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振动监测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2948发布日期:2019-08-16 22:09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振动监测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振动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电机振动监测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电机是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分为发电机和电动机,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电机振幅过大,会使绕组绝缘和轴承寿命缩短,影响滑动轴承的正常润滑,振动力促使绝缘缝隙扩大,使外界粉尘和水分入侵其中,造成绝缘电阻降低和泄露电流增大,甚至形成绝缘击穿等事故;另外,电机振幅过大,又容易使冷却器水管振裂,焊接点断开,同时会造成负载机械的损伤,降低工件精度,会造成所有遭到振动的机械部分的疲劳,会使地脚螺丝松动或断掉,又会造成碳刷和滑环的异常磨损,甚至会出现严重刷火而烧毁集电环绝缘,将产生很大噪音;电机因振动幅值过大发生故障时会影响全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引起电机振动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主要有(1)转子、耦合器、联轴器、传动轮(制动轮)不平衡(2)安装的问题,电机与基础板之间固定不牢,底脚螺栓松动,轴承座与基础板之间松动(3)与电机相联的齿轮、联轴器有故障,齿轮咬合不良,轮齿磨损严重,对轮润滑不良,联轴器歪斜、错位,齿式联轴器齿形、齿距不对、间隙过大或磨损严重(4)电机拖动的负载传导振动,比如说电机拖动的风机、水泵振动,因此,进行电机振动监测,当电机振幅过大时,及时报警或者跳闸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检测电机振动的检测手段主要有(1)位移检测:对于被检测系统运行部分质量较小、传递的力也很小的情况,用位移传感器来测量振动较好,已经被广泛用来测量外壳位移量很小的重型机座的振动(2)速度检测:速度传感器一般装在被测物体的表面上,发生振动时就会通过传感器反应出来,速度传感器成本较高(3)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测量位移和速度,但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振动检测保护装置,此装置具有低成本、易于安装、满足实时性、可靠性的特点,基于性价比较高的STM8S207K这款单片机,利用低成本检测位移的电阻应变片,配合高精度A/D转换芯片TLC7135,结合外围模拟电子线路,可以实现对电机振动的精确监测,从而及时报警或者跳闸。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振动监测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电阻应变片、至少一个基准电压电路、多路开关(选择开关)、差分放大电路、模数转换模块、分频电路、电源模块、控制模块、按键模块、驱动电路、报警电路、指示灯电路、显示模块、光电隔离输出模块,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STM8S207K及其外围电路,模数转换模块包括模数转换芯片TLC7135及其外围电路,电源模块为系统提供电源、基准电压电路提供基准电压,电阻应变片与多路开关输入端连接,多路开关输出端连接差分放大电路输入端,差分放大电路输出端连接模数转换芯片、控制芯片通过分频电路与模数转换芯片连接、多路开关的两个引脚连接控制芯片的两个输入/输出接口、模数转换芯片通过与控制芯片相连的三个引脚受控于控制芯片、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控制芯片连接、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指示灯电路、报警电路、光电隔离输出模块,按键模块、显示模块连接至控制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阻应变片是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它能将机械构件上应变的变化转换为电阻变化,电阻应变片一端与电机的壳体相连,另一端通过导线与分压电路连接、基准电压电路输出端连接于分压电路、分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选择开关的输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的基准电压电路包括芯片U2,U2是REF3012,芯片U2第一引脚接+5V,芯片U2第二引脚接电阻R2、电容C5、C6的一端,电容C5、C6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第三引脚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1、R2、R3、R4、R5、R6、R8、R9,电容C1、C2、C3、C7、C8、C13、C14、C15、C19、C21,电阻R1、R3、R5、R8的一端与多路开关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路开关包括芯片U6,芯片U6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芯片U6的第十二引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芯片U6的第十五引脚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芯片U6的第十四引脚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芯片U6的第六、第八引脚均接地,芯片U6的第七引脚分别接-5V电源、电容C31、C32的一端,电容C31、C32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6的第十六引脚分别接+5V电源、电容C26、C27的一端,电容C26、C27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6的第三和第十三引脚接差分放大电路,芯片U6的第二和第十五引脚接调零电路,芯片U6的第四和第十一引脚接调满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的调零电路包括电阻R11、R12,电容C24、C28,电阻R11的一端与基准电压pullup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2、电容C24、C28连接,电阻R12、电容C24、C28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的调满电路包括电阻R14、R16、R22,电容C34、C35、C36,电阻R14的一端接基准电压pullup,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6、电容C35、C34连接,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6、电容C3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2接地,电容C36的一端接于电阻R22,电容C36D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的差分放大电路包括芯片U5,U5是AD620放大器,U5芯片的第三引脚通过电容C25接地,且连接芯片U6的第三引脚,U5芯片的第二引脚通过电容C29接地,且连接芯片U6的第十三引脚,U5芯片的第一和第八引脚之间跨接一电阻R13,芯片U5的第四引脚接-5V电源、电容C30、C33的一端,电容C30、C33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5的第五引脚接地,芯片U5的第六引脚接模数转换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模数转换模块包括模数转换芯片U1及其外围电路,芯片U1采用TLC7135,芯片U1的第一引脚分别接-5V电源、电容C4、C9的一端,电容C4、C9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二引脚接基准电压芯片U4、电容C10的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4的第一引脚接+5V电源,芯片U4的第二引脚分别接电容C17的一端、芯片U1的第二引脚,芯片U4的第三引脚、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三引脚接地,芯片U1的第四引脚接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11、电阻R7的一端,电容C11、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接芯片U1的第五、第六引脚,芯片U1第七、第八引脚之间跨接一个电容C18,芯片U1的第九、第二十四引脚接地,芯片U1的第十引脚通过电容C20接地,且通过电阻R10接芯片U5的第六引脚,芯片U1的第十一引脚分别接+5V、电容C22、C23的一端,电容C22、C23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22引脚接分频电路,芯片U1的第二十一、第二十三、第二十五引脚接控制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频电路包括U3芯片,芯片U3采用74HC4060分频器,芯片U3的第八引脚接地,芯片U3的第四引脚接芯片U1的第二十二引脚,芯片U3的第十六引脚分别接+5V电源、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芯片U3的第十二引脚接地,芯片U3的第十一引脚连接控制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模块包括芯片U15及其外围电路,芯片U15采用STM8S207K,芯片U15的第一引脚分别接下载接口J1的第四引脚、电阻R54的一端、电容C64的一端,电阻R54的另一端接+5V电源,电容C64的另一端接地,下载接口J1的第三引脚接地,J1的第一引脚接+5V,J1的第二引脚接芯片U15的第二十六引脚,芯片U15的第二引脚接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分别接晶振Y2的第三引脚、电阻R31的一端,电阻R31的另一端接U3的第十一引脚,芯片Y2的第二引脚、电容C61的一端接地,电容C61的另一端、芯片Y2的第四引脚接+5V电源,芯片U15的第三引脚接驱动电路,芯片U15的第四和第十引脚接地,芯片U15的第五引脚通过电容C63接地,芯片U15的第六、第七、第九引脚接电容C62的一端和+5V电源,电容C62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5的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引脚接驱动电路,芯片U15的第十七引脚通过电阻R36接+5V电源,芯片U15的第十八引脚接模数转换芯片U1的第二十一引脚,芯片U15的第二十一引脚接模数转换芯片U1的第二十三引脚,芯片U15的第二十二引脚接模数转换芯片U1的第二十五引脚,芯片U15的第二十三引脚接芯片U6的第九引脚,芯片U15的第二十四引脚接芯片U6的第十引脚,U15的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七引脚第二十八引脚接显示模块,芯片U15的第二十六引脚接下载接口的第二引脚,芯片U15的第三十引脚、第三十一引脚、第三十二引脚接按键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电路包括芯片U16,U16采用ULN2003功率放大芯片,芯片U16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引脚分别与芯片U15的第十六、第十五、第十四、第十三、第十二、第十一、第三引脚连接,芯片U16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引脚接指示灯电路,芯片U16的第十一、第十二引脚接光电隔离输出电路,芯片U16的第十引脚接报警电路,芯片U16的第九引脚接+5V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的指示灯电路包括多个LED和电阻,LED1、LED2、LED3、LED4的阴极分别接芯片U16的第十六、第十五、第十四、第十三引脚,LED1、LED2、LED3、LED4的阳极分别通过R39、R40、R41、R42接+5V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的报警电路包括三极管Q3、蜂鸣器LZ1,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R55电阻R55接芯片U16的第十引脚,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蜂鸣器LZ1的第二引脚,蜂鸣器LZ1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53接+5V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的光电隔离输出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光耦、至少两个三极管、至少两个继电器,芯片U13和U14是光耦,光耦采用的是TLP181,芯片U13的第二引脚连接芯片U16的第十二引脚,芯片U13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27接+5V电源,芯片U13的第三引脚通过电阻R29接地,芯片U13的第四引脚通过电阻R60接24V电源,且通过电阻R28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二极管D3的阳极和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二极管D3的阴极和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24V电源,端子P3的第一引脚是公共端,端子P3的第二、第三引脚是继电器的两路输出;芯片U14的第二引脚连接芯片U16的第十一引脚,芯片U14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32接+5V电源,芯片U14的第三引脚通过电阻R35接地,芯片U14的第四引脚通过电阻R61接24V电源,且通过电阻R33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二极管D4的阳极和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二极管D4的阴极和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24V电源,端子P4的第一引脚是公共端,端子P4的第二、第三引脚是继电器的两路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的按键模块包括S1、S2、S3三个按键,按键S1、S2、S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分别接芯片U15的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引脚,且分别通过电阻R43、R44、R45接+5V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的显示模块包括芯片U7和四位一体数码管m1,芯片U7采用ZLG7289,芯片U7的第一、第二引脚接+5V电源和电容C38、C39的一端,电容C38、C39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7的第四引脚接地,芯片U7的第六、第七、七八引脚分别接芯片U15的第二十八、第二十五、第二十七引脚,芯片U7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引脚分别通过电阻接四位一体数码管m1的第五、第十、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十一、第三引脚,芯片U7的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引脚别接四位一体数码管m1的第六、第八、第九、第十二引脚,芯片U7的第二十六引脚接晶振Y1、电容C40的一端,电容C40的另一端接电容C37的一端且接地,电容C37的另一端接芯片U7的第二十七引脚和晶振Y1的另一端,芯片U7的第二十八引脚通过电容C41接地且通过电阻R25接+5V电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装置用到的电阻应变片。

图2是应变片在电机壳体表面的安装图。

图3是本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4是基准电压电路。

图5是电阻应变片和分压电路连接的电路图。

图6是多路开关、调零电路、调满电路图。

图7是差分放大电路图。

图8是模数转换模块电路图。

图9是分频电路图。

图10是控制模块电路图。

图11是驱动、指示灯、报警电路图。

图12是光电隔离输出模块电路图。

图13是按键模块电路图。

图14是显示模块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具体结构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电阻应变片置于电机的壳体表面,传感电机的振动,随着电机振动幅度的改变电阻应变片的阻值发生相应变化,分压电路将电阻应变片的阻值转化为微小的mv电压,差分放大芯片AD620将此电压信号放大之后输入到A/D转换芯片TLC7135,TLC7135将放大之后的电压信号转换为数字量输入到主控芯片STM8S207K单片机,经过标度变换之后将数字量转化成振动幅值,STM8S207K单片机再将此振动幅值输入数码管显示电路中,显示出实时的振动幅值,当电机正常工作时,正常工作指示灯LED1亮;当电机振动幅值超过预设的跳闸幅值时,蜂鸣器LZ1发出声响,跳闸指示灯LED4亮;当电机振动幅值超过预设的报警幅值时,蜂鸣器LZ1发出声响,报警指示灯LED3亮,STM8S207K单片机发出信号给光电隔离输出电路,使继电器断开,切断电机的电源,从而使电机停止,避免电机受到损害;按键S1、S2、S3是用来设置报警幅值、报警时间、跳闸幅值、跳闸时间,其中报警时间指蜂鸣器LZ1发出声响的持续时间或者报警指示灯LED3持续亮的时间,跳闸时间是指蜂鸣器LZ1发出声响的持续时间或者跳闸指示灯LED4持续亮的时间,S1是设置按键,当按下S1时设置指示灯LED2亮,按键S2、S3是用于增加或减小报警幅值、报警时间、跳闸幅值、跳闸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如图3给出了一种电机振动监测保护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阻应变片、至少一个基准电压电路、多路开关、差分放大电路、模数转换模块、分频电路、电源模块、控制模块、按键模块、驱动电路、报警电路、指示灯电路、显示模块、光电隔离输出模块。

对于每一模块的具体电路,下面结合附图阐述。

如图1所示,电阻应变片是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它能将机械构件上应变的变化转换为电阻变化,电阻应变片是由Φ=0.02-0.05mm的康铜丝或镍铬丝绕成栅状(或用很薄的金属箔腐蚀成栅状)夹在两层绝缘薄片中(基底)制成,用镀银铜线与应变片丝栅连接,作为电阻片引线,电阻应变片具有成本低、精度高、易于安装等优点。

如图2所示,电阻应变片安装在电机的壳体表面。

如图4所示,所述的基准电压电路包括芯片U2,U2是REF3012,芯片U2第一引脚接+5V,芯片U2第二引脚接电阻R2、电容C5、C6的一端,电容C5、C6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第三引脚接地。

如图5所示,所述的电阻应变片和分压电路的连接图,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1、R2、R3、R4、R5、 R6、R8、R9,电容C1、C2、C3、C7、C8、C13、C14、C15、C19、C21,电阻R1、R3、R5、R8的一端与选择开关连接;电阻应变片分别连接在电容C3和电容C15的两端,电阻应变片作为本发明的传感器,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供单片机处理。

如图6所示,包含多路开关、调零电路、调满电路,多路开关包括芯片U6,芯片U6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芯片U6的第十二引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芯片U6的第十五引脚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芯片U6的第十四引脚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芯片U6的第六、第八引脚均接地,芯片U6的第七引脚分别接-5V电源、电容C31、C32的一端,电容C31、C32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6的第十六引脚分别接+5V电源、电容C26、C27的一端,电容C26、C27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6的第三和第十三引脚接差分放大电路,芯片U6的第二和第十五引脚接调零电路,芯片U6的第四和第十一引脚接调满电路;调零电路包括电阻R11、R12,电容C24、C28,电阻R11的一端与基准电压pullup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2、电容C24、C28连接,电阻R12、电容C24、C28的另一端分别接地;调满电路包括电阻R14、R16、R22,电容C34、C35、C36,电阻R14的一端接基准电压pullup,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6、电容C35、C34连接,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6、电容C3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2接地,电容C36的一端接于电阻R22,电容C36D另一端接地。

如图7所示,所述的差分放大电路包括芯片U5,U5是AD620放大器,U5芯片的第三引脚通过电容C25接地,且连接芯片U6的第三引脚,U5芯片的第二引脚通过电容C29接地,且连接芯片U6的第十三引脚,U5芯片的第一和第八引脚之间跨接一电阻R13,芯片U5的第四引脚接-5V电源、电容C30、C33的一端,电容C30、C33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5的第五引脚接地,芯片U5的第六引脚接模数转换模块。

如图8所示,所述的模数转换模块包括A/D转换芯片U1及其外围电路,芯片U1采用TLC7135,芯片U1的第一引脚分别接-5V电源、电容C4、C9的一端,电容C4、C9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二引脚接基准电压芯片U4、电容C10的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4的第一引脚接+5V电源,芯片U4的第二引脚分别接电容C17的一端、芯片U1的第二引脚,芯片U4的第三引脚、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三引脚接地,芯片U1的第四引脚接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11、电阻R7的一端,电容C11、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接芯片U1的第五、第六引脚,芯片U1第七、第八引脚之间跨接一电容C18,芯片U1的第九、第二十四引脚接地,芯片U1的第十引脚通过电容C20接地,且通过电阻R10接芯片U5的第六引脚,芯片U1的第十一引脚分别接+5V、电容C22、C23的一端,电容C22、C23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22引脚接分频电路,芯片U1的第二十一、第二十三、第二十五引脚接控制模块。

如图9所示,所述的分频电路包括U3芯片,芯片U3采用74HC4060分频器,芯片U3的第八引脚接地,芯片U3的第四引脚接芯片U1的第二十二引脚,芯片U3的第十六引脚分别接+5V电源、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芯片U3的第十二引脚接地,芯片U3的第十一引脚接控制模块。

如图10所示,所述的控制模块包括芯片U15及其外围电路,芯片U15采用STM8S207K,芯片U15的第一引脚分别接下载接口J1的第四引脚、电阻R54的一端、电容C64的一端,电阻R54的另一端接+5V电源,电容C64的另一端接地,下载接口J1的第三引脚接地,J1的第一引脚接+5V,J1的第二引脚接芯片U15的第二十六引脚,芯片U15的第二引脚接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分别接晶振Y2的第三引脚、电阻R31的一端,电阻R31的另一端接U3的第十一引脚,芯片Y2的第二引脚、电容C61的一端接地,电容C61的另一端、芯片Y2的第四引脚接+5V电源,芯片U15的第三引脚接驱动电路,芯片U15的第四和第十引脚接地,芯片U15的第五引脚通过电容C63接地,芯片U15的第六、第七、第九引脚接电容C62的一端和+5V电源,电容C62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5的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引脚接驱动电路,芯片U15的第十七引脚通过电阻R36接+5V电源,芯片U15的第十八引脚接模数转换芯片U1的第二十一引脚,芯片U15的第二十一引脚接模数转换芯片U1的第二十三引脚,芯片U15的第二十二引脚接模数转换芯片U1的第二十五引脚,芯片U15的第二十三引脚接芯片U6的第九引脚,芯片U15的第二十四引脚接芯片U6的第十引脚,U15的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七引脚第二十八引脚接显示模块,芯片U15的第二十六引脚接下载接口的第二引脚,芯片U15的第三十引脚、第三十一引脚、第三十二引脚接按键模块。

如图11所示,包含驱动电路、指示灯电路、报警电路,驱动电路包括芯片U16,U16采用ULN2003功率放大芯片,芯片U16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引脚分别与芯片U15的第十六、第十五、第十四、第十三、第十二、第十一、第三引脚连接,芯片U16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引脚接指示灯电路,芯片U16的第十一、第十二引脚接光电隔离输出电路,芯片U16的第十引脚接报警电路,芯片U16的第九引脚接+5V电源;指示灯电路包括多个LED和电阻,LED1、LED2、LED3、LED4的阴极分别接芯片U16的第十六、第十五、第十四、第十三引脚,LED1、LED2、LED3、LED4的阳极分别通过R39、R40、R41、R42接+5V电源;报警电路包括三极管Q3、蜂鸣器LZ1,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R55电阻R55接芯片U16的第十引脚,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蜂鸣器LZ1的第二引脚,蜂鸣器LZ1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53接+5V电源。

如图12所示,所述的光电隔离输出电路包括至少两个光耦、至少两个三极管、至少两个继电器,芯片U13和U14是光耦,光耦采用的是TLP181,芯片U13的第二引脚连接芯片U16的第十二引脚,芯片U13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27接+5V电源,芯片U13的第三引脚通过电阻R29接地,芯片U13的第四引脚通过电阻R60接24V电源,且通过电阻R28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二极管D3的阳极和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二极管D3的阴极和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24V电源,端子P3的第一引脚是公共端,端子P3的第二、第三引脚是继电器的两路输出;芯片U14的第二引脚连接芯片U16的第十一引脚,芯片U14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32接+5V电源,芯片U14的第三引脚通过电阻R35接地,芯片U14的第四引脚通过电阻R61接24V电源,且通过电阻R33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二极管D4的阳极和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二极管D4的阴极和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24V电源,端子P4的第一引脚是公共端,端子P4的第二、第三引脚是继电器的两路输出。

如图13所示,所述的按键模块包括S1、S2、S3三个按键,按键S1、S2、S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分别接芯片U15的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引脚,且分别通过电阻R43、R44、R45接+5V电源。

如图14所示,所述的显示模块包括芯片U7和四位一体数码管m1,芯片U7采用ZLG7289,芯片U7的第一、第二引脚接+5V电源和电容C38、C39的一端,电容C38、C39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7的第四引脚接地,芯片U7的第六、第七、七八引脚分别接芯片U15的第二十八、第二十五、第二十七引脚,芯片U7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引脚分别通过电阻接四位一体数码管m1的第五、第十、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十一、第三引脚,芯片U7的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引脚别接四位一体数码管m1的第六、第八、第九、第十二引脚,芯片U7的第二十六引脚接晶振Y1、电容C40的一端,电容C40的另一端接电容C37的一端且接地,电容C37的另一端接芯片U7的第二十七引脚和晶振Y1的另一端,芯片U7的第二十八引脚通过电容C41接地且通过电阻R25接+5V电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