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定转子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9942发布日期:2019-01-14 17:52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电机定转子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机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电机定转子组装机。



背景技术:

电机通常包括壳体、转子和定子,现有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多为表贴式,具有较强的磁性,定子提前固定在壳体内,需要将转子装入壳体,但由于转子的磁钢具有较强的磁性,在组装时,容易将磁钢吸到定子上导致磁钢破碎。

壳体对应轴向两端具有前端盖和后端盖,在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均具有供转子的轴穿入的止口,在组装时,转子与定子在吸住时有偏心性,导致转子的轴难以伸入止口安装到位,只能用螺丝强行安装进去,存在轴承受力,进而影响轴承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组装时能够使转子同轴伸入定子内,避免因磁性带来的影响,使成品质量更高,组装效率更高的电机定转子组装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定转子组装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工作台,所述机架上方设置有转子夹持机构和下压机构,下压机构位于转子夹持机构上方,所述转子夹持机构和下压机构均与机架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所述下压机构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机架下方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顶针,顶针有工作台下方穿至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顶升装置,所述顶针固定在顶升装置的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转子夹持机构包括与机架滑动连接的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板上设置有防止转子倾倒的一对定位臂。

进一步的所述下压机构包括与机架滑动连接的第二滑板,所述第二滑板上设置有下压柱。

一对所述定位臂的相对侧均设置有台阶,所述台阶朝下,所述第二滑板上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穿过第一滑板,且定位杆下端设置有定位销。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臂与第一滑板水平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板上设置有驱动定位臂移动的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臂与第一滑板之间设置滑槽和滑块,所述第一滑板对应两定位臂之间设置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端部与两定位臂之间均铰接有连杆。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件为气缸或直线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为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与第二滑板之间设置丝杠。

进一步的所述下压柱的端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组装时,定子先安装在壳体内,同时前端盖与壳体固定好,转子的轴传入后端盖的止口内并固定好,而后可通过顶针和转子夹持机构将转子和后端盖进行定位,同时通过壳体和前端盖固定在工作台上进行定位,此时顶针、定子和转子三者同轴,只需利用下压机构使转子、后端盖和顶针同步下降即可完成转子和定子的装配,过程中转子不会因磁力而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转子的轴能够顺利准确的伸入前端盖的止口内,安装准确度高,效率高,产品统一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机定转子组装机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电机定转子组装机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电机定转子组装机的侧视图;

图4为装配过程中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装配过程中的主视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机架;2、转子夹持机构;21、第一滑板;22、第三滑板;23、加强三角板;24、定位臂;241、台阶;25、定位块;26、连杆;3、工作台;4、固定机构;5、顶针;6、通孔;7、气缸;8、下压机构;81、下压柱;82、第二滑板;9、伺服电机;11、后端盖;12、转子;13、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电机定转子组装机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电机定转子组装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工作台3,所述机架1上方设置有转子夹持机构2和下压机构8,下压机构8位于转子夹持机构2上方,所述转子夹持机构2和下压机构8均与机架1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在机架1上设置有竖直的滑轨,所述下压机构8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机架1下方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顶针5,顶针5有工作台3下方穿至上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工作台3上可设置相应的固定机构4,用以固定壳体13和前端盖,也可在工作台3上设置相应的凹槽使壳体13和前端盖嵌入达到固定的目的。

其中为使顶针5顺利的伸入工作台3上方,在工作台3上开设通孔6,在壳体13固定在工作台3上后,通孔6与壳体13同轴,因此通孔6的位置只需根据固定机构4或凹槽进行设定即可。

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时,首先壳体13携前端盖固定在工作台3上,下压机构8和转子夹持机构2处于初始位置,转子12与后端盖11配合固定,转子12的轴与顶针5端部(上方的尖端)对齐并配合,后端盖11被转子夹持机构2所定位,而后启动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带动下压机构8向下移动,并逐渐接触转子夹持机构2或后端盖11,继续施压,将使后端盖11、转子12、转子夹持机构2和顶针5同步下降,过程中转子12的两端在水平方向上分别被后端盖11(转子夹持机构2)和顶针5所限位,转子12只能够沿竖直方向伸入壳体13内部与定子配合,完成后将后端盖11与壳体13锁定即可,过程快速,位置准确。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顶升装置,所述顶针5固定在顶升装置的端部,其中顶升装置能够使顶针5向上移动复位,即向上伸入工作台3,同时顶针5的端部能够伸入壳体13的上方,其中顶升装置优选的采用气缸7,在下压机构8施力时,顶针5由转子12压迫向下移动,此时气缸7能提供稳定的背压,只需对气缸7固定好,避免其发生晃动即可,当然也可采用弹簧组件,弹簧组件提供顶针5复位的推力和背压,需要在弹簧外套上限位筒或在弹簧内设置限位杆,以防止弹簧发生倾斜。

其中转子夹持机构2包括与机架1滑动连接的第一滑板21,所述第一滑板21上设置有防止转子12倾倒的一对定位臂24,优选的在第一滑板21或定位臂24上设置一额外的定位块25,定位块25与定位臂24垂直,即形成对后端盖11三面限位,后端盖11位于两个定位臂24和定位块25之间,并且后端盖11的三面分别于两个定位臂24和定位块25接触,此时即后端盖11的止口与顶针5同轴,在组装过程中,下压机构8下压之前,顶针5提供转子12向上的推力,而转子夹持机构2提供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在下压机构8下压过程中,下压机构8接触后端盖11时,便可完全松手,随着转子12的下降,整个转子夹持机构2可依靠自身重力下降,当然在实际中,定位臂24与后端盖11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后端盖11下降过程中会携带转子夹持机构2一同下降。

上述所说装配过程中下压机构8接触后端盖11,当然也可下压机构8直接接触转子夹持机构2,此时转子夹持机构2不但能够防止后端盖11倾倒,而且在后端盖11上方有所遮挡,能够提供向下的推力。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下压机构8包括与机架1滑动连接的第二滑板82,所述第二滑板82上设置有下压柱81,下压柱81的轴线与顶针5相同,保证施力过程中无水平方向分力产生。

本实施例优选的一对所述定位臂24的相对侧均设置有台阶241,所述台阶241朝下,所述第二滑板82上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穿过第一滑板21,且定位杆下端设置有定位销,在第二滑板82下降过程中,随着下压柱81接触并施力于后端盖11,后端盖11逐渐下降,同时转子夹持机构2受自身重力下降,并且与后端盖11保持同步,后端盖11达到指定位置(接触壳体13时),此时第二滑板82上升,并携带定位杆上升,当定位杆上升至一定距离(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定位销将接触第一滑板21,第一滑板21随第二滑板82同步上升,定位臂24脱离后端盖11。

其中朝下的台阶241可使得后端盖11在与定位臂24配合是,后端盖11处于两个台阶241之中位置,而定位臂24可与后端盖11之间具有较小的夹持力,便于后端盖11放入定位臂24之中,且可防止整个转子夹持机构2自然的降落而无法达到水平限位作用。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定位臂24与第一滑板21水平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板21上设置有驱动定位臂24移动的驱动机构,如图1和图3所示,在第一滑板21上设置有第三滑板22,定位臂24固定在第三滑板22上,且二者之间设置加强三角板23,第三滑板22与第一滑板21之间设置滑槽和滑块,滑块和滑槽均水平布置,第三滑板22增加与第一滑板21的接触作用点,避免定位臂24发生松垮现象,所述第一滑板21对应两定位臂24之间设置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端部与两定位臂24之间均铰接有连杆26,其中伸缩件为气缸7或直线电机,优选的为气缸7,动作速度较快,随着气缸7的动作,同步的两连杆26将发生角度变化,使两第三滑板22携定位臂24同步靠近或同步原理,在后端盖11放入后,可使两定位臂24同步靠近夹住后端盖11,而后端盖11与壳体13接触后,两定位臂24松开即可。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为伺服电机9,所述伺服电机9与第二滑板82之间设置丝杠,通过伺服电机9便可使下压机构8进行移动,同时伺服电机9能够准确的控制下压机构8移动的距离,优选的所述下压柱81的端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在下压柱81施力于后端盖11并且使其下降过程中,压力传感器数值基本保持不变,在其突然增大时便可得知后端盖11已接触壳体13达到指定位置,达到二次保护的功能,优选的机架1上设置有显示屏幕用以实时显示压力值。

在本发明中若装配不同尺寸电机时,只需更改工作台3上固定机构4的位置,而后通过伺服电机9调整转子夹持机构2的初始位置,使转子12在安装时,转子12的端部抵触顶针5端部,同时后端盖11能够位于定位臂24的台阶241处即可;那么优选的可根据电机尺寸不同而准备不同的工作台3,每个工作台3都能够与机架1可拆卸连接,在工作时,工作台3能够固定在机架1上,而在组装不同尺寸电机时又可拆卸进行更换。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