方向上向一端侧行进,所述导线在直径方向上的厚度变薄。
28.根据权利要将26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接合表面朝向圆周方向变宽。
2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线圈被嵌入在树脂中;并且 所述导线的端部被朝向所述树脂的外部引出。
3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汇流条,该汇流条包括: 连接端部,该连接端部从所述本体部的两端中的每一端延伸并与所述端子部相对,且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连接端部和所述端子部之间。
3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 其中所述端子前端的延伸方向是从所述定子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方向。
32.一种用于制造汇流条的方法,该汇流条与多个导线的端部电连接,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线形形状的单个盘条的中间区域折叠,以形成朝向所述盘条的横向方向突出的多个端子形成部; 相对于线形形状的所述盘条朝向所述端子形成部的相反侧折叠所述板条的两端以形成连接端形成部; 轧制包括所述端子形成部的整个盘条;以及 将轧制好的盘条弯曲成一定形状。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用于制造汇流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厚度方向上弯曲轧制好的盘条,以使轧制好的两个连接端形成部此接触而形成圆环或圆弧形状的 盘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汇流条的方法,该汇流条将多个导线的端部电连接。将单个盘条的中间区域折叠,以形成向盘条的横向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形成部。轧制包括该端子形成部的整个盘条。轧制的盘条被弯曲成一定形状。
文档编号H02K15/04GK103190060SQ20118005199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9日
发明者中川爱梨, 横川知佳, 广川刚士, 服部隆宏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