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56949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包括机座、机身、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及控制器;其中,所述机身安装于所述机座上;所述伺服电机安装于所述机身内,用于驱动所述机身运动;所述伺服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机座内,并通过线缆与所述伺服电机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线缆与所述伺服控制器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伺服驱动器与控制器均安装于基座内,有效缩短了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伺服驱动器与伺服电机之间的线缆长度,进而有效降低了控制信号之间的干扰,减少了控制信号的损耗,极大提升了控制精度。
【专利说明】
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种场所。工业机器人通过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并通过伺服驱动器进行驱动。现有的工业机器人一般包括控制柜及与控制柜通信连接的机器人本体。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伺服驱动器一般放置于所述控制柜内,并通过线缆与所述机器人本体通信连接。
[0003]由于所述机器人本体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行程的移动,这就需要所述机器人本体与所述控制柜之间的线缆足够长,才能满足其需求。然而,线缆过长会导致控制信号之间相互干扰,且控制信号长距离传输会损耗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了控制的精准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旨在有效提升控制精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包括机座、机身、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及控制器;其中,
[0006]所述机身安装于所述机座上;
[0007]所述伺服电机安装于所述机身内,用于驱动所述机身运动;
[0008]所述伺服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机座内,并通过线缆与所述伺服电机通信连接;
[0009]所述控制器通过线缆与所述伺服控制器通信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安装于所述机座内。
[0011]优选的,所述机座包括底盘与上盖;所述底盘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位于所述机身的正下方,用于安装控制器;所述第二容置腔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边,用于安装所述伺服驱动器。
[0012]优选的,所述底盘与所述上盖螺钉锁合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容置腔之间形成有走线孔。
[0015]优选的,所述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还包括控制柜,所述控制器安装于所述控制柜内。
[0016]优选的,所述机座上设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一端与所述伺服驱动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001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伺服驱动器与控制器均安装于基座内,有效缩短了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伺服驱动器与伺服电机之间的线缆长度,进而有效降低了控制信号之间的干扰,减少了控制信号的损耗,极大提升了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所示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2所示的机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5]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述)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
[0028]参照图1至图3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机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本实施例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包括机座100、机身200、伺服电机(未图示)、伺服驱动器300及控制器400。其中,所述机身200安装于所述机座100上。所述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机身200运动。所述伺服驱动器300通过线缆与所述伺服电机通信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伺服电机转动。所述控制器400通过线缆与所述伺服控制器400通信连接,用于向所述伺服控制器400发送控制信号。具体地,所述控制器400发送控制信号给伺服驱动器300;所述伺服驱动器300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内包含的控制信息驱动所述伺服电机转动,进而实现对机身200运动的控制。
[003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伺服驱动器300与所述控制器400均安装于所述机座100内。具体地,所述机座100包括螺钉锁合连接的底盘120与上盖140。所述底盘120与所述上盖140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腔102与第二容置腔104。所述第一容置腔102位于所述机身200的正下方,用于安装控制器400;所述第二容置腔104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02的侧边,用于安装所述伺服驱动器300。所述第一容置腔102与所述第二容置腔104之间相互连通或设有走线孔(未图示),以便于所述伺服驱动器300与所述控制器400之间的线缆穿过。
[0031]其中,所述伺服驱动器300与所述控制器400均可以通过螺钉锁合和/或卡合等现有的固定方式固定安装于所述基座内。
[0032]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伺服驱动器300与控制器400均安装于基座内,有效缩短了控制器400与伺服驱动器300、伺服驱动器300与伺服电机之间的线缆长度,进而有效降低了控制信号之间的干扰,减少了控制信号的损耗,极大提升了控制精度。
[0033]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4]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还包括控制柜500,所述控制器400安装于所述控制柜500内。所述机座100上设有接线端子520,所述接线端子520—端与所述伺服驱动器3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400连接。
[0035]本实施例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通过将伺服驱动器300安装于机座100内,可以有效缩短了伺服驱动器300与伺服电机之间的线缆长度,进而有效降低了控制信号之间的干扰,减少了控制信号的损耗,极大提升了控制精度。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机身、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及控制器;其中, 所述机身安装于所述机座上; 所述伺服电机安装于所述机身内,用于驱动所述机身运动; 所述伺服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机座内,并通过线缆与所述伺服电机通信连接; 所述控制器通过线缆与所述伺服控制器通信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安装于所述机座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包括底盘与上盖;所述底盘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位于所述机身的正下方,用于安装控制器;所述第二容置腔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边,用于安装所述伺服驱动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与所述上盖螺钉锁合连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容置腔之间形成有走线孔。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柜,所述控制器安装于所述控制柜内。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伺服驱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上设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一端与所述伺服驱动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文档编号】B25J9/04GK205438555SQ201620268289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日
【发明人】吴琼海, 董加归
【申请人】深圳博美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