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管状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6211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动管状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状电机,尤其是一种便于手动操作的管状电机。
背景技术
如图I所示,一种现有的具有手动操作机构的管状电机,该管状电机包括电机机芯I’,通过刹车装置2’连接到减速装置3’,减速装置3’的输出轴连接有转轮,转轮连接传动管,从而带动连接于传动管的负载;电机机芯I’的另一端通过轴座7’连接有行程装置4’,在行程装置4’的端部设有手拉机构,如链条5’等,当管状电机断电后,可通过拉动链条5’,使得行程装置4’的长轴转动,从而带动与轴座7’卡合的外管转动,外管带动减速装置3’的输出轴转动,进而带动负载转动。上述这种管状电机,由于手动操作时通过轴座V带动外管转动进而带动负载,带 动负载需要较大的力,不便于操作;此外,当手动操作时,由于轴座7’带动外管转动,行程装置4’有导线连接至电机机芯1’,轴座7’可转动,并位于行程装置4’和电机机芯I’之间,这将导致连接在两者之间的导线缠绕,造成管状电机可靠性低。为此,还需要设置专门的接线机构来避免这一现象,也使得管状电机的结构变得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操作方便省力、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手动管状电机。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手动管状电机,包括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一端的减速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机另一端的行程装置,所述电机包括转子和套装在所述转子外的定子,所述行程装置包括由手动机构带动的长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和所述行程装置之间设置有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转子末端的上离合,以及由所述长轴带动转动的并且能轴向移动从而与所述上离合配合的下离合,所述长轴穿入所述下离合的部分上设有使得所述下离合保持离开所述上离合趋势的弹性部件;所述手动管状电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机和所述减速装置之间的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包括摩擦片,以及紧贴于所述摩擦片一侧的能由所述转子带动而与所述摩擦片分离的第一刹车片。所述下离合外依次设有离合支撑件和离合座,所述离合支撑件的外周壁和所述离合座摩擦结合,所述下离合外周壁设有第一推动部,所述离合支撑件内周壁设有与所述第一推动部配合的能将所述下离合沿着所述长轴向所述上离合方向推动的第二推动部,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在轴向上至少部分重叠。当拉动链条时,第二推动部推动第一推动部使得下离合轴向移动,当下离合移动到与上离合卡合时,下离合带动力和支撑件克服摩擦力作转动。所述第一推动部具有多个轴向延伸的第一突起和第一内凹,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一内凹呈弧形并且在径向上交错设置,所述第二推动部具有多个轴向延伸的第二突起和第二内凹,所述第二突起和第二内凹呈弧形并且在径向上交错设置。当下离合转动使得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相对时,离合支撑件可将下离合向上离合方向推动而使得两者卡合。所述离合座的内周壁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固定有固定片,离合支撑件的外周壁和所述固定片接触,从而将离合支撑件固定放置转动。所述长轴上径向设置有第一插销,所述下离合的内侧壁相应位置上开设有轴向的长形槽,所述第一插销插入到所述长形槽内。当下离合移动时,第一插销同样可沿着长形槽移动。所述下离合内具有轴向的容置孔,所述弹性部件的末端与所述容置孔的末端抵接,所述长轴的前端设有直径大于所述长轴的垫片,所述弹性部件卡在所述垫片上。当手动操作使得下离合移动到与上离合卡合时,压缩弹性部件,当停止操作时,弹性部件的回复力使得下离合和上离合脱离。所述刹车装置还包括紧贴于所述摩擦片另一侧的第二刹车片,所述第一刹车片设·有套在转子上的刹车套管;所述刹车套管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刹车套管外侧壁的通孔,所述通孔远离所述第一刹车片的内侧面朝所述电机方向倾斜;所述刹车装置还包括径向设置在所述转子上的第二插销,所述第二插销穿入到通孔内并能在所述通孔内移动。当电机运行时,第一刹车片由于磁性作用,向电机方向移动,从而与摩擦片分离,第二刹车片也不再与摩擦片紧贴,第一、第二刹车片跟随转子转动,此时刹车装置不起作用,由此转子的转动可以带动减速装置后带动负载转动;当手拉操作时,第二插销沿着倾斜的内侧面移动,推动第一刹车片与摩擦片分离。所述上离合端部具有多个转轮臂,所述下离合相应端的内侧壁上设有卡槽,所述转轮臂与所述卡槽配合。当手动操作管状电机时,下离合离开离合支撑件移动到与上离合卡合,从而使得电机转子和长轴一起转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手动机构包括与所述长轴固定的能带动所述长轴转动的齿轮,以及绕设在所述齿轮上的链条。通过拉动链条,使得齿轮转动,可以带动长轴转动,从而使得下离合向上离合方向移动直至卡合。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述手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长轴末端的蜗轮和与所述长轴垂直的手摇轴,所述手摇轴上固定有能与所述蜗轮啮合的蜗杆。通过摇动手摇轴,使得蜗杆带动蜗轮转动,从而带动长轴转动,使得下离合向上离合方向移动直至卡合。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述手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长轴末端的长轴伞齿和与所述长轴垂直的手摇轴,所述手摇轴上固定有能与所述长轴伞齿啮合的手摇轴伞齿。通过摇动手摇轴,使得长轴伞齿和手摇轴伞齿啮合,从而手摇轴可以带动长轴转动,使得下离合向上离合方向移动直至卡合。所述定子的端部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包括能与所述下离合的侧壁端部抵接的按键。当上离合和下离合卡合时,下离合抵压开关,断电,以防止电机在有电时被误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电机转子和行程装置之间设置离合机构,在手动操作时将两者连接,可以使得转子随长轴而动,从而通过减速装置输出,以便节省手动操作的力;此外,在断电手动操作时,手动机构带动行程装置的长轴转动,长轴带动下离合和上离合卡合,进而带动和上离合固定的转子转动,转子转动时使得刹车片和摩擦片脱离,减速装置的输出轴转动,进而带动负载,省却了在行程装置和电机间设置带动外管转动的结构,由此可以避免行程装置和电机间连接的导线缠绕而导致不可靠发生意外。


图I为现有技术的管状电机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管状电机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管状电机(除外管)示意图;图4-1为本发明的离合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4-2为本发明的离合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离合机构的剖视图;图6-1为本发明的刹车装置的第一状态示意图;图6-2为本发明的刹车装置的第二状态示意图;图7为手摇机构的示意图;图8为手摇机构的局部示意图;图9为手摇机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2和图3,一种手动管状电机,包括电机1,与电机I的一端连接的减速装置2,设置在电机I和减速装置2之间的刹车装置3。电机I的另一端通过离合机构4连接到行程装置5,行程装置5的端部设有手动机构6,如手摇或手拉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I为手拉机构,链条61绕设在齿轮62上,通过链条61拉动齿轮62转动,从而带动行程装置5的长轴51转动。电机I、减速装置2和行程装置5的外部设置有固定不动的外管7。减速装置2的输出轴和转轮固定,转轮和传动管连接,传动管带动皇冠,皇冠和内齿套连接,内齿套位于行程装置5头部,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的管状电机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电机I包括转子11以及套装在转子11外的定子12,转子11的一端连接到离合机构4,参见图4-1,图4-2和图5。离合机构4包括固定在转子11末端的上离合41,与行程装置5的由手动机构带动的长轴51带动转动的下离合42。上离合41端部具有多个转轮臂411,下离合42与上离合41相对的一端,其内侧壁上设有卡槽421,用于与上离合41的转轮臂411卡合。下离合42套设在长轴51外,长轴51上径向设置有第一插销511,下离合42的内侧壁相应位置上开设有轴向的长形槽422,使得第一插销511可以插入到长形槽422内,由此,第一插销511既可以带动套管42转动,也可以沿着长形槽422作轴向的移动。下离合42内具有轴向的容置孔423,可供长轴51穿入。长轴51上设有弹性部件512,如弹簧,弹性部件512的末端与容置孔423的末端抵接。长轴51的前端设有垫片513,其直径大于长轴51,从而弹性部件512卡在垫片513上,使得弹性部件512在垫片513处与长轴51相对固定。下离合42外周设置有离合支撑件43,离合支撑件43外设置有离合座44。下离合42前端的外周壁具有第一推动部424,其具有多个轴向延伸的第一突起4241和第一内凹4242,第一突起4241和第一内凹4242呈弧形,并且在径向上交错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起4241和第一内凹4242各为两个。离合支撑件43的内周壁具有与第一推动部424配合的第二推动部431,其具有多个轴向延伸的第二突起4311和第二内凹4312,第二突起4311和第二内凹4312呈弧形,并且在径向上交错设置。由此,第一推动部424和第二推动部431互相配合,组成完整的圆柱形。离合座44的内周壁上开设有固定槽441,固定片432插入到固定槽441内,固定片432与离合支撑件43的外周壁摩擦接触,使得离合支撑件43和离合座44在一定的工作阶段凭借摩擦力保持相对固定。定子12的同一端上,设置有开关121,开关121的按键1211末端设置有滚轮1212,用于与下离合42的侧壁前端接触。参见图6-1和图6-2,刹车装置3包括第一刹车片31和第二刹车片32,以及位于第一、第二刹车片31、32之间的摩擦片35,其中,第一刹车片31位于靠近电机I 一侧,第二刹车片32位于靠近减速装置2 —侧,转子11穿过第一刹车片31和第二刹车片32。转子 11上套设有刹车套管33,其位于第一刹车片31和电机I之间,并且与第一刹车片31固定。刹车套管33上开设有贯穿刹车套管33外侧壁的通孔331,通孔331远离第一刹车片31的内侧面朝电机I方向倾斜。刹车装置3还包括径向设置在转子11上的第二插销34,第二插销34穿入到通孔331内。管状电机不工作时,两个刹车片和摩擦片35三者紧贴在一起,第二插销34与通孔331的倾斜的内侧面接触。刹车装置3中摩擦片35是固定不动的,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刹车片若要跟随转子11转动,必须克服摩擦力的作用,即需要加大的力才能转动,进而起到刹车的作用。当管状电机通电运转时,刹车装置3的第一刹车片31带有吸铁,电机产生的电磁力吸附第一刹车片31,第一刹车片31通过磁性作用沿着转子11朝向电机I方向移动,第一刹车片31和摩擦片35分离,第二刹车片32也不再与摩擦片35紧贴,由此使得第一、第二刹车片31、32和摩擦片35间有间隙,第一、第二刹车片31、32跟随转子11转动,由此刹车装置3不起作用,此时第二插销34位于通孔331内不与内侧面接触,参见图6-2。上离合41和下离合42处于脱离状态,电机I带动减速装置2转动,减速装置2的输出轴带动转轮转动,转轮带动传动管,从而带动负载和行程装置5。当管状电机断电手动操作时,拉动链条61,链条61拉动齿轮62转动,从而带动行程装置5的长轴51转动。长轴51通过第一插销511带动下离合42相对离合支撑件43转动,由此,第一突起4241、第一内凹4242和第二内凹4312、第二突起4311不再对应,当第一突起4241转动到与第二突起4311相对的位置时,第二突起4311将推动第一突起4241,即使得下离合42向上离合41方向移动,直至下离合42的卡槽421和上离合41的转轮臂411卡合,此时开关121被按动,断电,以免电机I在有电情况下被误操作。在此过程中,第一插销511在长形槽422内作轴向的移动,弹性部件512的末端由于与容置孔423的末端抵接,当下离合42向上离合41方向移动时,弹性部件512将被从末端向垫片513方向压缩。当下离合42和上离合41卡合后,下离合42可以带动上离合41转动,即带动转子11转动。此外,当拉动链条61使得电机I的转子11转动时,第二插销34沿着通孔331倾斜的内侧面移动,推动刹车套管33向电机I方向移动,由此使得第一刹车片31和摩擦片35分离,第二刹车片32也不再与摩擦片35紧贴,第一、第二刹车片31、32跟随转子11转动,此时刹车装置3不起作用。由此转子11的转动可以带动减速装置2后带动负载转动。此时,下离合42的第一推动部424和离合支撑件43的第二推动部431在轴向上未完全脱离,仍有部分重叠,下离合42转动对离合支撑件43施加的力大于离合支撑件43和离合座44之间的摩擦力时,离合支撑件43克服摩擦力与下离合42同步转动。当停止手动操作时,弹性部件512对下离合42施加回复力使其与上离合41脱离回到初始位置,而设置在刹车装置3内的弹簧作用,使得第一刹车片31和摩擦片35接触,起到刹车的作用。刹车装置3也可以采用单边刹车,即不设置第二刹车片33。本发明的手动管状电机通过转子11带动减速装置2的输出轴进而带动负载,不需要在行程装置5和电机I之间设置专门带动外管7转动的装置,通过外管7带动负载,由此可以避免行程装置5与电机I之间导线的缠绕,此外,手动操作时通过减速装置2的输出轴带动负载,可以减少手摇/手拉的力,便于操作。
实施例二 参见图7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手动机构6’采用手摇机构,手摇机构包括固定在行程装置5的长轴51末端的长轴伞齿61’和固定有手摇轴伞齿62’的手摇轴63’,手摇轴63’和长轴51互相垂直。手摇时,手摇轴63’向长轴51的方向推进,直至手摇轴伞齿62’和长轴伞齿61’啮合,手摇轴63’带动长轴51转动。实施例三参见图9,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手动机构6”采用手摇机构,手摇机构包括固定在行程装置5的长轴51末端的蜗轮61”和与长轴51垂直设置的手摇轴63”,手摇轴63”上固定有能与蜗轮61”啮合的蜗杆62”。手摇时,手摇轴63”带动蜗杆62”转动,从而带动与蜗杆62”啮合的蜗轮61”转动,蜗轮61”带动长轴51转动。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种变形和改进,这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手动管状电机,包括电机(I),设置在所述电机(I) 一端的减速装置(2),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机(I)另一端的行程装置(5),所述电机(I)包括转子(11)和套装在所述转子(11)外的定子(12),所述行程装置(5)包括由手动机构(6 ;6’;6”)带动的长轴(5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I)和所述行程装置(5)之间设置有离合机构(4),所述离合机构(4)包括固定在所述转子(11)末端的上离合(41),以及由所述长轴(51)带动转动的并且能轴向移动从而与所述上离合(41)配合的下离合(42),所述长轴(51)穿入所述下离合(42)的部分上设有使得所述下离合(42)保持离开所述上离合(41)趋势的弹性部件(512);所述手动管状电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机(I)和所述减速装置(2)之间的刹车装置(3),所述刹车装置(3)包括摩擦片(35),以及紧贴于所述摩擦片(35) —侧的能由所述转子(11)带动而与所述摩擦片(35)分离的第一刹车片(31)。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离合(42)外依次设有离合支撑件(43)和离合座(44),所述离合支撑件(43)的外周壁和所述离合座(44)摩擦结合,所述下离合(42)外周壁设有第一推动部(424),所述离合支撑件(43)内周壁设有与所述第 一推动部(424)配合的能将所述下离合(42)沿着所述长轴(51)向所述上离合(41)方向 推动的第二推动部(431),所述第一推动部(424)和所述第二推动部(431)在轴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部(424)具有多个轴向延伸的第一突起(4241)和第一内凹(4242),所述第一突起(4241)和第一内凹(4242)呈弧形并且在径向上交错设置,所述第二推动部(431)具有多个轴向延伸的第二突起(4311)和第二内凹(4312),所述第二突起(4311)和第二内凹(4312)呈弧形并且在径向上交错设置。
4.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座(44)的内周壁上开设有固定槽(441),所述固定槽(441)内固定有固定片(432),离合支撑件(43)的外周壁和所述固定片(432)接触。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轴(51)上径向设置有第一插销(511),所述下离合(42)的内侧壁相应位置上开设有轴向的长形槽(422),所述第一插销(511)插入到所述长形槽(422)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离合(42)内具有轴向的容置孔(423),所述弹性部件(512)的末端与所述容置孔(423)的末端抵接,所述长轴(51)的前端设有直径大于所述长轴(51)的垫片(513),所述弹性部件(512)卡在所述垫片(513)上。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装置(3)还包括紧贴于所述摩擦片(35)另一侧的第二刹车片(32),所述第一刹车片(31)设有套在转子(11)上的刹车套管(33);所述刹车套管(33)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刹车套管(33)外侧壁的通孔(331),所述通孔(331)远离所述第一刹车片(31)的内侧面朝所述电机⑴方向倾斜;所述刹车装置(3)还包括径向设置在所述转子(11)上的第二插销(34),所述第二插销(34)穿入到通孔(331)内并能在所述通孔(331)内移动。
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离合(41)端部具有多个转轮臂(411),所述下离合(42)相应端的内侧壁上设有卡槽(421),所述转轮臂(411)与所述卡槽(421)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机构(6)包括与所述长轴(51)固定的能带动所述长轴(51)转动的齿轮¢2),以及绕设在所述齿轮¢2)上的链条(61)。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机构(6”)包括固定在所述长轴(51)末端的蜗轮出1”)和与所述长轴(51)垂直的手摇轴出3”),所述手摇轴(63,,)上固定有能与所述蜗轮(61,,)啮合的蜗杆(62,,)。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机构(6’)包括固定在所述长轴(51)末端的长轴伞齿¢1’ )和与所述长轴(51)垂直的手摇轴出3’),所述手摇轴(63’ )上固定有能与所述长轴伞齿¢1’ )啮合的手摇轴伞齿¢2’)。
12.如权利要求I中所述的手动管状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12)的端部设置有开关(121),所述开关(121)包括能与所述下离合(42)的侧壁端部抵接的按键(1211)。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动管状电机,包括电机,设置在电机一端的减速装置,以及设置在电机另一端的行程装置,电机包括转子和套装在转子外的定子,行程装置包括由手动机构带动的长轴,电机和行程装置之间设置有离合机构,离合机构包括固定在转子末端的上离合,以及由长轴带动转动的并且能轴向移动从而与上离合配合的下离合,长轴穿入下离合的部分上设有使得下离合保持离开上离合趋势的弹性部件;手动管状电机还包括设置在电机和减速装置之间的刹车装置,刹车装置包括摩擦片,以及紧贴于所述摩擦片一侧的能由所述转子带动而与所述摩擦片分离的第一刹车片。在手动操作时可以将力通过减速装置输出,较为省力。
文档编号H02K7/108GK102882309SQ20121036390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孙勇, 俞锡鹏, 汪冰, 牛军伟 申请人:宁波杜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