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无线充电的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3266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无线充电的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越来越适合人们的需求,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充电的手机壳,手机壳上设有充电接头,对手机进行充电时,需要将手机与手机壳上的充电接头连接,然后进行无线充电,这样不仅操作麻烦,充电接头和手机连接或拔出都不方便,而且充电接头经常拔插易老化,使金属弹形降低导致老化。

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无线充电的保护壳。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保护壳,包括用于放置可接受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的壳体和可以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背夹电源,所述背夹电源设于所述壳体的背面并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背夹电源包括背夹电源外壳及设于所述背夹电源外壳内的线路板、电池及第一无线发射线圈,所述线路板同时电连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无线发射线圈,所述第一无线发射线圈与所述电子设备内的第一无线接收线圈相互配合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背夹电源外壳内还包括电源输入接口,外部电源通过所述电源输入接口与所述线路板电连。

进一步地,所述背夹电源外壳内还设有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器内的第二无线发射线圈相对应的第二无线接收线圈,所述第二无线接收线圈电连所述线路板,所述第二无线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无线接收线圈相互配合对所述背夹电源进行无线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背夹电源外壳内还设有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内的第二磁性部件吸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数量为四个。

进一步地,所述背夹电源外壳内还设有第一磁片,所述第一磁片连接在所述第一无线发射线圈和所述电池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背夹电源外壳内还设有第二磁片,所述第二磁片连接在所述第二无线接收线圈和所述电池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背夹电源外壳包括底壳和面壳,所述底壳与面壳连接,所述面壳与所述壳体的底板设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面壳与所述壳体的底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内侧壁和所述面壳的上方均设有绒布,所述绒布将所述底板的内侧壁和所述面壳覆盖并同时与所述底板和所述面壳连接。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无线充电的保护壳包括背夹电源和壳体,背夹电源和壳体连接,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只需将电子设备放入壳体内,背夹电源内的第一无线发射线圈通电后与电子设备内的第一无线接收线圈配合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本实用新型不仅方便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而且充电时也方便操作电子设备,同时也可以随意移动,从而对电子设备进行更有效的充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图二。

在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10-壳体;101-底板;102-绒布;103-双面胶;

20-背夹电源;201-电源输入接口;202-线路板;203-电池;204-第一磁片;205-第一发射线圈;206-第二磁片;207-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8-第一磁性部件;209-导光柱;210-面壳;211-底壳;2111-导光柱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如图1所示,一种可无线充电的保护壳,包括用于放置可接受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的壳体10和可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背夹电源20,背夹电源20设于壳体10的背面并与壳体10连接,背夹电源20包括背夹电源外壳及设于背夹电源外壳内的线路板202、电池203及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5,线路板202同时电连电池203和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5,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5与电子设备内的第一无线接收线圈相互配合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无线充电的保护壳的工作原理如下:无线充电的保护壳包括用于放置可接受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的壳体10和可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背夹电源20,壳体10与背夹电源20连接,当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只需将电子设备放入壳体10内,电池对第一无线发射线圈进行供电并产生磁场,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5通电后与电子设备内的第一无线接收线圈配合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无线充电的保护壳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无线充电的保护壳包括背夹电源20和壳体10,背夹电源20和壳体10连接,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只需将电子设备放入壳体10内,背夹电源20内的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5通电后与电子设备内的第一无线接收线圈配合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本实用新型不仅方便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而且充电时也方便操作电子设备,同时也可以随意移动,从而对电子设备进行更有效的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夹电源外壳内还包括电源输入接口201,外部电源通过电源输入接口201与线路板202电连。外部电源通过电源输入接口201对背夹电源20内的电池203进行充电。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夹电源外壳内还设有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器内的第二无线发射线圈相对应的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7,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7电连线路板202,第二无线发射线圈与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7相互配合对背夹电源20进行无线充电。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为:背夹电源外壳内设有的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7可以接收外部的无线充电发射器内的第二无线发射线圈发射无线充电信号并与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7配合对背夹电源20进行无线充电。背夹电源20与无线充电发射器之间采用无线充电,减少了复杂的充电数据线。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夹电源外壳内还设有第一磁性部件208,第一磁性部件208与无线充电发射器内的第二磁性部件吸合连接。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为:背夹电源20和无线发射器通过第一磁性部件208和第二磁性部件吸合连接,实现了背夹电源20和无线发射器能够精准精准定位,使得壳体10和背夹电源20不会从无线充电发射器上滑落或错位,可以随意进行移动,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对电子设备进行更有效地充电,减少了复杂的充电数据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208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208的数量为四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20且呈矩阵排列,第一磁性部件20的截面形状均呈圆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208为磁铁,第二磁性部件为磁铁。进一步地,磁铁为氧化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208为磁铁,第二磁性部件为可被磁铁吸附的元件。进一步地,磁铁为氧化体,可被磁铁吸附的元件的材质为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208为可被磁铁吸附的元件,第二磁性部件为磁铁。进一步地,磁铁为氧化体,可被磁铁吸附的元件的材质为铁。

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夹电源外壳内还设有第一磁片204,第一磁片204连接在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5和电池203之间。第一磁片204的设置可以起到磁场屏蔽的作用,使得第一磁片204连接的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5所产生的磁场向电子设备发射。

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夹电源外壳内还设有第二磁片206,第二磁片206连接在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7和电池203之间。第二磁片206的设置可以起到磁场屏蔽的作用,使得与第二磁片206连接的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7所产生的磁场只用于接收无线充电器发射无线充电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夹电源外壳包括底壳211和面壳210,底壳211与面壳210连接,面壳210与壳体10的底板101设于同一水平面且面壳210与壳体10的底板101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204设于背夹电源外壳的底壳211并与底壳211连接。第一磁性部件204设于底壳211,从而使得背夹电源20与无线充电器连接得更加的牢固且能够实现精准定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板211的内侧壁和面壳210的上方均设有绒布102,绒布102将底板101的内侧壁和面壳210覆盖并同时与底板211和面壳210连接。进一步地,绒布102通过双面胶103同时与底板101和面壳210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线路板202还连接导光柱209,底壳211上还设有导光柱孔2111,导光柱209穿过导光柱孔2111并与底壳211连接。导光柱209的作用为用于发光光源的传导作用,使其将一个位置的光源引导到另外一个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为可接收无线充电的手机,壳体10为与手机相匹配的手机壳。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为可接收无线充电的平板,壳体10为与平板相匹配的平板壳。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