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8015阅读:790来源:国知局
电压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压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如今,在用电系统中开关电源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对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现有的控制开关电源电路较为复杂且没有延迟输出的功能,局限性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压控制电路,电路结构简单可靠,延迟输出控制精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压控制电路,包括:

电压升降模块,用于外接电压输入端Vin以接收电压输入端Vin输入的电压信号并将所述电压信号升降后输出预设电压信号至电压输出端Vout;

延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预设电压信号后产生并输出控制信号并在延时预设时长后翻转所述控制信号;以及

输出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预设电压信号和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电压输出端Vout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电压升降模块包括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电压输入端Vin的三端稳压器U1,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接地端接地,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连接至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所述电压输入端Vin还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至电压输出端Vout。

进一步地,所述延时模块包括比较器U2以及由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至接地端依次串联的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所述比较器U2包括1~8管脚,其中1管脚、2管脚和3管脚悬空,4管脚接地,5管脚连接至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之间的线路上,6管脚分为两路且其中一路通过第五电阻R5和二极管D1的并联体连接至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另一路通过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的并联体接地,7管脚连接至输出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和比较器U2的8管脚均连接至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模块包括开关管Q1,所述开关管Q1的栅极连接至比较器U2的7管脚并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所述开关管Q1的漏极连接至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开关管Q1的源极接地,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还通过五电容C5接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首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电压升降模块将电压输入端Vin输入的电压信号进行升降后输出预设电压信号至电压输出端Vout,再通过延时模块输出控制信号并在预设时长后翻转控制信号给输出模块以控制电压输出端Vout的通断,从而实现控制电压输出端Vout延迟输出所述预设电压信号的功能,电路结构简单可靠,精准控制延迟输出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压控制电路一个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压控制电路一个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而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压控制电路,包括:

电压升降模块1,用于外接电压输入端Vin以接收电压输入端Vin输入的电压信号并将所述电压信号升降后输出预设电压信号至电压输出端Vout;

延时模块2,用于接收所述预设电压信号后产生并输出控制信号并在延时预设时长后翻转所述控制信号;以及

输出模块3,用于接收所述预设电压信号和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电压输出端Vout的通断。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压输入端Vin输入18V~36V的电压信号,电压升降模块1接收所述电压信号后输出5V预设电压信号。所述延时模块2接收预设电压信号后进入工作状态输出控制信号给输出模块3,所述输出模块3在接收到所述预设电压信号时控制输出电压端Vout没有输出预设电压信号,而当延时300ms~500ms后延时模块2翻转所述控制信号,输出模块3在接收到翻转的控制信号后控制输出电压端Vout输出预定电压信号,实现延迟输出的功能。

本实施例通过电压升降模块1将电压输入端Vin输入的电压信号进行升降后输出预设电压信号至电压输出端Vout,再通过延时模块2输出控制信号并在预设时长后输出翻转的控制信号给输出模块3以控制输出端Vout的通断,从而实现控制电压输出端Vout延迟输出所述预设电压信号的功能,电路结构简单可靠,精准控制延迟输出的时间。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升降模块1包括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电压输入端Vin的三端稳压器U1,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接地端接地,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连接至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所述电压输入端Vin还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

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三端稳压器U1以对电压输入端Vin输入的电压信号进行升降后输出预设电压信号,能精确控制预设电压信号的伏值并提高预设电压信号的稳定性,而电压输入端Vin还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能有效对电压输入端Vin输入的电压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提高电压升降模块1输出预设电压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具体实施时,所述预设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具体实施环境设定所述预设电压信号的伏值以满足不同电路对电压的需求。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至电压输出端Vout。

本实施例通过在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和电压输出端Vout之间连接第一电阻R1,避免电压输出端Vout无负载时输出电压不稳定,能有效提高输出所述预设电压信号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延时模块2包括比较器U2以及由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至接地端依次串联的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所述比较器U2包括1~8管脚,其中1管脚、2管脚和3管脚悬空,4管脚接地,5管脚连接至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之间的线路上,6管脚分为两路且其中一路通过第五电阻R5和二极管D1的并联体连接至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另一路通过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的并联体接地,7管脚连接至输出模块3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和比较器U2的8管脚均连接至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比较器U2的1管脚为OUTA管脚,2管脚为INA-管脚,3管脚为INA+管脚,4管脚为GND管脚,5管脚为INB+管脚,6管脚为INB-管脚,7管脚为OUTB管脚,8管脚为VCC管脚。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五电阻R5的阻值和第四电容C4的容值以实现控制输出延迟时间的功能,具体地,可以通过增大第四电容C4的容值或者增大第五电阻R5的阻值以使得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R5给第四电容C4充电的时间变长,使得比较器U2翻转控制信号的时间延长,从而使输出模块3控制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延迟时间变长,当然,还可以通过同时增大第五电阻R5的阻值和第四电容C4的容值以使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延迟时间变长。同理,当减小第五电阻R5的阻值、减小第四电容C4的容值或者同时减小第五电阻R5的阻值和第四电容C4的容值都可以使得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延迟时间变短。

本实施例通过比较器U2实现输出控制电压信号的翻转,当所述三端稳压器U1输出预设电压信号时,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R5给第四电容C4充电,此时比较器U2的5管脚的电压高于6管脚电压,比较器U2的7管脚输出高电平给输出模块3,输出模块3接收所述高电平后控制电压输出端Vout没有输出电压;而当第四电容C4经过预设时长的充电后使比较器U2的6管脚电压高于5管脚电压,比较器U2输出翻转,7管脚输出低电平给输出模块3,输出模块3接收所述低电平后控制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所述预设电压信号。延时模块2的电路结构简单可靠,能精确控制信号翻转的时间进而控制延迟输出的时间。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输出模块3包括开关管Q1,所述开关管Q1的栅极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连接至比较器U2的7管脚而另一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所述开关管Q1的漏极连接至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开关管Q1的源极接地,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还通过五电容C5接地。

本实施例通过开关管Q1的栅极连接至比较器U2的7管脚以接收所述控制信号,比较器U2的7管脚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Q1导通从而使得电压输出端Vout没有电压输出,当比较器U2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Q1截止使得电源输出端Vout输出所述预设电压信号,电路结构简单可靠。

本实用新型电压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以所述电压输入端Vin输入28V电压信号而三端稳压器U1输出5V预设电压信号为例,三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R5给第四电容C4充电,比较器U2接收三端稳压器U1输出的预设电压信号进入工作状态,因为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分压作用使得比较器U2的5管脚的电压高于6管脚的电压,比较器U2的7管脚输出高电平给开关管Q1的栅极,开关管Q1导通,电压输出端Vout没有电压输出。

当第四电容C4经过预设时长充电后,例如:充电350ms,第四电容C4的电压升高使得比较器U2的6管脚的电压高于5管脚的电压,比较器U2发生翻转,比较器U2的7管脚输出低电平给开关管Q1的栅极,使开关管Q1由导通状态变成截止状态,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所述预设电压信号。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调节第五电阻R5的阻值或者第四电容C4的容值以调节本实用新型电压控制电路的输出延迟时间的长短,从而满足不同电路对延迟输出的需求。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