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叠层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1315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永磁叠层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永磁叠层电机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永磁电机,尤其涉及一种轴向磁路的永磁叠层电机。
背景技术
[0002]一般发电机的结构是筒形的,柱形转子和筒形定子同轴,且为输出方便,一般电枢在外作为定子。这类发电机的比功率(单位电机重量发出的功率)约为O. 2kw/kg,航空用的发电机最高可达O. 5kw/kg。[0003]然而这类现有电机的体积通常很大,在制造上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而且矽钢片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很不经济;例如专利文献ZL871083191、ZL201110104458. 8中描述的电机,其中,转子磁体都贴在转子盘两侧,这就大大增加了电机的体积;而且,常规的定子绕组都是绕制在矽钢片上的线槽中的,这就降低了矽钢片的利用率。[0004]另外,在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很多领域都对电机的比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目前迫切需要研发一种新型的电机以满足工业要求。实用新型内容[0005]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永磁叠层电机,以减轻电机的重量,减小电机的体积,从而提高比功率。[000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永磁叠层电机, 其包括[0007]平行设置的两块端板;[0008]可转动地设置在两块所述端板之间的转轴;[0009]依次交替地紧固套装在所述转轴外缘并轴向压紧的n+1个转子单元和η个间隔环;[0010]两个紧固套装在所述转轴外缘并分别紧贴在最外侧的两个所述转子单元的外侧面的导磁环;以及[0011]η个分别对应地套设在一个所述间隔环外缘的定子单元,每个所述定子单元与相邻的所述转子单元之间具有相同的轴向气隙,且η个所述定子单元通过多个安装螺杆与两块所述端板轴向固定连接;[0012]其中每个所述转子单元包括[0013]转子盘,其端面的一分度圆上均布有2ρ个轴向通孔;以及[0014]2ρ个分别紧配合地嵌入所述轴向通孔的磁体,该2ρ个磁体的充磁方向与所述转轴平行,且2ρ个所述磁体的极性沿所述分度圆交替排列;[0015]其中,n+1个所述转子单元中相应的磁体沿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相互对齐,且相互对齐的磁体的磁力线是同方向的,n,P为自然数。[0016]在上述的永磁叠层电机中,每个所述定子单元包括[0017]由一对平行设置且互为镜像的定子基板组成的定子框,其套设在所述间隔环外缘;[0018]夹持在一对所述定子基板之间并均布在所述分度圆上的2p个铁芯;以及绕制在每个所述铁芯外缘的线圈。在上述的永磁叠层电机中,当取n ^ 2时,每个所述定子单元的2ρ个铁芯和与其相邻的定子单元的2ρ个铁芯的位置从轴向看互相错开或相互对齐。在上述的永磁叠层电机中,所述定子基板的表面设有2ρ个均布在所述分度圆上的用于插入绕制有所述线圈的铁芯的台阶孔。在上述的永磁叠层电机中,所述铁芯的外缘设为台阶面,且所述铁芯两端的外径小于其中段的外径,并与所述定子基板上的台阶孔的小的内径匹配,所述线圈绕制在铁芯的中段上,且所述线圈的轴向厚度与铁芯的中段的轴向厚度匹配,所述线圈的外径与定子基板上的台阶孔的大的内径匹配。在上述的永磁叠层电机中,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一与该转轴垂直且一体成型的靠板,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外缘设有螺纹,所述导磁环、转子单元和间隔环通过一锁紧螺母与所述靠板轴向压紧成一整体。在上述的永磁叠层电机中,所述靠板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轴向的靠板通风孔;所述转子盘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轴向的转子通风孔;所述导磁环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轴向的导磁环通风孔;所述间隔环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间隔环轴向通风孔,所述间隔环的外缘设有多个与所述间隔环轴向通风孔连通的间隔环径向通风孔;所述端板的端面上均布有多个轴向的端板通风孔。在上述的永磁叠层电机中,所述定子基板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用于穿设所述安装螺杆的基板安装孔,且每个所述定子单元中的一对定子基板之间与所述基板安装孔同心地胶粘有框内垫圈。在上述的永磁叠层电机中,所述端板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用于穿设所述安装螺杆的端板安装孔,且所述定子单元与端板之间设有与所述端板安装孔同心的间隔件。在上述的永磁叠层电机中,当取η > 2时,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定子单元之间设有多个套设在所述安装螺杆外缘的间隔件。在上述的永磁叠层电机中,所述磁体和铁芯的形状为圆柱形、多棱柱形、椭圆柱形或扇面柱形。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电机的比功率远大于普通筒式电机和盘式电机,且电机的重量减轻,体积缩小,矽钢片的利用率提高,有效减少了结构材料的消耗,另外,本实用新型自冷却效果好;特别对大型电机的材料节约和重量减轻(尤其是对大型风力发电机)有意义,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特别适用于交通工具。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永磁叠层电机的轴向剖视图;图2 (a)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子单元的结构正视图;图2 (b)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子单元的轴向剖视图;图3 (a)是本实用新型中定子基板的结构正视图;(b)是本实用新型中定子基板的轴向剖视图 Ca)是本实用新型中定子单元的结构正视图 (b)是本实用新型中定子单元的轴向剖视图 Ca)是本实用新型中铁芯及线圈的结构正视图;(b)是本实用新型中铁芯及线圈的轴向剖视图;Ca)是本实用新型中间隔环的结构正视图;(b)是本实用新型中间隔环的结构仰视图;(c)是本实用新型中间隔环的垂直于轴的结构剖视图 Cd)是本实用新型中间隔环的轴向剖视图 Ca)是本实用新型中导磁环的结构正视图 (b)是本实用新型中导磁环的轴向剖视图(a)是本实用新型中端板的结构正视图;(b)是图8(a)的A-A方向的剖视图;(C)是本实用新型中端板转过90°的结构正视图;(d)是图8(c)的B-B方向的剖视图;(a)是本实用新型中空心的转轴的结构侧视图;(b)是本实用新型中空心的转轴的轴向剖视图;图10 (a)表示第一个定子单元上的铁芯位置与转子单元的磁体位置差设为0°,图10 (b) 表示第二个定子单元上的所有铁芯的位置沿分度圆转过15°,图10 (c)表示第三个定子单元上的所有铁芯的位置沿分度圆转过30°。图3[0040]图4[0041]图4[0042]图5[0043]图5[0044]图6[0045]图6[0046]图6[0047]图6[0048]图7[0049]图7[0050]图8[0051]图8[0052]图8[0053]图8[0054]图9[0055]图9[0056]图10具体实施方式
[0057]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0058]请参阅图1-图10,本实用新型,即一种永磁叠层电机,其主要包括平行设置的两块端板15、16,通过两个轴承2、3可转动地设置在两块端板15、16之间的转轴1、依次交替地紧固套装在转轴I外缘的n+1个转子单元和η个间隔环、两个紧固套装在转轴I外缘并分别贴靠在最外侧的两个转子单元的外侧面的导磁环6、7以及η个分别对应地套设在一个间隔环外缘的定子单元,其中,每个定子单元与相邻转子单元之间具有相同的轴向气隙40, 且定子单元的边缘通过若干安装螺杆与两块端板15、16轴向固定连接,η为自然数。[0059]在本实施例中,取η=3 (这是为了与常规的三相发电机或三相电动机一致),即间隔环和定子单元的数量均为3个,在附图中表示为间隔环8、9、10,以及定子单元37、38、39 ;由此可知,η+1=4,即转子单元的数量为4个,在附图中表示为转子单元11、12、13、14。[0060]下面分别对上述部件进行详细说明。[0061]转轴I的一端设有一与该转轴I垂直且一体成型的靠板4,该靠板4端面上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轴向的靠板通风孔;如图9 (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靠板4上设有3个靠板通风孔87、88、89 ;如图9 (b)所示,为了减轻重量,本实施例中的转轴I是空心的。通过锁紧螺母5与转轴I另一端上的螺纹配合,只要拧紧该锁紧螺母5,即可使导磁环 6、7、转子单元11、12、13、14以及间隔环8、9、10轴向压紧成坚实的整体,其中导磁环6紧靠靠板4。由于靠板4的平面垂直于转轴1,从而可以使各个转子单元11、12、13、14在旋转时轴向晃动减至最小,从而可减小气隙,以增加气隙磁通密度;靠板4和锁紧螺母5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阻止各定子单元37、38、39和间隔环8、9、10在转轴I上轴向滑动;具体来说,由于转子上的磁体对定子铁芯的两边吸力是不可能完全平衡的,因此这种轴向滑动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必须阻止的,否则定子单元和转子单元吸合在一起,转子集成(即所有运动部件之和,包括转子单元、间隔环、导磁环、转轴、轴承和锁紧螺母)将无法旋转。为了进一步阻止这种滑动,转轴I的外缘上设有键槽90,导磁环6、7、转子单元11、12、13、14和间隔环8、9、10也都有相应的键槽(图中未示),并通过键(图中未示)与转轴I的键槽90配合;转轴I两端各设有分别靠住轴承2、3内缘的转轴台阶91、92,其作用是阻止转轴I与轴承2、3间的轴向滑动,另外,由于轴承2、3受到一定的轴向力,所以采用深沟轴承2、3。如图2 (a)、(b)所示,以转子单元11为例,每个转子单元包括转子盘25以及紧密镶嵌在该转子盘25上并均布在分度圆49上的2p个磁体,其中,镶嵌磁体的转子盘25采用有较高机械强度的低密度绝缘材料或高电阻材料,例如环氧板,其形状为圆盘形,中央有轴孔和键槽,用于与转轴I固定连接,在其分度圆49上开设有2p个轴向通孔,用于在其中紧配合地嵌入2p个磁体,2p个磁体的充磁方向与转轴I平行,且2p个磁体的极性沿分度圆49交替排列,各转子单元上相应的磁体沿转轴I的方向相互对齐,且相对齐的磁体的磁力线是同方向的,P为自然数。在本实施例中,取2p=8,即每个转子单元上的磁体数量为8个,这表示转子磁极对的数量为4对;在附图中,表示为转子单元11中的磁体21、转子单元12中的磁体22、转子单元13中的磁体23和转子单元14中的磁体24。磁体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多棱柱形,椭圆柱形或扇面柱形。由于磁体是镶嵌在转子盘内的,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磁体贴在基板的两侧面而言(例如专利文献ZL871083191、ZL201110104458. 8),本实用新型缩短了磁路,减少了漏磁,并且减小了磁阻和电机体积,同时,现有技术中的这种转子基板过薄,则强度不够,过厚则重量过重,而本实用新型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为了散热和减轻重量,每片转子盘25端面上都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该圆周位于分度圆49内)的轴向的转子通风孔,如图2 (a)中的转子通风孔17、18、19。如图1所示,导磁环6、7分别贴靠在两个转子单元11、14的外侧面,其中央有轴孔和键槽,用于与转轴I固定连接,其直径以完全覆盖转子单元上的磁体为准;导磁环6、7采用高导磁材料,由于磁体的吸引,导磁环6、7会自动紧贴在两端的转子单元11、14上。导磁环6、7可以使磁力线经导磁环在相邻的两磁体间返回形成低磁阻的闭合回路,因此,磁阻主要在定子单元和转子单元之间的气隙40中产生,这样磁路就很短,磁阻很小,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磁力线的回路中,除工作气隙外,磁力线全在低磁阻的材料中通过,这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无导磁环而使磁力线在空气或定子中返回的电机而言,显著提高了气隙中的磁通密度(在本实用新型已做成的样机中,测得工作气隙中磁通密度大于1. 2T,这是一个很高的值)。另外,为了散热和减轻重量,导磁环6、7端面上也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该圆周位于分度圆49内)的轴向的导磁环通风孔,如图7 Ca)中的导磁环通风孔71、72、73。间隔环8、9、10的材质采用低密度塑料或环氧板,形状为圆饼形,中央有轴孔和键槽,用于与转轴I固定连接;间隔环8、9、10的作用是使相邻两转子单元之间留出固定空间,以便插入定子单元37、38、39 ;同样,为了通风和减轻重量,在间隔环(如图6 (a)- (d)中以间隔环8为例)端面上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间隔环轴向通风孔84、85、86,以及在间隔环外缘设有多个与间隔环轴向通风孔84、85、86连通的间隔环径向通风孔81、82、83。如图4 (a)、(b)所示,每个定子单元包括由一对平行设置且互为镜像的定子基板组成的定子框(如图1中定子单元37的定子基板31、32,定子单元38的定子基板33、34,定子单元39的定子基板35、36)、夹持在定子基板之间并均布在分度圆49上的2p个铁芯以及绕制在各个铁芯外缘的线圈,其中,P为自然数。在本实施例中,取2p=8,即每个定子单元中的铁芯和线圈数量与每个转子单元中的磁体数量相同,均为8个,在附图中,表示为定子单元37中的铁芯46和线圈41,定子单元38中的铁芯47和线圈42,定子单元39中的铁芯48和线圈43。每一定子基板的形状是中央有一圆孔30的多边形,该圆孔30的直径比间隔环8、9、10的外径略大,以旋转时间隔环8、9、10不碰擦定子框为度,定子单元37、38、39的轴向厚度小于间隔环8、9、10的轴向厚度(间隔环的轴向厚度等于定子单元的轴向厚度加两倍气隙40的厚度之和),从而使定子单元与相邻转子单元之间存在气隙40,该气隙40的大小以旋转时转子单元不碰擦定子单元为度;铁芯和转子单元上的磁体相对应,铁芯的轴线平行于转轴I。如图3 (a)、(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定子基板31为例,其为方形结构,且材料为有较高机械强度的绝缘体或高电阻率材料;该定子基板31表面设有8个均布在分度圆49上的用于插入铁芯46和线圈41的台阶孔50 ;在定子基板31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基板安装孔26、27、28、29。每个定子单元中的一对定子基板之间与基板安装孔同心地胶粘有四个框内垫圈(如图1中定子单元37的框内垫圈61,定子单元38的框内垫圈62,定子单元39的框内垫圈63);因此,通过4根安装螺杆(以图1中的安装螺杆74、75为代表)穿过这些基板安装孔和上述框内垫圈,即可将各定子单元紧固。由于每个铁芯的两端紧邻磁体,且两端的磁体吸力不可能完全相等,因此每个铁芯可能受到很大的轴向力,从而容易造成铁芯的轴向窜动,而这种窜动也是必须阻止的。为了防止铁芯的轴向窜动,如图5 (a)、(b)所示,在实施例中,以铁芯46和线圈41为例,铁芯46的外缘设为台阶面20,且铁芯46两端的外径小于其中段的外径,并与定子基板上的台阶孔50的较小内径匹配,线圈41绕制在铁芯46的外径较大的中段上,且线圈41的轴向厚度与该中段的轴向厚度匹配,线圈41的外径与定子基板上的台阶孔50的较大内径匹配,从而有效阻止了铁芯的轴向窜动,也为定子框提供了足够的轴向刚度。本实施例中,铁芯46、47、48均采用柱状矽钢片铁芯,这种铁芯在磁路中利用率高,即所有的铁芯均可参与导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涡流,矽钢片的平面平行于转轴1,即矽钢片平面的法线垂直于转轴I ;另外,为了提供尽量大的绕线空间,将线圈41、42、43直接绕制在铁芯46、47、48上,且线圈和铁芯之间仅用薄绝缘层(图中未示)隔开,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线圈绕制在铁芯矽钢片的径向线槽中,本实用新型中的这种线圈和铁芯不仅大大提高了矽钢片的利用率,还简化了矽钢片的加工工艺,降低了矽钢片的报废率和制造成本;同时,由于定子基板组成的定子框代替了传统定子结构的骨架,从而减轻了电机重量和体积,并获得了尽量多的线圈匝数,保证了定子单元的轴向抗弯强度,且便于散热。[0074]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每个定子单元中电动势的产生是在各个独立的线圈中的,这与一般的电机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设每个线圈的两个端头为Ag和Bg (g=l,2,3…2p,2p=8), 各线圈的串联接法为[0075]Al—B1B2—A2A3—B3B4—A4A5—B5B6—A6A7—B7B8—A8[0076]这时,从端头Al和端头A8之间输出的电动势为单个线圈中的电动势的2p倍,SP 8个线圈中的电动势之和,内阻也是8个线圈的内阻之和。[0077]上述结构的定子单元可达到以下四个目的有足够的绕线空间;减轻重量;便于通风冷却;有足够的轴向抗弯强度。[0078]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三个定子单元37、38、39,可以形成通常的相互之间位相差为 120°的三相电。具体来说,为了获得三相电,各定子单元37、38、39的台阶孔50的位置互相错开(各定子基板上的基板安装孔位置不错开),如图10所示,设定子单元37上的所有铁芯46的位置与转子单元的磁体位置重叠,即两者在分度圆49上的位置差为0°,则定子单元38的所有铁芯47的位置沿分度圆49转过(360° /2p) X (l/n)=15°,定子单元39的所有铁芯48的位置沿分度圆49转过(360° /2p) X (2/n)=30° ;也可以是定子单元38 的所有铁芯47的位置沿分度圆49转过(360° /p) X (l/n)=30°,定子单元39的所有铁芯48的位置沿分度圆49转过(360° /p)X (2/n)=60° ;上述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既可以获得普通的互相差120°的三相电,也可以大大减小电机启动时的齿槽扭矩,使电机启动更为容易。如图8 (a) - (d)所不,端板15、16选用轻质材料,其端面中心均设有用于嵌置轴承2、3的轴承座55,从而使转轴I在端板15、16的轴承座55中旋转;端板15、16上还均布有多个轴向的端板通风孔,如图8 (a)中的端板通风孔51、52、53、54。端板15、16的四个角上设有与定子单元的基板安装孔26、27、28、29位置对应的端板安装孔56、57、58、59,利用4 根安装螺杆(以图1中的安装螺杆74、75为代表)、定子单元37、39分别与端板15、16之间的8个长垫圈(以图1中的长垫圈64、65为代表)、定子单元37、38、39之间的8个框间垫圈 (以图1中的框间垫圈66、67为代表),以及8个安装螺母(以图1中的安装螺母76、77、78、 79为代表),以将定子集成(即所有不运动部件之和,包括定子单元、端板、安装螺杆、框内垫圈、框间垫圈和长垫圈)锁紧成坚实的整体,电机的外形为多棱柱形,且无外壳,这与现有技术中具有圆柱形外壳的筒形电机相比减轻了重量。[0080]当转子集成转动时,空气从端板15上的端板通风孔51、52、53、54吸入,穿过靠板 4的靠板通风孔87、88、89,再穿过导磁环6的导磁环通风孔71、72、73,接着经转子单元11 上的转子通风孔17、18、19进入间隔环8。一部分的空气在转子单元11、12及间隔环8的离心力作用下沿径向流出冷却线圈41和铁芯46,一部分的空气通过转子单元12的转子通风孔进入中央的间隔环9冷却线圈42和铁芯47 ;同理,从端板16进入的空气的作用类似,冷却线圈43、42和铁芯48、47。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中的转子集成自身形成离心风扇,能起到冷却作用,从而提高比功率。[0081]上述各定子单元上的铁芯的位置在轴向成与转轴I平行的一直线,不错开,从而可以获得单相电;但这种结构的齿槽扭矩较大,在电机启动上不如定子单元错开的情况方便。[008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用调节螺母代替长垫圈和框间垫圈,从而可以使定子单元的位置以及定子单元和转子单元之间的间隙可调,并进而可使转子集成的轴向力几乎为零。除3以外,本实用新型的定子单元的数量也可以是任意数,即n=l,2,4,5,6···,转子磁极对的数量也可以是除4以外的任意数,即p=l,2,3,5,6,7···,电机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I相同。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作为发电机用时,转子单元旋转,在定子单元的线圈中产生单相或多相交流电;作为电动机用时,定子单元的线圈中通入多相交流电,则转子单元同步旋转。本实用新型电机的优点是功率重量比大、体积小、机构紧凑、矽钢片的利用率超过95%。一般发电机的功率重量比为200瓦/千克,航空用发电机可达500瓦/千克,而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功率重量比已超过800瓦/千克,这不但节省铜材和铁材,而且对海陆空交通特别有意义。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 平行设置的两块端板; 可转动地设置在两块所述端板之间的转轴; 依次交替地紧固套装在所述转轴外缘并轴向压紧的n+1个转子単元和η个间隔环;两个紧固套装在所述转轴外缘并分别紧贴在最外侧的两个所述转子单元的外侧面的导磁环;以及 η个分别对应地套设在一个所述间隔环外缘的定子単元,每个所述定子単元与相邻的所述转子単元之间具有相同的轴向气隙,且η个所述定子单元通过多个安装螺杆与两块所述端板轴向固定连接; 其中姆个所述转子单元包括 转子盘,其端面的一分度圆上均布有2ρ个轴向通孔;以及 2ρ个分别紧配合地嵌入所述轴向通孔的磁体,该2ρ个磁体的充磁方向与所述转轴平行,且2ρ个所述磁体的极性沿所述分度圆交替排列; 其中,n+1个所述转子单元中相应的磁体沿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相互对齐,且相互对齐的磁体的磁力线是同方向的,n,P为自然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定子単元包括 由ー对平行设置且互为镜像的定子基板组成的定子框,其套设在所述间隔环外缘; 夹持在ー对所述定子基板之间并均布在所述分度圆上的2p个铁芯;以及 绕制在每个所述铁芯外缘的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于,当取η> 2时,每个所述定子单元的2ρ个铁芯和与其相邻的定子単元的2ρ个铁芯的位置从轴向看互相错开或相互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基板的表面设有2ρ个均布在所述分度圆上的用于插入绕制有所述线圈的铁芯的台阶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的外缘设为台阶面,且所述铁芯两端的外径小于其中段的外径,并与所述定子基板上的台阶孔的小的内径匹配,所述线圈绕制在铁芯的中段上,且所述线圈的轴向厚度与铁芯的中段的轴向厚度匹配,所述线圈的外径与定子基板上的台阶孔的大的内径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_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一与该转轴垂直且一体成型的靠板,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外缘设有螺纹,所述导磁环、转子单元和间隔环通过ー锁紧螺母与所述靠板轴向压紧成一整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板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轴向的靠板通风孔; 所述转子盘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轴向的转子通风孔; 所述导磁环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轴向的导磁环通风孔; 所述间隔环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间隔环轴向通风孔,所述间隔环的外缘设有多个与所述间隔环轴向通风孔连通的间隔环径向通风孔; 所述端板的端面上均布有多个轴向的端板通风孔。
8.根据权利要求2、3或5所述的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基板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用于穿设所述安装螺杆的基板安装孔,且每个所述定子单元中的一对定子基板之间与所述基板安装孔同心地胶粘有框内垫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干,所述端板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用于穿设所述安装螺杆的端板安装孔,且所述定子単元与端板之间设有与所述端板安装孔同心的间隔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干,当取η> 2时,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定子単元之间设有多个套设在所述安装螺杆外缘的间隔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_3、5、7、9、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永磁叠层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和铁芯的形状为圆柱形、多棱柱形、椭圆柱形或扇面柱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永磁叠层电机,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块端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两块端板之间的转轴;依次交替地紧固套装在所述转轴外缘并轴向压紧的n+1个转子单元和n个间隔环;两个紧固套装在所述转轴外缘并分别紧贴在最外侧的两个所述转子单元的外侧面的导磁环;以及n个分别对应地套设在一个所述间隔环外缘的定子单元,所述每个定子单元与相邻的所述转子单元之间具有相同的轴向气隙,且所述n个定子单元通过多个安装螺杆与所述两块端板轴向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电机的重量减轻,体积缩小,矽钢片的利用率提高,有效减少了结构材料的消耗,电机比功率远大于普通筒式电机和盘式电机,另外,本实用新型自冷却效果好。本实用新型已研制出样机已达到了上述效果。
文档编号H02K16/00GK202840876SQ20122044815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4日
发明者魏乐汉, 陈墨泉, 张冰毅 申请人:魏乐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