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角度移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3818发布日期:2018-12-11 21:41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角度移刷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角度移刷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有刷电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换向器与电枢铁芯的圆周加工误差、定子磁钢的粘接位置误差、刷架组件的安装位置误差等一系列加工制造误差,不可避免导致整机装配完成后电刷不在理论设计的换向位置,由于换向位置偏差,导致有刷电机换向困难,影响电机的正常工作。

目前,解决的办法是在安装刷架组件的后端盖端面上加工腰形槽的移刷结构(如图1所示),后端盖上腰形槽移刷结构,这样后端盖可在腰形槽范围内圆周旋转有限角度。可知,目前这种移刷结构由于受空间限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1)腰形槽移刷角度有限(通常不大于30度),部分电机存在移刷不到位的情况;(2) 加工此腰形槽十分麻烦费劲,加工量大;(3)需要另外增加零件来遮挡腰形槽造成的空洞,防止其他物件从腰形槽进入电机内部。由于移刷位置不够进行返工或报废电枢情况时有发生,对电机的加工成本、材料成本、加工费用、生产周期等均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角度移刷结构,该全角度移刷结构通过在定子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定子内的挡板一端伸入环形凹槽内,后端盖通过螺钉和挡板防止后端盖在转动时从定子上滑落出来,实现后端盖和电刷组件的同步全角度转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全角度移刷结构,包括定子、连接所述定子其中一端面的后端盖和螺钉,所述定子内设置有挡板,所述后端盖上设置有端盖孔,所述定子的内壁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螺钉一端穿过所述端盖孔插入挡板内,所述挡板的一端伸入环形凹槽内且抵靠在环形凹槽的内壁上;所述后端盖沿环形凹槽的圆周方向,进行全角度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定子与后端盖连接后形成空腔,在空腔内设置有电刷组件,所述电刷组件与后端盖连接且与后端盖同步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上设置有含有内螺纹的通孔,所述螺钉插入通孔与所述挡板拧紧螺接。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孔为沉孔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后端盖的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定子为空心的圆柱体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可实现后端盖和电刷组件的全角度转动,能降低移刷动作的加工成本、减少因移刷角度不够造成的返修或报废现象,提高了合格率和效率;(2)同时对整机加工过程中有相对圆周位置精度的零组件的精度要求降低,结构简单,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移刷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2和图3所示的全角度移刷结构,包括定子1、连接所述定子 1其中一端面的后端盖2和螺钉3,定子1内设置有挡板6,后端盖2上设置有端盖孔4,定子1的内壁开设有环形凹槽5,螺钉3一端穿过端盖孔4插入挡板6内,挡板6的一端伸入环形凹槽5内且与抵靠在环形凹槽5的内壁上;后端盖2沿环形凹槽5的圆周方向,进行全角度转动。可以理解,定子1为空心的圆柱体形状,环形凹槽5以端面为圆心,沿定子1的内壁设置。挡板6和后端盖2通过螺钉3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挡板6一端插入环形凹槽5内,通过挡板6与环形凹槽的抵靠作用,在对后端盖2进行转动时,后端盖2与定子1仍然通过挡板6连接在一起,防止后端盖2在转动时从定子1上滑落出来,进而可顺利地转动后端盖2。

本实施例中,定子1与后端盖2连接后形成空腔,在空腔内设置有电刷组件7,电刷组件7与后端盖2连接且与后端盖2同步转动。可以理解,在后端盖2转动时,电刷组件7也跟着转动,从而调整电刷组件在电机中的位置,即可顺时针转动,也可以逆时针转动。电刷组件7包括电刷以及电机内的其他一些零部件,电刷组件7的内部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论述,电刷组件7随着后端盖2的转动而转动,进而切换到理论设计的换向位置。

此外,挡板6上设置有含有内螺纹的通孔,螺钉3插入通孔与所述挡板6拧紧螺接。这样设置,可使得挡板6和后端盖2通过螺钉3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后端盖2的转动。

端盖孔4为沉孔结构,螺钉3的尾部可埋入端盖孔4内,电机整体更加简洁。

后端盖2的截面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可实现后端盖和电刷组件的全角度转动,保证电刷在最佳的圆周换向位置点,能降低移刷动作的加工成本、减少因移刷角度不够造成的返修或报废现象,提高了合格率和效率;(2)同时对整机加工过程中有相对圆周位置精度的零组件的精度要求降低,结构简单,方便快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