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管固定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9370发布日期:2018-10-19 19:34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管固定夹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管固定夹。



背景技术:

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装置。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借助保护电器切断电路或报警。借测量仪表可显示运行中的各种参数,还可对某些电气参数进行调整,对偏离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提示或发出信号。常用于各发、配、变电所中。在建筑物室内布线施工时,由于线缆的布施路线确定,使得与之匹配的各种电器件的安装工位得以确定,因此,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只需将预埋线管的位置确定,即能保证各类电器件的安装工位与设计图纸相匹配;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外露的预埋线管容易在土建砌砖时形成位移,进而导致外露的线管位置与预设工位发生偏差,特别是针对于明装或是暗装的配电箱,配电箱的孔洞无法与预埋线管端部匹配,即需要进行土建返工,且配电箱在安装时,需要箱体倾斜才能与预埋线管对接,降低了施工下落,同时增大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管固定夹,确保配电箱的孔洞位置与预埋线管相匹配,以实现配电箱与砌体完成面相对齐。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线管固定夹,包括矩形的支撑板以及侧板,在所述支撑板上开有多个限位孔,且在支撑板下表面上设有楞条,楞条上开有长度与楞条等长的梯形槽,在侧板的上端面设有与梯形槽相配合的突起,在支撑板下表面上还设有与楞条相垂直的滑槽,且滑槽的两端封闭,活动板的上端滑动设置在滑槽内,所述支撑板、侧板以及活动板构成一个固定预埋线管的限位平台。针对现有技术中,预埋线管布施后容易在后期的土建砌砖过程中出现偏移,最终导致配电箱的安装位置出现偏差,配电箱的孔洞无法与预埋线管相匹配的缺陷,申请人设计出一种线管固定夹,即利用支撑板、侧板以及活动板构建一个对外露的预埋线管部分进行暂时固定的限位平台,进而减小在后期土建施工时外露预埋线管出现偏移的几率,以保证配电箱孔洞与预埋线管保持对中;具体使用时,首先对木质的限位平台进行组装,即将支撑板水平放置,再将侧板上端的突起移至梯形槽内,以实现支撑板底部的局部支撑,然后将活动板上端移至滑槽内,且由于滑槽与梯形槽相互垂直,利用侧板与活动板来实现对相邻的支撑板的两个边的支撑,预埋线管的末端穿过对应的限位孔后被固定,且根据预埋线管进入配电箱中的具体个数来合理调节活动板的最终位置,使得限位平台的剩余两侧开放,在后期的土建施工时,混凝土侵入多各预埋线管贴近地面的部分时不会造成预埋线管偏移,确保了预埋线管与配电箱孔洞对中的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侧板、活动板与支撑板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针对预埋线管外露部分的长度不同,侧板、活动板与支撑板三者之间安装顺序也有所区别,即当预埋线管外露部分较长时,可首先将预埋线管的上端套入限位孔内,再进行侧板以及活动板的安装;当预埋线管外露部分较短时,也可以先将限位平台拼接好后,在预埋线管的上端设置连接头,通过连接头对预埋线管进行延伸处理,即延伸管直接由限位孔的上端穿过,再与连接头连接。其中,在后期土建施工完毕后,拆除下来的侧板以及活动板还可继续循环使用,增加了模板的利用率,同时降低了建筑施工成本。

多个所述限位孔沿所述支撑板的长边分布成两组,且在同一组中的多个限位孔等距间隔分布。进一步地,配电箱上开设的多个孔洞分布相对均匀,为提高预埋线管与孔洞的对中效率,将支撑板上的多个限位孔分成两组,且每组限位孔沿支撑板的长边均匀分布,以避免预埋线管穿过限位孔时产生过度形变,确保线缆布施时线缆顺利进入至配电箱内。

还包括置于支撑板下表面的隔板,在所述支撑板上开有螺孔,隔板上转动设置有设有连接头,螺杆穿过螺孔后与连接头焊接,所述隔板位于两组限位孔之间,且在隔板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个数与限位孔个数相对应的卡槽。进一步地,经过地面线槽的预埋线管在布施后会聚集在一处,然后被混凝土浇注固定,此时相邻的预埋线管之间的间距大小不一,使得在穿过支撑板上的限位孔时的难度增大,且在施工人员在调整时容易导致预埋线管应力受损,对此,申请人在支撑板的下表面上设有隔板,且隔板置于两组限位孔之间,而在隔板的两个侧壁上开有卡槽,在调整预埋线管外露部分的位置时,只需转动螺杆,使得隔板竖直向下移动,卡槽与预埋线管的外壁相接触,且相邻的两个预埋线管之间的间距则随隔板的下移而逐渐增大,直至多个预埋线管之间在进入限位孔之前保持合适的间距,以便预埋线管顺利通过限位孔而不发生损伤。

所述卡槽呈弧形,且卡槽所对应的圆心角为60°~160°。作为优选,卡槽设置成劣弧状的弧形,且卡槽所对应的圆心角设置在60°~160°范围内,使得在隔板推动预埋线管时,卡槽与预埋线管外壁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保证预埋线管在受力时不会发生应力集中,进而减小在调整过程中预埋线管的报废率;而当卡槽对应的圆心角小于60°时,卡槽作用在预埋线管外壁上的面积较小,预埋线管外壁上的局部受力偏大,容易导致预埋线管外壁出现凹陷或是断裂,而当卡槽对应的圆心角大于160°时,卡槽无法对不同管径的预埋线管形成夹持作用,还容易导致卡槽与预埋线管之间的接触由面接触变为点接触,增加预埋线管在调整时的受损几率。

所述卡槽呈半圆形,卡槽的半径为r,所述限位孔的半径为r,且满足r≤r≤1.3r。作为优选,卡槽设置成半圆形,由于限位孔开设的内径与预埋线管的外径匹配,因此,将卡槽的半径r设置成满足r≤r≤1.3r,即当卡槽半径与限位孔半径相同时,即卡槽与预埋线管外壁完全匹配,当卡槽半径小于r,卡槽与预埋线管之间的接触容易从面接触变为点接触,继而增加预埋线管在调整时的受损几率,而当卡槽半径大于1.3r时,隔板需要下移的距离过大,对于多个预埋线管之间的间距不定的前提条件下,在部分预埋线管的调整幅度达到最大时,剩余部分的预埋线管之间间距还未实现调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种线管固定夹,利用支撑板、侧板以及活动板构建一个对外露的预埋线管部分进行暂时固定的限位平台,进而减小在后期土建施工时外露预埋线管出现偏移的几率,以保证配电箱孔洞与预埋线管保持对中;

2、本发明一种线管固定夹,在后期土建施工完毕后,拆除下来的侧板以及活动板还可继续循环使用,增加了模板的利用率,同时降低了建筑施工成本;

3、本发明一种线管固定夹,在隔板的两个侧壁上开有卡槽,在调整预埋线管外露部分的位置时,只需转动螺杆,使得隔板竖直向下移动,卡槽与预埋线管的外壁相接触,且相邻的两个预埋线管之间的间距则随隔板的下移而逐渐增大,直至多个预埋线管之间在进入限位孔之前保持合适的间距,以便预埋线管顺利通过限位孔而不发生损伤。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支撑板的仰视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螺杆、2-楞条、3-侧板、4-限位孔、5-支撑板、6-活动板、7-隔板、8-滑槽、9-连接头、10-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矩形的支撑板5以及侧板3,在所述支撑板5上开有多个限位孔4,且在支撑板5下表面上设有楞条2,楞条2上开有长度与楞条2等长的梯形槽10,在侧板3的上端面设有与梯形槽10相配合的突起,在支撑板5下表面上还设有与楞条2相垂直的滑槽8,且滑槽8的两端封闭,活动板6的上端滑动设置在滑槽8内,所述支撑板5、侧板3以及活动板6构成一个固定预埋线管的限位平台。针对现有技术中,预埋线管布施后容易在后期的土建砌砖过程中出现偏移,最终导致配电箱的安装位置出现偏差,配电箱的孔洞无法与预埋线管相匹配的缺陷,申请人设计出一种线管固定夹,即利用支撑板5、侧板3以及活动板6构建一个对外露的预埋线管部分进行暂时固定的限位平台,进而减小在后期土建施工时外露预埋线管出现偏移的几率,以保证配电箱孔洞与预埋线管保持对中;具体使用时,首先对木质的限位平台进行组装,即将支撑板5水平放置,再将侧板3上端的突起移至梯形槽10内,以实现支撑板5底部的局部支撑,然后将活动板6上端移至滑槽8内,且由于滑槽8与梯形槽10相互垂直,利用侧板3与活动板6来实现对相邻的支撑板5的两个边的支撑,预埋线管的末端穿过对应的限位孔4后被固定,且根据预埋线管进入配电箱中的具体个数来合理调节活动板6的最终位置,使得限位平台的剩余两侧开放,在后期的土建施工时,混凝土侵入多各预埋线管贴近地面的部分时不会造成预埋线管偏移,确保了预埋线管与配电箱孔洞对中的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侧板3、活动板6与支撑板5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针对预埋线管外露部分的长度不同,侧板3、活动板6与支撑板5三者之间安装顺序也有所区别,即当预埋线管外露部分较长时,可首先将预埋线管的上端套入限位孔4内,再进行侧板3以及活动板6的安装;当预埋线管外露部分较短时,也可以先将限位平台拼接好后,在预埋线管的上端设置连接头9,通过连接头9对预埋线管进行延伸处理,即延伸管直接由限位孔4的上端穿过,再与连接头9连接。其中,在后期土建施工完毕后,拆除下来的侧板3以及活动板6还可继续循环使用,增加了模板的利用率,同时降低了建筑施工成本。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多个所述限位孔4沿所述支撑板5的长边分布成两组,且在同一组中的多个限位孔4等距间隔分布。配电箱上开设的多个孔洞分布相对均匀,为提高预埋线管与孔洞的对中效率,将支撑板5上的多个限位孔4分成两组,且每组限位孔4沿支撑板5的长边均匀分布,以避免预埋线管穿过限位孔4时产生过度形变,确保线缆布施时线缆顺利进入至配电箱内。

本实施例还包括置于支撑板5下表面的隔板7,在所述支撑板5上开有螺孔,隔板7上转动设置有设有连接头9,螺杆1穿过螺孔后与连接头9焊接,所述隔板7位于两组限位孔4之间,且在隔板7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个数与限位孔4个数相对应的卡槽。经过地面线槽的预埋线管在布施后会聚集在一处,然后被混凝土浇注固定,此时相邻的预埋线管之间的间距大小不一,使得在穿过支撑板5上的限位孔4时的难度增大,且在施工人员在调整时容易导致预埋线管应力受损,对此,申请人在支撑板5的下表面上设有隔板7,且隔板7置于两组限位孔4之间,而在隔板7的两个侧壁上开有卡槽,在调整预埋线管外露部分的位置时,只需转动螺杆1,使得隔板7竖直向下移动,卡槽与预埋线管的外壁相接触,且相邻的两个预埋线管之间的间距则随隔板7的下移而逐渐增大,直至多个预埋线管之间在进入限位孔4之前保持合适的间距,以便预埋线管顺利通过限位孔4而不发生损伤。

作为优选,卡槽设置成劣弧状的弧形,且卡槽所对应的圆心角设置在60°~160°范围内,使得在隔板7推动预埋线管时,卡槽与预埋线管外壁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保证预埋线管在受力时不会发生应力集中,进而减小在调整过程中预埋线管的报废率;而当卡槽对应的圆心角小于60°时,卡槽作用在预埋线管外壁上的面积较小,预埋线管外壁上的局部受力偏大,容易导致预埋线管外壁出现凹陷或是断裂,而当卡槽对应的圆心角大于160°时,卡槽无法对不同管径的预埋线管形成夹持作用,还容易导致卡槽与预埋线管之间的接触由面接触变为点接触,增加预埋线管在调整时的受损几率。

作为优选,卡槽设置成半圆形,限位孔4的半径为r,由于限位孔4开设的内径与预埋线管的外径匹配,因此,将卡槽的半径r设置成满足r≤r≤1.3r,即当卡槽半径与限位孔4半径相同时,即卡槽与预埋线管外壁完全匹配,当卡槽半径小于r,卡槽与预埋线管之间的接触容易从面接触变为点接触,继而增加预埋线管在调整时的受损几率,而当卡槽半径大于1.3r时,隔板7需要下移的距离过大,对于多个预埋线管之间的间距不定的前提条件下,在部分预埋线管的调整幅度达到最大时,剩余部分的预埋线管之间间距还未实现调节。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