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沟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4083发布日期:2019-04-13 00:41阅读:1058来源:国知局
电缆沟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沟支架。



背景技术:

电缆沟是挖设于地面用于铺设电缆的特殊沟道。电缆沟支架是安装于电缆沟内用于支撑电缆的架体。

目前,公告号为CN20623707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装配稳固的铝合金电缆沟支架,它包括固定于墙体的立柱,立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前侧板,前侧板的表面开设有侧孔,立柱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后侧板,后侧板的表面开设有背孔,立柱的内部通过连接螺丝固定连接有贯穿并延伸至立柱表面的托臂,托臂的两侧均开设有安装孔,托臂的内侧设置有凸台,安装孔贯穿凸台的内部;通过设置侧孔和背孔,侧孔和背孔倾斜设置,使托臂与立柱之间的装配非常紧密,稳固而不松动。这种电缆沟支架虽然安装稳固,但安装电缆时,由于立柱与墙体直接通过螺钉连接,不易于更换立柱,影响固定电缆。

鉴于此,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调节、更换的电缆沟支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缆沟支架,其包括分别水平间隔横向固定于电缆沟内壁的第一固定条和第二固定条,所述第一固定条设置有第一横向滑轨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条设置有第二横向滑轨凹槽,所述第一横向滑轨凹槽和第二横向滑轨凹槽卡接有纵向支撑板,所述纵向支撑板远离第一横向滑轨凹槽和第二横向滑轨凹槽的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放置电缆的承接杆。

进一步的是,所述承接杆顶部均匀间隔设置有用于放置电缆的承接槽。

进一步的是,所述承接槽为与电缆相适配的弧形凹槽。

进一步的是,所述承接杆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底部与纵向支撑板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横向滑轨凹槽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第一固定条的第一预埋螺钉,所述第二横向滑轨凹槽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第二固定条第二预埋螺钉。

进一步的是,所述承接杆远离第一固定条和第二固定条的一端设置有对电缆限位的限位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条和第二固定条,便于固定纵向支撑板,便于更换,便于调节多个纵向支撑板之间的间距;设置承接槽,便于分离电缆,避免堆叠干扰;承接槽为弧形凹槽,与电缆相适配,便于放置电缆;设置支撑杆对承接杆起支撑作用,延长使用寿命;第一预埋螺钉固定于第一横向滑轨凹槽,减小第一预埋螺钉的长度且固定第一固定条稳固,第二预埋螺钉固定于第二横向滑轨凹槽,减小第二预埋螺钉的长度且固定第二固定条稳固;设置限位挡板便于对电缆限位。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缆沟支架的侧视图的示意图。

图2为电缆沟支架的主视图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第一固定条1、第二固定条2、第一横向滑轨凹槽11、第二横向滑轨凹槽21、纵向支撑板3、承接杆4、承接槽41、支撑杆5、第一预埋螺钉 61、第二预埋螺钉62、限位挡板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电缆沟支架包括分别水平间隔横向固定于电缆沟内壁的第一固定条1和第二固定条2,所述第一固定条1一体制模成型有第一横向滑轨凹槽11,所述第二固定条2一体制模成型有第二横向滑轨凹槽21,所述第一横向滑轨凹槽11和第二横向滑轨凹槽21卡接有纵向支撑板3,所述纵向支撑板 3远离第一横向滑轨凹槽11和第二横向滑轨凹槽21的一侧均匀间隔一体制模成型有多个用于放置电缆的承接杆4。

使用时,第一固定条1和第二固定条2分别螺柱固定于电缆沟侧壁,纵向支撑板3分别卡接于第一横向滑轨凹槽11和第二横向滑轨凹槽21。纵向支撑板3 可沿着第一横向滑轨凹槽11和第二横向滑轨凹槽21横向滑动,便于调节多个纵向支撑板3之间的间距,扩大适用范围。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条1和第二固定条2,便于固定纵向支撑板3,便于更换,减少资源浪费。

如图1所示,所述承接杆4顶部均匀间隔一体制模成型有用于放置电缆的承接槽41,便于分离电缆,避免堆叠干扰。

如图1所示,所述承接槽41为弧形凹槽,与电缆相适配,便于放置电缆。

如图1所示,所述承接杆4底部卡接有多个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底部与纵向支撑板3卡接,便于更换。设置支撑杆5对承接杆4起支撑作用,延长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横向滑轨凹槽11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第一固定条1 的第一预埋螺钉61,所述第二横向滑轨凹槽21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第二固定条 2第二预埋螺钉62。第一预埋螺钉61固定于第一横向滑轨凹槽11,减小第一预埋螺钉61的长度且固定第一固定条1稳固,第二预埋螺钉62固定于第二横向滑轨凹槽21,减小第二预埋螺钉62的长度且固定第二固定条2稳固。

如图1所示,所述承接杆4远离第一固定条1和第二固定条2的一端一体制模成型有对电缆限位的限位挡板7,便于对电缆限位。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