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7028发布日期:2020-05-01 22:1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车辆的车轴旋转的马达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马达单元的周边引绕有与马达单元连接的各种线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5853号公报

使车轴旋转的马达单元配置于车辆的下表面附近。马达单元的下表面面向路面,因此需要保护搭载于马达单元的电子部件免受进入车辆的下表面的飞石、路面积水等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马达单元,该马达单元具有:马达;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以及逆变器壳体,其收纳所述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壳体与所述外壳一体地设置,其中,该马达单元具有线束,该线束具有:第一连接器,其与位于所述逆变器壳体的侧面的连接器连接;第二连接器,其与所述外壳的连接器连接;以及电线,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逆变器壳体的侧面具有从侧方覆盖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侧面连接器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保护所搭载的电子部件的马达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侧观察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下侧观察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卸下了侧面连接器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卸下了下部连接器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侧面连接器罩与车轴连接部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固定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固定部件中的冷却水软管与线束的布置的图。

标号说明

1:马达单元;10:外壳;14、31、44:连接器;20:马达;30:油泵;32:散热器;41:逆变器壳体;60:线束;61:第一连接器;62:第二连接器;63:电线;70:冷却水软管;71、72、73:软管联接头;81:侧面连接器罩;82:下部连接器罩。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说明中,以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础来规定铅直方向并进行说明。并且,在附图中,作为3维正交坐标系而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以+z侧作为上侧、以-z侧作为下侧的铅直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有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左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相当于规定方向。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至图4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外壳10、马达20以及逆变器单元40。而且,虽然省略了图示,马达单元1具有减速装置与差动装置。

外壳10收纳马达20、未图示的减速装置以及未图示的差动装置。虽然省略了图示,外壳10的内部收纳有油。如图1至图3所示,外壳10具有马达外壳11、齿轮外壳12以及马达罩13。

如图2所示,马达外壳11具有马达外壳主体部11a与连结部11b。马达外壳主体部11a呈包围马达轴j1并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马达外壳主体部11a向图示的-y侧即右侧开口。马达外壳主体部11a收纳马达20。连结部11b设置于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左侧的端部。连结部11b比马达外壳主体部11a向后侧突出。

马达外壳11在筒状的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表面具有多个肋11a。多个肋11a包括在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径向的端部沿周向延伸的肋以及沿轴向延伸的肋。通过设置有多个肋11a,能够提高马达外壳11的刚性,并且能够降低马达20驱动时因马达外壳11的振动而引起的噪音。

齿轮外壳12固定于马达外壳11的左侧。更详细而言,齿轮外壳12的右侧的端部通过螺钉固定于连结部11b。虽然省略了图示,齿轮外壳12向右侧开口。齿轮外壳12具有第一收纳部12a与第二收纳部12b。第一收纳部12a位于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左侧。第一收纳部12a收纳未图示的减速装置。第二收纳部12b与第一收纳部12a的后侧连接。第二收纳部12b位于连结部11b中的比马达外壳主体部11a向后侧突出的部分的左侧。第二收纳部12b收纳未图示的差动装置。第一收纳部12a比第二收纳部12b向左侧突出。

马达罩13固定于马达外壳11的右侧。更详细而言,马达罩13通过螺钉固定于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右侧的端部。如图1所示,马达罩13封闭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右侧的开口。

马达20具有未图示的转子与未图示的定子。马达20的转子以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马达20的转子与收纳于齿轮外壳12的未图示的减速装置连接。马达20的旋转通过未图示的减速装置被减速,并传递至未图示的差动装置。差动装置向车辆的车轴传递从马达20输出的扭矩。差动装置具有以与马达轴j1平行的差动轴j2为中心旋转的齿圈。从马达20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传递至齿圈。

如图2所示,外壳10在连结部11b具有车轴连接部11c。车轴连接部11c具有以差动轴j2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车辆的车轴插入车轴连接部11c的开口部,并与差动装置的齿圈连接。车辆的车轴以差动轴j2为中心绕轴旋转。

如图1与图2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油泵30、油冷却器35以及电动致动器36作为辅助设备。油泵30与油冷却器35配置于外壳10的下部。油冷却器35位于马达单元1的前端下部。油泵30位于油冷却器35的后侧。电动致动器36配置于外壳10的前部。电动致动器36是驻车锁定机构的驱动装置。

油泵30沿马达轴j1配置。如图5所示,油泵30在右侧的端部具有连接器31与散热器32。散热器32设置于油泵30的罩部件。散热器32对内置于油泵30的电路板进行冷却。

如图1与图2所示,逆变器单元40位于外壳10的后侧。逆变器单元40具有逆变器壳体41。逆变器壳体41内收纳有未图示的逆变器。逆变器壳体41内的逆变器与马达20的定子电连接,驱动马达20。

逆变器壳体41固定于外壳10。即,逆变器壳体41与外壳10一体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壳体41固定于外壳10的径向外侧面。更详细而言,逆变器壳体41在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径向外侧面中固定于后侧的部分。即,逆变器壳体41在与轴向垂直的前后方向上固定于外壳10的后侧。

如图1所示,逆变器壳体41呈沿轴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箱状。逆变器壳体41具有逆变器壳体主体部42与逆变器罩43。逆变器壳体主体部42向上侧开口,并呈在轴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箱状。

逆变器罩43封闭逆变器壳体主体部42的上侧的开口。逆变器罩43具有第一罩43a与第二罩43b。第一罩43a与第二罩43b是彼此分体的部件。在逆变器壳体41中,安装有第一罩43a的部分收纳有未图示的逆变器。在逆变器壳体41中,安装有第二罩43b的部分收纳有与逆变器连接的未图示的汇流条。

另外,外壳10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肋。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因马达20的旋转而产生的振动或因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而且,外壳10的-y侧即右侧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0a,外壳10的+y侧即左侧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安装部10b,外壳10的后侧设置有第三安装部10c。由此,能够将马达单元1牢固地固定于未图示的车辆的副车架。

(连接器罩)

如图1至图3所示,马达单元1的-y侧即右侧的侧面引绕有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具体而言,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从逆变器壳体41的右侧的侧面沿马达罩13的下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并绕到外壳10的下侧。

如图1至图3所示,马达单元1在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的逆变器壳体41侧的端部具有侧面连接器罩81。而且马达单元1在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的马达外壳11下部侧的端部具有下部连接器罩82。即,在马达单元1中,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在侧面连接器罩81与下部连接器罩82之间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水软管70是预先形成为规定形状的成形软管。

<线束连接结构>

如图4与图5所示,线束60具有与逆变器壳体41的连接器44连接的第一连接器61、与位于外壳10的下部的油泵30的连接器31连接的第二连接器62以及连接第一连接器61与第二连接器62的电线63。

如图4所示,逆变器壳体41在逆变器壳体主体部42的右侧面的前方侧的角部具有连接器44。连接器44从逆变器壳体主体部42的角部向斜前方侧突出。连接器44位于逆变器壳体41与马达外壳11的前后方向的间隙部分。连接器44与线束60的第一连接器61连接。

在逆变器壳体41中,连接器44的下侧配置有从马达外壳11的朝向后侧的面突出的连接器14。马达外壳11的连接器14与连接器44的一部分端子连接。虽然省略了图示,与连接器14连接的线束具有与第一连接器61连接的电线以及与连接器14连接的连接器。马达外壳11的连接器14从马达外壳11的背面向右斜后方突出。即,连接器14的突出方向是与逆变器壳体41的连接器44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从上侧观察时,连接器14的突出方向与连接器44的突出方向大致垂直。

如图5所示,外壳10的下部配置有油泵30与油冷却器35。油泵30具有电源以及信号输入用的连接器31。线束60的第二连接器62与油泵30的连接器31连接。

<冷却水软管连接结构>

如图4与图5所示,冷却水软管70与从逆变器壳体41的右侧的侧面突出的软管联接头71以及位于外壳10的下部的软管联接头72连接。

逆变器壳体41在逆变器壳体主体部42的右侧面的下部具有两个软管联接头71、73。软管联接头71、73中的位于后方侧的软管联接头73是向逆变器壳体41进行供给的冷却水供给口。软管联接头73连接有未图示的冷却水软管。软管联接头71、73中的位于前方侧的软管联接头71是从逆变器壳体41进行排出的冷却水排出口。

外壳10的下部的软管联接头72是向安装于马达外壳11的油冷却器35进行供给的冷却水供给口。虽然省略了图示,外壳10具有作为从油冷却器35进行排出的冷却水排出口的软管联接头。冷却水软管70的下侧的端部与软管联接头72连接。

软管联接头72与油泵30的连接器31在外壳10的下部配置于靠近的位置。具体而言,油冷却器35与油泵30前后排列配置。与油冷却器35连接的软管联接头72位于油冷却器35的后侧的端部。油泵30的连接器31位于油泵30的前侧的端部。

<侧面连接器罩>

如图3所示,侧面连接器罩81从侧方覆盖逆变器壳体41的连接器44以及线束60的第一连接器61、外壳10的连接器14以及冷却水软管70的一部分。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在逆变器壳体41以及外壳10的右侧面具有从侧方覆盖第一连接器61的侧面连接器罩81。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从车辆的侧面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连接器61被侧面连接器罩81保护,因此即使在碰撞时线束60也难以断线。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侧面连接器罩81也从侧方覆盖外壳10的连接器14,因此连接连接器44与连接器14的线束也被侧面连接器罩81保护。

如图2与图3所示,侧面连接器罩81具有朝向下侧的底壁部81a、向底壁部81a的后侧开口的后方开口部81b以及向底壁部81a的前侧开口的前方开口部81c。如图3所示,底壁部81a位于车轴连接部11c的上侧。底壁部81a的上侧配置有图4所示的连接器14、连接器44以及第一连接器61。在从与车轴连接部11c连接的车轴观察时,底壁部81a覆盖连接器14、连接器44以及第一连接器61。

即,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具有如下结构:外壳10具有连接有车辆的车轴的车轴连接部11c,逆变器壳体41的连接器44位于与车轴连接部11c连接的车轴的径向外侧,在从车轴观察时,侧面连接器罩81覆盖第一连接器61。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飞石与在马达单元1的下部旋转的车轴发生碰撞并弹向上侧,或者附着于车轴的液体发生飞散的情况下,第一连接器61也被侧面连接器罩81的底壁部81a所保护。因此,能够有效地保护连接器不受车辆行驶时的飞石等的影响。

如图2与图6所示,底壁部81a的下表面是沿与车轴连接部11c连接的车轴的弯曲延伸的向上侧凸起的弯曲面。通过底壁部81a的下表面为弯曲面,能够通过底壁部81a的下表面将因车轴而弹起并飞起的石头等异物反弹回路面侧。由此,能够抑制被侧面连接器罩81反弹的异物碰撞或附着于马达单元1的其他部位。

而且,车轴具有未图示的防护罩,其在径向上比车轴大。通过具有底壁部81a,能够在高速旋转时,在碾过台阶等时,防止车轴变形从而防护罩与连接器等接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侧面连接器罩81将冷却水软管70的一部分保持在侧面连接器罩81与逆变器壳体41之间。关于冷却水软管70,侧面连接器罩81的后侧的端部在后方开口部81b与软管联接头71连接。冷却水软管70的前侧的部分从侧面连接器罩81的前方开口部81c向前侧的下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冷却水软管70保持于不向马达单元1的右侧伸出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马达单元1的轴向长度。而且,在将马达单元1搭载于车辆时,冷却水软管70不易成为障碍,因此作业性提高。而且,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抑制冷却水软管70与车辆的框架等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冷却水软管70的无意的磨损或者破损。

在从侧方观察时,侧面连接器罩81跨越逆变器壳体41与外壳10而配置,并固定于逆变器壳体41与外壳10双方。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侧面连接器罩81通过螺栓91固定于逆变器壳体41,并通过两个螺栓92、93固定于外壳10的马达罩13。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侧面连接器罩81更可靠地保护逆变器壳体41的连接器44与外壳10的连接器14双方。假设在将侧面连接器罩81仅固定于逆变器壳体41的情况下,由于外壳10的覆盖连接器14的部分的侧面连接器罩81未被固定,因此会振动从而产生声音,或者飞石或水容易从外壳10与侧面连接器罩81的间隙侵入。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通过侧面连接器罩81更可靠地保护连接器。

如图3所示,侧面连接器罩81从侧方覆盖逆变器壳体41的连接器44与线束60的第一连接器61、外壳10的连接器14以及冷却水软管70的一部分。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在逆变器壳体41以及外壳10的右侧面具有从侧方覆盖第一连接器61的侧面连接器罩81。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从车辆的侧面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连接器61被侧面连接器罩81保护,因此即使在碰撞时线束60也难以断线。

<下部连接器罩>

如图2与图5所示,下部连接器罩82在外壳10的下部从下侧覆盖油泵30的连接器31、与连接器31连接的线束60的第二连接器62以及外壳10的软管联接头72。如图2与图3所示,下部连接器罩82具有向右侧开口的开口部82a。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通过开口部82a插入下部连接器罩82内。下部连接器罩82通过包括图2所示的螺栓93的多个螺栓固定于马达外壳11的下表面。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在外壳10的下部具有从下侧覆盖第二连接器62的下部连接器罩82。根据该结构,在向车辆的下表面露出的马达单元1的下部,由于保护第二连接器62免受飞石、路面积水等的影响,因此在连接器以及其周边难以产生线束60的断线。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即使在油泵30等电子部件配置于马达单元1的下部的情况下,线束60的第二连接器62也被下部连接器罩82保护。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中,可能断线的连接器以及其周边部分能够配置于马达单元1的下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单元1中的电子部件的配置的限制变少。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具有如下结构:具有与逆变器壳体41的软管联接头71以及外壳10的软管联接头72连接的冷却水软管70,下部连接器罩82从下侧覆盖第二连接器62与外壳10的软管联接头72。根据该结构,也保护冷却水软管70的连接部分免受飞石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油泵30的连接器31与软管联接头72接近配置,因此能够缩小覆盖连接器31与软管联接头72的下部连接器罩82。由此,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在马达单元1的下部,通过下部连接器罩82仅覆盖需要进行保护从而免受飞石影响的部分,另一方面,例如需要冷却的部分不被下部连接器罩82覆盖。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具有如下结构:油泵30具有对油泵30的内部部件进行冷却的散热器32,散热器32位于下部连接器罩82的外侧。根据该结构,散热器32向马达单元1的下部露出,因此在车辆行驶时,散热器32以及油泵30的内部部件能够被有效地冷却。

<管保持结构>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在搭载于车辆的马达单元中,在马达与齿轮的周围引绕有缆线与软管。为了防止与车轴等可动部的接触,上述缆线与软管需要固定于马达单元或者车辆的框架。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具有能够有效地固定缆线与软管的固定部件100。

如图7所示,固定部件100固定于马达罩13的朝向右侧(-y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固定部件100使用两个螺栓131、132紧固于马达罩13。更详细而言,马达罩13具有紧固于马达外壳11的罩主体13a、从罩主体13a向右侧突出的筒部13b以及固定于筒部13b的右侧的端部的盖部13c。固定部件100螺栓紧固于罩主体13a的朝向右侧(-y侧)的面。在从轴向观察时,筒部13b呈多边形状,固定部件100沿筒部13b的朝向后方下侧的平坦面配置。

如图8所示,固定部件100具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状的基座部110。基座部110具有沿板厚方向贯通基座部110的两个螺钉插入孔110a、110b以及贯通孔110c。即,固定部件100具有固定于外壳10的基座部110。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8所示,适当地使用将基座部110的延伸方向作为a轴,将与基座部110的板面垂直的板厚方向作为b轴,将与a轴以及b轴垂直并沿着基座部110的板面延伸的方向作为c轴的坐标系。而且在说明中,有时将固定部件100的-a侧称为保持架基端侧,将+a侧称为保持架前端侧,将-b侧称为保持架正面侧,将+b侧称为保持架背面侧,将+c侧称为保持架上部侧,将-c侧称为保持架下部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图8中的b轴与马达轴j1所延伸的方向即y轴平行。

固定部件100具有从基座部110的保持架下部侧(-c侧)的长边向基座部110的外侧(-c方向)延伸的第一保持部101。固定部件100具有从基座部110的保持架正面侧(-b侧)的板面110d向保持架正面方向(-b侧)突出的第二保持部102、第三保持部103以及第四保持部104。

在基座部110中,螺钉插入孔110a、贯通孔110c以及螺钉插入孔110b沿基座部110的延伸方向(a轴方向)依次排列。

第一保持部101随着朝向保持架下部侧(-c侧)而向保持架正面侧(-b侧)弯曲。第一保持部101在基座部110所延伸的方向(a轴方向)的中央部具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第一保持部101的捆扎带插入孔101a。

第二保持部102从基座部110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向基座部110的保持架正面侧(-b侧)突出。第二保持部102在保持架正面侧的前端部具有朝向保持架上部侧(+c侧)弯折的钩部102a。在从基座部110的延伸方向(a轴方向)观察时,第二保持部102呈大致l形。钩部102a在保持架上部侧的端部具有向保持架下部侧(-c侧)凹陷的凹部102b。如图9所示,通过捆扎带插入孔101a的捆扎带115能够勾挂于凹部102b。

第二保持部102的保持架背面侧(+b侧)的端部位于贯通孔110c的保持架下部侧的边缘。第二保持部102在保持架背面侧的端部具有向保持架正面侧凹陷的凹部102c。如图9所示,通过捆扎带插入孔101a的捆扎带115能够勾挂于凹部102c。螺钉插入孔110a位于第二保持部102的保持架基端侧(-a侧),螺钉插入孔110b位于保持架前端侧(+a侧)。

第三保持部103位于基座部110的保持架基端侧的端部。第三保持部103位于比螺钉插入孔110a靠保持架基端侧的位置。第三保持部103从基座部110的保持架上部侧的长边向保持架正面侧突出。第三保持部103为矩形的板状的突起。在图8中,第三保持部103的板面朝向固定部件100的上下方向(c轴方向)。

第四保持部104位于基座部110的保持架前端侧的端部。第四保持部104位于比螺钉插入孔101b靠保持架前端侧的位置。第四保持部104从基座部110的保持架上部侧(+c)侧的端部向保持架正面侧突出。第四保持部104呈沿第四保持部104的突出方向延伸的柱状。

第四保持部104在固定部件100的上下方向(c轴方向)上的粗细大于第三保持部103的板厚。即,第四保持部104的保持架下部侧(-c侧)的面位于比第三保持部103的保持架下部侧的面靠保持架下部侧的位置。第四保持部104在朝向保持架下部侧的面具有按压线束60的按压面104a。

如图7所示,固定部件100通过穿过螺钉插入孔110a、110b的两个螺栓131、132紧固于马达罩13的罩主体13a。螺栓131、132的头部从基座部110的板面110d向保持架正面侧突出。固定部件100的第一保持部101~第四保持部104从马达罩13向马达单元1的右侧(-y侧)突出。

固定部件100的第三保持部103与第四保持部104沿马达罩13的筒部13b的外周面配置。即,在马达轴j1的径向上,固定部件100的第一保持部101位于比第二保持部102~第四保持部104靠外侧的位置。

如图1~图3所示,固定部件100保持从逆变器单元40的右侧面向马达外壳11的下部延伸的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在引绕路径的中间位置通过固定部件100固定于马达罩13。即,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通过固定部件100固定于外壳10。

如图9所示,冷却水软管70配置于固定部件100的第一保持部101与第二保持部102之间。冷却水软管70被夹在第一保持部101的朝向保持架上部侧的面与第二保持部102的朝向保持架下部侧的面之间。

线束60的电线63保持于第二保持部102~第四保持部104。电线63从图4所示的连接器44向马达单元1的下部侧延伸。如图9所示,电线63沿冷却水软管70延伸,并从固定部件100的保持架基端侧(-a侧)通过第三保持部103的保持架下部侧(-c侧),经由第二保持部102的保持架上部侧(+c侧)而从第四保持部104的保持架下部侧向固定部件100的外侧(+a侧)被引出。

电线63在固定部件100的上下方向(c轴方向)上被第二保持部102的朝向保持架上部侧(+c侧)的面、第三保持部103的朝向保持架下部侧(-c侧)的面以及第四保持部104的朝向保持架下部侧的面夹住而被保持。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电线63被第三保持部103以及第四保持部104向保持架下部侧按压,并在第二保持部102的位置被向保持架上部侧按压,从而在固定部件100上缓慢地蛇行。由此,电线63由第二保持部102~第四保持部104牢靠地保持。

因此,根据固定部件100,能够通过第一保持部101~第四保持部104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保持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63在固定部件100的进深方向(a轴方向)上被螺栓131的朝向保持架正面侧(-b侧)的面、第二保持部102的钩部102a的朝向保持架背面侧(+b侧)的面以及螺栓132的朝向保持架正面侧的面夹住而被保持。因此通过固定部件100,能够从多个方向夹住线束60从而更稳定地进行保持。

而且,如图7以及图1~3所示,在马达外壳11的周向上,固定部件100所配置的位置相当于面向与车轴连接部11c连接的车轴的周向位置。线束60的电线63与冷却水软管70在面向车轴的位置沿径向排列配置,第二保持部102位于电线63与冷却水软管70之间。根据该结构,固定部件100能够通过第二保持部102阻止电线63向车轴侧移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地保护引绕于马达单元1的周围的线束6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100的第四保持部104具有按压面104a,并且按压面104a位于比第三保持部103的朝向保持架下部侧的面靠保持架下部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如图9所示,能够在固定部件100的保持架前端侧的端部,使电线63朝向保持架下部侧弯曲,并通过冷却水软管70的基座部110侧(+b侧)。由此,在从车轴观察时,从固定部件100向外侧延伸的电线63配置于冷却水软管70的背侧。其结果,能够进一步使电线63与车轴的接触难以产生。而且,电线63通过按压面104a较大地弯曲,从而固定部件100对电线63进行保持的力变大,由此固定部件100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电线6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冷却水软管70保持于第一保持部101与第二保持部102之间,线束60保持于第二保持部102与第三保持部103以及第四保持部104之间,但不限于该结构。即,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线束60保持于第一保持部101与第二保持部102之间,冷却水软管70由第二保持部102~第四保持部104保持。但是,在该情况下,固定部件100使保持线束60的第一保持部101侧相对于车轴朝向相反侧而固定于外壳1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通过使用具有基座部110与第一保持部101~第四保持部104的固定部件100,而将线束60的电线63配置于在从车轴观察时比冷却水软管70远的位置,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不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100。例如,也可以使用捆扎带作为固定部件。即,也可以在使用捆扎带将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捆扎起来的状态下将其固定于马达罩13或者马达外壳11。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只要在从车轴观察时,线束60配置于比冷却水软管70远的位置,就能抑制线束60与车轴的接触,从而得到保护线束60的效果。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组合。

在本发明中,在设置于逆变器壳体41的连接器44与油泵30的连接器31的连接结构中进行了说明,但与逆变器壳体41连接的连接目的地也可以是油泵30以外的辅助设备。例如,也可以是驻车锁定机构的电动致动器36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从逆变器壳体41的侧面向外壳10的下表面延伸,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线束60与冷却水软管70的至少一方从逆变器壳体41的上表面或者背面、或者从下表面向外壳10的下表面延伸的结构。

冷却水软管70优选为成形软管,也可以是硅等的软管,也可以是未成形的具有挠性的软管。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将作为不同壳体的外壳10与逆变器壳体41连结而一体化,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外壳10与逆变器壳体41是一个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