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2221发布日期:2019-05-24 21:02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驱动装置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驱动电机,长时间工作后由于发热量较大,会导致驱动电机内部温度较高,影响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效率高的驱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端盖、电机壳、定子、转子、电机轴和轴承;所述电机壳固定安装至所述端盖的一侧;所述定子固定至所述电机壳内壁;所述转子转动设置在所述定子内;所述电机轴连接至所述转子且随所述转子一起旋转;所述轴承固定至所述端盖和所述电机壳的远离所述端盖的一端以旋转支撑所述电机轴;所述驱动电机还包括外壳和用于对所述电机壳进行散热的第一散热风扇;所述外壳固定安装至所述端盖的一侧以将所述电机壳容纳在由所述外壳形成的腔体内;所述外壳和所述电机壳间隔一定距离以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电机壳之间形成可供气流通过的间隙;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连接至所述电机轴的远离所述端盖的一端以随所述电机轴一起旋转;所述外壳设有供气流通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盒、用于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以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工作的控制器和用于对所述控制器进行散热的第二散热风扇;所述控制盒安装至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所述控制器固定至所述控制盒的内表面;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固定至所述控制盒的外部且与所述控制器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控制盒的外表面且与所述控制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散热风扇连接至所述散热翅片。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供用户操作的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设置在所述控制盒的上部;所述控制器固定至所述控制盒上部的内表面;所述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控制盒的上部的外表面且与所述控制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散热风扇连接至所述散热翅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距离所述控制盒的距离大于所述用户界面距离所述控制盒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与所述控制盒相对的区域设有安装孔;所述控制盒的与所述外壳相对的区域设有与所述安装孔相配合的安装凸起;所述控制盒的与所述外壳相对的区域的外表面设有凸筋;所述凸筋沿平行于所述电机轴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壳和所述外壳为圆筒形;所述电机壳和所述外壳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电机壳的外径和所述外壳的内径比值范围为大于等于0.75小于等于0.95。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壳与所述外壳的间隙的范围为大于等于5mm。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还包括用于引导气流的导风罩;所述导风罩位于所述风扇和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的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的远离所述端盖的一端;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导风罩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泵装置;所述泵装置包括形成有泵腔的泵体和旋转叶片;所述泵体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旋转叶片的泵腔;所述旋转叶片连接至所述电机轴以被所述电机轴驱动旋转;所述泵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泵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泵装置还包括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泵腔内;所述泵体设有开口;所述冷却管道穿过所述开口;所述冷却管道一端连接至所述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的驱动装置通过在电机壳外套设外壳,且使电机壳和外壳形成通路间隙提高了驱动装置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驱动装置100,驱动电机10,端盖11,电机壳12,定子13,转子14,电机轴15,轴承16,外壳17,第一散热风扇18,进风口19,出风口20,控制装置21,控制盒22,控制器23,第二散热风扇24,散热翅片25,用户界面26,安装孔27,凸筋28,导风罩 29,泵装置30,泵腔31,旋转叶片32,进水口33,出水口34,泵体35,安装凸起36,支架3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驱动装置100,包括驱动电机10,该驱动电机10包括端盖 11、电机壳12、定子13、转子14、电机轴15和轴承16。

具体而言,电机壳12固定安装至端盖11的一侧,定子13固定至电机壳12内壁,转子14转动设置在定子13内,电机轴15连接至转子14且随转子14一起旋转,轴承16 固定至端盖11和电机壳12的远离端盖11的一端以旋转支撑电机轴15。

驱动电机10还包括外壳17和用于对电机壳12进行散热的第一散热风扇18。具体而言,外壳17固定安装至端盖11的一侧以将电机壳12容纳在由外壳17形成的腔体内。外壳17和电机壳12间隔一定距离以在外壳17和电机壳12之间形成可供气流通过的间隙。第一散热风扇18连接至电机轴15的远离端盖11的一端以随电机轴15一起旋转。外壳17设有供气流通过的进风口19和出风口20。进风口19和出风口20分别设置在外壳17的两端。

该驱动装置100还设有支撑架37,该支撑架37用于支撑该驱动装置100。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驱动装置100还包括控制装置21。具体而言,控制装置 21包括控制盒22、控制器23和第二散热风扇24。其中,控制盒22优选由散热性能较好的铝材制成,控制器23用于与驱动电机10电连接以控制驱动电机10工作,而第二散热风扇24用于对控制器23进行散热。控制盒22安装至外壳17的外表面,控制器23固定至控制盒22的内表面,第二散热风扇24固定至控制盒22的外部且与控制器23相对设置。

具体而言,控制器23在工作工程中产生较大热量,将控制器23紧贴控制盒22的内壁设置,且在控制盒22外部与该控制器23相对的位置设置第二散热风扇24,通过第二散热风扇24的旋转带动控制盒22表面气流流动,可以进一步提高控制器23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控制装置21还包括散热翅片25,散热翅片25设置于控制盒22的外表面且与控制器23相对设置,第二散热风扇24连接至散热翅片25。

散热翅片25一方面可以提高控制盒22表面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用于引导被第二散热风扇24带动的流经控制盒22表面的冷却气流。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控制装置21还包括供用户操作的用户界面26,用户界面 26设置在控制盒22的上部。控制器23固定至控制盒22上部的内表面,散热翅片25设置于控制盒22的上部的外表面且与控制器23相对设置,第二散热风扇24连接至散热翅片25,第二散热风扇24距离控制盒22的距离大于用户界面26距离控制盒22的距离。通过将第二散热风扇24距离控制盒22的距离设置成大于用户界面26距离控制盒22的距离,可以避免操作人员操作用户界面26时,第二散热风扇24吹出的气流直接吹向操作人员的手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散热风扇24的旋转中心与电机轴相交,且两者之间的夹角范围为大于等于30°小于等于90°,可以进一步避免第二散热风扇24吹出的气流直接吹向操作人员的手部。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为60°。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外壳17的与控制盒22相对的区域设有安装孔27,控制盒 22的与外壳17相对的区域设有与安装孔17相配合的安装凸起36。控制盒22的与外壳17相对的区域的外表面设有凸筋28,凸筋28沿平行于电机轴15的方向延伸。

具体而言,在外壳17的与控制盒22相对的区域设有安装孔27,控制盒22的与外壳 17相对的区域设有与安装孔17相配合的安装凸起36,在安装控制盒22时,安装凸起36 插入安装孔27中,可以提高控制盒22的定位准确度。平行于电机轴15的方向设置的凸筋28增大控制盒22外表面的表面积,提高冷却气流对控制盒22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电机壳12和外壳17为圆筒形。电机壳12和外壳17的中心轴线重合。电机壳12的外径和外壳17的内径比值范围为大于等于0.75小于等于 0.95。

具体而言,电机壳12的外径和外壳17的内径的参数设定关系到散热气流的通风量以及驱动装置100的整机尺寸,在确保整机结构紧凑性、整机尺寸较小的前提下保证散热气流的通风量,使驱动装置100的散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一般电机壳12的外径和外壳17的内径比值范围为大于等于0.75小于等于0.95。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电机壳12 的外径为72mm,外壳17的内径为80mm,电机壳12的外径和外壳17的内径比值为0.9。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电机壳12与外壳17的间隙的范围为大于等于5mm。为保证散热气流的通风量,电机壳12与外壳17的参数设定控制在电机壳12与外壳17的间隙的范围为大于等于5mm,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电机壳12的外径和外壳17的间隙为8mm。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驱动电机10还包括用于引导气流的导风罩29,导风罩 29位于第一散热风扇18和外壳17之间,进风口19设置于外壳17的靠近端盖11的一端,出风口20设置于外壳17的远离端盖11的一端。进风口19和出风口20分别位于导风罩 29的两侧。具体而言,导风罩29将气流引导至第一散热风扇18,避免气流乱窜,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驱动装置100还包括泵装置30。泵装置30包括泵体35 和旋转叶片32。泵体35形成有用于容纳旋转叶片32的泵腔31。旋转叶片32连接至电机轴15以被电机轴15驱动旋转。泵体35上形成有与泵腔31连通的进水口33和出水口 34。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泵装置30还包括冷却管道(图中未显示)。冷却管道至少部分位于泵腔31内。泵体35设有供冷却管道穿过的两个开口,冷却管道穿过开口,冷却管道的一端连接至进风口19。具体而言,驱动装置100外部的气流的温度因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比如炎热夏季,驱动装置100外部的气流的温度较高,使用温度较高的气流对驱动电机10进行冷却,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冷却管道将气流先经过泵腔31内的温度较低的水流冷却过后再通过进风口19导入外壳17内,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驱动电机10 的冷却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