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3987发布日期:2019-02-10 23:04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双玻太阳能组件是五层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前板玻璃、封装胶膜、电池片、封装胶膜和背板玻璃。传统的双玻太阳能组件是通过压块(带胶条)的方式安装,由于胶条长期有老化现象,可靠性不高,而且高载荷下,这种夹具应力点集中,玻璃存在自爆导致失效的隐患。另外,现在开发的双面太阳能电池的背部安装装置要避开电池片区域,传统的安装方式会造成电池片遮挡而造成发电损失,不适用于双面太阳能电池的安装。

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方便、延长组件的使用寿命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所述光伏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边和第二安装侧边,定义所述第一安装侧边与所述第二安装侧边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侧边粘接的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侧边粘接的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第一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包括:具有顶板的支撑部和自所述顶板朝向所述光伏组件翻折形成的定位部,所述顶板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相粘接,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光伏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侧壁相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还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支架或所述第二支架设置的底板和自所述底板的两端朝向所述光伏组件方向延伸的两个侧板,所述定位部自所述顶板的一端朝向所述光伏组件方向延伸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还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支架或所述第二支架设置的底板和自所述底板的一端朝向所述光伏组件方向延伸的侧板,所述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顶板连接形成具有一面开口的半封闭结构,所述定位部自所述顶板的一端朝向所述光伏组件方向延伸而成,所述定位部设置于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定义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向背离所述光伏组件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均设有向内弯折的弯钩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度范围为100~4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通过使用支架与连接件紧固连接、连接件与光伏组件连接,不仅避免了传统安装方式中使用橡胶压块直接压在组件玻璃上,存在应力点集中,导致玻璃产生自爆的隐患;而且解决了传统橡胶压块老化后,固定压力变小,组件松脱的运维隐患,该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安装方便,延长了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一种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200,用于光伏组件100的固定安装。所述光伏组件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边101和第二安装侧边102。定义所述第一安装侧边101与所述第二安装侧边102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定义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200包括设置于所述光伏组件100下方的连接件21、设置于所述连接件21下方且与所述连接件21连接的支架22以及连接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结构胶23。具体来讲,所述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200,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侧边101粘接的第一连接件211、与所述第二安装侧边102粘接的第二连接件212、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11连接的第一支架221、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12连接的第二支架222以及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1与所述第一安装侧边101、所述第二连接件212与所述第二安装侧边102的结构胶23。

所述第一连接件21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12均包括支撑部210和自所述支撑部210朝向所述光伏组件100翻折形成的定位部220。所述定位部220与所述光伏组件100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侧壁相抵接,以限位固定所述光伏组件100。如此设置,避免了传统安装方式中橡胶压块直接压在组件玻璃上,存在应力点集中,导致组件玻璃产生自爆的隐患;同时,所述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200不会遮挡所述光伏组件100背面的电池片,保障了所述光伏组件100的双面输出功率,同时保障了一定的载荷性能。

请参阅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所述支撑部210呈矩形设置,包括靠近所述支架22(所述第一支架221或所述第二支架222)设置的底板213、自所述底板213的两端向所述光伏组件100方向延伸的两个侧板214以及连接两个所述侧板214的顶板215。所述顶板215与所述光伏组件100的背面相粘接。所述定位部220设置于所述顶板215上,即,所述定位部220自所述顶板215的一端朝向所述光伏组件100方向延伸而成。

请参阅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所述支撑部210'包括靠近所述支架22(所述第一支架221或所述第二支架222)设置的底板213'、自所述底板213'的一端朝向所述光伏组件100方向延伸的侧板214'以及与所述底板213'平行设置的顶板215'。所述底板213'、所述侧板214'以及所述顶板215'连接形成具有一面开口的半封闭结构。所述半封闭结构大致呈C型设置。所述定位部220自所述顶板215'的一端朝向所述光伏组件100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定位部220设置于靠近所述开口的一侧。所述支撑部210'的其他结构与所述支撑部210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所述底板213、213'与所述顶板215、215'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二中的所述支撑部210'也可以通过压块来实现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支架22之间的连接,具体为:将两个所述支撑部210'对称放置,以使得两个所述支撑部210'上的所述开口组合形成封闭状的腔室,此时将压块放入所述腔室中,即可实现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支架22之间的连接,增加了所述光伏组件100的适用范围。

所述第一支架221和所述第二支架222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223和自所述主体部223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向背离所述光伏组件100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24。两个所述延伸部224的端部均设有向内弯折弯钩部2241,以便于所述第一支架221或所述第二支架222与其他结构固定连接实现所述光伏组件100的稳定安装。所述主体部223与所述底板213/213'之间通过螺栓24紧固连接,以实现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支架22之间的紧固连接。当然,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支架22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常用的连接方式实现连接,在此不予限制。如此设置,不需要使用传统安装方式中使用的EPDM胶块,避免了传统橡胶压块老化后,固定压力变小,组件松脱的运维隐患。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22(所述第一支架221和所述第二支架222)为U型钢。所述支架22可以竖装,也可以横装,安装方便,降低了材料成本,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施工费用。

根据产品设计及产品机械载荷性能需要,所述第一安装侧边101或所述第二安装侧边102下方设置的所述连接件21的数量不限。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安装侧边101或所述第二安装侧边102下方可以设置一个所述连接件21,也可以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连接件21。每一个所述连接件2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范围为100~400mm。当然,所述第一安装侧边101或所述第二安装侧边102下方设置的所述连接件21的长度规格并不限制为同一规格,所述连接件21的长度规格根据产品的设计需要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200通过使用所述支架22与所述连接件21紧固连接、所述连接件21与所述光伏组件100连接,不仅避免了传统安装方式中使用橡胶压块直接压在组件玻璃上,存在应力点集中,导致玻璃产生自爆的隐患;而且解决了传统橡胶压块老化后,固定压力变小,组件松脱的运维隐患,该用于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200安装方便,延长了所述光伏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