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止顶扣板松脱的漏缆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23264发布日期:2019-03-02 02:50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止顶扣板松脱的漏缆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缆安装固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防止顶扣板松脱的漏缆卡具。



背景技术:

漏缆是漏泄同轴电缆的简称,通常又简称为泄漏电缆或漏泄电缆,其结构与普通的同轴电缆基本一致,由内导体、绝缘介质和开有周期性槽孔的外导体三部分组成。电磁波在漏缆中纵向传输的同时通过槽孔向外界辐射电磁波;外界的电磁场也可通过槽孔感应到漏缆内部并传送到接收端。目前,漏缆的应用场合包括无线传播受限的地铁、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等。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漏缆卡具对漏缆进行固定,漏缆卡具包括起固定漏缆作用的卡头和底座,卡头和底座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卡头包括卡座和顶扣板,顶扣板和卡座之间只通过一条连接带或者连接螺栓相连,在不安装漏缆时,顶扣板呈自由状态吊在卡座下面。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先安装漏缆卡具,漏缆卡具安装好后不会立即安装漏缆,一般要间隔很久才会安装漏缆,此间隔过程中其他专业会正常施工,这样往往会导致顶扣板易从卡座上脱落,在后期施工中还要对此损坏的卡具进行返工,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隧道黑暗的环境中,很难找到脱落的全部顶扣板,在后期的行车过程中,列车高速通过时,在气动效应作用下,未发现的脱落的顶扣板会像子弹一样被带起,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以人为本,确保行车安全是当今轨道交通甚至各行业发展的第一准则,因此开发一种可以消除以上安全隐患的漏缆卡具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止顶扣板松脱的漏缆卡具,在顶扣板和卡座之间设有用于防止顶扣板脱离卡座的防松脱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顶扣板松脱,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防止顶扣板松脱的漏缆卡具,包括用于固定漏缆的卡头和底座,卡头位于底座的上方,卡头和底座均通过螺钉固定在安装面上,所述卡头包括卡座和顶扣板,顶扣板位于卡座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扣板和卡座之间设有用于防止顶扣板脱离卡座的防松脱结构,所述防松脱结构包括钩挂组件和与钩挂组件位置相对应的按压组件,钩挂组件限制顶扣板向上移动,按压组件限制顶扣板向下移动。

所述钩挂组件和按压组件均为两组,均分别对称布置在顶扣板和卡座卡合处的左右两侧。

每组钩挂组件均包括相互钩卡的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第一卡勾设置在顶扣板下端且开口斜向上,第二卡勾设置在卡座上端且开口斜向下。

所述第一卡勾设置在顶扣板下端内侧,第二卡勾设置在卡座上端外侧。

每组按压组件均为弹性件且设置在卡座上端外侧,包括按压板和支柱,按压板斜向布置,上端靠近卡座且与第二卡勾位置相对应,下端远离卡座,支柱横向设置在按压板和卡座之间,支柱一端固定在卡座外侧面,另一端固定在按压板内侧面。按压板、支柱与卡座侧壁一起形成了夹子结构,在漏缆安装完成后,如果需将卡具打开取出漏缆,根据夹子工作原理,按压按压板的下端,则其上端会自行翘起,接着就可以使第一卡勾脱离第二卡勾,使顶扣板与卡座分离,这时卡具就已经打开,可以取出漏缆进行维护。

所述按压板与第二卡勾之间形成供第一卡勾插入的开口,开口的横向宽度小于顶扣板厚度的二分之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确保第一卡勾插入开口并与第二卡勾卡合后,按压板会将第一卡勾紧紧压牢,可以避免因电缆直径偏小甚至不夹持电缆时出现顶扣板松脱的现象。

所述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之间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第一卡勾下侧面的定位块和设置在第二卡勾顶面上的定位槽,定位块与定位槽位置相对应。利用定位结构可以实现盲操作,使得顶扣板的安装十分便捷。

所述定位块呈三角形,设置在第一卡勾下侧面中部且垂直于第一卡勾下侧面;定位槽从上至下贯穿第二卡勾的钩部,顶扣板内侧面中部设有与顶扣板形状相对应的加强板,加强板从左侧第一卡勾内侧延伸至右侧第一卡勾内侧,且加强板的位置与定位槽位置相对应,当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卡合时,加强板卡在定位槽内。

所述顶扣板呈上凸弧状,弧状的顶扣板极大地增强顶扣板承受拉力的性能,同时增加卡具竖直方向上的抗拉承载力。内侧面间隔设置有与漏缆形状相适应的弧状弹片,弹片内侧面与漏缆外表面贴合。弹片为压紧结构,可以将漏缆牢牢固定在卡具内,弹片内侧面与漏缆紧密贴合,满足漏缆与卡具之间的拔出力需求,还可以避免卡具对漏缆表面造成损伤。

卡头还包括用于连接卡座和顶扣板的连接带,连接带上端固定在顶扣板外侧面,下端固定在卡座外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在顶扣板和卡座之间设有用于防止顶扣板脱离卡座的防松脱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卡具在不夹持漏缆时顶扣板出现松脱现象,也可避免漏缆线径偏小时顶扣板松脱而出现电缆掉落现象,消除安全隐患,提高行车安全系数;

二、本实用新型的按压组件便于后期对漏缆进行维护取下漏缆,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顶扣板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卡座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座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具有防止顶扣板松脱的漏缆卡具,包括用于固定漏缆的卡头1和底座2,本实用新型中卡头1和底座2采用改性尼龙材质,以满足其在各种严苛环境下的使用,确保行车安全。卡头1位于底座2的上方,卡头1和底座2均通过螺钉或螺栓3固定在安装面上,螺钉或螺栓3所采用的金属材质必须满足中性盐雾试验要求,确保其在长期在酸性或者碱性环境中使用时不发生锈蚀,提高产品安全性能。所述卡头1包括卡座4和顶扣板5,顶扣板5位于卡座的上方。所述顶扣板5和卡座4之间设有用于防止顶扣板5脱离卡座4的防松脱结构,所述防松脱结构包括钩挂组件和与钩挂组件位置相对应的按压组件,钩挂组件限制与卡座4卡合后的顶扣板5向上移动,按压组件限制与卡座4卡合后的顶扣板5向下移动。

所述钩挂组件和按压组件均为两组,均分别对称布置在顶扣板5和卡座4卡合处的左右两侧。

每组钩挂组件均包括相互钩卡的第一卡勾6和第二卡勾7,第一卡勾6设置在顶扣板5下端且开口斜向上,第二卡勾7设置在卡座4上端且开口斜向下。

所述第一卡勾6设置在顶扣板5下端内侧,第二卡勾7设置在卡座4上端外侧。

每组按压组件均为弹性件且设置在卡座4上端外侧,包括按压板8和支柱9,按压板8斜向布置,上端靠近卡座4且与第二卡勾7位置相对应,下端远离卡座4,支柱9横向设置在按压板8和卡座4之间,支柱9一端固定在卡座4外侧面,另一端固定在按压板8内侧面。按压板8、支柱9与卡座4侧壁一起形成了夹子结构,在漏缆安装完成后,如果需将卡具打开取出漏缆,根据夹子工作原理,按压按压板8的下端,则其上端会自行翘起,接着就可以使第一卡勾6脱离第二卡勾7,使顶扣板5与卡座4分离,这时卡具就已经打开,可以取出漏缆进行维护。

所述按压板8与第二卡勾7之间形成供第一卡勾6插入的开口,开口的横向宽度小于顶扣板5厚度的二分之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确保第一卡勾6插入开口并与第二卡勾7卡合后,按压板8会将第一卡勾6紧紧压牢,可以避免因电缆直径偏小甚至不夹持电缆时出现顶扣板5松脱的现象。

漏缆卡具通常安装在黑暗的隧道环境中,将漏缆放入卡具后,需要扣紧顶扣板5,如果仅仅依靠眼睛进行定位的话,非常不方便。因此,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卡勾6和第二卡勾7之间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第一卡勾6下侧面的定位块10和设置在第二卡勾7顶面上的定位槽11,定位块10与定位槽11位置相对应。利用定位结构可以实现盲操作,使得顶扣板5的安装十分便捷。

所述定位块10呈三角形,设置在第一卡勾6下侧面中部且垂直于第一卡勾6下侧面。定位槽11从上至下贯穿第二卡勾7的钩部,顶扣板5内侧面中部设有与顶扣板5形状相对应的弧状加强板12,加强板12从左侧第一卡勾6内侧延伸至右侧第一卡勾6内侧,且加强板12的位置与定位槽11位置相对应,当第一卡勾6和第二卡勾7卡合时,加强板12卡在定位槽11内。

利用拱桥原理,将顶扣板5设计成上凸弧状,弧状的顶扣板5极大地增强顶扣板5承受拉力的性能,同时增加卡具竖直方向上的抗拉承载力。顶扣板5内侧面间隔设置有与漏缆形状相适应的弧状弹片13,弹片13内侧面与漏缆外表面贴合。弹片13为压紧结构,可以将漏缆牢牢固定在卡具内,弹片13内侧面与漏缆紧密贴合,满足漏缆与卡具之间的拔出力需求,还可以避免卡具对漏缆表面造成损伤。

卡头1还包括用于连接卡座4和顶扣板5的连接带14,连接带14上端固定在顶扣板5外侧面,下端固定在卡座4外侧面。

本实用新型在顶扣板5和卡座4之间设有用于防止顶扣板5脱离卡座4的防松脱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卡具在不夹持漏缆时顶扣板5出现松脱现象,也可避免漏缆线径偏小时顶扣板5松脱而出现电缆掉落现象,消除安全隐患,提高行车安全系数。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