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电动机、压缩机及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0549发布日期:2021-01-08 14:2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定子、电动机、压缩机及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的定子。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电动机的领域中,要求输出的增加和小型化。当电动机的输出增加时,在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增加。另外,在使电动机小型化的情况下,为了得到同一输出所需要的电流也增加。当在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增加时,线圈的温度上升。线圈的温度上升引起电动机的效率的降低。因此,期望通过将线圈的热向外部放出来减少线圈的温度上升。

例如,在用于压缩机的电动机中,能够以线圈的线圈端部与压缩机内的制冷剂及润滑油接触的方式形成定子。因此,优选的是,由线圈产生的热从露出于线圈的外部的线圈端部放出。线圈的发热量取决于线圈的电阻的大小,因此为了减少线圈的发热,优选线圈的电阻小。

近年来,为了电动机的低成本化及轻量化,作为线圈的绕组,提出了在铜线线圈的基础上并用铝线线圈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14/188466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使用由彼此不同种类的绕组形成的线圈的情况下,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来自线圈的线圈端部的散热效率不充分,因此存在无法充分地减少定子的温度上升、特别是线圈的温度上升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线圈的线圈端部的散热效率。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定子具备:定子芯;以及线圈,具有至少一个第1绕组和至少一个第2绕组,并卷绕于所述定子芯,该至少一个第2绕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1绕组并联连接,且由与所述至少一个第1绕组不同的材料形成,所述线圈具有位于所述定子芯的外侧的线圈端部,将在所述线圈端部对自所述线圈与所述定子芯的接点起的所述线圈端部的最大高度进行二等分的直线设为p1,将作为隔着所述直线p1与所述定子芯相反的一侧的、所述线圈端部的第1侧的总截面积设为s1,将作为隔着所述直线p1与所述第1侧相反的一侧的、所述线圈端部的第2侧的总截面积设为s2,将所述线圈端部的所述第1侧的所述至少一个第1绕组的总截面积设为c1,且将所述线圈端部的所述第2侧的所述至少一个第1绕组的总截面积设为c2时,满足(c1/s1)>(c2/s2)。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改善线圈的线圈端部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线圈的第1绕组与第2绕组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沿着线c3-c3的线圈的束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沿着线c3-c3的线圈的束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沿着线c3-c3的线圈的束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涡旋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也称为制冷循环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各图所示的xyz直角坐标系中,z轴方向(z轴)表示与电动机1的转子3的轴线ax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x轴)表示与z轴方向(z轴)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y轴)表示与z轴方向及x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轴线ax是转子3的旋转中心。与轴线ax平行的方向也称为“转子3的轴向”或简称为“轴向”。径向是与轴线ax正交的方向。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1的结构的俯视图。箭头d1表示以轴线ax为中心的定子2的周向。箭头d1也表示以轴线ax为中心的转子3的周向。定子2和转子3的周向也简称为“周向”。

电动机1具有定子2和转子3。电动机1例如是感应电动机。电动机1例如用于涡旋压缩机等压缩机。

转子3能够旋转地配置在定子2的内侧。

定子2具有定子芯21和线圈22(也称为定子线圈)。

定子芯21形成为环状。定子芯21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多个电磁钢板相互通过铆接而固定。多个电磁钢板分别被冲裁成预定的形状。多个电磁钢板各自的厚度例如为0.1mm~0.7mm。

定子芯21具有磁轭21a和多个齿21b。磁轭21a形成为圆环状。各齿21b从磁轭21a沿径向延伸。换言之,各齿21b朝向转子3的旋转中心从磁轭21a突出。

齿21b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形成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齿21b之间的空间是槽。齿21b的数量例如为30个。但是,齿21b的数量并不限定于30个。齿21b的顶端沿周向扩展。

线圈22卷绕于定子芯21。具体而言,线圈22卷绕于齿21b。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线圈22以分布卷绕的方式卷绕于定子芯21。但是,线圈22的卷绕不限于分布卷绕。例如,线圈22也可以以集中卷绕的方式卷绕于定子芯21。

线圈22具有多个束220。也将各束220称为线圈束。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各束220以分布卷绕的方式卷绕于定子芯21。线圈22具有位于定子芯21的外侧的线圈端部22a。具体而言,各束220具有线圈端部22a。线圈端部22a位于轴向上的定子芯21的外侧。换言之,线圈端部22a是线圈22中的位于轴向上的定子芯21的外侧的部分。即,线圈端部22a是图1所示的线圈22的部分。但是,束220的数量以及线圈端部22a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例子。

图2是表示线圈22的第1绕组221与第2绕组222的连接状态的图。

线圈22具有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和至少一个第2绕组222。第2绕组222与第1绕组221并联连接。即,各束220由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和至少一个第2绕组222形成。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线圈22是具有u相、v相以及w相的3相线圈,线圈22的接线是y接线。

第1绕组221由与第2绕组222不同的材料形成。第2绕组222由与第1绕组221不同的材料形成。即,第1绕组221和第2绕组222由互不相同的材料形成。第2绕组222的电阻率比第1绕组221高。即,第2绕组222的导热率比第1绕组221低。

通常,绕组的直径越小,热损失密度越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绕组221的直径比第2绕组222的直径小。在该情况下,存在在第1绕组221产生的热损失量(也称为“热损失”或简称为“损失”)比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热损失量大的情况。例如,在线圈22的线圈端部22a的截面(例如,图3所示的yz平面)中,当第1绕组221的总截面积与第2绕组222的总截面积相等时,在第1绕组221产生的热损失量比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热损失量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绕组221是铜线,第2绕组222是铝线。但是,第1绕组221不限定于铜线,第2绕组222不限定于铝线。

图3是图1所示的沿着线c3-c3的线圈22的束220(具体而言为束220的线圈端部22a)的剖视图。箭头l1表示来自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的散热路径。箭头l2表示来自线圈端部22a的第2侧的散热路径。线圈端部22a的热向散热路径l1及l2、特别是散热路径l1放出。

直线p1是在线圈端部22a对自线圈22与定子芯21的接点起的线圈端部22a的最大高度进行二等分的直线。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自线圈22与定子芯21的接点起的线圈端部22a的最大高度以2×r1表示。线圈端部22a的最大高度是轴向上的最大高度。

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是隔着直线p1与定子芯21相反的一侧。具体而言,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为从直线p1起+z侧的第1区域201。线圈端部22a的第2侧是隔着直线p1与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相反的一侧。具体而言,线圈端部22a的第2侧为从直线p1起-z侧的第2区域202。即,线圈端部22a的截面在yz平面上具有第1区域201和第2区域202。

第1区域201是在yz平面上由外缘和直线p1包围的区域,该外缘由配置于束220的第1侧的外侧端部的各绕组(即,第1绕组221或第2绕组222)的切线形成。第2区域202是在yz平面上由外缘和直线p1包围的区域,该外缘由配置于束220的第2侧的外侧端部的各绕组(即,第1绕组221或第2绕组222)的切线形成。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区域201配置有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以及至少一个第2绕组222,在第2区域202也配置有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以及至少一个第2绕组222。

图4是图1所示的沿着线c3-c3的线圈22的束220(具体而言为束220的线圈端部22a)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4是表示线圈22的束220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第1区域201仅配置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在该情况下,在第1区域201不存在第2绕组222。

将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的总截面积设为s1。即,总截面积s1是yz平面上的第1区域201的面积。将线圈端部22a的第2侧的总截面积设为s2。总截面积s2是yz平面上的第2区域202的面积。将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的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的总截面积设为c1。换言之,总截面积c1是配置于第1区域201的各第1绕组221的截面积之和。将线圈端部22a的第2侧的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的总截面积设为c2。换言之,总截面积c2是配置于第2区域202的各第1绕组221的截面积之和。

在该情况下,定子2满足(c1/s1)>(c2/s2)。c1/s1是总截面积s1中的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具体而言,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的总截面积c1)所占的比率。c2/s2是总截面积s2中的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具体而言,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的总截面积c2)所占的比率。由此,能够改善定子2的散热效率。

将配置于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的至少一个第2绕组222的总截面积设为a1,将配置于线圈端部22a的第2侧的至少一个第2绕组222的总截面积设为a2。换言之,总截面积a1是配置于第1区域201的各第2绕组222的截面积之和,总截面积a2是配置于第2区域202的各第2绕组222的截面积之和。在该情况下,定子2满足(c1/s1)>(a1/s1)。由此,能够进一步改善定子2的散热效率。

并且,定子2优选满足(c1/a1)>(c2/a2)。由此,能够进一步改善定子2的散热效率。

图5是图1所示的沿着线c3-c3的线圈22的束220(具体而言为束220的线圈端部22a)的剖视图。

直线p2是在线圈端部22a的截面上对直线p1进行二等分的直线。因此,线圈端部22a的截面上的直线p1的长度由2×r2表示。半径r是以线圈端部22a的截面上的直线p1及直线p2的交点为中心的半径。半径r比线圈端部22a的截面上的直线p1的长度的一半(即r2)及直线p2的长度的一半(即r1)短。

将在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由半径r包围的区域的外侧的总截面积设为so1。将在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由半径r包围的区域的总截面积设为si1。由半径r包围的区域是在yz平面中以直线p1和直线p2的交点为中心的半径r的圆。总截面积so1是在yz平面中第1区域201中的由半径r包围的区域的外侧的面积。换言之,总截面积so1是从总截面积s1去除半径r的半圆而得到的面积。总截面积si1是在yz平面中第1区域201中的由半径r包围的区域的面积。换言之,总截面积si1是第1区域201中的半径r的半圆的面积。

在yz平面中,将配置于第1区域201中的由半径r包围的区域的外侧的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的总截面积设为co1。换言之,总截面积co1是配置于第1区域201中的由半径r包围的区域的外侧的各第1绕组221的截面积之和。在yz平面中,将配置于第1区域201中的由半径r包围的区域的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的总截面积设为ci1。换言之,总截面积ci1是配置于第1区域201中的由半径r的半圆包围的区域的各第1绕组221的截面积之和。

在这种情况下,定子2满足(co1/so1)>(ci1/si1)。co1/so1是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具体而言,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的总截面积co1)相对于总截面积so1所占的比率。ci1/si1是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具体而言,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的总截面积ci1)相对于总截面积si1所占的比率。由此,能够进一步改善定子2的散热效率。

<各绕组的直径>

接着,对第1绕组221的直径和第2绕组222的直径的关系进行说明。由于第1绕组221和第2绕组222相互并联连接,因此在第1绕组221和第2绕组222中流动的电流互不相同。因此,电流容易在电阻小的第1绕组221中流动。通常,在绕组产生的热损失量与电流值的2次方成正比。因此,在电阻率小的第1绕组221产生的损失大于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损失。因此,如上所述,优选在散热效率好的第1区域201尽可能多地集中损失大的第1绕组221。

将第1绕组221的电阻设为rcu[ω],将电阻率设为ρcu[ω·m],将直径设为φcu[mm]。将第2绕组222的电阻设为ral[ω],将电阻率设为ρal[ω·m],将直径设为φal[mm]。

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优选大于由此,在第1区域201中,能够在第1绕组221产生比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损失大的损失。由此,能够如上述那样地改善散热效率。

线圈的电阻率ρ[ω·m]是表示电流的流动困难度的物性值。线圈的电阻通过将电阻率ρ乘以线圈的长度l并除以线圈的截面积s而得到(即ρ×l/s)。

在第1绕组221和第2绕组222的长度l彼此相等、且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和第2绕组222的直径φal彼此相等的情况下,第2绕组222的电阻ral[ω]由rcu×(ρal/ρcu)[ω]表示。

在线圈22中流动的电流为1[a]的情况下,在第1绕组221中流动的电流由ρal/(ρal+ρcu)表示,在第2绕组222中流动的电流由ρcu/(ρal+ρcu)表示。在第1绕组221产生的损失由rcu×(ρal/(ρal+ρcu))2[w]表示。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损失由rcu×(ρal/ρcu)×(ρcu/(ρal+ρcu))2=rcu×ρcu×(ρal/(ρal+ρcu)2)[w]表示。

在第1绕组221产生的损失与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损失相等的情况下,第1绕组221的电阻[ω]由rcu×(ρal/ρcu)[ω]表示。若将1根第1绕组221的截面积设为scu,则电阻与绕组的截面积成反比,因此在第1绕组221产生的损失与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损失相等的情况下,第1绕组221的电阻由scu×(ρcu/ρal)表示。并且,在第1绕组221产生的损失与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损失相等的情况下,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由表示。

因此,在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mm]大于时(即,),在第1区域201中,能够在第1绕组221产生比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损失大的损失。

例如,若将第1绕组221的电阻率ρcu设为1.68×10-8[ω·m],将第2绕组222的电阻率ρal设为2.82×10-8[ω·m],则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mm]的下限是第2绕组222的直径φal[mm]的0.772倍。即,在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为0.772×φal时,第1绕组221的直径与第2绕组222的直径彼此相等。

当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大于0.772×φal时(即,0.772×φal<φcu),第1绕组221的电阻小于第2绕组222的电阻。由此,在第1区域201中,能够在第1绕组221产生比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损失大的损失。

因此,在第1区域201中,在定子2满足(c1/s1)>(a1/s1),且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大于时,能够减少线圈22的温度上升,能够进一步改善定子2的散热效率。

在第2绕组222的机械强度弱于第1绕组221的机械强度时,第2绕组222的直径φal优选大于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由此,能够确保绕线工序中的第2绕组222的强度。

而且,当第2绕组222的直径φal满足时,在集中于第1区域201的第1绕组221产生较高的损失,能够将该热从第1区域201高效地向散热路径l1放出。并且,能够确保绕线工序中的第2绕组222的充分的强度。

在将第1绕组221与第2绕组222相互并联连接而成的线圈22卷绕于定子芯21的齿21b的工序中,为了避免工序的复杂化,优选使用共同的绕线机。另一方面,在第1绕组221和第2绕组222的直径互不相同的情况下,通常使绕线机的绕线线嘴的线嘴直径与粗的绕组一致。

在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比第2绕组222的直径φal的2倍粗的情况下,存在细的绕组即第2绕组222呈2列地插入绕线线嘴的可能性,第2绕组222有可能受到损伤。

因此,优选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小于第2绕组222的直径φal的2倍。即,第1绕组221及第2绕组222的关系优选满足由此,能够在集中于第1区域201的第1绕组221产生高的损失,将该热从第1区域201向散热路径l1有效地放出,并且能够防止在绕线工序中的第2绕组222的损伤以及断线。

<感应电动机>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电动机1例如是感应电动机。

通常,感应电动机在大多情况下不使用逆变器而被驱动。即,控制电动机1的控制部在大多情况下向线圈22供给恒定电压而驱动电动机1。因此,由于电动机1的负载或供给电压的变动,流经线圈22的电流大幅增加,线圈22的温度有时会上升。

实施方式1的具有定子2的电动机1如上所述,具有高的散热效率,能够减少线圈22的温度上升,因此在电流的变动大的感应电动机中发挥特别大的效果。此外,即使电动机1是感应电动机以外的电动机例如同步电动机,也能够得到高的散热效率。

<实施方式1的效果>

例如,在将热损失量大的绕组与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相比密集地配置于第2侧的情况下,定子2的热(例如定子芯21的热以及线圈22的热)难以从第2侧向第1侧传递。在该情况下,由于定子2的热难以向定子2的外部放出,因此难以减少定子2的温度上升。因此,优选与散热路径l2相比,定子2的热向散热路径l1放出。在线圈22的周围存在液体(例如,制冷剂)等介质的情况下,容易将线圈22的热向该介质放出。在该情况下,与散热路径l2相比,线圈22的热容易向散热路径l1放出。因此,为了容易将热向散热路径l1放出,优选形成线圈22。

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中,第2绕组222与第1绕组221并联连接,与线圈端部22a的第2侧相比,将热损失量大的第1绕组221较多地配置在第1侧,与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相比,将热损失量较小的第2绕组222较多地配置在第2侧。具体而言,定子2满足(c1/s1)>(c2/s2)。即,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即第1区域201中的第1绕组221的密度比线圈端部22a的第2侧、即第2区域202中的第1绕组221的密度大。

因此,热损失量大的第1绕组221密集地配置在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由此,定子2的热、特别是线圈22的热从线圈端部22a的第2侧向第1侧高效地传递,从第1侧向散热路径l1放出,因此能够改善线圈22的线圈端部22a的散热效率,能够减少电动机1高速旋转时的定子2(特别是线圈22)中的温度上升。其结果,能够提高具有定子2的电动机1的输出。

并且,定子2优选满足(c1/s1)>(a1/s1)。由此,线圈22的热从第1侧向散热路径l1高效地放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定子2的散热效率,能够减少定子2的温度上升。

并且,定子2优选满足(c1/a1)>(c2/a2)。由此,定子2的热、特别是线圈22的热从线圈端部22a的第2侧向第1侧高效地传递,能够容易地使该热从第1侧向散热路径l1放出。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改善定子2的散热效率,能够减少定子2的温度上升。

也可以在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仅配置至少一个第1绕组221。在该情况下,在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不存在第2绕组222。由此,在线圈端部22a的第1侧、即第1区域201仅配置热损失量大的第1绕组221,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线圈22的热从第1侧向散热路径l1放出。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改善定子2的散热效率,能够减少定子2的温度上升。

并且,定子2优选满足(co1/so1)>(ci1/si1)。由此,能够在露出于线圈22的外侧的区域配置较多的热损失量大的第1绕组221。即,在第1区域201中,能够在由半径r包围的区域的外侧较多地配置第1绕组221。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改善定子2的散热效率,能够减少定子2的温度上升。

第1绕组221和第2绕组222彼此并联连接,因此在第1绕组221和第2绕组222中流动的电流值互不相同。第1绕组221的电阻rcu比第2绕组222的电阻ral小,因此电流容易在电阻小的第1绕组221中流动。由此,在第1绕组221产生的热损失量比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热损失量大。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将较多的第1绕组221配置于第1区域201,能够改善线圈端部22a的散热效率。

在第1绕组221的直径φcu大于时,在第1区域201中,能够在第1绕组221产生比在第2绕组222产生的损失大的损失。由此,能够如上述那样改善散热效率。

第1绕组221及第2绕组222的关系优选满足由此,能够在集中于第1区域201的第1绕组221产生高的损失,将该热从第1区域201向散热路径l1有效地放出,并且能够防止在绕线工序中的第2绕组222的损伤以及断线。

并且,在第1绕组221和第2绕组222的关系满足时,在集中于第1区域201的第1绕组221产生较高的损失,能够将该热从第1区域201高效地向散热路径l1放出。并且,能够确保绕线工序中的第2绕组222的充分的强度。

实施方式1的具有定子2的电动机1具有上述的定子2的效果。并且,通过将实施方式1的具有定子2的电动机1应用于感应电动机,能够得到特别高的效果。

实施方式2

<涡旋压缩机>

接着,对应用了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电动机1的作为压缩机的涡旋压缩机300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涡旋压缩机300的剖视图。

涡旋压缩机300具备密闭容器307、配置在密闭容器307内的压缩机构305、驱动压缩机构305的电动机1、连结压缩机构305和电动机1的轴306、支承轴306的下端部(即压缩机构305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副框架308。

压缩机构305具备:具有涡旋部分的固定涡旋件301;具有在与固定涡旋件301的涡旋部分之间形成压缩室的涡旋部分的摆动涡旋件302;保持轴306的上端部的柔性框架303;以及固定于密闭容器307并保持柔性框架303的引导框架304。

在固定涡旋件301压入有贯通密闭容器307的吸入管310。另外,在密闭容器307设置有将从固定涡旋件301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管311。该排出管311与密闭容器307的设置在压缩机构305与电动机1之间的未图示的开口部连通。

电动机1通过将定子2嵌入密闭容器307而固定于密闭容器307。电动机1的结构如上所述。向电动机1供给电力的玻璃端子309通过焊接固定于密闭容器307。

当电动机1旋转时,其旋转被传递到摆动涡旋件302,摆动涡旋件302摆动。当摆动涡旋件302摆动时,由摆动涡旋件302的涡旋部分和固定涡旋件301的涡旋部分形成的压缩室的容积变化。然后,制冷剂气体从吸入管310被吸入并被压缩,从排出管311排出。

当电动机1旋转时,电流在线圈22中流动,在线圈22发热。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在线圈22产生的热向定子2的外部放出。

涡旋压缩机300具有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电动机1,因此具有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效果。而且,实施方式1的具有定子2的电动机1具有高的散热效率,因此能够减少涡旋压缩机300的内部的温度上升。而且,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由于能够提高电动机1的输出,因此也能够提高涡旋压缩机300的输出。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电动机1也可以应用于涡旋压缩机300以外的压缩机。

实施方式3

<空气调节装置>

接着,对应用了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电动机1的空气调节装置400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400(也称为制冷循环装置)的图。

空气调节装置400具备压缩机401、冷凝器402、节流装置(也称为减压装置)403以及蒸发器404。压缩机401、冷凝器402、节流装置403以及蒸发器404通过制冷剂配管407连结而构成制冷循环。即,制冷剂按照压缩机401、冷凝器402、节流装置403以及蒸发器404的顺序循环。

压缩机401、冷凝器402以及节流装置403设置于室外机410。压缩机401是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涡旋压缩机300。但是,压缩机401只要具有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具有定子2的电动机1,则也可以是涡旋压缩机以外的压缩机。在室外机410设置有向冷凝器402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侧送风机405。蒸发器404设置于室内机420。在该室内机420设置有向蒸发器404供给室内的空气的室内侧送风机406。

对空气调节装置400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压缩机401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送出。冷凝器402进行从压缩机401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外的空气的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并向制冷剂配管407送出。室外侧送风机405向冷凝器402供给室外空气。节流装置403通过使开度变化来调整流经制冷剂配管407的制冷剂的压力等。

蒸发器404进行通过节流装置403处于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与室内的空气的热交换,使制冷剂夺取空气的热而使其气化,并向制冷剂配管407送出。室内侧送风机406向蒸发器404供给室内的空气。由此,在蒸发器404中被夺走了热的冷风被供给到室内。

空气调节装置400具有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电动机1,因此具有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效果。而且,空气调节装置400使用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涡旋压缩机300作为压缩机401,因此具有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效果。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电动机1具有高的散热效率,因此能够减少压缩机401内的温度上升,能够实现空气调节装置400的稳定的运转。另外,通过伴随电动机1的输出增加的压缩机401的输出增加,也能够使空气调节装置400的输出增加。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或变形。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动机、2定子、3转子、21定子芯、21a磁轭、21b齿、22线圈、22a线圈端部、201第1区域、202第2区域、221第1绕组、222第2绕组、300涡旋压缩机(压缩机)、305压缩机构、307密闭容器、400空气调节装置、401压缩机、402冷凝器、403节流装置(减压装置)、404蒸发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