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振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2168发布日期:2018-07-04 08:11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线性振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多媒体娱乐设备等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须品。在这些电子设备中,通常使用微型的线性振动马达来做系统的反馈,例如点击触摸屏的振动反馈等。线性振动马达是一种利用电磁力原理将电能转化为机械振动的部件,常规的线性振动马达通常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便携式终端等内,其通常安装在设备的边缘部分,并且在与接收振动的对象相垂直的方向上产生振动。

目前,Z轴线性振动马达通常包括形成密封空间的壳体、收容在密封空间内的振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振子组件通过螺旋弹簧悬置于壳体中。振子组件由永磁铁和质量块组成,定子组件由线圈和FPCB组成,螺旋弹簧的顶端与质量块固定连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结合固定在壳体的内侧壁上,在线圈与永磁铁之间的安培力驱动下,永磁铁带动质量块沿Z轴往复振动,螺旋弹簧同时进行拉伸和压缩的动作。

在常见的Z轴线性振动马达中,螺旋弹簧直径较大的一端固定在壳体上,理想状态下,螺旋弹簧拉伸和压缩的动作仅沿Z轴方向进行,但是由于螺旋弹簧的两端直径不同,一阶振动频率和二阶振动频率相近,因此现有的振子组件振动时容易发生偏振,螺旋弹簧的振动稳定性较差,在低频率宽频马达应用上尤为明显。一阶振动频率是指沿Z轴方向的振动频率,二阶振动频率是指沿X、Y轴方向的振动频率。

为了消除偏振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增大螺旋弹簧较小直径端的直径的方法来解决,让螺旋弹簧两端的直径趋于接近,两端直径越接近偏振的现象就越不明显,但这样螺旋弹簧的刚性也会被同步加强,振子组件的振动频率和振幅都会被降低,也就降低了线性振动马达的功率。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线性振动马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发生偏振的线性振动马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包括形成收容空间的壳体、通过两个弹性支撑件而悬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振子组件、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定子组件,所述弹性支撑件提供沿Z轴方向的弹力,所述弹性支撑件位于振子组件的同一侧,并且每个所述弹性支撑件均包括两个V型开口相对且交叉设置的弹片,在所述弹片的交叉位置处设有避让部,所述弹片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振子组件的表面,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表面。

优选地,所述振子组件包括质量块和嵌设在质量块中的永磁体,所述永磁体的中心设有避让定子组件的中空部,且所述永磁体的充磁方向设置为沿Z轴方向,所述弹片的一端分别固定结合于所述质量块角部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质量块的角部分别延伸形成凸出部,所述弹片的一端固定结合于所述凸出部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永磁体的表面固定设有环状的第一导磁板。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平板状的下壳和底部开口的箱型结构的上壳,所述下壳盖合在所述上壳的开口处形成封闭长方体结构的壳体。

优选地,所述定子组件包括横截面为跑道型的线圈和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固定结合于所述下壳的内侧表面,所述线圈固定结合于柔性电路板表面,所述永磁体设置为两个与线圈的长边对应的长方体结构,所述线圈的长边为主驱动边部。

优选地,所述线圈的中心设置有铁芯,所述柔性电路板开设有与所述铁芯形状对应的避让孔,所述铁芯的一端穿过避让孔固定设置在所述下壳的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线圈的上端面结合固定有环形的第二导磁板,所述铁芯的另一端中央凸起形成穿过所述第二导磁板中心的凸起部。

优选地,所述质量块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凸起形成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弹片的端部分别通过挡块与所述质量块、壳体的表面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V型弹片使振子组件悬置于壳体内部,克服了现有振动马达的振动稳定性差的缺陷,改善了线性振动马达的振动体验。同时,通过在弹片的交叉位置处设有避让部,使两个弹片交错布置,能够减小弹性支撑件所占用的空间,有利于增大振子组件的质量,提高马达的振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弹性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去除上壳后的俯视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去除上壳后的侧视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剖视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线性振动马达,对振动马达中的弹性支撑件的结构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弹性支撑件的振动稳定性,有效解决了Z向线性振动马达易产生偏振的问题。具体的,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线性振动马达包括形成收容空间的壳体、通过两个弹性支撑件30而悬置于收容空间内的振子组件、以及固定设置在壳体内的定子组件。弹性支撑件30设置在振子组件的同一侧,为振子组件提供沿Z轴方向的弹力,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支撑件设置在振子组件的下方两侧。图2示出弹性支撑件30的结构示意图,每个弹性支撑件30均包括两个V型弹片31,两个弹片31的V型开口相对且交叉设置,在弹片31的交叉位置处设有避让部32,本实施方式中避让部32设置为弧形,由弹片31的边缘向内凹陷形成弧形的避让部32。弹片31的一端固定结合在振子组件的表面,另一端固定结合在壳体的内侧表面。采用上述V型结构弹片31的线性振动马达能够增加振子组件一阶振动频率与二阶振动频率间的差距,提高产品的振动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避让部使两个弹片31交错布置,能够减小弹性支撑件所占用的空间,有利于增大振子组件的质量,提高马达的振感。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振子组件包括质量块21和嵌设在质量块21中的永磁体22,永磁体22的中心设有中空部23,定子组件的一端位于中空部23内,在振子组件上下振动时,可避免定子组件与永磁体22接触。永磁体22的充磁方向为沿Z轴方向设置,也就是永磁铁的N极-S极沿竖直方向设置。永磁体22可以设置为连续的环状结构或分段结构,本实施方式中的永磁体22设置为两个长方体结构的磁铁,两块磁铁之间设为中空部23。四个弹片31的一端分别结合固定在质量块21顶面的四个角部,另一端结合固定在远离质量块顶面的壳体内侧表面上。进一步地,质量块21的角部沿水平方向分别向外延伸形成凸出部24,弹片31的一端结合固定在凸出部24的顶面,进一步提高质量块21的重量,提高马达的振感。永磁体22的顶面设有环状的第一导磁板25,第一导磁板25能够修正磁力线,提高磁场利用率。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包括上壳11和下壳12,上壳11设置为底部开口的箱型结构,下壳12设置为平板结构,下壳12盖合在上壳11的开口处,形成封闭矩形结构的壳体。质量块21设置为大体为长方体结构,与壳体的内腔形状匹配对应,弹片31的一端结合固定在凸出部24的顶面,另一端结合固定在下壳12的内侧表面上。进一步地,弹片31的端部分别通过挡块32与凸出部24、下壳12焊接固定,也就是弹片31的两端部分别位于挡块32与凸出部24、下壳12之间。由于挡块32的形状与弹片31的端部形状对应,挡块32能够避免应力在焊点处集中,提高弹片31与凸出部24、下壳12的连接牢固程度。

进一步地,质量块21的顶面和底面均向外凸起形成限位部26,限位部26可限制质量块21的位移距离,避免弹片31因质量块21的振幅过大而过度变形导致损坏。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组件包括线圈41和柔性电路板42,线圈41设置为横截面为跑道型的结构,柔性电路板42粘贴在下壳12的内侧表面,线圈41粘贴在柔性电路板42上。线圈41的长边侧与永磁体22的长边平行,线圈41的长边为主驱动边部。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线圈41的中心还设置有铁芯43,铁芯43的形状与线圈41的中心孔形状匹配对应。柔性电路板42上开设有与铁芯43形状对应的避让孔,铁芯43的一端穿过柔性电路板42结合固定在下壳12的内侧表面,铁芯43另一端的中央凸起形成凸起部44。线圈41的顶面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导磁板45,凸起部44穿过第二导磁板45的中心。上述结构的定子组件的磁路效率高,铁芯43呈扁平状形状,具备两侧支撑部,与第二导磁板45配合,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能充分保护线圈41,同时可形成近似无间隙磁路,有效增强铁芯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41通电后,在永磁体22形成的磁场中产生安培力,由于线圈41固定在壳体上,因此在安培力的反作用力驱动下,永磁体22带动质量块21做往复位移运动,从而使马达产生振感。在第一导磁板25、铁芯43和第二导磁板45的共同作用下,本实用新型的线性振动马达可最大程度实现聚磁效应,减少漏磁,充分提高了磁场利用率,可在相同的功率下为马达提供更强劲的驱动力,极为有效的提升振动马达上升时间,提高响应速度。同时永磁体22与铁芯43相互吸引,在马达驱动信号停止后能够有力的克服振子组件的运动惯性,明显降低振动马达下降时间,减低马达产品余震。本实用新型的线性振动马达的共振频率低,磁场利用率高,可有效拓宽线性马达频宽,提升线性马达的振感体验及拓宽其实际应用频率及应用领域。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