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光伏瓦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1297发布日期:2019-01-15 22:1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光伏瓦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光伏瓦单元。



背景技术:

光伏瓦概念是将现有的太阳能电池板设计成瓦片样式铺设在房屋的顶部,光伏瓦实现既可以达到遮风挡雨的目的,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实现代替现有房屋的屋顶的目的。但是目前太阳能电池板都是通过支撑架固定在现有的房屋屋顶上,太阳能电池板不能与房屋屋顶有效结合,支撑架不能实现太阳能电池板充当光伏瓦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装配方便的装配式光伏瓦单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光伏瓦单元;

至少包括上横组件、下横组件、左侧框组件、右侧框组件;

上横组件前侧壁开有供太阳能电池板后端伸入的第一定位槽,上横组件上端面设有防渗凸台,防渗凸台的走向与上横组件的走向一致,上横组件下端面开有供固定钢板伸入的固定凹槽;

下横组件上端面与太阳能电池板配合,下横组件下端面开有与上横组件的防渗凸台配合的防渗凹槽,防渗凹槽的走向与下横组件的走向一致;

左侧框组件右侧壁开有供太阳能电池板左端伸入的第三定位槽,左侧框组件左侧壁上延伸有定位卡扣和第三定位板,定位卡扣处于第三定位板的上侧,定位卡扣开口向下,定位卡扣与第三定位板之间预留有装配的间隙;

右侧框组件左侧壁开有供太阳能电池板右端伸入的第四定位槽,右侧框组件右侧壁上延伸有定位钩和第四定位板,定位钩处于第四定位板的上侧,定位钩开口向上,定位钩与第四定位板之间预留有装配的间隙;

上横组件、下横组件、左侧框组件、右侧框组件依次首尾固定构成夹持固定太阳能电池板的装配结构。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以现有的太阳能电池板为核心构成光伏瓦单元,将光伏瓦单元铺设在房屋屋顶上,不用另外设置支撑架摆放太阳能电池板,实现光伏瓦单元的大面积装配,而且太阳能电池板能与房屋屋顶有效结合,避免支撑架等外部装置遮挡太阳能电池板,提升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

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的上横组件包括上横框型材、第一固定压条,上横框型材前部下侧开有与供第一固定压条装配的第一缺口,第一缺口后侧腔壁中部设有第一卡合凸台,第一缺口后侧腔壁下部设有突出的第一卡合部,第一卡合部上开有与第一固定压条的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上横框型材上端面设有防渗凸台,防渗凸台延伸至上横框型材的左右端面,上横框型材下端面开有供固定钢板伸入的固定凹槽;

第一固定压条设置在上横框型材的第一缺口内,第一固定压条的凸起与第一卡合部的限位凹槽配合,第一固定压条上端面与第一缺口上侧腔壁之间形成供太阳能电池板后端伸入的第一定位槽。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上横组件的结构更为具体,更符合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的设计要求。

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的下横组件包括下横框型材、第二固定压条,下横框型材上端面与太阳能电池板配合,下横框型材后端面下部设有突出的第二卡合部,第二卡合部开有与第二固定压条的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下横框型材下端面开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防渗凹槽;

第二固定压条设置在下横框型材后侧,第二固定压条的凸起与第二卡合部的限位凹槽配合。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下横组件的结构更为具体,更符合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的设计要求。

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的左侧框组件包括左侧框型材、第三固定压条,左侧框型材右下部开有与供第三固定压条装配的第三缺口,第三缺口左侧腔壁中部设有第三卡合凸台,第三缺口左侧腔壁下部设有突出的第三卡合部,第三卡合部上开有与第三固定压条的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左侧框型材左侧壁上延伸有定位卡扣和第三定位板,定位卡扣处于第三定位板的上侧,定位卡扣开口向下,定位卡扣与第三定位板之间预留有装配的间隙;

第三固定压条设置在左侧框型材的第三缺口内,第三固定压条的凸起与第三卡合部的限位凹槽配合,第三固定压条上端面与第三缺口上侧腔壁之间形成供太阳能电池板左端伸入的第三定位槽。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左侧框组件的结构更为具体,更符合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的设计要求。

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的右侧框组件包括右侧框型材、第四固定压条,右侧框型材左下部开有与供第四固定压条装配的第四缺口,第四缺口右侧腔壁中部设有第四卡合凸台,第四缺口右侧腔壁下部设有突出的第四卡合部,第四卡合部上开有与第四固定压条的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右侧框型材右侧壁上延伸有定位钩和第四定位板,定位钩处于第四定位板的上侧,定位钩开口向上,定位钩与第四定位板之间预留有装配的间隙。

第四固定压条设置在右侧框型材的第四缺口内,第四固定压条的凸起与第四卡合部的限位凹槽配合;第四固定压条上端面与第四缺口上侧腔壁之间形成供太阳能电池板右端伸入的第四定位槽。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右侧框组件的结构更为具体,更符合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的设计要求。

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还包括防风挡板,防风挡板后端面上部开有供太阳能电池板前端伸入的第五定位槽,第五定位槽的上槽壁与防风挡板上端面之间向后延伸与太阳能电池板上端面贴合的导流板,导流板后端面与上端面之间设有倒角;

处于定位槽前槽壁与第五装配凹槽开口之间位置的定位槽下槽壁向上延伸有防渗突起,防渗突起延伸至所述光伏瓦下横框型材的防风挡板左、右端面,防渗突起与定位槽前槽壁之间形成供雨水排出的导流槽。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防风挡板与对应下横组件配合,二者共同将太阳能电池板前端固定,防风挡板可以阻挡大风从下横组件与太阳能电池板之间的间隙进入室内,而且雨水或异物落入光伏瓦上时,会受自身重力沿光伏瓦的上表面向下滑落,滑落至太阳能电池板前部边缘时,继续沿导流板的倒角面落入下一级光伏瓦单元表面,直至排出屋顶外侧。

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还包括防渗罩板,防渗罩板契合右侧框组件和左侧框组件上端面轮廓,防渗罩板下端面设有若干卡钉,右侧框组件和左侧框组件上端面分别开有与防渗罩板的卡钉配合的卡槽。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防渗罩板即解决雨水渗入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内部的问题,又可以保护因阳光直射对右侧框组件和左侧框组件造成的脱色、老化的问题,具有保护型材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实施例上横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实施例下横框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实施例左侧框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实施例右侧框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实施例防风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实施例防风挡板的使用状态图。

图7是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是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实施例多个光伏瓦单元的安装状态图。

图9是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实施例相邻两个光伏瓦单元的安装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包括上横组件、下横组件、左侧框组件、右侧框组件。

如图1所示

上横组件包括上横框型材11和第一固定压条12;

上横框型材11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上横框型材11上端面设有与下一级光伏瓦的下横框型材21防渗凹槽21b配合的防渗凸台11a,防渗凸台11a延伸至上横框型材11的左右端面,上横框型材11前部下侧开有与供第一固定压条12装配的第一缺口,第一缺口后侧腔壁中部设有第一卡合凸台,第一缺口后侧腔壁下部设有突出的第一卡合部11c,第一卡合部11c上侧开有与第一固定压条12的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第一固定压条12与上横框型材11配合后,第一缺口的上侧腔壁与第一固定压条12之间形成供太阳能电池板8伸入的第一定位槽11b,第一定位槽11b的长度方向与光伏瓦的上横框型材1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缺口上侧腔壁上开有与密封条7凸台配合的装配凹槽,上横框型材11下端面开有左右走向的固定凹槽11d。

上横框型材11与第一固定压条12配合,第一固定压条12的凸起与上横框型材11的限位凹槽配合,第一固定压条12的上端与第一卡合凸台接触配合,第一固定压条12与上横框型材11第一缺口上侧腔壁之间形成供太阳能电池板8伸入的第一定位槽11b,密封条7通过其自身的凸台与装配凹槽配合,使密封条7固定在第一定位槽11b内,同理,第一固定压条12上对应也固定有密封条7,太阳能电池板8上端通过上横框型材11和第一固定压条12的密封条7完成安装和固定。

如图2所示

下横组件包括下横框型材21、第二固定压条;

下横框型材21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下横框型材21上端面前部开有与密封条7配合的装配凹槽,装配凹槽贯穿下横框型材21的左、右端面,下横框型材21通过安装密封条7与太阳能电池板8后端配合,下横框型材21后端面下部设有突出的第二卡合部21a,第二卡合部21a上开有与第二固定压条的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下横框型材21下端面开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防渗凹槽21b,防渗凹槽21b可与上横框型材11的防渗凸台11a配合。

下横框型材21与第二固定压条配合,第二固定压条的凸起与下横框型材21的限位凹槽配合,第二固定压条的上端与下横框型材21上端面平齐,第二固定压条上端后侧也装有密封条7,第二固定压条与下横框型材21的密封条7前后布置,对放置在上侧的太阳能电池板8起到支撑和密封作用。

如图3所示

左侧框组件包括左侧框型材31、第三固定压条32,左侧框型材31的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左侧框型材31上端面开有与防渗罩板6配合的第三卡槽31a,左侧框型材31右下部开有与供第三固定压条32装配的第三缺口31b,第三缺口31b左侧腔壁中部设有第三卡合凸台31c,第三固定压条32与左侧框型材31配合后,第三卡合凸台31c与第三缺口31b上侧腔壁之间形成供太阳能电池板8左端伸入的第三定位槽31d,第三缺口31b上侧腔壁上开有与密封条7凸台配合的装配凹槽,第三定位槽31d的长度方向与光伏瓦的左侧框型材3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三缺口31b左侧腔壁下部设有突出的第三卡合部31f,第三卡合部31f上开有与第三固定压条32的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

左侧框型材31的左侧壁上延伸有定位卡扣31g和第三定位板31j,定位卡扣31g和第三定位板31j的长度方向与光伏瓦的左侧框型材31的长度方向一致,定位卡扣31g处于第三定位板31j的上侧,定位卡扣31g开口向下,定位卡扣31g与第三定位板31j之间预留有装配的间隙;

定位卡扣31g端部设有槽口31h,槽口31h延伸方向与左侧框型材31的长度方向一致,定位卡扣31g上端面延续左侧框型材31上端的轮廓。

左侧框型材31与第三固定压条32配合,第三固定压条32的凸起与左侧框型材31的限位凹槽配合,第三固定压条32的上端与第三卡合凸台31c接触配合,第三固定压条32与左侧框型材31第三缺口31b上侧腔壁之间形成供太阳能电池板8左端伸入的第三定位槽31d,通过密封条7实现太阳能电池板8的安装。

如图4所示

右侧框组件包括右侧框型材41、第四固定压条42,右侧框型材41的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右侧框型材41上端面开有与防渗罩板6配合的第四卡槽41a,右侧框型材41左下部开有与供第四固定压条42装配的第四缺口41b,第四缺口41b右侧腔壁中部设有第四卡合凸台41c,第四卡合凸台41c与第四缺口41b上侧腔壁之间形成供太阳能电池板8伸入的第四定位槽41d,第四缺口41b上侧腔壁上开有与密封条7凸台配合的装配凹槽,第四定位槽41d的长度方向与右侧框型材4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四缺口41b右侧腔壁下部设有突出的第四卡合部41f,第四卡合部41f上开有与第四固定压条42的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

右侧框型材41的右侧壁上延伸有定位钩41g和第四定位板41h,定位钩41g和第四定位板41h的长度方向与光伏瓦的右侧框型材41的长度方向一致,定位钩41g处于第四定位板41h的上侧,定位钩41g开口向上,定位钩41g与第四定位板41h之间预留有装配的间隙。

右侧框型材41与第四固定压条42配合,第四固定压条42的凸起与右侧框型材41的限位凹槽配合,第四固定压条42的上端与第四卡合凸台41c接触配合,第四固定压条42与右侧框型材41第四缺口41b上侧腔壁之间形成供太阳能电池板8右端伸入的第四定位槽41d,通过密封条7实现太阳能电池板8的安装。

如图5至6所示(为了更直观的变现防风挡板5的结构,图6中防风挡板5为部分剖视图,由于截取位置的原因没有示出导流孔)。

防风挡板5大至为长方体状,并且防风挡板5为铝合金材质,防风挡板5后端面上部开有供太阳能电池板8后端伸入的第五定位槽51,防风挡板5的第五定位槽51上槽壁与防风挡板5上端面之间向后延伸与太阳能电池板8上端面贴合的导流板52,导流板52后端面与上端面之间设有倒角,导流板52的倒角面延伸至导流板52后端面下端,防风挡板5下端面开有与密封条7配合的第六装配凹槽56。

防风挡板5的第五定位槽51下槽壁开有与密封条7配合的第五装配凹槽55。

处于第五定位槽51前槽壁与第五装配凹槽55之间位置的第五定位槽51下槽壁向上延伸有防渗突起53,防渗突起53延伸至防风挡板5左、右端面,防渗突起53与第五定位槽51前槽壁之间形成供雨水排出的导流槽54。

防风挡板5前端面开有导流孔,导流孔与所述导流槽54相通。

密封条7通过第五装配凹槽55安装在防风挡板5上,密封条7通过第六装配凹槽56安装在防风挡板5上,将防风挡板5与光伏瓦下横框型材2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太阳能电池板8伸入防风挡板5的第五定位槽51内,导流板52下端面与太阳能电池板8上端面贴合,密封条7与太阳能电池板8下端面配合,防风挡板5通过螺栓安装在对应下横框型材21上,防风挡板5和下横框型材21二者共同将太阳能电池板8前端固定。

如图7至9所示

由于光伏瓦在坡屋面上铺设,每片光伏瓦的上横框型材11高度要高于对应的下横框型材21高度,使光伏瓦呈一定角度倾斜,雨水或异物落入光伏瓦上时,会受自身重力沿光伏瓦的上表面向下滑落,滑落至太阳能电池板8前部边缘时,继续沿导流板52的倒角面,落入下一级光伏瓦表面,直至排出屋顶外侧。

雨水在滑落的过程中,可能从导流板52与太阳能电池板8之间渗入防风挡板5内部,渗入的雨水滑落至导流槽54,最终从导流孔中排出。

防风挡板5利用密封条7可以与下一级光伏瓦上横框型材11贴合,防止雨水渗入。

上横框型材11、下横框型材21、左侧框型材31、下横框型材21都为铝塑共挤型材,它们的结构都是包括内部的铝衬和外部的塑套,铝衬延伸拉板,拉板上设有若干与塑套接触的倒刺,铝衬侧壁设有多个凹陷形成的梯形槽,每个梯形槽内设有T形凸台,可增加铝衬与塑套的接触面积,铝衬内设有多个自攻螺丝安装管,每个自攻螺丝安装管侧壁开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槽口31h。

上横组件、下横组件、左侧框组件、右侧框组件依次首尾固定构成夹持固定太阳能电池板8的装配结构,各个组件之间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自攻螺丝连接的方式固定,其中,上横组件的左端与左侧框组件的前端固定,左侧框组件的后端与上横组件的左端固定,上横组件的右端与右侧框组件的后端固定,右侧框组件的前端与上横组件的右端固定。

本装配式光伏瓦单元与太阳能电池板8完成装配后,构成独立的光伏瓦单元,在光伏瓦大面积装配时,将多个光伏瓦单元依次铺设在坡屋面上,利用光伏瓦单元的上横组件与坡屋面的桁架连接,具体为:

固定钢板上端伸入上横组件下端面的固定凹槽11d内,通过螺栓贯穿上横组件及固定钢板,使固定钢板与上横组件之间固定,固定钢板下端靠近坡屋面的桁架,同样使用螺栓将固定钢板与坡屋面桁架之间固定,最终实现将光伏瓦与坡屋面桁架之间的连接固定。

左右相邻的光伏瓦单元之间通过两个光伏瓦单元的左框架组件和右框架组件配合固定,具体为:

某一光伏瓦单元的右侧框组件的定位钩41g与相邻光伏瓦单元的左侧框组件的定位卡扣31g配合,第三定位板31j的左端面与第四定位板41h的右侧壁接触,第三定位板31j的下端面与第四定位板41h上端面接触,将相邻光伏瓦单元连接固定。

防渗罩板6契合右侧框组件和左侧框组件上端面轮廓,并且防渗罩板6完全覆盖第右侧框组件和相邻光伏瓦单元的左侧框组件上端面,防渗罩板6下端面设有两个卡钉61,防渗罩板6通过两个卡钉61分别与右侧框组件的第四卡槽41a和左侧框组件的第三卡槽31a相配合。

定位卡扣31g与相邻光伏瓦单元的左侧框组件配合时,定位卡扣31g的槽口31h与相邻光伏瓦单元的左侧框组件配合时可形成引流雨水的导流通道。

针对上下相邻的两个光伏瓦单元装配时采用以下方法:

通过将某一个光伏瓦单元的下横组件叠置在下一级光伏瓦单元的上横组件上侧,此光伏瓦单元的下横组件的防渗凹槽21b可与下一级光伏瓦单元的上横组件上端面的防渗凸台11a配合,保证两级光伏瓦之间的防漏、防渗效果。

在光伏瓦单元完全铺设在坡屋面上时,在最靠近两侧墙壁的左侧的左侧框组件应选特殊的结构,其左侧壁不能有定位卡扣31g,而应该改为定位钩41g,定位钩41g可以埋入墙体内,防止雨水渗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