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2996发布日期:2019-01-22 22:57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套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安装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缆穿墙、构件、板材的防水套管。



背景技术:

电缆在引入地下或室外构筑物时必须穿过构筑物内的墙、构件或板,穿过的部位往往容易变成整个结构防水最薄弱的部位。在以往的电缆引入地下、室外构筑物时,一般采用预埋钢管的方式安装,再用密封胶充填密封,采用这种方法,密封胶充填效果有限,不能保证对水密性能的要求,地下水或户外水往往沿着电缆与套管间隙进入地下或室内构筑物内,毁损设备,造成停电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套管,以提高防水密封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水套管,包括套管本体,所述套管本体一端设置有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防水紧固装置,该套管本体内壁的轴向上设置便于向套管本体内充填密封胶的导流槽。

突出技术效果:本技术方案通过通过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和第二防水紧固装置防止了有水空间或区域的水通过电缆穿过的墙体、构件、板材的空洞及套管本体外壁与墙体之间的缝隙流水,通过导流槽向套管本体内充填密封胶,提高了充填效果,从而保证了密封胶的密封效果。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方案,可进一步限定,所述导流槽端口距套管本体端口的距离为4-6mm。

进一步限定,所述导流槽为若干条,且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套管本体的内壁上。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和所述第二防水紧固装置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包括依次套接在所述套管本体上的螺帽、防水垫圈及硅胶垫A,所述套管本体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部,所述螺帽与所述外螺纹部螺纹连接,且所述螺帽和所述硅胶垫A均与防水垫圈紧密接触。

进一步限定,所述套管本体一端的外螺纹部长度为12-14mm,另一端的外螺纹部长度不少于14c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具体地,所述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和所述第二防水紧固装置结构不同;

所述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包括依次套接在所述套管本体上的螺帽、防水垫圈及硅胶垫A,所述套管本体一端设置有外螺纹部,所述螺帽与所述外螺纹部螺纹连接,且所述螺帽和所述硅胶垫A均与防水垫圈紧密接触;

所述第二防水紧固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套管本体另一端外壁的法兰盘和套接于所述套管本体的硅胶垫B,所述法兰盘和所述硅胶垫A紧密接触。

进一步限定,所述法兰盘双面满焊在所述套管本体端部。

进一步限定,所述套管本体为316不锈钢管,所述不锈钢管壁厚不低于2.8mm。

进一步限定,所述硅胶垫A采用邵式硬度60-80的硅胶垫。

进一步限定,所述硅胶垫B采用邵式硬度60-80的硅胶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容易向套管本体空余空间充填密封胶,使得密封胶能够充分发挥密封效果,杜绝了地下水通过套管本体内的间隙流水。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和第二防水紧固装置防止了地下水通过套管本体外壁与墙体之间的缝隙流水。

(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防水套管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套管本体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套管本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防水套管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套管本体;11、导流槽;12、外螺纹部;

2、螺帽;

3、防水垫圈;

4、硅胶垫A;

5、法兰盘;

6、硅胶垫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厚度”、“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A”、“B”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套管,其包括采用316不锈钢管制成的套管本体1,不锈钢管的壁厚不低于2.8mm,套管本体1的内径可根据电缆的直径确定,一般选择内径为20mm、25mm、32mm、40mm不锈钢管。

所述套管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防水紧固装置,该套管本体1内壁的轴向上设置便于向套管本体1内充填密封胶的导流槽11,所述导流槽11端口距套管本体1端口的距离为4-6mm,优选5cm,这样既便于向套管本体1内充填密封胶,又可以减少密封胶的损失。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胶的充填效果,可在套管本体1的内壁均匀布设若干条导流槽11。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和第二防水紧固装置结构相同,其中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包括依次套接在套管本体1上的螺帽2、防水垫圈3及硅胶垫A4,所述套管本体1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部12,螺帽2与外螺纹部12螺纹连接,且螺帽2和硅胶垫A4均与防水垫圈3紧密接触。

更具体地,套管本体1一端的外螺纹部12长度为12-14mm,另一端的外螺纹部12长度不少于14cm,外螺纹部12长度不少于14cm的端部可外接其他装置。

所述硅胶垫A4采用邵式硬度60-80的硅胶垫,优选采用邵式硬度70的硅胶垫。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混凝土类:首先根据防水套管的安装位置、墙体厚度、电缆规格加工制作防水套管(套管内剩余空间须达到40%-55%)及与其配套的螺帽2、防水垫圈3、硅胶垫A;然后根据埋设要求,对墙体周边的土方进行挖掘,同时降低地下水位,之后,施工钻孔(清理孔内壁的尘土及渣屑,打磨平整孔口周边),并将防水套管从墙体穿过,使用硅胶垫A4、防水垫圈3、螺帽3配合密封固定,最后穿设电缆,并通过导流槽11向套管本体1剩余空间充填密封胶,待密封胶凝固后(一般须24小时后,具体情况视密封胶性质、套管长度、环境温度定)即可实现防水功能,再回填土方。

金属构件或板材类:首先根据防水套管的安装位置、构件或板材厚度、电缆规格加工制作防水套管(套管内剩余空间须达到40%-55%)及与其配套的螺帽2、防水垫圈3、硅胶垫A;然后根据埋设要求,第一步施工钻孔,第二步对构件或板材周边的表面进行打磨平整,第三步将防水套管从构件或板材穿过,使用硅胶垫A4、防水垫圈3、螺帽3配合密封固定,第四步穿设电缆并初步固定电缆(避免下步操作时对电缆位置的变化导致未能居于套管正中央中),第五步通过导流槽11向套管本体1剩余空间充填密封胶,并将灌胶口及溢胶口部位密封胶抹平,待密封胶凝固后(一般须24小时后,具体情况视密封胶性质、套管长度、环境温度定)即可实现防水功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容易向套管本体1内充填密封胶,使得密封胶密封效果更佳。

实施例2:

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其不同点在于,所述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和第二防水紧固装置结构不同;

具体地,所述第一防水紧固装置包括依次套接在套管本体1上的螺帽2、防水垫圈3及硅胶垫A4,套管本体1一端设置有外螺纹部12,螺帽2与外螺纹部12螺纹连接,且螺帽2和硅胶垫A4均与防水垫圈3紧密接触;

所述第二防水紧固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套管本体1另一端外壁的法兰盘5和套接于套管本体1的硅胶垫B6,法兰盘5和硅胶垫A4紧密接触。

更具体地,所述法兰盘5双面满焊在所述套管本体1上,以保证连接端的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硅胶垫A4和硅胶垫B6均采用邵式硬度60-80的硅胶垫。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其优点在于,法兰盘5可预先焊接在套管本体1上,减少了现场安装时间,同时也方便法兰盘5外接其他设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