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出线装置、电机及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1487发布日期:2018-12-28 20:1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电器出线装置、电机及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器出线装置、电机及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从电器出线装置引出的线缆通过出线盒结构引出,出线盒结构对引线具有机械保护作用。对密封有要求的电器出线装置,需要在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出线装置的电器壳体(如机壳、端盖等)之间垫密封垫,防止外部水分或杂质电器壳体的内部。

传统电器出线盒装置的密封方式包括密封垫和螺钉,螺钉穿过出线盒结构上的第二安装孔和密封垫上的第二安装孔后与电器壳体上的螺纹孔配合连接,以实现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的固定。螺钉带动出线盒结构压向电器壳体,使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对密封垫有挤压力,继而将密封垫被压缩固定在安装位置。

密封垫受到的挤压力大小对密封效果具有较大影响,若密封垫受到的挤压力过小,容易导致密封垫松动,密封效果不好;若密封垫受到的挤压力过大,容易使密封垫因受挤压力过大而加速损坏,不利于密封垫长期发挥密封作用;因此,为保证出线盒与电器壳体之间的长期有效密封,需要保持密封垫的压缩率在一定范围内(如:15%-30%)。

然而,现有技术中,螺钉锁紧时施于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之间的挤压力的大小完全依靠操作人员把握,不能保证将密封垫所受的挤压力调节至合适范围,不能保证密封垫的压缩率保持在了合适的范围内,不利于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之间的长期有效密封。

出线盒结构和密封垫广泛应用于电机上,电机带载运行时会不断发生振动,如果出线盒壳体对密封垫的压力较小,则密封垫可能会相对出线盒发生错动,影响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密封垫处于设定压缩范围的电器出线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电器出线装置,包括电器壳体,还包括密封垫、出线盒结构和连接件;电器壳体包括第一安装面,第一安装面上设有出线口;密封垫上设有走线孔和至少三个分散布置的限位孔;出线盒结构包括入线口和第二安装面,入线口设于第二安装面上;第二安装面上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方向凸出有至少三个分散布置的限位凸起;密封垫的一侧主面贴于第二安装面,密封垫的另一侧主面贴于第一安装面;走线孔连通入线口和出线口;各限位凸起一一对应贯穿各限位孔,且各限位凸起抵触至第一安装面上;连接件连接电器壳体和出线盒结构。

由上可见,本发明通过对出线盒结构的设置和结构设计,在第二安装面上设置至少三个分散布置的限位凸起,密封垫上设置至少三个分散布置的限位孔,各限位凸起一一对应贯穿各限位孔,各限位凸起抵触至第一安装面上,这样,在限位凸起的支撑下,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间隔距离,避免因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过度靠近而造成对密封垫的过度挤压,也便于操作人员识别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之间的安装状态,避免因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距离过远而导致密封垫挤压不足,造成密封不良,保证密封垫处于设定的压缩范围,保证密封垫的压缩率处于合理范围内;此外限位凸起与限位孔的组合设置至少三组,有利于保证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在各处的间距均匀,保证密封垫各处受挤压均匀,保证密封垫各处均保持在合理的压缩范围内。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安装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定位盲孔,限位凸起中的至少两个一一对应抵触至各定位盲孔中。

由上可见,在出线盒结构安装至电器壳体的过程中,需要将出线盒结构和密封垫安装于电器壳体的指定位置,通过为第一安装面设置至少两个定位盲孔,能够先将至少两个限位凸起抵触至定位盲孔中,实现出线盒结构、密封垫与电器壳体之间的定位,然后再进行连接作业;有利于安装连接的操作简便。

进一步的方案是,至少两个限位凸起与其各自对应的限位孔的侧壁一周均接触。

由上可见,这样能够避免密封垫相对出线盒结构错动,保证密封垫与出线盒结构定位良好。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安装面上凸出有至少两个分散布置的定位凸起,各定位凸起的高度值均大于任意一个限位凸起的高度值;密封垫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孔;第一安装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定位孔;各定位凸起一一对应贯穿各第一定位孔,且各定位凸起一一对应插接于各第二定位孔中。

由上可见,在出线盒结构安装至电器壳体的过程中,需要将出线盒结构和密封垫安装于电器壳体的指定位置,通过为第二安装面设置至少两个定位凸起,在第一安装面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定位孔,能够先将各定位凸起一一对应地插于各第二定位孔中,实现出线盒结构、密封垫与电器壳体之间的定位,然后再进行连接作业;有利于安装连接的操作简便。

进一步的方案是,各定位凸起与其各自对应的第一定位孔的侧壁一周均接触。

由上可见,这样能够避免密封垫相对出线盒结构错动,保证密封垫与出线盒结构定位良好。

再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安装面上设有沿入线口的周向布置的长条凸起,长条凸起的高度值小于任意一个限位凸起的高度值;密封垫覆盖长条凸起。

由上可见,覆盖于长条凸起上的部分受挤压程度较高,外界固液杂质更加难以突破挤压于长条凸起上的密封垫而进入到出线盒的走线孔,更有利于防止外界固液杂质进入电器内部。

进一步的方案是,长条凸起沿第二安装面的外周边缘布置,限位凸起位于长条凸起的靠近入线口的一侧。

由上可见,限位凸起位于长条凸起的靠近入线口的一侧,这样能够避免外界固液杂质侵入限位凸起和限位孔,避免外界固液杂质对限位凸起和限位孔的限位功能造成影响。

又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安装面上设有螺纹孔,密封垫上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面上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沿垂直于第二安装面的方向贯通出线盒结构;连接件为螺钉,螺钉贯穿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由上可见,采用螺钉连接出线盒结构和电器壳体,操作人员旋拧螺钉至限位凸起抵触至第一安装面后便不能继续拧动螺钉,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的安装连接良好,安装操作简便。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安装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环形凸起,各环形凸起与各第二安装孔一一对应,各环形凸起分别绕各第二安装孔的一周布置,各环形凸起的高度值均小于任意一个限位凸起的高度值;密封垫覆盖环形凸起。

由上可见,密封垫的覆盖于环形凸起上的部分受挤压程度较高,外界固液杂质更加难以突破挤压于环形凸起上的密封垫而进入到出线盒的第二安装孔中,避免外界固液杂质对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造成影响。

还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安装面的外轮廓为四边形,限位凸起设为四个,四个限位凸起与第二安装面的四个角一一对应地配置。

由上可见,设置四个限位凸起并且四个限位凸起与第二安装面的四个角一一对应地配置,有利于保持第二安装面与第一安装面在各处的距离相同,保持出线盒结构的位置状态稳定,保证密封垫的各处受挤压均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密封垫处于设定压缩范围的电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电机,包括前述的电器出线装置,电器壳体为电机的外壳或端盖。

由上可见,由于采用前述的电器出线装置,在限位凸起的支撑下,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间隔距离,避免因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过度靠近而造成对密封垫的过度挤压,也便于操作人员识别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之间的安装状态,避免因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距离过远而导致密封垫挤压不足,造成密封不良,保证密封垫处于设定的压缩范围,保证密封垫的压缩率处于合理范围内;此外限位凸起与限位孔的组合设置至少三组,有利于保证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在各处的间距均匀,保证密封垫各处受挤压均匀,保证密封垫各处均保持在合理的压缩范围内,保证电机的出线口长期有效密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密封垫处于设定压缩范围的电器,该电器包括前述的电机。

由上可见,由于采用前述的电机,在限位凸起的支撑下,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间隔距离,避免因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过度靠近而造成对密封垫的过度挤压,也便于操作人员识别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之间的安装状态,避免因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距离过远而导致密封垫挤压不足,造成密封不良,保证密封垫处于设定的压缩范围,保证密封垫的压缩率处于合理范围内;此外限位凸起与限位孔的组合设置至少三组,有利于保证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在各处的间距均匀,保证密封垫各处受挤压均匀,保证密封垫各处均保持在合理的压缩范围内,保证电机的出线口长期有效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器出线装置实施例一中出线盒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电器出线装置实施例一中密封垫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电机在未安装出线装置状态下的立体图一;

图4是本发明电机实施例的剖视图一;

图5是图4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电器出线装置实施例二中出线盒结构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电器出线装置实施例二中密封垫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电机在未安装出线装置状态下的立体图二;

图9是本发明电机实施例的剖视图二;

图10是图9的b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器出线装置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施例电器出线装置具有电器壳体1、密封垫2、出线盒结构3和四颗螺钉4;电器壳体1包括第一安装面11,第一安装面11上设有第一出线口12;密封垫2上设有走线孔21和四个分散布置的限位孔22,垂直于密封垫2的主面27、28的方向上看,密封垫2的横截面形状为四边形,四个限位孔22分别位于密封垫2的四个角上;出线盒结构3包括入线口31和第二安装面32,第二安装面32的外轮廓为与密封垫2匹配的四边形,入线口31设于第二安装面32上;第二安装面32的四个角上向所述第一安装面11的方向分别凸出有一个的限位凸起33;密封垫2的一侧主面27贴于第二安装面32,密封垫2的另一侧主面28贴于第一安装面11;走线孔21连通入线口31和第一出线口12;各限位凸起33一一对应贯穿各限位孔22,且各限位凸起33抵触至第一安装面11上;第一安装面11的四个夹角上各设有一个螺纹孔14,密封垫2的四个夹角上各设有一个第一安装孔26,第二安装面32上设有两个第二安装孔39,各第二安装孔39分别沿垂直于第二安装面32的方向贯通出线盒结构3;各螺钉4一一对应贯穿各第二安装孔39和各第一安装孔26,并与各螺纹孔14一一对应螺纹连接。

在第二安装面32上设置四个分散布置的限位凸起33,密封垫2上设置四个分散布置的限位孔22,各限位凸起33一一对应贯穿各限位孔22,各限位凸起33抵触至第一安装面11上,这样,在限位凸起33的支撑下,第一安装面11与第二安装面32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间隔距离,避免因出线盒结构3与电器壳体1过度靠近而造成对密封垫2的过度挤压,也便于操作人员识别出线盒结构3与电器壳体1之间的安装状态,避免因出线盒结构3与电器壳体1距离过远而导致密封垫2挤压不足,造成密封不良,保证密封垫2处于设定的压缩范围,保证密封垫2的压缩率处于合理范围内;此外限位凸起33与限位孔22的组合设置四组,有利于保证第一安装面11与第二安装面32在各处的间距均匀,保证密封垫2各处受挤压均匀,保证密封垫2各处均保持在合理的压缩范围内。

采用螺钉4连接出线盒结构3和电器壳体1,操作人员旋拧螺钉4至限位凸起33抵触至第一安装面11后便不能继续拧动螺钉4,出线盒结构3与电器壳体1的安装连接良好,安装操作简便。

设置四个限位凸起33并且四个限位凸起33与第二安装面32的四个角一一对应地配置,有利于保持第二安装面32与第一安装面11在各处的距离相同,保持出线盒结构3的位置状态稳定,保证密封垫2的各处受挤压均匀。

当然配合设置的限位凸起33与限位孔22还可以设为三组、设为五组等,只要配合设置的限位凸起33和限位孔22的组数不少于三组,限位凸起33就能稳定地将出线盒结构3和电器壳体1隔开,就能够在出线盒结构3与电器壳体1之间隔出容纳密封垫2的空间,并且能够将出线盒结构3稳定地限定在电器壳体1上。

虽然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安装面32的外轮廓形状及密封垫2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四边形或不完整的四边形,但不应当限定第二安装面32的外轮廓形状及密封垫2的横截面形状为四边形,第二安装面32的外轮廓形状及密封垫2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等。

用于连接出线盒结构3和电器壳体1的螺钉4的数量不一定为四颗,与此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6、第二安装孔39及螺纹孔14的数量也不一定为各自四个,只要有螺钉4连接出线盒结构3和电器壳体1上就能实现出线盒结构3与电器壳体1的连接固定。

线缆5从第一出线口12穿出后经入线口31、第三出线口25后从出线盒结构3穿出。

第一安装面11上设有两个定位盲孔15,限位凸起33中的两个一一对应抵触至各定位盲孔15中。在出线盒结构3安装至电器壳体1的过程中,需要将出线盒结构3和密封垫2安装于电器壳体1的指定位置,通过为第一安装面11设置两个定位盲孔15,能够先将两个限位凸起33抵触至定位盲孔15中,实现出线盒结构3、密封垫2与电器壳体1之间的定位,然后再进行连接作业;有利于安装连接的操作简便。

当然定位盲孔15的数量可以超过两个,例如设置三个定位盲孔15,限位凸起33中的三个一一对应抵触至定位盲孔15中。这样也能实现对出线盒结构3的定位要求;当然优选定位盲孔15为两个,定位盲孔15的数量越少,在为出线盒结构3与电器壳体1定位对准时越容易。

两个限位凸起33与其各自对应的限位孔22的侧壁一周均接触。这样能够避免密封垫2相对出线盒结构3错动,保证密封垫2与出线盒结构3定位良好。

第二安装面32上设有沿入线口31的周向布置的长条凸起35,长条凸起35的高度值小于任意一个限位凸起33的高度值;密封垫2覆盖长条凸起35。覆盖于长条凸起35上的部分受挤压程度较高,外界固液杂质更加难以突破挤压于长条凸起35上的密封垫2而进入到出线盒结构3的走线孔21,更有利于防止外界固液杂质进入电器内部。

限位凸起33可以设于长条凸起35的靠近入线口31的一侧,也可以设于长条凸起35的背离入线口31的一侧,两种设置方式下限位凸起33均能实现发明功能;优选地,长条凸起35沿第二安装面32的外周边缘布置,限位凸起33位于长条凸起35的靠近入线口31的一侧。限位凸起33位于长条凸起35的靠近入线口31的一侧,这样能够避免外界固液杂质侵入限位凸起33和限位孔22,能够避免外界固液杂质对限位凸起33造成腐蚀,避免外界固液杂质对限位凸起33和限位孔22的限位功能造成影响。

长条凸起35的设置,使得电器出线装置在遭遇震动等情况时也不容易松动,不容易出现密封不良的情况,适用于电机等动力装置。

出线盒结构3具有第二出线口37,第二出线口37设于出线盒结构3的与第一安装面11相邻的面上,入线口31与第二出线口37均为一侧有缺口的半封闭口;入线口31的缺口朝向第二出线口37一侧,第二出线口37的缺口朝向入线口31一侧;第二出线口37的侧壁上设有绕第二出线口37的周向布置的密封槽38,密封垫2上设有密封凸起24,密封凸起24上设有第三出线口25,密封凸起24从密封垫2的贴于第二安装面32的主面27上朝向出线盒结构3的方向凸出,且密封凸起24嵌入至密封槽38内。

设置缺口的目的是为了简化电器出线装置的结构,方便密封凸起24设于密封垫2上;需要说明的是,入线口31与第二出线口37可以均不设置缺口,此时,入线口31与第二出线口37各自为一个独立的环状结构,密封垫2上不再包含密封凸起24,在第二出线口37上另设密封圈进行密封,此时的第二安装面32的外轮廓为四边形,长条凸起35设置为绕入线口31一周的环状。当入线口31与第二出线口37各自设置了缺口时,第二安装面32的外轮廓为不完整的四边形,长条凸起35也在缺口处终止,缺口处由密封凸起24进行密封。

第二安装面32上设有四个环形凸起36,各环形凸起36与各第二安装孔39一一对应,各环形凸起36分别绕各第二安装孔39的一周布置,各环形凸起36的高度值均小于任意一个限位凸起33的高度值;密封垫2覆盖环形凸起36。密封垫2的覆盖于环形凸起36上的部分受挤压程度较高,外界固液杂质更加难以突破挤压于环形凸起36上的密封垫2而进入到出线盒结构3的第二安装孔39中,避免外界固液杂质对出线盒结构3与电器壳体1之间的连接造成影响。

环形凸起36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防止第二安装孔39被外界固液杂质侵蚀,因此环形凸起36的数量应当与第二安装孔39的数量一致。

电器出线装置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6至图10,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面32上凸出有两个分散布置的定位凸起34,各定位凸起34的高度值均大于任意一个限位凸起33的高度值;密封垫2上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孔23;第一安装面11上设有两个第二定位孔13;各定位凸起34一一对应贯穿各第一定位孔23,且各定位凸起34一一对应插接于各第二定位孔13中。在出线盒结构3安装至电器壳体1的过程中,需要将出线盒结构3和密封垫2安装于电器壳体1的指定位置,通过在第二安装面32上设置两个定位凸起34,在第一安装面11上设置两个第二定位孔13,能够先将各定位凸起34一一对应地插于各第二定位孔13中,实现出线盒结构3、密封垫2与电器壳体1之间的定位,然后再进行连接作业;有利于安装连接时操作简便。

定位凸起34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为三个或四个等,只要定位凸起34的数量不少于两个,就能实现对出线盒结构3、密封垫2以及电器壳体1之间的定位,就能实现发明目的。

优选地,各定位凸起34与其各自对应的第一定位孔23的侧壁一周均接触。这样能够避免密封垫2相对出线盒结构3错动,保证密封垫2与出线盒结构3定位良好。

电机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10,本实施例的电机包括前述的电器出线装置,第一出线口位于电机的一个侧壁上,出线盒结3和密封垫2安装于该侧壁上,线缆5从第一出线口引出后,经密封垫2和出线盒结构3穿出。由于采用前述的电器出线装置,在限位凸起33的支撑下,第一安装面11与第二安装面32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间隔距离,避免因出线盒结构3与电机的侧壁过度靠近而造成对密封垫2的过度挤压,也便于操作人员识别出线盒结构3与电机侧壁之间的安装状态,避免因出线盒结构3与电机侧壁距离过远而导致密封垫2挤压不足,造成密封不良,保证密封垫2处于设定的压缩范围,进而保证密封垫2的压缩率处于合理范围内;此外设置四组限位凸起33与限位孔22的组合,有利于保证第一安装面11与第二安装面32在各处的间距均匀,保证密封垫2各处受挤压均匀,保证密封垫2各处均保持在合理的压缩范围内,保证电机的第一出线口12长期有效密封。

电器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电器包括前述的电机。这里的电器可以是洗衣机,洗衣机安装前述电机驱动滚筒旋转;这里的电器也可以是空调,空调安装前述的电机驱动风叶旋转;这里的电器还可以是风扇,风扇安装前述的电机驱动扇叶旋转。洗衣机、空调和风扇等电器由于采用前述的电机,在限位凸起的支撑下,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间隔距离,避免因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过度靠近而造成对密封垫的过度挤压,也便于操作人员识别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之间的安装状态,避免因出线盒结构与电器壳体距离过远而导致密封垫挤压不足,造成密封不良,保证密封垫处于设定的压缩范围,保证密封垫的压缩率处于合理范围内;此外限位凸起与限位孔的组合设置至少三组,有利于保证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在各处的间距均匀,保证密封垫各处受挤压均匀,保证密封垫各处均保持在合理的压缩范围内,保证电机的出线口长期有效密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