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夹以及充电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2989阅读:744来源:国知局
充电夹以及充电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夹。



背景技术:

充电夹主要常常使用在蓄电池充电上,通常与导线相连,然后通过夹持在蓄电池的接线端子的螺柱上进行充电。现有的充电夹包括相互铰接的两夹臂,两夹臂的头部相互咬合构成夹嘴部分。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按动两夹臂使得两头部分离产生间隙,然后移至对应的接线端子的螺柱上松开两夹臂,在回复力的作用下使得两夹臂的头部夹紧接线端子的螺柱。现有的接线端子包括本体、螺柱,本体上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螺柱配合,在制作过程中本体与螺柱是分开制作的,最后再进行装配。

现有的充电夹存在以下缺点:一、利用人工将螺柱手工拧进螺纹孔中,然后再利用充电夹在螺柱上,从而完成连接;充电完成后,还需要将螺柱拆卸出来,故此充电程序非常繁琐。二、由于要增加螺柱,无疑增加了电阻,因此在充电过程中会导致温度升高,易引发火灾,质量不可控,既费时费工,又耗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成本、提高稳定性的充电夹。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充电夹,其包括复位弹簧以及相互呈铰接设置的夹臂Ⅰ与夹臂Ⅱ,复位弹簧用于给夹臂Ⅰ与夹臂Ⅱ提供回复力;其中,还包括与夹臂Ⅰ相连的支撑部Ⅰ以及与夹臂Ⅱ相连的支撑部Ⅱ;在按动夹臂Ⅰ与夹臂Ⅱ时,支撑部Ⅰ和支撑部Ⅱ相互靠拢;失去外力时,支撑部Ⅰ和支撑部Ⅱ在回复力的作用下分开。

采用此种结构当需要将充电夹与接线端子连接时,仅需按动夹臂Ⅰ、夹臂Ⅱ使得支撑部Ⅰ和支撑部Ⅱ相互靠拢,当支撑部Ⅰ和支撑部Ⅱ之间最大的距离小于螺纹孔径时即可放入螺纹孔中,然后松开夹臂Ⅰ与夹臂Ⅱ,支撑部Ⅰ和支撑部Ⅱ相互靠拢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产生向外的扩张力撑在螺纹孔内壁上。采用此种结构与现有技术利用两夹臂对螺柱进行夹持相比,减少了螺柱从而避免了因为螺柱带来温度升高、耗能大等情况发生,而且简化了充电的程序(勿须拆装螺柱) 。

其中,所述的支撑部Ⅰ由夹臂Ⅰ下端面伸出,所述的支撑部Ⅱ由夹臂Ⅱ下端面伸出。

采用此种结构,支撑部Ⅰ与支撑部Ⅱ分别由夹臂Ⅰ以及夹臂Ⅱ的下端面伸出,与接线端子装配好后可以使得夹臂Ⅰ、夹臂Ⅱ可以位于接线端子上侧,此种结构的设置减小夹臂Ⅰ、夹臂Ⅱ受外力发生上、下移动的可能性。

其中,所述的支撑部Ⅰ为夹臂Ⅰ的头部,支撑部Ⅱ为夹臂Ⅱ的头部;夹臂Ⅰ的头部与支撑部Ⅱ为夹臂Ⅱ的头部呈错位设置。

其中,夹臂Ⅰ的头部与夹臂Ⅱ的头部相贴形成夹嘴。

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使得此种结构的充电夹可以具有双用的效果,即可通过夹嘴夹持接线端子的螺柱,也可以通过支撑部Ⅰ与支撑部Ⅱ伸入螺纹孔中进行配合。

其中,夹臂Ⅰ包括呈间隙设置的上表面Ⅰ和下表面Ⅰ,上表面Ⅰ和下表面Ⅰ通过左侧面相连;夹臂Ⅱ包括呈间隙设置的上表面Ⅱ和下表面Ⅱ,上表面Ⅱ和下表面Ⅱ通过右侧面相连,铰接轴穿过上表面Ⅰ、下表面Ⅰ、上表面Ⅱ以及下表面Ⅱ形成铰接;复位弹簧一端与左侧面相抵,另一端与右侧面相抵。

其中,夹臂Ⅰ还包括本体Ⅰ、按压部Ⅰ以及固定部Ⅰ;夹臂Ⅱ还包括本体Ⅱ、按压部Ⅱ以及固定部Ⅱ;本体Ⅰ与本体Ⅱ呈平行设置,铰接轴穿过本体Ⅰ与本体Ⅱ形成铰接;复位弹簧一端与固定部Ⅰ相抵,另一端与固定部Ⅱ相抵。

其中,所述本体Ⅰ上开设有行程通孔Ⅰ,固定部Ⅰ部分穿过行程通孔Ⅰ形成夹臂Ⅰ运动时的导向机构;所述本体Ⅱ上开设有行程通孔Ⅱ,固定部Ⅱ部分穿过行程通孔Ⅱ形成夹臂Ⅱ运动时的导向机构。

采用此种结构,使得夹臂Ⅰ、夹臂Ⅱ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一个导向的作用,同时行程通孔Ⅰ与行程通孔Ⅱ的设置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夹臂Ⅰ与夹臂Ⅱ在运动过度导致复位弹簧损坏。

其中,所述支撑部Ⅰ包括支撑面Ⅰ,支撑部Ⅱ包括支撑面Ⅱ,支撑面Ⅰ、支撑部Ⅱ上均设有卡齿。

采用此种结构设计,增加支撑面Ⅰ和支撑面Ⅱ与螺纹孔配合时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充电时将支撑部Ⅰ与支撑部Ⅱ伸入螺纹孔中,利用摇臂的回复力使得支撑部Ⅰ与支撑部Ⅱ产生向外的张力抵在螺纹孔壁上,与现有技术利用两夹臂对螺柱进行夹持相比,减少了螺柱从而避免了因为螺柱带来温度升高、耗能大等情况发生,而且简化了充电的程序(勿须拆装螺柱)。并且利用支撑部Ⅰ与支撑部Ⅱ产生向外的张力抵在螺纹孔壁上,无疑增加了充电夹与螺纹孔配合的稳定性。的而实用新型采用支撑面Ⅰ与支撑面Ⅱ在复位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与螺纹孔相抵。本实用新型可以起到节省螺柱、配合稳定、不易发生上、下偏移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在受到压力F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充电夹,其包括夹臂Ⅰ1、夹臂Ⅱ2以及复位弹簧3。

夹臂Ⅰ1包括支撑部Ⅰ4、本体Ⅰ6、按压部Ⅰ7以及固定部Ⅰ8;夹臂Ⅱ2与夹臂Ⅰ1的形状相同,因此包括支撑部Ⅱ5、本体Ⅱ9、按压部Ⅱ10以及固定部Ⅱ11。

按压部Ⅰ7与本体Ⅰ6相连,位于本体Ⅰ6的末端。按压部Ⅱ10与本体Ⅱ9相连,位于本体Ⅱ9的末端。可以通过按动按压部Ⅱ10、按压部Ⅰ7使得夹臂Ⅰ1与夹臂Ⅱ2产生相对转动。

本体Ⅰ6与本体Ⅱ9呈平行设置,铰接轴穿过本体Ⅰ6与本体Ⅱ9形成铰接。

支撑部Ⅰ4与本体Ⅰ6相连位于其头部,支撑部Ⅱ5与本体Ⅱ9相连位于其头部,支撑部Ⅰ4与支撑部Ⅱ5位于初始位置时呈错位设置,此处的初始状态指的是按动部Ⅱ10与按压部Ⅰ7未受力时。支撑部Ⅰ4的一侧面为支撑面Ⅰ17,夹支撑部Ⅱ5的一侧面为支撑面Ⅱ18,位于初始位置时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之间的最大距离d大于螺纹孔13的孔径,当需要将充电夹与接线端子连接时,需按按压部Ⅰ7、按压部Ⅱ10使得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相互靠近,当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之间最大距离d小于螺纹孔13的孔径时即可放入螺纹孔13中,然后松开夹臂Ⅰ1与夹臂Ⅱ2,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在复位弹簧3的作用下产生向外的扩张力抵在螺纹孔13内壁上。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上均设有卡齿16,卡齿16便于与螺纹孔内壁咬合,增加稳定性。

固定部Ⅰ8与本体Ⅰ6相连,由本体Ⅰ6的一侧面引出朝向本体Ⅱ9;本体Ⅱ9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行程通孔Ⅱ14,固定部Ⅰ8部分伸入行程通孔Ⅱ14呈滑动连接。同理,固定部Ⅱ11由本体Ⅱ9的一侧面引出朝向本体Ⅰ6,本体Ⅰ6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行程通孔Ⅰ15,固定部Ⅱ11部分伸入行程通孔Ⅰ15呈滑动连接。行程通孔Ⅱ14与行程通孔Ⅰ15的形状为扇形,采用此种结构使得夹臂Ⅰ1与夹臂Ⅱ2在按动过程中,产生导向及限位的作用。本体Ⅰ6与本体Ⅱ9呈平行设置,铰接轴穿过本体Ⅰ6与本体Ⅱ9形成铰接;复位弹簧3一端与固定部Ⅰ8相抵,另一端与固定部Ⅱ11相抵。

复位弹簧3套设在铰接轴上,一端与固定部Ⅰ8相抵,另一端与固定部Ⅱ11相抵。此处,复位弹簧3的选择为扭簧。

实施例2:

如图4至图5所示,一种充电夹,其包括夹臂Ⅰ1、夹臂Ⅱ2、复位弹簧3、支撑部Ⅰ4以及支撑部Ⅱ5。

夹臂Ⅰ1包括上表面Ⅰ19、下表面Ⅰ20以及左侧面21;上表面Ⅰ19与下表面Ⅰ20呈间隙设置通过左侧面21相连;夹臂Ⅱ2包括上表面Ⅱ22、下表面Ⅱ23以及右侧面24;上表面Ⅱ22与下表面Ⅱ23呈间隙设置通过右侧面24相连。铰接轴依次穿过上表面Ⅰ19、上表面Ⅱ22、下表面Ⅰ20以及下表面Ⅱ23形成铰接;复位弹簧3套设在铰接轴上且一端与左侧面21相抵,另一端与右侧面24相抵。

支撑部Ⅰ4由下表面Ⅰ20伸出,支撑部Ⅱ5由下表面Ⅱ23伸出,支撑部Ⅰ4的一侧面为支撑面Ⅰ17,支撑部Ⅱ5的一侧面为支撑面Ⅱ18。支撑部Ⅰ4与支撑部Ⅱ5位于铰接轴的右侧,位于初始位置时,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之间的最大距离d大于螺纹孔孔径,当需要将充电夹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在压力F的作用下夹臂Ⅰ1与夹臂Ⅱ2使得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相互靠近,当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之间最大距离d小于螺纹孔孔径时即可放入螺纹孔中,然后松开夹臂Ⅰ1与夹臂Ⅱ2,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在复位弹簧3的作用下产生向外的扩张力抵在螺纹孔内壁上。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上均设有卡齿16,卡齿16便于与螺纹孔内壁咬合,增加稳定性。

夹臂Ⅰ1的头部与夹臂Ⅱ2的头部相贴形成夹嘴12,此处夹嘴12的结构为现有技术。

实施例3:

请参阅图6,一种充电连接结构,其包括实施例1中的充电夹以及开设于蓄电池上的螺纹孔13,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在回复力的作用下撑在螺纹孔13的孔壁中。

实施例4:

请参阅图7,一种充电连接结构,其包括实施例2中的充电夹以及开设于蓄电池上的螺纹孔13,支撑面Ⅰ17与支撑面Ⅱ18在回复力的作用下撑在充电螺纹孔13的孔壁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