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发电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4681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发电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是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就是将光伏组件相互可靠地连接成矩阵,安装在屋顶或墙壁外侧。常见的光伏发电一体化建筑包括光伏屋顶、光伏墙体和光伏窗体等。目前,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筑的技术瓶颈在于太阳能光伏板与建筑物安装要求精度高,难度大,施工一般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光伏板之间的连接结构设计不合理,光伏板与建筑结构间的固定结构不合理,这导致光伏板组件的安装和更换较为复杂,安装和维修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发电建筑光伏板连接结构复杂、与建筑结构间的固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发电一体化装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伏发电一体化装置,包括:光伏发电板,光伏发电板金属边框,连接板和用于与建筑结构固定的龙骨,所述金属边框侧壁内侧伸出一安装槽,安装槽下方设有一加强壁,光伏发电板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金属边框侧壁外侧通过连接装置与龙骨固定,相邻两光伏发电板的金属边框上方设有连接板,连接板与金属边框之间填充密封胶。进一步,所述连接板截面形状为π形,π形连接板两腿呈倒T形。进一步,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角码或U形槽钢。角码或U形槽钢一侧通过拉铆钉与光伏发电板金属边框固定,一侧通过燕尾钉与龙骨固定,从而将光伏发电板固定在龙骨上。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位于相邻光伏板间隙的两腿之间设有一遇水膨胀止水条,所述止水条小头端夹在连接板两腿之间,大头端夹在两光伏发电板金属边框之间。进一步,所述光伏发电板为单晶硅光伏板、多晶硅光伏板或可调透光率非晶硅双玻光伏板。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光伏发电一体化装置,其下侧通过角码等连接结构与钢制龙骨固定,其上侧使用连接板将相邻的光伏发电板连接在一起,结构设计合理便于安装维修。此外,本实用新型在连接板下方设有一遇水膨胀止水条,即使光伏发电一体化装置光伏板连接处出现雨水渗漏,也会被止水条及时堵住,具有很好的防水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B-B截面的剖面图;图4为图3左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图2中A-A截面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光伏发电一体化装置在相互平行的多个钢制龙骨4上以矩阵方式铺设多块光伏发电板1,图2为图1的一部分,包括两块光伏发电板。光伏发电板与钢制龙骨固定好后可用在建筑物的房顶,也可用在建筑物的墙壁,不同的使用环境选择不同的太阳能光伏板,如在房顶,一般选择单晶硅光伏板和多晶硅光伏板,墙壁或窗体部分一般选择透光性好的可调透光率非晶硅双玻光伏板。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光伏发电一体化装置,包括:光伏发电板1,光伏发电板金属边框2,连接板3和用于与建筑结构固定的钢制龙骨4。钢制龙骨上固定两行相邻的光伏发电板,光伏发电板固定在光伏发电板金属边框2的安装槽21中,并填充密封胶,进一步起到固定和缓冲减震的作用。金属边框还设有一加强壁22,加强壁可以为支撑光伏发电板提供足够的强度,本实施例中金属边框下方通过角码5与钢制龙骨固定,角码与金属边框固定一侧通过拉铆钉6连接,角码与钢制龙骨固定一侧通过燕尾钉7连接,此处的连接装置不限于角码、拉铆钉和燕尾钉的组合,角码替换为U形槽钢,燕尾钉替换为螺栓等连接方式也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相邻的光伏发电板之间通过金属边框上方设置的连接板实现,且在连接板与两侧金属边框的缝隙中也填充有密封胶。连接板截面形状为π形,π形连接板两腿呈倒T形,可以避免密封胶渗漏。π形连接板的两腿之间还设有一遇水膨胀止水条8,止水条小头端夹在连接板两腿之间固定,大头端夹在两光伏发电板金属边框之间可以进一步防止雨水渗漏。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