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的边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1042发布日期:2019-01-14 17:5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的边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光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的边框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市场的打开,光伏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尤其是近几年分布式光伏的推广使太阳能发电逐渐走向百姓家中。但是当光伏发电与农业、畜牧业结合时或安装在居民屋顶时,部分业主要求通过光伏组件遮挡雨水,避免光伏组件的下方受雨水的干扰,以使得光伏组件的下方可以再次利用。但传统的光伏组件防雨水效果不理想,难以满足业主的需求,因此很多项目被迫改变方案或由业主妥协,受此限制使客户对光伏发电失去了一定兴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防雨水效果较好的光伏组件的边框结构。

一种光伏组件的边框结构,包括多个纵向安装组件,多个所述纵向安装组件沿纵向依次排布,每一所述纵向安装组件与一太阳能电池板对应;

其中,所述纵向安装组件包括上部构件、下部构件及延伸部,所述上部构件包括用于供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上边缘安装的上卡槽部,所述下部构件包括用于供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下边缘安装下卡槽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下卡槽部连接,所述延伸部延伸至下排所述纵向安装组件的所述上卡槽部的顶面上,并与下排所述纵向安装组件的所述上卡槽部连接。

在上述光伏组件的边框结构中,既实现了同一列的相邻两个纵向安装组件之间有一定的交叉重叠,使得上排纵向安装组件的雨水接到下排纵向安装组件上,形成类似于瓦片屋顶结构,避免出现雨水渗漏的情况,又实现了同一列的相邻两个纵向安装组件之间的连接,并增加了光伏组件的机械强度,能有效保护光伏组件不受外力冲击而爆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卡槽部为全包设计,所述上卡槽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板、第二上板以及第三上板,所述第三上板与所述第一上板位于所述第二上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三上板延伸至所述第一上板外,所述第一上板用于承载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底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卡槽部为半包设计,所述下卡槽部包括用于承载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底面的第一下板以及与所述第一下板连接的第二下板,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二下板远离所述第一下板的一侧连接,且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底面与顶面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延伸至下排的所述纵向安装组件的所述上卡槽部与所述下卡槽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横向安装组件,多个所述横向安装组件沿横向依次排布,每一所述横向安装组件与一太阳能电池板对应;

其中,所述横向安装组件包括左部构件、左外延部、右部构件以及右外延部,所述左部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构件及下部构件连接,所述左部构件包括用于供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左边缘安装的左卡槽部,所述左外延部与所述左卡槽部连接,所述右部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构件及所述下部构件连接,所述右部构件包括用于供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右边缘安装的右卡槽部,所述右外延部与所述右卡槽部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横向安装组件中,一个所述横向安装组件的右外延部与另一个所述横向安装组件的左外延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外延部包括左基板及设于所述左基板上的左插板,所述左基板与所述左卡槽部连接,所述左插板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左插板沿横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左插板构成一个左卡槽,所述右外延部包括右基板及设于所述右基板上的右插板,所述右基板与所述右卡槽部连接,所述右插板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右插板沿横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右插板构成一个右卡槽,每一所述左插板插入一所述右卡槽内,每一所述右插板插入一所述左卡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右卡槽与所述左卡槽中设有密封胶,以所述左外延部与所述右外延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部构件还包括上支撑部,所述上支撑部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底面所在的一侧,且与所述上卡槽部连接,所述上支撑部开设沿横向贯穿所述所述上支撑部两侧的上通孔;

所述下部构件还包括下支撑部,所述下支撑部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底面所在的一侧,且与所述下卡槽部连接,所述下支撑部开设沿横向贯穿所述所述下支撑部两侧的下通孔;

所述左部构件还包括左支撑部,所述左支撑部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底面所在的一侧,且与所述左卡槽部连接,所述左支撑部开设沿纵向贯穿所述所述左支撑部两侧的左通孔;

所述右部构件还包括右支撑部,所述右支撑部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底面所在的一侧,且与所述右卡槽部连接,所述右支撑部开设沿纵向贯穿所述所述右支撑部两侧的右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部构件还包括上平板部,所述上平板部与所述上支撑部远离所述上卡槽部的一端连接,且朝向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下边缘所在方向延伸;

所述下部构件还包括下平板部,所述下平板部与所述下支撑部远离所述下卡槽部的一端连接,且朝向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上边缘所在方向延伸;

所述左部构件还包括左平板部,所述左平板部与所述左支撑部远离所述左卡槽部的一端连接,且朝向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右边缘所在方向延伸;

所述右部构件还包括右平板部,所述右平板部与所述右支撑部远离所述右卡槽部的一端连接,且朝向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左边缘所在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角码,所述角码的两端的内侧分别设有卡齿,所述上通孔、所述下通孔、所述左通孔及所述右通孔的内壁上设有卡点,所述卡点卡于所述卡齿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一个边框单元与太阳能电池板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图1沿纵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上部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下部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1沿横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左部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右部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脚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的左部构件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10,包括太阳能电池板12以及设于太阳能电池板12四周边缘的边框结构14,边框结构14能对太阳能电池板12起到保护作用,且能增强太阳能电池板12的整体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板12的数目为多个,多个太阳能电池板12呈阵列排布。边框结构14包括多个边框单元14a,多个边框单元14a呈阵列排布,且每一边框单元14a与一太阳能电池板12对应连接。每一边框单元14a包括一纵向安装组件100以及一横向安装组件200,位于同一列的相邻两个纵向安装组件100相连接,位于同一行的相邻两个横向安装组件200相连接。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纵向安装组件100包括上部构件110及下部构件120,上部构件110包括用于供太阳能电池板12的上边缘安装的上卡槽部112,下部构件120包括用于供太阳能电池板12的下边缘安装的下卡槽部122。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横向安装组件200包括左部构件210及右部构件220,左部构件210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个边框单元14a中的上部构件110及下部构件120连接,左部构件210包括用于供太阳能电池板12的左边缘安装的左卡槽部212。右部构件220的两端分别与同一个边框单元14a中的上部构件110及下部构件120连接,右部构件220包括用于供太阳能电池板12的右边缘安装的右卡槽部222。

其中,在同一列的相邻的两个纵向安装组件100中,一个纵向安装组件100的下部构件120与另一个纵向安装组件100的上部构件110连接。在同一行的相邻的两个横向安装组件200中,一个横向安装组件200的右部构件220与另一个横向安装组件200的左部构件210连接。从而构成整个边框结构14。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纵向安装组件100还包括与下卡槽部122连接的延伸部130,延伸部130延伸至下排纵向安装组件100的上卡槽部112的顶面上,并与下排纵向安装组件100的上卡槽部112连接。如此,既实现了同一列的相邻两个纵向安装组件100之间有一定的交叉重叠,使得上排纵向安装组件100的雨水接到下排纵向安装组件100上,形成类似于瓦片屋顶结构,避免出现雨水渗漏的情况,又实现了同一列的相邻两个纵向安装组件100之间的连接,并增加了光伏组件10的机械强度,能有效保护光伏组件10不受外力冲击而爆裂。

在本实施例中,上卡槽部112为全包设计,上卡槽部1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板1122、第二上板1124以及第三上板1126,第三上板1126与第一上板1122位于第二上板1124的同一侧,第一上板1122用于承载太阳能电池板12的底面。也即上卡槽部112为u形结构,在组装光伏组件10时,可以在上卡槽部112内提前注入结构胶,再将太阳能电池板12的上边缘插入上卡槽部112内,挤压结构胶,结构胶固化后,即实现了太阳能电池板12与上卡槽部112之间的密封牢固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上板1126与第一上板1122均于第二上板1124垂直连接,且第三上板1126延伸至第一上板1122外,也即在纵向上,第三上板1126的长度大于第一上板1122的长度。如此,能更进一步防漏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上板1126超出第一上板1122的长度为3-20mm。优选地,第三上板1126超出第一上板1122的长度为5-10mm。如此,既能避免第三上板1126对太阳能电池板12造成过多的遮挡,影响太阳能电池板12的有效面积,又能实现较好的防漏雨。

在本实施例中,下卡槽部122为半包设计,下卡槽部122包括用于承载太阳能电池板12的底面的第一下板1222以及与第一下板1222连接的第二下板1224。在组装光伏组件10时,可以在第一下板1222上提前注入硅胶,再将第一下板1222粘接在光伏组件10的底面,硅胶固化后,即实现了太阳能电池板12与下卡槽部122之间的密封牢固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下板1222上设有多个凸条1226,多个凸条1226沿纵向间隔排布,以在相邻两个凸条1226之间形成容胶槽,如此,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板12与第一下板1222连接强度。

延伸部130与第二下板1224远离第一下板1222的一侧连接,且延伸部130位于太阳能电池板12的底面与顶面之间。也即延伸部130的顶面低于太阳能电池板12的顶面,能有效防止雨水中的粉尘沉积于太阳能电池板12的顶面,从而避免粉尘影响光伏组件10的发电量。

延伸部130延伸至下排的纵向安装组件100的上卡槽部110与下卡槽部120之间。如此,能更进一步防漏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30超出下排的纵向安装组件100的上卡槽部110(第三上板1126)的长度为1-5cm。如此,既能避免延伸部130对太阳能电池板12造成过多的遮挡,影响太阳能电池板12的有效面积,又能实现较好的防漏雨。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左卡槽部212与右卡槽部222均为与上卡槽部112设计相同的全包设计,这里不再重复说明左卡槽部212与右卡槽部222的结构。

横向安装组件200还包括与左卡槽部212连接的左外延部230以及与右卡槽部222连接的右外延部240。在同一行的相邻两个横向安装组件200中,一个横向安装组件200的右外延部240与另一个横向安装组件200的左外延部230连接。如此,既实现了同一行的相邻两个横向安装组件200之间有一定的交叉重叠,避免出现雨水渗漏的情况,又实现了同一行的相邻两个横向安装组件200之间的连接,并增加了光伏组件10的机械强度,能有效保护光伏组件10不受外力冲击而爆裂。

在本实施例中,左外延部230包括左基板232及设于左基板232上的左插板234,左基板232与左卡槽部212连接,左插板234的数目为多个,多个左插板234沿横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左插板234构成一个左卡槽230a。右外延部240包括右基板242及设于右基板242上的右插板244,右基板242与右卡槽部222连接,右插板244的数目为多个,多个右插板244沿横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右插板244构成一个右卡槽240a。每一左插板234插入一右卡槽240a内,每一右插板244插入一左卡槽230a内。其中,左卡槽230a与右卡槽240a均可以作为导水槽,便于雨水的及时排出,从而避免因积水而导致雨水渗漏的情况。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左插板234的数目为两块,右插板244的数目也为两块,也即左外延部230及右外延部240均呈“f”型。如此,在保证良好的连接的前提下,还能避免因而左外延部230与右外延部240过长,而导致左卡槽部212与右卡槽部222之间的间隔过大。

在组装光伏组件10时,预先在左卡槽230a与右卡槽240a填充硅胶、硅酮胶等密封胶,再将左插板234插入右卡槽240a内,右插板244插入左卡槽230a内,硅胶固化后,即实现左外延部230与右外延部240之间的连接,并达到密封不渗漏雨水的效果。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部构件110还包括上支撑部114,上支撑部114位于太阳能电池板12的底面所在的一侧,且与上卡槽部112连接。上支撑部114开设沿横向贯穿上支撑部114两侧的上通孔1142。如图5所示,下部构件120还包括下支撑部124,下支撑部124位于太阳能电池板12的底面所在的一侧,且与下卡槽部122连接。下支撑部124开设沿横向贯穿下支撑部124两侧的下通孔1242。如图7所示,左部构件210还包括左支撑部214,左支撑部214位于太阳能电池板12的底面所在的一侧,且与左卡槽部212连接。左支撑部214开设沿纵向贯穿左支撑部214两侧的左通孔2142。如图8所示,右部构件220还包括右支撑部224,右支撑部224位于太阳能电池板12的底面所在的一侧,且与右卡槽部222连接,右支撑部224开设沿纵向贯穿右支撑部224两侧的右通孔2242。上部构件110、下部构件120、左部构件210及右部构件220均开设有通孔,也即上部构件110、下部构件120、左部构件210及右部构件220均具有空腔层,能有效减轻边框重量。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部构件110还包括上平板部116,上平板部116与上支撑部114远离上卡槽部112的一端连接,且朝向太阳能电池板12的下边缘所在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下部构件120还包括下平板部126,下平板部126与下支撑部124远离下卡槽部122的一端连接,且朝向太阳能电池板12的上边缘所在方向延伸。如图7所示,左部构件210还包括左平板部216,左平板部216与左支撑部214远离左卡槽部212的一端连接,且朝向太阳能电池板12的右边缘所在方向延伸。如图8所示,右部构件220还包括右平板部226,右平板部226与右支撑部224远离右卡槽部222的一端连接,且朝向太阳能电池板12的左边缘所在方向延伸。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光伏组件10还包括角码300,在边框单元14a中,上部构件110、下部构件120、左部构件210及右部构件220两两通过角码300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角码300的两端的内侧分别设有卡齿310,上通孔1142、下通孔1242、左通孔2142及右通孔2242的内壁上设有卡点,卡点卡于卡齿310之间。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角码300两端的卡齿310均朝向角码300的中部所在的方向倾斜。如此,能使得上部构件110、下部构件120、左部构件210及右部构件220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在本实施例中,卡点的数目为多个。如此,能使得上部构件110、下部构件120、左部构件210及右部构件220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左支撑部214的外壁被冲压后,在左支撑部214的外壁形成左冲压槽2144,同时在左通孔2142的内壁上形成卡点。如此,可以简化左支撑部214的形成工艺。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焊接、粘接等方式将卡点设于左通孔2142的内壁。

相应地,右支撑部224的外壁被冲压后,在右支撑部224的外壁形成右冲压槽(图未示),同时在右通孔2242的内壁上形成卡点。如此,可以简化右支撑部224的形成工艺。

相应地,上支撑部114的外壁被冲压后,在上支撑部114的外壁形成上冲压槽(图未示),同时在上通孔1142的内壁上形成卡点。如此,可以简化上支撑部224的形成工艺。

相应地,下支撑部124的外壁被冲压后,在下支撑部124的外壁形成下冲压槽(图未示),同时在下通孔1242的内壁上形成卡点。如此,可以简化下支撑部124的形成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两端分别插入上通孔1142及左通孔2142的角码为第一角码,两端分别插入上通孔1142及右通孔2242的角码为第二角码,两端分别插入下通孔1242及左通孔2142的角码为第三角码,两端分别插入下通孔1242及右通孔2242的角码为第四角码。

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与上支撑部114提前预组装,第三角码、第四角码与下支撑部124提前预组装,在组装如图2所示的光伏组件10时,太阳能电池板12卡在第二上板1124、左卡槽部212、右卡槽部222内,第一角码、第三角码再插入左通孔2142中,第二角码、第四角码再插入右通孔2242中,由此形成如图2所示的光伏组件10。

为便于光伏组件10安装成如图1所示的整体,在左平板部216和右平板部226设有多个安装孔,用于将图2所示的光伏组件10固定在安装支架上。

上述光伏组件10能应用于要求光伏组件具有较好遮雨效果的场景,例如屋顶光伏系统、大棚与光伏互补系统、畜牧与光伏互补系统等,光伏组件下方可再次利用,同时也能增强光伏组件的机械强度,该发明很好解决了目前光伏组件安装后雨水渗漏的问题,应用范围较广,实用性较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