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4419发布日期:2019-07-17 05:18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



背景技术:

在电厂自动化设备控制电路中,设备电缆线都需要通过裸露的部分铜芯进行控制线路搭接和仪器仪表间的连接。但是该裸露的铜芯在拆接线的过程中也容易因为检修人员的操作失误导致裸露铜芯与人体或者其他设备、电缆线等接触,从而引起人员触电、设备跳闸、设备故障损坏等不安全事件,甚至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电缆带电的情况下无法进行快速拆接工作,较为危险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该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在电缆带电的情况下正常对设备进行快速拆接电缆线工作,无需担心人体触电,电缆短路等,较为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用于连接端部具有裸露电缆芯的电缆线,包括固定套装于所述电缆线端部绝缘皮处的绝缘内套、套装于所述绝缘内套外部的绝缘外套、套装于所述绝缘内套和所述绝缘外套之间的弹簧,所述绝缘内套的侧壁具有限位部件,所述绝缘外套内开设有阶梯孔,且首端孔的孔径小于末端孔的孔径,所述绝缘外套的末端孔处封装有绝缘端盖,所述绝缘端盖上开设有穿出所述电缆芯的开孔,所述限位部件的第一面能够抵接于所述阶梯孔的阶梯面处,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部件的第二面,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绝缘端盖,所述绝缘内套向靠近所述绝缘端盖的一侧移动能够使所述电缆芯从所述开孔穿出。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为所述绝缘内套侧壁的限位柱或者限位圆环。

优选地,所述绝缘端盖和所述绝缘外套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绝缘端盖和所述绝缘外套的末端面上均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绝缘端盖和所述绝缘外套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地,所述绝缘端盖为阶梯盖,所述开孔开设于内侧的小盖,所述弹簧套装于所述小盖上。

优选地,所述绝缘内套与所述电缆线端部的绝缘皮之间为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电缆芯和轴线与所述开孔的轴线重合。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用于连接端部具有裸露电缆芯的电缆线,具体地说,专用于需要利用接线端子进行电缆接线固定的用电设备及其控制回路中,且接线头单独用于单根独芯电缆使用。绝缘内套包括套装于电缆线端部绝缘皮处,电缆线端部绝缘皮与绝缘内套为固定连接。绝缘外套套装于绝缘内套外部,弹簧套装于绝缘内套和绝缘外套之间。

绝缘内套的侧壁具有限位部件,绝缘外套内开设有阶梯孔,且首端孔的孔径小于末端孔的孔径,限位部件的第一面能够抵接于阶梯孔的阶梯面处,绝缘内套的限位部件不能从首端孔内伸出,卡于首端孔的内侧,限制绝缘内套从首端孔脱出。

绝缘外套的末端孔处封装有绝缘端盖,绝缘端盖上开设有开孔,电缆芯能够从开孔穿出。弹簧的一端抵接于限位部件的第二面,且另一端抵接于绝缘端盖,电缆芯未从开孔穿出时,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弹簧没有对绝缘内套和绝缘端盖产生作用力,易于按压绝缘内套;或者弹簧处于微压缩状态,对绝缘内套和绝缘端盖的作用力较小。

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的组装方法是将绝缘外套固定在电缆线末端,然后穿入绝缘内套,放入弹簧,盖上绝缘端盖,将绝缘端盖与绝缘外套固定。绝缘内套向靠近绝缘端盖的一侧移动能够使电缆芯从开孔穿出,电缆线不接电时,不按压绝缘内套时,弹簧弹力将电缆线裸露的电缆芯收缩在绝缘套内,以保证在无外力作用下,电缆芯无法与外界物体接触。当需要接线时,在外力作用下电缆芯克服弹簧弹力从绝缘外套中伸出。具体地说控制电缆芯伸缩的方法是:固定绝缘外套,垂直按压绝缘内套,弹簧受挤压,带动绝缘内套和电缆线下移,电缆芯穿过绝缘端盖,露出,供电。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利用绝缘材料将经过剥线处理的电缆线及其裸露的电缆芯部分进行固定并与外界隔离,利用弹簧弹力将电缆裸露的铜芯收缩在该装置的绝缘套内进行保护,以保证在无外力作用下,电缆铜芯无法与外界物体接触,防止电缆对外放电或者造成电缆短路。同时通过可滑动绝缘内套,在弹簧的弹力控制电缆芯部分的伸缩,在拆接电缆线时防止裸露电缆铜芯与人体、其他设备、物体接触,在电缆线带电的情况下正常对设备进行快速拆接电缆线工作,无需担心触电、电缆短路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1-电缆线,2-绝缘内套,3-绝缘外套,4-电缆芯,5-弹簧,6-绝缘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该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在电缆带电的情况下正常对设备进行快速拆接电缆线工作,无需担心人体触电,电缆短路等,较为安全。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用于连接端部具有裸露电缆芯4的电缆线1,具体地说,专用于需要利用接线端子进行电缆接线固定的用电设备及其控制回路中,且接线头单独用于单根独芯电缆使用。绝缘内套2包括套装于电缆线1端部绝缘皮处,电缆线1端部绝缘皮与绝缘内套2为固定连接。绝缘外套3套装于绝缘内套2外部,弹簧5套装于绝缘内套2和绝缘外套3之间。

绝缘内套2的侧壁具有限位部件,绝缘外套3内开设有阶梯孔,且首端孔的孔径小于末端孔的孔径,限位部件的第一面能够抵接于阶梯孔的阶梯面处,绝缘内套2的限位部件不能从首端孔内伸出,卡于首端孔的内侧,限制绝缘内套2从首端孔脱出。

绝缘外套3的末端孔处封装有绝缘端盖6,绝缘端盖6上开设有开孔,电缆芯4能够从开孔穿出。弹簧5的一端抵接于限位部件的第二面,且另一端抵接于绝缘端盖6,电缆芯4未从开孔穿出时,弹簧5处于自然状态弹簧5没有对绝缘内套2和绝缘端盖6产生作用力,易于按压绝缘内套2;或者弹簧5处于微压缩状态,对绝缘内套2和绝缘端盖6的作用力较小。

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的组装方法是将绝缘外套3固定在电缆线1末端,然后穿入绝缘内套2,放入弹簧5,盖上绝缘端盖6,将绝缘端盖6与绝缘外套3固定。绝缘内套2向靠近绝缘端盖6的一侧移动能够使电缆芯4从开孔穿出,电缆线1不接电时,不按压绝缘内套2时,弹簧5弹力将电缆线1裸露的电缆芯4收缩在绝缘套内,以保证在无外力作用下,电缆芯4无法与外界物体接触。当需要接线时,在外力作用下电缆芯4克服弹簧5弹力从绝缘外套3 中伸出。具体地说控制电缆芯4伸缩的方法是:固定绝缘外套3,垂直按压绝缘内套2,弹簧5受挤压,带动绝缘内套2和电缆线1下移,电缆芯4穿过绝缘端盖6,露出,供电。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利用绝缘材料将经过剥线处理的电缆线1及其裸露的电缆芯4部分进行固定并与外界隔离,利用弹簧5 弹力将电缆裸露的铜芯收缩在该装置的绝缘套内进行保护,以保证在无外力作用下,电缆铜芯无法与外界物体接触,防止电缆对外放电或者造成电缆短路。同时通过可滑动绝缘内套2,在弹簧5的弹力控制电缆芯4部分的伸缩,在拆接电缆线1时防止裸露电缆铜芯与人体、其他设备、物体接触,在电缆线1 带电的情况下正常对设备进行快速拆接电缆线1工作,无需担心触电、电缆短路的风险。

上述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仅是一种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限位部件可以为绝缘内套2侧壁的限位柱,结构简单,限位柱的数量为两根,可以对称分布,作用力较为平衡。限位部件还可以为限位圆环,整圈抵接于阶梯孔的阶梯面处,限位部件与阶梯面的接触面积较大,受力均匀,稳定性较好。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场合的不同,对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进行若干改变,绝缘端盖6和绝缘外套3为可拆卸连接,方便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内部检查、维修。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绝缘端盖6和绝缘外套3的末端面上均开设有螺纹孔,绝缘端盖6和绝缘外套3通过螺钉连接,连接方便,易于拆卸。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不应被限制于此种情形,绝缘端盖6为阶梯盖,开孔开设于内侧的小盖,弹簧5套装于小盖上,弹簧5只能沿小盖伸缩,不易偏移,小盖对弹簧5具有导向作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在其它部件不改变的情况下,绝缘内套2与电缆线1端部的绝缘皮之间为过盈配合,紧密配合,两者之间固定连接,不易分离,较为安全,连接方便。

对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免断电电缆快速接线头,电缆芯4和轴线与开孔的轴线重合,两者的对中性较好,利于电缆芯4顺利从开孔穿出。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