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控制器蓄电池通用供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3347发布日期:2019-06-19 00:14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光伏控制器蓄电池通用供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控制器,特别涉及一种在光伏控制器电路中使用的12-24V蓄电池通用供电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的日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日渐加重,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成为目前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其中光伏发电技术因其具有绿色、环保、可再生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在光伏发电技术中,光伏控制器用于控制多路太阳能电池方阵对蓄电池充电以及蓄电池给太阳能逆变器负载供电将光伏组件产生的不稳定的直流电转换成稳定的直流电,因此光伏控制器是在光伏发电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光伏控制器使用中,由于光伏电池板的电压不稳定且夜间没有电,所以供电绝大部分会采用蓄电池电压进行供电,在光伏控制器中蓄电池的使用相当普遍,大部分情况下铅酸、胶体等电池使用量较大,这类蓄电池一般的电压等级都是12V或24V,以前常规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电压等级的蓄电池设置不同的蓄电池供电电路,这样光伏控制器就需要设置两个型号,不同型号间的光伏控制器无法通用,这样也就影响了设备的标准化。目前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软件检测的方式来实现电压的切换,但这种方式电路结构较为复杂,而且生产成本较高,因此不是非常实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传统的蓄电池供电电路存在的问题,单独设计一款可以在12/24V系统中通用的供电电路,无需根据不同的蓄电池等级更换电子器件,不需要专门的软件控制,可以实现12/24V蓄电池自动切换的通用供电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控制器蓄电池通用供电电路,包括蓄电池的正向输出端和负向输出端,所述蓄电池的正向输出端与第一电阻、第三电阻、第六电阻的一端及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稳压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稳压管的正极与第二电阻及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负向输出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负向输出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四电阻的一端及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源输出端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二稳压管的负极连接,第二稳压管的正极与负向输出端连接,负向输出端接地。

优选的,所述正向输出端和负向输出端之间并联有第一电容。

优选的,所述电源输出端与地之间设有第二电容。

优选的,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联二极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稳压管的稳定电压为18V,所述第二稳压管的稳定电压为12V。

如上所述,本光伏控制器蓄电池通用供电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供电电路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对于 12/24V的蓄电池系统可以直接连接,无需更改硬件电路;电路简洁:通过三极管和稳压二极管的配合直接产生相应的输出,无需软件控制,能直接通过硬件电路实现;具有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控制器蓄电池通用供电电路,其包括蓄电池的正向输出端BAT+和负向输出端BAT-两个输入端,蓄电池的正向输出端BAT+连接至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六电阻R6的一端及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稳压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一稳压管D1的正极与第二电阻R2及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负向输出端BAT-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至负向输出端BAT-,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至第四电阻R4的一端及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

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源输出端V1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二稳压管D3的负极连接,第二稳压管的正极与负向输出端BAT-连接,负向输出端BAT-接地GND。为了防止电压突变,可在正向输出端BAT+和负向输出端BAT-之间并联有第一电容C1,在电源输出端V1与地GND之间设有第二电容C2,并在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联二极管D2,这样可保证输出电压稳定,同时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第一稳压管D1的稳定电压为18V,第二稳压管D2的稳定电压为12V

该电路工作原理为:当蓄电池电压为12V系统时,蓄电池电压经过第一电阻R1、第一稳压管D1、第二电阻R2,在第二电阻R2上产生的电压为低电平,第一三极管Q1无法导通;这样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极电压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至蓄电池正向输入端为高电平,可以实现第二三极管Q2的导通;第二三极管Q2导通后,会在第四电阻R4上产生电压差,进而使得第四三极管Q4导通;这样蓄电池电压直接经过第四三极管Q4输出至输出电压端V1上。

当蓄电池电压为24V系统时,蓄电池电压经过第一电阻R1、第一稳压管D1、第二电阻R2,在第二电阻R2上产生的电压为高电平,第一三极管Q1导通;这样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为低电平,造成第二三极管Q2无法导通;第二三极管Q2无法导通使得第四电阻R4上没有压差,使得第四三极管Q4无法导通,这样蓄电池电压会经过第三三极管Q3产生电压输出至输出电压端V1,第二稳压管D3会钳位输出电压的大小,使得输出电压不会输出太高;这样无论是12V还是24V蓄电池系统,输出电压都会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了12/24V蓄电池通用供电电路。

由此可见,该供电电路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对于 12/24V的蓄电池系统可以直接连接,无需更改硬件电路;电路简洁:通过三极管和稳压二极管的配合直接产生相应的输出,无需软件控制,能直接通过硬件电路实现;具有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等优点。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