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光伏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4506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光伏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光伏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光伏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当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频频告急,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资源,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了顺应国家的倡导,太阳能光伏LED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智能控制系统虽然能大致满足使用要求,但设计都不算巧妙,其体积大,而且不方便安装和固定,给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合理,体积小,能方便快速安装固定的智能光伏控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光伏控制系统,其包括挂架、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包括电源稳压单元、亮度采集单元、中央控制单元及升压恒流单元,所述电源稳压单元的输入端与光伏组件连接,输出端分别与中央控制单元及蓄电池连接;所述亮度采集单元与中央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升压恒流单元的输入端与中央控制单元连接,输出端接LED光源,所述挂架的中部位置向外凸起形成挂部,该挂部的侧壁上设有将其横向贯穿的穿槽,该挂部的背面设有挂孔,所述挂架的上下边缘设有钩脚,并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与该钩脚相适配的勾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挂孔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直行部、中间横行部和下直行部,所述上直行部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所述中间横行部一端与上直行部的下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直行部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下直行部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挂架的背面上设有与所述钩脚相连接的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PWM充电单元,该PWM充电单元的输入端与中央控制单元相连接,该PWM充电单元的输出端与蓄电池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合理,配有挂架,该挂架上设有穿槽和挂孔,可以通过钢穿过穿槽实现固定在灯杆上或通过安装孔实现固定在墙面上的目的,安装方法多,灵活性高,适用范围广,能满足不同的用户安装使用需求,而且壳体与挂架采用分式结构,先通过将挂架固定,再通过挂架上的钩脚与壳体上的勾位相卡扣进而实现快速装配固定的目的,大大简化传统安装工序,安装牢固,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给安装使用带来方便,另外整体结构简洁、紧凑,体积小,成本低,易于实现,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光伏控制系统,其包括挂架1、壳体2及设置在壳体2内的控制组件3,该控制组件3包括电源稳压单元、亮度采集单元、中央控制单元及升压恒流单元,所述电源稳压单元的输入端与光伏组件连接,输出端分别与中央控制单元及蓄电池连接;所述亮度采集单元与中央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升压恒流单元的输入端与中央控制单元连接,输出端接LED光源,较佳的,所述控制组件3还包括PWM充电单元,该PWM充电单元的输入端与中央控制单元相连接,该PWM充电单元的输出端与蓄电池连接。可以通过PWM充电单元实现降低充电电路中的压降,提高充电效率,延长蓄电池的续航时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包括前盖22和与该前盖22相扣合的后壳23。

所述挂架1的中部位置向外凸起形成挂部11,该挂部11的侧壁上设有将其横向贯穿的穿槽12,该挂部11的背面设有挂孔13,所述挂架1的上下边缘设有钩脚14,并在所述壳体2上设有与该钩脚14相适配的勾位21。

具体的,所述挂孔13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直行部、中间横行部和下直行部,所述上直行部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所述中间横行部一端与上直行部的下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直行部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下直行部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

为提升整体结构强度,所述挂架1的背面上设有与所述钩脚14相连接的加强筋15。

安装使用时,由于本实用新型智能光伏控制系统配有挂架1,该挂架1上设有穿槽12和挂孔13,可以通过钢穿过穿槽12实现固定在灯杆上或通过挂孔13实现固定在墙面的螺丝钉上的目的,安装方法多,灵活性高,适用范围广,能满足不同的用户安装使用需求,而且壳体2与挂架1采用分式结构,先通过将挂架1固定,再通过挂架1上的钩脚14与壳体2上的勾位21相卡扣进而实现快速装配固定的目的,大大简化传统安装工序,安装牢固,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给安装使用带来方便。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如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述,采用与其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而得到的其它装置或系统,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