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0563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电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可移动电子设备的轻量化发展,其电池容量影响着使用时间,为了延长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需要对其进行充电,同时由于不同场合的要求,需要使用移动电源,方便快捷,适用性较强。

现有的移动电源包括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源板和连电源板并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充电线,使用时,充电线连接电子设备,此时电子设备和电源板其他部位是相互分离的,仅靠充电线连接,不便于携带,同时容易掉落,拉扯充电线,损坏设备,安全性较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便于携带且不易掉落的移动电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电源,便于携带且不易掉落,防止设备损坏,提高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电源,包括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源板,所述电源板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光滑的弹性吸附层,所述弹性吸附层的中部设置有向外开口的吸附槽,所述弹性吸附层能够贴紧用电设备的光滑平面并通过所述吸附槽吸附于所述光滑平面,还包括连接所述电源板并用于连接用电设备的充电线。

优选地,所述电源板的另一侧板面和四周边缘均设置有弹性保护层。

优选地,所述吸附槽底部粘贴有用于覆盖所述吸附槽的防尘贴。

优选地,所述充电线与所述电源板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充电线连接于所述电源板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弹性吸附层具体为聚碳酸酯复合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层。

优选地,所述弹性吸附层的边缘处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充电线远离所述电源板的一端能够卡接于所述卡接槽内。

优选地,所述弹性吸附层具体为矩形层,所述卡接槽设置于所述矩形层的一个短边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包括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源板,电源板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光滑的弹性吸附层,弹性吸附层的中部设置有向外开口的吸附槽,弹性吸附层能够贴紧用电设备的光滑平面并通过吸附槽吸附于光滑平面,还包括连接电源板并用于连接用电设备的充电线。使用时移动电源直接吸附于用电设备,两者相互连接,便于携带且不易掉落,防止设备损坏,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电源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充电线伸出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电源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充电线收回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移动电源,便于携带且不易掉落,防止设备损坏,提高安全性。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电源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充电线伸出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电源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充电线收回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源板和连接电源板并用于连接用电设备的充电线3,用电设备可以为手机、相机及平板电脑等。电源板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光滑的弹性吸附层1,弹性吸附层1的中部设置有向外开口的吸附槽2,弹性吸附层1靠近电源板的一侧为内侧,原理电源板的一侧为外侧,开口向外即开口方向背离电源板,同时吸附槽2的边缘处光滑平整,弹性吸附层1能够贴紧用电设备的光滑平面并通过吸附槽2吸附于光滑平面。即弹性吸附层1形成了一个吸盘结构,通过挤压排出吸附槽2中的空气,即可吸附在用电设备的光滑平面上。使用时移动电源直接吸附于用电设备,两者相互连接,便于携带且不易掉落,防止设备损坏,提高安全性。

为了保护电源板,可在电源板的另一侧板面和四周边缘均设置弹性保护层,防止坠落造成的损坏。其中,弹性吸附层1具体为聚碳酸酯复合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层,弹性保护层也可采用同种材质,也可采用其他材质的弹性层。同时在吸附槽2底部粘贴用于覆盖吸附槽2的防尘贴,防止灰尘进入而影响吸附效果。

为了使移动电源能够适应更多种类的电子设备,充电线3与电源板可拆卸连接,根据需要更换匹配不同电子设备的充电线3。具体地,可将充电线3连接于电源板的一端,美观实用,减少占用空间,也可采用其他连方式或安装于其他位置,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上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电源的基础上,可在弹性吸附层1的边缘处设置卡接槽4,充电线3远离电源板的一端能够卡接于卡接槽4内。具体地,弹性吸附层1具体为矩形层,卡接槽4设置于矩形层的一个短边处。不使用时,可将充电线3的接头端卡接于卡接槽4内,便于整理,减小占用空间,也可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如采用磁力吸引等,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电源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