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3808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致动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致动器,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致动器中线圈相对于可动件(保持件)的配线及走线。



背景技术:

作为能让使用者带来振动体感的致动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078310号公报)和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007161号公报)中,提出有如下结构:在可动件的周围设置筒状的线圈及筒状的磁体的磁力驱动机构,并使可动件沿轴线方向振动。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结构中,由于可动件仅能沿轴线方向振动,因此,对于使用者来说,所能带来的仅仅也只是一个种类的振动体感。

对此,本申请发明人为了进一步改进用户体验,提出了如下致动器,该致动器包括:支承件;可动件;连接件,该连接件与上述支承件及上述可动件连接,并具有弹性和/或粘性;第一磁力驱动电路,该第一磁力驱动电路具有第一磁体和第一线圈,其中,上述第一磁体保持于上述支承件和上述可动件中的一方,上述第一线圈保持于上述支承件和上述可动件中的另一方,并在第一方向上与上述第一磁体相对,上述第一磁力驱动电路产生使上述可动件朝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驱动的驱动力;以及第二磁力驱动电路,该第二磁力驱动电路具有第二磁体和第二线圈,其中,上述第二磁体保持于上述支承件和上述可动件中的一方,上述第二线圈保持于上述支承件和上述可动件中的另一方,并在第一方向上与上述第二磁体相对,上述第二磁力驱动电路产生使上述可动件朝与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驱动的驱动力(参见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6-127789号公报)的权利要求1)。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记载的致动器中,如图6所示,线圈的配线是关于可动件(保持件)4的中心呈点对称地设计的。

接着,如图6所示,为了同时利用可动件(保持件)4的正、反两个面上的线圈配置部4a(仅示出正面的线圈配置部4a,未示出背面的线圈配置部),在可动件(保持件)4的各线圈配置部4a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各线圈配置部4a的周边)形成有配线用槽4b。另外,当线圈配置于上、下两个面的线圈配置部4a时,如图6所示,既可以将其中两个线圈关于可动件(保持件)4的中心呈点对称地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4的正面的图面上下两个线圈配置部4a,而将另外两个线圈关于可动件(保持件)4的中心呈点对称地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4的背面的图面左右两个线圈配置部,也可以反过来将其中两个线圈呈点对称地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4的正面的图面左右两个线圈配置部4a,而将另外两个线圈呈点对称地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4的背面的图面上下两个线圈配置部。另外,如图8所示,由于线圈的卷绕开始端WS和卷绕结束端WE位于同一侧,因此,配置在正面或背面的线圈配置部上的线圈的卷绕开始端WS和卷绕结束端WE既可以位于线圈配置部4a的一端侧,也可以位于线圈配置部4a的另一端侧。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配线结构要求是对称结构,因此,在可动件(保持件)的各线圈配置部4a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均形成有配线用槽4b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装配人员将线圈误插入而使线圈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情况。

同时,如图8所示,由于卷绕结束端WE横向从线圈的中途穿出,而在各线圈配置部4a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各线圈配置部4a的周边)却没有设置内周配线用槽,因此,为了使线圈的卷绕结束端WE进入到配线用槽4b,不仅会使得操作性变差,而且存在使卷绕结束端WE的引出线受到线圈配置部4a的挤压而受损这样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装配人员将线圈误插入、并且能够避免线圈的卷绕结束端的引出线受到线圈配置部的挤压而受损且能提高操作性的致动器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致动器,在该致动器中,通过对其中的可动件(保持件)进行改进,能够防止装配人员将线圈误插入,并且能够避免线圈的卷绕结束端的引出线受到线圈配置部的挤压而受损,同时能够提高操作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致动器,包括可动件和由两个构件组成的支承件,在所述可动件的正面和/或背面上,关于所述可动件的中心呈点对称地设置有多个线圈配置部,其特征是,在所述线圈配置部的长度方向的仅一端侧形成有配线用槽,当沿所述可动件的周向的一个方向看时,位于所述可动件的正面和/或背面的一个面上的所述配线用槽配置在所述线圈配置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端侧。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在线圈配置部的长度方向的仅一端侧形成有配线用槽,并且当沿周向的一个方向看时,位于可动件(保持件)的一个面上的配线用槽或配线用槽配置在线圈配置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端侧,因此,能够避免装配人员在安装线圈的过程中将线圈误插入而使线圈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情况。藉此,能够提高装配效率,并且能够提高装配后的致动器的成品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致动器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多个所述线圈配置部关于所述可动件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在所述可动件的正面和背面上,形成于所述可动件的正面上的所述配线用槽和形成于所述可动件的背面上的所述配线用槽在线圈配置部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端侧。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形成于所述可动件的正面上的所述配线用槽和形成于所述可动件的背面上的所述配线用槽在线圈配置部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端侧,因此,在安装线圈时,通过将相对的两个线圈安装在可动件的一个面(例如正面),而将与上述相对的两个线圈各自相邻的另一相对的两个线圈安装在可动件的另一个面(例如背面),从而能够减少两对线圈所产生的磁场间的干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致动器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形成于所述可动件的正面和/或背面上的所述配线用槽与相应地形成于所述可动件的正面和/或背面上的排线槽连通。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能够只需要使一侧的配线用槽与形成在可动件上的排线槽连通,使得可动件(保持件)的制造工艺简便。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致动器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所述线圈配置部的靠所述配线用槽一侧的内周缘部处,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用于供横向从所述线圈的中途穿出的所述线圈的卷绕结束端的引出线经由该台阶部进入所述配线用槽。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能使横向从线圈的中途穿出的线圈的卷绕结束端的引出线经由台阶部顺畅地进入配线用槽,藉此,能提高操作性,同时能避免卷绕结束端的引出线因线圈配置部的内周壁挤压而受损这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致动器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致动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致动器是能给使用者带来振动体感的振动致动器,并且具有能产生使所述可动件沿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驱动的驱动力的第一磁力驱动电路和第二磁力驱动电路,所述第一磁力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磁体,该第一磁体配置在所述支承件的所述两个构件中的任一个构件上;以及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配置在各可动件的线圈配置部上,并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一线圈在第一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相对,并能产生使各所述可动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即左右方向驱动的驱动力,所述第二磁力驱动电路包括:第二磁体,该第二磁体配置在所述支承件的所述两个构件中的任一个构件上;以及第二线圈,该第二线圈配置在各可动件的线圈配置部上,并且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第二线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并能产生使各可动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且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即前后方向驱动的驱动力。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能够产生两个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驱动力,从而能够给使用者带来更大的振动体感。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致动器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致动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磁力驱动电路配置在所述可动件的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条边的中央处,所述第二磁力驱动电路配置在所述可动件的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的两条边的中央处,所述第一磁力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可动件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开且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两个部位处,所述第二磁力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可动件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分开且从所述第三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两个部位处。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能够避免两个磁力驱动电路间产生的电磁相互干扰、抵消,并且能够使朝两个方向产生的驱动力最大化。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致动器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致动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线圈具有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结束端,所述卷绕开始端和所述卷绕结束端位于线圈的同一侧,所述线圈的所述卷绕开始端位于所述线圈的上方,所述线圈的所述卷绕结束端横向从所述线圈的中途穿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内部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基板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上的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后的致动器的示意立体图,其中,上述基板已经以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上的方式插入到致动器的上壳体(第一壳体)与下壳体(第二壳体)间的狭缝中。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中的可动件(保持件)的示意俯视图,其中,在可动件(保持件)上没有配置线圈。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中的可动件(保持件)的示意俯视图,其中,在可动件(保持件)上配置有线圈。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中的可动件(保持件)周边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致动器中的可动件(保持件)的示意俯视图。

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致动器中的可动件(保持件)周边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的致动器中的配置在可动件(保持件)的线圈配置部上的线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明确磁力驱动电路的布局等,将相互正交的方向分别称为X轴方向(有时也称为左右方向)、Y轴方向(有时也称为前后方向)及Z轴方向(有时也称为上下方向),将X轴方向的一方侧称为X1,将X轴方向的另一侧称为X2,将Y轴方向的一方侧称为Y1,将Y轴方向的另一侧称为Y2,将Z轴方向的一方侧称为Z1,将Z轴方向的另一侧称为Z2。

(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200的内部和组装后的致动器200的图,其中,图1是示出了基板100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了上述基板100已经以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上的方式插入到致动器200的上壳体(第一壳体)221与下壳体(第二壳体)222间的狭缝S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和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中的可动件(保持件)210的示意俯视图,其中,图3是在可动件(保持件)210上没有配置线圈,图4是在可动件(保持件)210配置有线圈300的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200是能给使用者带来振动体感的振动致动器。致动器200具有:可动件(保持件)210;支承件220;以及与可动件210和支承件220连接的连接件(未图示)。可动件210经由连接件支承在支承件220上,连接件具有弹性和/或粘性。

此外,致动器200具有第一磁力驱动电路230和第二磁力驱动电路240,以作为使可动件210相对于支承件220相对移动的磁力驱动电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件220具有:位于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一方侧Z1的上壳体(第一壳体)221;以及位于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且被上述上壳体221覆盖的下壳体(第二壳体)222。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上壳体(第一壳体)221由从Z轴方向观察时呈四边形的大致箱状构件形成,下壳体(第二壳体)222由从Z轴方向观察时呈四边形的大致板状构件形成。更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壳体222具有底板部222a和从底板部222a竖起的立起壁部222b,而上壳体221具有顶板部221a和从顶板部221a下垂的侧壁部221b,在上壳体221的一侧壁部221b的、与下壳体222的立起壁222b相对应的部分处开设有缺口221c。

在上述上壳体221的侧壁部221b(在图2中示出为开设有缺口221c的侧壁部221b,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上,形成有卡合孔221d,当将上壳体221组装到下壳体222时,上述卡合孔221d与设置于后述可动件(保持件)210的卡合部210a卡合。

另外,在上述下壳体222的底板部222a的四个角落处形成有圆筒状的第一凸点部(大径凸点部)222a1,上述第一凸点部222a1能穿过开设在后述可动件(保持件)210的四个角落处的第一孔(大径圆孔)212,并与设置于上壳体221的顶板部221a的四个角落处的第一凸点配合部221a1配合。此外,在上述下壳体222的底板部222a的四个角落中的位于对角的两个角落处形成有不同于上述第一凸点部222a1的第二凸点部(小径凸点部)222a2,上述第二凸点部222a2能穿过开设在后述可动件(保持件)210的四个角落处的第二孔213,用于对可动件(保持件)210与下壳体222进行限位。

另外,上述缺口221c的沿Z轴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下壳体222的立起壁222b的沿Z轴方向的长度大,由此,当将上壳体221组装到下壳体222时,上述上壳体221的缺口221c与上述下壳体222的立起壁222b间产生有狭缝S,上述狭缝S是用来配置基板100的部位。

在支承件220的下壳体222上(层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可动件(保持件)2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可动件(保持件)210)。如图3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两个可动件(保持件)210各自整体呈大致正方形的板状,在各可动件(保持件)210的正反面的四条边的中央处具有用于配置线圈的八个线圈配置部211(在各可动件(保持件)210的正面的四条边的中央设置有四个线圈配置部211,在各可动件(保持件)210的背面的四条边的中央处也设置有四个线圈配置部211),并且上述八个线圈配置部211均配置在各可动件(保持件)210比外周缘侧更靠内侧的部位处。

如图3所示,在线圈配置部2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配线用槽211a1、211a2。更具体来说,当沿周向的一个方向看时,位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一个面上的配线用槽211a1或配线用槽211a2配置在线圈配置部211的长度方向的同一端侧。即,例如,如图3所示,当在位于图3上方的线圈配置部211的左侧配置有配线用槽211a1时,则在位于图3左侧的线圈配置部211的下端侧配置有配线用槽211a1,在位于图3下方的线圈配置部211的右端侧配置有配线用槽211a1,在位于图3右侧的线圈配置部211的上端侧配置有配线用槽211a1。同样地,如果在位于可动件(保持件)210上方的线圈配置部211的右侧配置有配线用槽时,则其它三个配线用槽的方向也相应地改变。

另外,形成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正反面(不同面)上的配线用槽211a1和配线用槽211a2在线圈配置部211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端侧。更具体来说,如果形成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正面上的配线用槽211a1像图3这样形成,则从图3的纸面外侧方向观察时,在位于可动件(保持件)210背面侧的上方的线圈配置部211的右侧端配置有配线用槽211a2时,则在位于可动件(保持件)210背面侧的左侧的线圈配置部211的上侧端配置有配线用槽211a2,位于可动件(保持件)210背面侧的下方的线圈配置部211的左侧端配置有配线用槽211a2,位于可动件(保持件)210背面侧的右侧的线圈配置部211的下侧端配置有配线用槽211a2。

另外,当线圈300配置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上、下两个面(正反面)的线圈配置部211时,如图4所示,将其中两个线圈300关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中心呈点对称地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正面的两个线圈配置部211(例如图4中的上、下两个线圈配置部211)处,此时,线圈300的卷绕开始端WS和卷绕结束端WE配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正面的相应的配线用槽211a1(参见图3)内。另一方面,将另外两个线圈关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中心呈点对称地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的背面的两个线圈配置部211(例如图4中的背面侧的左、右两个线圈配置部211)处,此时,线圈300的卷绕开始端WS和卷绕结束端WE配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背面的相应的配线用槽211a2内。

当然,本实用新型也不局限于上述配置方式,也可以反过来将其中两个线圈300关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中心呈点对称地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正面的左、右两个线圈配置部211处,而将另外两个线圈关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中心呈点对称地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的背面的上、下两个线圈配置部211处。另外,也可以将四个线圈300中的相对的两个线圈两两关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中心呈点对称地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的同一个面(正面或背面)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200中,在可动件210与支承件220(上壳体221)之间,具有能产生使可动件210沿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驱动的驱动力的第一磁力驱动电路230及第二磁力驱动电路240。上述第一磁力驱动电路230包括:第一磁体(未图示),该第一磁体配置在支承件220上;以及第一线圈(例如,位于图4中的上方和下方的两个线圈300),该第一线圈配置在各可动件(保持件)210的线圈配置部211上,并且上述第一磁体与上述第一线圈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当对第一线圈通电时,能产生使各可动件(保持件)210沿与上述第一方向L1正交的第二方向L2驱动的驱动力。上述第二磁力驱动电路240包括:第二磁体(未图示),该第二磁体配置在支承件220上;以及第二线圈(例如,位于图4中的左侧和右侧的两个线圈300),该第二线圈配置在各可动件(保持件)210的线圈配置部211上,并且上述第二磁体与上述第二线圈在第一方向L1上相对,当对第二线圈通电时,能产生使各可动件(保持件)210沿与上述第一方向L1 正交且与上述第二方向L2正交的第三方向L3驱动的驱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L1与Z轴方向平行,第二方向L2与X轴方向平行,第三方向L3与Y轴方向平行。因而,第二方向L2与第三方向L3也是正交的。

从第一方向L1(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磁力驱动电路230配置在各可动件(保持件)210的位于第二方向L2(X轴方向)上相对的两条边的中央处,第二磁力驱动电路240配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的位于第三方向L3(Y轴方向)上相对的两条边的中央处。因而,第一磁力驱动电路230设置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在第二方向L2上分开且从第二方向L2观察时相互重叠的两个部位处,同样地,第二磁力驱动电路240设置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在第三方向L3上分开且从第三方向L3观察时相互重叠的两个部位处。

通过这样,由于并非像图6所示的现有技术这样在可动件(保持件)4的各线圈配置部4a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各线圈配置部4a的周边)形成有配线用槽4b,而是在线圈配置部2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配线用槽211a1、211a2,并且当沿周向的一个方向看时,位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一个面上的配线用槽211a1或配线用槽211a2配置在线圈配置部211的长度方向的同一端侧,同时形成于可动件(保持件)210的正反面(不同面)上的配线用槽211a1和配线用槽211a2在线圈配置部211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端侧,因此,能够避免装配人员在安装线圈的过程中将线圈误插入而使线圈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情况。藉此,能够提高装配效率,并且能够提高装配后的致动器的成品率。

接着,参照图5和图7间的对比,来对可动件(保持件)210的周边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其中,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中的可动件(保持件)周边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致动器中的可动件(保持件)周边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在现有技术中,配线用槽4b配置在可动件(保持件)4 的各线圈配置部4a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各线圈配置部4a的周边),另外,为了无论是线圈的卷绕开始端WS和卷绕结束端WE朝向哪个方向设置,均能利用形成在可动件(保持件)4上的排线槽4c(参照图)走线,并最终电连接到基板上,使配置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配置部4a的端部处的配线用槽4b、4b与排线槽4c连通。具体来说,以图6中位于上方和右侧的相邻的两个线圈配置部4a为例,使形成在上方的线圈配置部4a的右端侧的配线用槽4b、形成在右侧的线圈配置部4a的上端侧的配线用槽4b和形成在可动件(保持件)4(的对角线)上的排线槽4c连通。

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5所示,由于配线用槽211a1、211a2仅形成在线圈配置部2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因此,不需要像原先那样开设另一端侧的槽,另外,只需要使一侧的配线用槽211a1、211a2与形成在可动件(保持件)210(的对角线)上的排线槽211b连通。

另外,如图5所示,在线圈配置部211的靠配线用槽211a1、211a2一侧的内周缘部处,设置有台阶部211c。如图8所示,由于线圈300的卷绕开始端WS位于线圈的上方,而线圈300的卷绕结束端WE横向从线圈的中途穿出,因此,通过上述台阶部211c,能使横向从线圈的中途穿出的线圈300的卷绕结束端WE的引出线顺畅地进入上述配线用槽211a1、211a2,藉此,能提高操作性,同时能避免卷绕结束端WE的引出线因线圈配置部211的内周壁挤压而受损这样的问题。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想到其它的优点和修改。因此,在其更宽泛的方面上来说,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里所示和所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实施例。因此,可以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所限定的本总体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作出各种修改。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可动件(保持件)210的正反面的四条边的中央处具有用于配置线圈的八个线圈配置部211(在各可动件(保持件)210的正面的四条边的中央设置有四个线圈配置部211)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在可动件(保持件)的一个面的四条边的中央处具有用于配置线圈的四个线圈配置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线槽211b形成在可动件(保持件)210的对角线上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用于线圈300的卷绕开始端WS和卷绕结束端WE的引出线走线的排线槽211b只要设置在可动件(保持件)210上,并能使线圈300的引出线最终会聚到基板上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