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监控桥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083阅读:1319来源:国知局
智能化监控桥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化监控桥架。



背景技术:

电缆桥架分为槽式、托盘式和梯架式、网格式等结构,由支架、托臂和安装附件等组成。可以独立架设, 也可以敷设在各种建(构)筑物和管廊支架上,体现结构简单、造型美观、配置灵活和维修方便等特点,全部零件均需进行镀锌处理,安装在建筑物外露天的桥架,如果是在邻近海边或属于腐蚀区,则材质必须具有防腐、耐潮气、附着力好,耐冲击强度高的物性特点。

然而现有的桥架大多结构简单,固定牢固,容易产生缝隙,使内部线缆暴露,容易损坏,且智能化程度低,仅仅只是对线缆进行固定和保护,无法监控,为此我们设计出智能化监控桥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智能化监控桥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智能化监控桥架,包括桥架主体和封盖,所述封盖为U型长条结构,且两侧的侧壁等距离设置有对称的第一固定孔,所述桥架主体包括底板、两条侧板和两条卡板,所述底板延长度方向设置有与其垂直的两条侧板,且两条侧板与底板之间形成U型安装槽,所述U型安装槽的槽底等距离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侧板相互远离一侧的底板上均设置有卡板,所述卡板与侧板相互平行,且与侧板之间留有空隙,形成卡槽,两条所述侧壁等距离设置有对称的第二固定孔,所述封盖U型长条结构的两条侧壁沿桥架主体的两条侧板外侧对接,并插入卡槽中,所述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位置相互对应重合,并穿插有L型锁紧栓。

优选的,所述U型安装槽内安装有线缆。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的设置数量相同,均为每10CM设置一个。

优选的,所述L型锁紧栓通过锁紧螺丝固定。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每隔1M设置一个,且无线连接有监控终端,监控终端为智能手机或者计算机。

优选的,所述卡槽的宽度与封盖两侧壁的宽度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封盖侧壁与桥架主体的卡槽进行初步固定,再利用L型锁紧栓做进一步固定,封装,使得桥架固定牢固,且不会产生缝隙,对其内部的线缆提供了更优的保护作用,同时,在U型安装槽的槽底等距离设置有温度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监控线缆的温度,并实时反馈至监控终端,预防线缆因温度过高而起火的现象,提高了桥架的智能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化监控桥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化监控桥架的桥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化监控桥架的封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桥架主体、11底板、12侧板、13第二固定孔、14卡板、2封盖、3 L型锁紧栓、4温度传感器、5第一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智能化监控桥架,包括桥架主体1和封盖2,封盖2为U型长条结构,且两侧的侧壁等距离设置有对称的第一固定孔5,桥架主体1包括底板11、两条侧板12和两条卡板14,底板11延长度方向设置有与其垂直的两条侧板12,且两条侧板12与底板11之间形成U型安装槽,U型安装槽内安装有线缆,U型安装槽的槽底等距离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4每隔1M设置一个,且无线连接有监控终端,监控终端为智能手机或者计算机,侧板12相互远离一侧的底板11上均设置有卡板14,卡板14与侧板12相互平行,且与侧板12之间留有空隙,形成卡槽,卡槽的宽度与封盖2两侧壁的宽度相等,两条侧壁等距离设置有对称的第二固定孔13,第一固定孔5与第二固定孔13的设置数量相同,均为每10CM设置一个,封盖2U型长条结构的两条侧壁沿桥架主体1的两条侧板外侧对接,并插入卡槽中,第一固定孔5与第二固定孔13位置相互对应重合,并穿插有L型锁紧栓3,L型锁紧栓3通过锁紧螺丝固定。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线缆放入桥架主体1形成的U型安装槽内,并使线缆紧贴温度传感器4,将盖板3扣在桥架主体1上,两侧的侧壁卡紧在卡槽中,调整桥架主体1与盖板3的位置使第一固定孔5与第一固定孔13对齐,使得L型锁紧栓3穿过第一固定孔5与第一固定孔13并通过锁紧螺丝锁紧,使得桥架固定牢固,且不会产生缝隙,对其内部的线缆提供了更优的保护作用,同时,在U型安装槽的槽底等距离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通过传感器监控线缆的温度,并实时反馈至监控终端,预防线缆因温度过高而起火的现象,提高了桥架的智能化程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