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6069阅读:10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晶硅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光伏支架结构均为刚性支架结构,现有刚性支架结构组成部分多数可分为前立柱、后立柱、横(斜)梁、檩条、斜支撑及后背拉等构件,以上构件通过连接件、螺栓等相互连接,组成刚性支架结构。根据晶硅光伏的需求,上述刚性支架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地面电站。

但是,由于现有的刚性支架结构存在着以下技术问题:跨度小,底部空间率用于低,基础数量多,破坏植被量大,用钢量大,使得其并不适用于对跨度要求较大、底部空间利用率要求高的大型停车场、污水处理厂等分布式光伏项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刚性支架结构的底部空间率用于低,基础数量多、破坏植被量大且用钢量大的技术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包括两个第一钢组件,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钢组件之间的多个第二钢组件,及多根预应力拉绳;

两个所述第一钢组件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钢组件平行于多个所述第二钢组件;

每根所述预应力拉绳依次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钢组件,且每根所述预应力拉绳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钢组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组件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斜钢柱及依次连接于多个所述斜钢柱的第一横梁;

所述斜钢柱包括第一斜柱及与所述第一斜柱交叉设置的第二斜柱;

多个所述斜钢柱的第一斜柱相互平行;

多个所述斜钢柱的第二斜柱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横梁垂直于所述第一斜柱和第二斜柱所在的平面。

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第一斜柱之间固设有一固定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柱和第二斜柱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组件的两端的两个所述钢斜柱之间设有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钢斜柱的所述第二斜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交叉固定;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斜钢柱的所述第二斜柱上,且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斜柱的顶端;

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斜钢柱的所述第二斜柱上,且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斜柱的顶端。

进一步的,第二钢组件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竖杆及依次垂直连接于所述竖杆的第二横梁,所述预应力拉绳穿过所述第二横梁。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竖杆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相邻所述斜钢柱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斜钢柱之间设有多根预应力拉绳,所述预应力拉绳垂直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

进一步的,所述预应力拉绳的两端通过垫片锚具固定于两个所述横梁远离所述第二钢组件的一侧;

所述垫片锚具抵压于所述第一横梁。

进一步的,所述垫片锚具包括与所述预应力拉绳螺纹连接的锥形结构的夹片、套设于所述夹片外的锚环及设置于所述锚环一端并抵压于所述第一横梁的垫片。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包括第一钢组件、第二钢组件及预应力拉绳,第一钢组件和第二钢组件固定于地面上,晶硅光伏组件固定于预应力拉绳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可以适用于大跨度的情况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支架不适用于大跨度地固定多个晶硅光伏的情况,同时,也减少了支架结构基础的数量及密集度;柔性支架的大跨度设置提高了柔性支架底部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节约了用钢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支架可以实现大跨度地设置晶硅光伏,使得柔性支架的应用性更加广泛,比如:可以应用于大型成品汽车停车场、污水处理厂等扩建的分布式电站项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的第一钢组件未安装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的第一钢组件未安装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的第一横梁与垫片锚具安装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钢组件;11、斜钢柱;111、第一斜柱;112、第二斜柱;12、第一横梁;2、第二钢组件;21、竖杆;22、第二横梁;3、预应力拉绳;4、固定杆;5、支撑部件;51、第一支撑杆;52、第二支撑杆;6、垫片锚具;61、夹片;62、锚环;63、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包括两个第一钢组件1,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钢组件1之间的多个第二钢组件2,及多根预应力拉绳3;两个所述第一钢组件1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钢组件1平行于多个所述第二钢组件2;每根所述预应力拉绳3依次连接于多个所述钢组件,且每根所述预应力拉绳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钢组件1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包括第一钢组件1、第二钢组件2及预应力拉绳3,第一钢组件1和第二钢组件2固定于地面上,晶硅光伏组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相邻两根预应力拉绳3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柔性支架结构可以适用于大跨度的情况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支架不适用于大跨度地固定多个晶硅光伏的情况,同时,也减少了支架结构基础的数量及密集度;柔性支架的大跨度设置提高了柔性支架底部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节约了用钢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支架可以实现大跨度地设置晶硅光伏,使得柔性支架的应用性更加广泛,比如:可以应用于大型成品汽车停车场、污水处理厂等扩建的分布式电站项目。

所述第一钢组件1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斜钢柱11及依次连接于多个所述斜钢柱11的第一横梁12;其中,斜钢柱11包括第一斜柱111及与所述第一斜柱111交叉设置的第二斜柱112;多个所述斜钢柱11的第一斜柱111相互平行;多个所述斜钢柱11的第二斜柱112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横梁12垂直于所述第一斜柱111和第二斜柱112所在的平面。其中,第一斜柱111靠近所述第二钢组件2设置,当预应力拉绳3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钢组件1上时,预应力拉绳3对第一斜柱111产生压力,而对第二斜柱112产生拉力,这样实现了预应力拉绳3的两端受到第一钢组件1的应力平衡而张紧的效果,从而避免了预应力拉绳3由于松弛或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摆动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固定于预应力拉绳3上的晶硅光伏固定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上述第一斜柱111和第二斜柱112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保证了第一斜柱111和第二斜柱112之间的连接强度。

如图2所示,相邻的所述第一斜柱111之间固设有一固定杆4。使得当第一斜柱111之间在受到预应力拉绳3的压力时,能够保持稳定,避免了第一斜柱111受压失去稳定性的情况。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钢组件1的两端的两个所述钢斜柱之间设有支撑部件5,所述支撑部件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钢斜柱的所述第一斜柱111上。所述支撑部件5包括第一支撑杆51和第二支撑杆52,所述第一支撑杆5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52之间交叉固定;所述第一支撑杆5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斜钢柱11的所述第二斜柱112,且所述第一支撑杆51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斜柱112的顶端,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杆5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斜柱112的底端。

所述第二支撑杆5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斜钢柱11的所述第二斜柱112,且所述第二支撑杆52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斜柱112的顶端,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撑杆5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斜柱112的底端。

当第一钢组件1在受到预应力拉绳3的作用力时,其中,相对于第一钢组件1的其他位置受到的作用力,第一钢组件1两端受到的作用力更大,更容易发生失衡的情况,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钢组件1的两端的斜钢柱11的第二斜柱112上设置支撑部件5,避免了第一钢组件1受拉失衡的情况发生。

第二钢组件2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竖杆21及依次垂直连接于所述竖杆21的第二横梁22,所述预应力拉绳3穿过所述第二横梁22,具体的,第二横梁22上设有沿所述预应力拉绳3的拉伸方向贯穿于第二横梁22(图中未示出),所述预应力拉绳3穿设于所述钢管内。相邻所述竖杆21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所述斜钢柱11之间的间距,这样在减少了柔性支架的基础支撑的基础上,又能保证柔性支架的支撑强度,同时也提高了柔性支架底部空间的利用率,节约了用钢量。

相邻所述斜钢柱11之间设有多根预应力拉绳3,所述预应力拉绳3垂直于所述第一横梁12和所述第二横梁22,能够同时保证预应力拉绳3拉直,且其预应力值满足设计规定。

所述预应力拉绳3的两端通过垫片锚具6固定于两个所述横梁12远离所述第二钢组件2的一侧;所述垫片锚具6抵压于所述第一横梁12。其中,所述垫片锚具6包括与预应力拉绳3螺纹连接的锥形结构的夹片61、套设于所述夹片61外的锚环62及设置于所述锚环62一端并抵压于所述第一横梁12的垫片63。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垫片锚具6保证了预应力拉绳3只能沿一个方向拉伸,这样使得预应力拉绳3可以得到很好的张紧,有效地避免了松弛的情况发生。

其中,预应力拉绳3与第一横梁12连接时,设置两组垫片锚具6对预应力拉绳3进行固定,如图4所示,锚具6位于第一横梁12远离第二横梁22的一侧,以实现对预应力拉绳3的双向固定,从而充分保证了预应力拉绳3的张紧状态。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