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身份识别功能的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191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放电领域,特别涉及带有身份识别功能的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类锂电池包充电器的电压都是低于人体安全电压,所以将充电器的充电端子裸露在外是符合安全生产规定,通常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意外电击事故,但当用于给大容量电池包(40V以上电池包) 充电时,则存在充电端子上的高压电电击使用者或因此导致的其他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在充电前对高压电池包是否安装到位进行检测,提高充电安全性的带有身份识别功能的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带有身份识别功能的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

充电器壳体,以及安装在充电器壳体上的高压电池包;

在充电器壳体内设有充电器模块和继电器RY1,充电器模块上设有用于向高压电池包充电的第一供电端,第一供电端连接继电器RY1中常开触点的一端,在继电器RY1中常开触点的另一端设有与高压电池包正极连接的第二供电端,在充电器模块上还设有连接高压电池包负极的第三供电端;

在充电器模块与高压电池包之间还设有经过继电器RY1中线圈的控制线路,在充电器模块与高压电池包之间还设有ID识别线路。

可选的,在所述高压电池包中,设有:

与第二供电端连接的B+端,以及与第三供电端连接的B-端。

可选的,在所述充电电路中:

在未充电状态下,继电器RY1中的常开触点连接继电器RY1的端脚3和端脚5。

可选的,所述控制线路包括:

设置在高压电池包的12V供电端,12V供电端与继电器RY1中线圈的一端相连,继电器RY1中线圈的另一端经NMOS管Q1与信号接地极相连。

可选的,NMOS管Q1的漏极与继电器RY1中线圈的另一端相连,

NMOS管Q1的栅极与设置在充电器模块上的控制端脚相连,

NMOS管Q1的源极与信号接地极相连。

可选的,所述充电器模块包括整流、滤波电路在内的充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进行充电前对高压电池包是否安装到位进行检测,只有判定已安装到位后才对高压电池包进行充电,防止电池包安装不到位进行充电引发电击事故,减少了安全隐患的存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身份识别功能的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带有身份识别功能的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

充电器壳体,以及安装在充电器壳体上的高压电池包;

在充电器壳体内设有充电器模块和继电器RY1,充电器模块上设有用于向高压电池包充电的第一供电端,第一供电端连接继电器RY1中常开触点的一端,在继电器RY1中常开触点的另一端设有与高压电池包正极连接的第二供电端,在充电器模块上还设有连接高压电池包负极的第三供电端;

在充电器模块与高压电池包之间还设有经过继电器RY1中线圈的控制线路,在充电器模块与高压电池包之间还设有ID识别线路。

在实施中,为了对高压电池包进行充电操作,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该充电电路包括充电器壳体1,以及安装在充电器壳体1上的高压电池包2。在充电器壳体中设有对高压电池包进行充电控制的充电器模块3。

如图1所示,充电器模块上设有向高压电池包供电的第二供电端OUT+和第三供电端OUT-,从而实现对高压电池包的充电操作。

在充电器模块上设有第一供电端,第一供电端经过连接在继电器RY1上的第二供电端OUT+连接高压电池包,同样设置在充电器模块上的第三供电端

OUT-连接高压电池包,当高压电池包安装到位后,充电器模块通过第二供电端 OUT+和第三供电端OUT-向高压电池包供电。

在继电器RY1上设有第二供电端OUT+和控制线路,通过控制线路的通断,实现RY1对第二供电端OUT+通断的控制,当控制线路未通电时,借助RY1切断第一供电端,停止对高压充电包的充电,从而实现对高压电池包安全充电的控制。

ID识别线路的原理是,不同节数电池包会向充电器发出不同高低电平握手信号,只有握手成功后才会打开Q1,进而令控制线路导通。

为了将RY1对供电线路通断的控制与高压电池包的动作相关联,在高压电池包安装到充电器壳体上的预设位置时,将12V供电端与设置在充电器模块内的NMOS管Q1构成的控制线路导通,同时充电器模块通过ID识别电路获取到高压电池包的型号,以便与高压电池包对应的供电参数经由第二供电端OUT+ 和第三供电端OUT-对其进行供电。

通过该充电电路对高压电池包进行充电式,存在以下两种状态:

一、当充电电路接通外界电源,且高压电池包未插到充电器壳体,充电器模块内部的NMOS管Q1处于关闭状态,使得设置在高压电池包内的12V供电端所处的控制线路处于断开状态,此时第一供电端有电压输出,但由于常开触点未导通,使得第二供电端OUT+和第三供电端OUT-无电压输出。

二、当充电电路接通外界电源,且高压电池包插到充电器壳体,充电器模块借助导通的控制线路以及ID识别电路正确识别待充电的高压电池包的型号,继电器RY1中的常开触点关闭,使得第二供电端OUT+和第三供电端OUT-输出电压,从而对高压电池包进行充电。

可选的,在所述高压电池包中,设有:

与第二供电端连接的B+端,以及与第三供电端连接的B-端。

在所述充电电路中:在未充电状态下,继电器RY1中的常开触点连接继电器RY1的端脚3和端脚5。

在实施中,为了令高压电池包能够成功的进行充电操作,令第二供电端 OUT+和第三供电端OUT-分别与高压电池包内的B+、B-端相连,使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电器模块通过第二供电端OUT+和第三供电端OUT-向高压电池包供电。

这里所指条件允许的情况指的是,高压电池包相对于充电器壳体安装到位后,控制线路导通,在12V供电端与设置在充电器模块内的NMOS管Q1构成的控制线路导通,同时充电器模块通过ID识别电路获取到高压电池包的型号,在确认型号正确后,继电器RY1内的线圈通电产生磁场吸附常开触点闭合,使得如图1所示的触点3和触点4闭合,按照与高压电池包对应的供电参数经由第二供电端OUT+和第三供电端OUT-对高压电池包进行供电。

可选的,在所述充电电路中:

继电器RY1内的常开触点设置在第一供电端上。

在实施中,为了实现“高压电池包安装到位后才输出电流”的方案,需要将向高压电池包供电的第一供电端设置为经过继电器RY1常开触点上。这样,当控制线路导通后,继电器RY1中的线圈通电产生磁场使得常开触点合上,令第一供电端与第二供电端OUT+导通,开始向高压电池包充电。

可选的,所述控制线路包括:

设置在高压电池包的12V供电端,12V供电端与继电器RY1中线圈的一端相连,继电器RY1中线圈的另一端经NMOS管Q1与信号接地极相连。NMOS 管Q1的漏极与继电器RY1中线圈的另一端相连,NMOS管Q1的栅极与设置在充电器模块上的控制端脚相连,NMOS管Q1的源极与信号接地极相连。

在实施中,当高压电池包安装到位后,控制线路导通,此时设置在高压电池包内的12V供电端输出电压,令NMOS管Q1导通,使得继电器RY1内的线圈通电导通,进而令继电器RY1内的常开触点打开。

可选的,所述充电器模块包括整流、滤波电路在内的充电电路。

在实施中,为了增强高压电池包充电过程的稳定性,还可以在充电器模块中增设整流电路以及滤波电路,用于提高向高压电池包充电的电流的纯净度,增强高压电池包的使用寿命。这里的整流、滤波电路均为常用电路,此处不对两者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带有身份识别功能的高压电池包充电电路,包括充电器壳体,以及安装在充电器壳体上的高压电池包;在充电器壳体内设有充电器模块和继电器RY1,充电器模块上设有用于向高压电池包充电的第一供电端,第一供电端经继电器RY1中常开触点连接有第二供电端,在充电器模块上还设有连接高压电池包负极的第三供电端;在充电器模块与高压电池包之间还设有经过继电器RY1中线圈的控制线路,在充电器模块与高压电池包之间还设有ID识别线路。通过在进行充电前对高压电池包是否安装到位进行检测,只有判定已安装到位后才对高压电池包进行充电,防止电池包安装不到位进行充电引发电击事故,减少了安全隐患的存在。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各部件的组装或使用过程中的先后顺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