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85004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今科技工业领域中,马达为相当普遍被应用的动力对象,然而,不论是提供大功率的大马达,或是提供小功率的小马达,在马达启动转子运转后,包含铁芯片(armaturecore)、漆包线圈(armaturewinding)、换向器(commutator)等构造在内的电枢(armature)或统称为转子(rotor)及壳体内周壁上所设磁石均会产生出高热,因而造成温度的上升,尤其是电枢中的换向器(commutator)与碳刷(carbonbrush)二者间的接触摩擦作用,不仅让整个电枢产生高热,这种高热不仅让碳刷容易产生积碳的缺点,影响电流的流通,而积聚在马达壳体内的高热亦对壳体内周壁所设的磁石的磁力产生影响,会导致磁石的磁力产生衰降,连带地亦造成马达的运转效率逐渐降低。再观目前被应用在家居生活物品上的小功率马达,譬如是提供汽车在轮胎破损后施以急救的灌胶补胎及同时充气的空气压缩机,由于有些国家的交通法令规定汽车驾驶人在行驶高速公路发生轮胎破损的时候,驾驶人需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修复并将汽车驶离事发点,以防止后方来车追撞,用以保护所有开车者的安全,因此,所使用的马达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处理轮胎破损的状况,在马达快速旋转作用中,转子旋转中所产生的高热大部分均积聚在马达壳体内部,在无法有效地散发热度的情况下,会使马达的运转效率变低转弱,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后,电枢中的漆包线圈的绝缘物更会被破坏,进而造成漆包线圈的短路而烧毁整个马达,乃至于衍生其它的危险。为了防范此种缺失,目前普遍使用的技术均会在马达轴心处附设一风扇,借以抑制马达轴心在运转中所急速提升的温度,但是此种技术仅是让风扇的前进风力经由马达的壳体外围表面吹过,实际上并无法有效地提供风力让马达壳体内部的电枢适时地散热,尤其是电流流通的漆包线圈所产生的高热更无法被散热,因此现阶段所使用的马达的壳体内容易积热的弊端缺失仍是无法克服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让马达的壳体内部因不易积热而发挥马达运转的最高输出功率的马达的散热结构,进而提升马达的运转效率,同时也可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马达的散热结构,该马达具有一筒状的壳体,于位于壳体前向端的转轴的一端固定有一风扇,当马达动作时该风扇产生前进气流,在接近风扇的壳体的环周面上设有至少一贯穿的通风口,使马达壳体的内部及马达壳体的外部产生气流流通,该马达壳体外周面套设一个具有全周边隆起的导风罩,该导风罩在实体上形成一颈段及头段,前述颈段外端处形成一后通口,头段外端处形成一前通口,颈段与头段相衔接处形成一阻挡界面,由阻挡界面以渐增口径的方式延伸至前通口,前通口的口径为圆型口径,即圆径X,阻挡界面的口径为圆型口径,即圆径Z,由阻挡界面以渐增圆径的方式延伸至前通口,使整个导风罩形成漏斗状;前述前通口的圆径X大于后通口的圆径Y及阻挡界面的圆径Z,即X>Y、X>Z,但阻挡界面的圆径Z等于后通口的圆径Y,即Z=Y;通过后通口将导风罩套入马达的筒状壳体外周面,导风罩的颈段契合套固于壳体上,导风罩的头段不与壳体圆周面相接触,该导风罩的头段位于壳体的通风口上方,导风罩的头段与马达壳体的环周面间,二者共同形成一导风槽,并让前述通风口位于阻挡界面与前通口之间的导风槽范围内,从而让前进气流完全汇集于导风槽的范围内,前进气流充分地由通风口进入马达壳体内部,有效提供马达内部的散热功能。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马达的散热结构是于马达的壳体外周面套设一个具有全周边隆起的导风罩,该导风罩恰可位于壳体上的通风口的上方,其导风槽可直接完全导纳风扇所产生的前进气流进入马达的壳体内部,可强力将运转中的转子所产生的高热予以散热,可让马达的壳体内部因不易积热而发挥马达运转的最高输出功率,进而提升马达的运转效率,同时也可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者。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马达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马达的另一角度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马达的部分组件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平面图。图5为图4中A-A的剖面图,呈现前进气流进入马达壳体内部及外部发挥散热的使用状态图。图6为本图4中B-B的剖面图,呈现前进气流进入马达壳体内发挥散热的使用状态图。图7为图4中C-C的剖面图,呈现前进气流进入马达壳体内发挥散热的使用状态图。其中:1壳体10通风口101封闭面11轴承103透孔12磁石16转轴171铁芯片172漆包线圈173换向器192碳刷2盖体21轴承2223入风口3导磁套圈4风扇5导风罩51颈段510后通口52头段520前通口6导风槽7阻挡界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由于马达的基本构造已为相当公开及普遍的技术,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仅约略叙述其基本构成对象,其运作原理则不再予以赘述。马达,其包含有一筒状的壳体1,于壳体1内包括有一转子组件,其包含有一转轴16、一缠绕有漆包线圈172的铁芯片171、一换向器173,壳体1内周壁则设有定子组件的一对相对向的磁石12,于壳体1的后向端为一封闭面101,于封闭面101中央处设置有一固定转轴16的轴承11,且封闭面101上具有多个透孔103,前述转轴16在穿出壳体1的前向端的一端上设有一风扇4,于壳体1前向端的环周面上设有至少一完全贯穿的通风口10,使马达壳体1的内部及马达壳体1的外部可产生气流流通。一环圈状的导磁套圈3,其套置于壳体1外表面,导磁套圈3为一金属材质,具备导磁的作用,可提升马达的运转效率。一设在马达壳体1前向端的盖体2,其中央处设置有一固定在转轴16的轴承21,可让风扇4的旋转更为顺畅,于盖体2上设有穿透的入风口22、23,这些入风口22、23可让风扇4的前进气流穿过而进入马达内部,基本上可提供马达内部的散热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于马达壳体1外周面套设一个具有全周边隆起的导风罩5,该导风罩5是在实体上形成一颈段51及头段52,前述颈段51外端处形成一具有口径的后通口510,头段52外端处亦形成一具有口径的前通口520,颈段51与头段52相衔接处形成一仍具有口径的阻挡界面7,由阻挡界面7以渐增口径的方式延伸至前通口520。于本说明书中的一实施例,前述颈段51的后通口510、头段52的前通口520及阻挡界面7的口径可为圆型口径的设计,亦即后通口510的圆径为Y,前通口520的圆径为X,阻挡界面7的圆径为Z,在此种圆型口径的设计下,使整个导风罩5的造型可犹如漏斗状。前述前通口520的圆径X大于后通口510的圆径Y及阻挡界面7的圆径Z,即X>Y、X>Z;但阻挡界面7的圆径Z等于后通口510的圆径Y,即Z=Y。借由后通口510将导风罩5套入马达的筒状壳体1外周面,导风罩5的颈段51可契合套固于壳体1上,而导风罩5的头段52则不与壳体1圆周面相接触,其相对位置可犹如由壳体1圆周面隆起之状态。当导风罩5结合在马达壳体1后,该导风罩5的头段52恰位在壳体1的通风口10上方,导风罩5的头段52与马达壳体1的环周面间,二者可共同形成一导风槽6,并让前述通风口10位于阻挡界面7与前通口520之间的导风槽6范围内,可让前进气流完全汇集于导风槽6的范围内,由于通风口10的左侧向(以图5视图方向而论)完全被导风罩5的颈段51所阻挡,因此位于通风口10右侧向的风扇4于旋转时所产生的前进气流可同样被导风罩5的颈段51所阻挡,可让前进气流完全汇集于导风槽6的范围内,前进气流并可充分地由通风口10进入马达壳体1内部,有效提供马达内部的散热功能。请参阅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马达所装设的风扇4于进行圆周旋转时,其所产生的前进气流除了可由入风口22、23进入外,因前进气流会被阻挡界面7及头段52所阻挡,使大部分的前进气流均汇集于导风槽6的范围内,并由马达壳体1的通风口10处进入马达内部,让马达壳体1内部产生散热作用,进入壳体1内部的前进气流除了可将碳刷192与换向器173容易产生高热的段位予以散热,如图6所示;亦同时让转子段位中的铁芯片171及其上所绕的漆包线圈172予以散热,如图7所示意;因此在马达壳体1内不容易发生积热的现象及缺失。壳体1内部的前进气流可再由马达壳体1的封闭面101上的透孔103将高温气流导出,使马达因具有散热作用而不容易积热毁损,而可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若风扇4的最大外径大于导风罩5的前通口520,风扇4于进行圆周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气流,除了进入壳体1内部的前进气流外,会有部分的前进气流经由导风罩5外围吹过壳体1的外表面,让外部壳体1亦同时被散热,即如图5所示意。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罩5可将风扇4进行运转时所产生的空气气流快速汇集于导风槽6范围内,并由马达通风口10处进入至马达内部,对马达提供相当有效的散热作用,可提升马达的运转效率外,马达也因不容易积热而更能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