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元件间隔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72027发布日期:2019-12-10 21:34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电气元件间隔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气元件间隔件。



背景技术:

接触器和断路器等电气元件经常会被安装在配电箱和配电柜等电气设备中,而这些电气元件在正常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且因为各电气元件是被并排安装在配电箱内,这样会导致相邻电气元件之间在产热时的散热不通畅,从而导致电气元件温度升高,影响电气元件寿命,且当电气元件在配电柜中排列不满时,会导致相邻电气元件之间留有间隔,这样便会导致电气元件在安装导轨上可以左右滑动,从而导致了相邻电气元件之间的接线因为电气元件的滑移出现松动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元件间隔件,其设置在相邻电气元件之间,且可以降低相邻电气元件之间的温度,提高产品寿命,并且消除相邻电气元件之间的间隔,避免了电气元件出现滑移的情况,从而避免了相邻电气元件出现接线松动的情况,保证了配电柜使用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元件间隔件,包括间隔件本体,所述间隔件本体包括用于收集热量的壳体上部、用于导热的壳体中部和用于安装的壳体下部,所述壳体中部内设置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沿间隔件本体长度方向贯穿壳体中部设置,所述壳体上部中空设置形成有集热腔,所述集热腔沿间隔件本体宽度方向贯穿壳体上部设置,所述集热腔通过导热孔与散热腔相导通设置。

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间隔件本体设置在相邻的电气元件之间,并与两电气元件贴合,当电气元件发热时,电气元件传到壳体上部的热量被集中到集热腔,且集中在集热腔上的热量通过导热孔传导到散热腔中,因为散热腔沿间隔件本体长度方向贯穿壳体中部,所以散热腔会与空气形成对流,从而使集热腔传送到散热腔上的热量和散热腔外壁与电气元件接触所带来的热量,都可以通过散热腔传导到空气中,达到散热的效果,该间隔件不仅能使电气元件散热降温,提高产品的寿命,还消除了配电柜中相邻电气元件的间隔,避免了电气元件出现滑移的情况,从而避免了相邻电气元件出现接线松动的情况,保证了配电柜使用的安全,同时也使电气元件整体外观看起来更加整齐美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热孔设置为至少两个,所述导热孔设置在集热腔的下表面两侧。

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这些导热孔设置在集热腔下表面的两侧使导热孔更加接近散热腔的开口,从而使集热腔中的热量通过导热孔更快速的从而散热腔的开口中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热腔内设置有隔板将集热腔分隔为第一集热槽与第二集热槽,所述第一集热槽与第二集热槽均通过导热孔与散热腔相导通。

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隔板将集热腔分隔为第一集热槽和第二集热槽,且第一集热槽和第二集热槽均通过导热孔与散热腔相导通,这样第一集热槽与第二集热槽所集中的热量均可以通过导热孔从散热腔的开口中排出,因为隔板与集热腔的内壁固定配合,所以该隔板不仅避免相邻间隔件的热量透过集热腔相互传导,又能提高壳体上部的安装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中部还设置有散热槽,所述壳体中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散热通口,所述散热通口与散热槽相联通。

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设置散热槽,并与壳体中部的散热通口相导通,壳体中部设置散热槽,散热槽所集中的热量可通过散热通口排出,进一步提高了该电气间隔件的散热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槽上设置有散热导壁,所述散热导壁呈s型设置,并向散热通口延伸。

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散热槽上所设置的散热导壁,散热导壁呈s型设置,并向散热通口延伸,这样便使散热槽中的热量可以顺着散热导壁更加快速方便的从散热通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槽内设置有加强片。

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在散热槽内设置加强片,且加强片与散热导壁固定连接,这样便提高了壳体中部的安装强度,从而提高了间隔件本体的安装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凸起。

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在散热腔内壁上设置凸起用于增大散热腔与散热腔中热量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散热腔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包括若干呈长条形的凸筋,所述凸筋沿散热腔的长度方向延伸。

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凸筋呈长条形使凸筋的加工更加方便,且凸筋沿散热腔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散热腔的长度相同,从而使散热腔与散热腔中热量的接触面积尽可能达到最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所述壳体下部设置有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限位片和设置在限位件两侧的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上设置有倒扣,所述倒扣朝向限位片设置,并与限位片形成有夹持腔。

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因为安装杆是弹性安装在限位片的两侧的,所以倒扣与限位片之间所形成夹持腔开口大小也可以弹性变化,所以当间隔件本体要安装到配电柜的导轨上时,该夹持件可以根据导轨的尺宽度寸改变夹持腔的开口大小,从而使该间隔件的适配性更高,且该夹持腔使间隔件的安装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间隔件本体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y轴为间隔件本体的长度方向,x轴为间隔件本体的宽度方向。

由图1至图5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气元件间隔件,包括间隔件本体1,所述间隔件本体1包括用于收集热量的壳体上部2、用于导热的壳体中部3和用于安装的壳体下部4,所述壳体中部3内设置有散热腔31,所述散热腔31沿间隔件本体1长度方向贯穿壳体中部3设置,所述壳体上部2中空设置形成有集热腔21,所述集热腔21沿间隔件本体1宽度方向贯穿壳体上部2设置,所述集热腔21通过导热孔22与散热腔31相导通设置。间隔件本体1设置在相邻的电气元件之间,并与两电气元件贴合,当电气元件发热时,电气元件传到壳体上部2的热量被集中到集热腔21,且集中在集热腔21上的热量通过导热孔22传导到散热腔31中,因为散热腔31沿间隔件本体1长度方向贯穿壳体中部3,所以散热腔31会与空气形成对流,从而使集热腔21传送到散热腔31上的热量和散热腔31外壁与电气元件接触所带来的热量,都可以通过散热腔31传导到空气中,达到散热的效果,该间隔件不仅能使电气元件散热降温,提高产品的寿命,还消除了配电柜中相邻电气元件的间隔,避免了电气元件出现滑移的情况,从而避免了相邻电气元件出现接线松动的情况,保证了配电柜使用的安全,同时也使电气元件整体外观看起来更加整齐美观。

上述导热孔22设置为至少两个,所述导热孔22设置在集热腔21的下表面两侧。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这些导热孔22设置在集热腔21下表面的两侧使导热孔22更加接近散热腔31的开口,从而使集热腔21中的热量通过导热孔22更快速的从而散热腔31的开口中排出。

上述集热腔21内设置有隔板23将集热腔21分隔为第一集热槽211与第二集热槽212,所述第一集热槽211与第二集热槽212均通过导热孔22与散热腔31相导通。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隔板23将集热腔21分隔为第一集热槽211和第二集热槽212,且第一集热槽211和第二集热槽212均通过导热孔22与散热腔31相导通,这样第一集热槽211与第二集热槽212所集中的热量均可以通过导热孔22从散热腔31的开口中排出,因为隔板23与集热腔21的内壁固定配合,所以该隔板23不仅避免相邻间隔件的热量透过集热腔21相互传导,又能提高壳体上部2的安装强度。

上述壳体中部3还设置有散热槽32,所述壳体中部3的侧壁上设置有散热通口33,所述散热通口33与散热槽32相联通。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设置散热槽32,并与壳体中部3的散热通口33相导通,壳体中部3设置散热槽32,散热槽32所集中的热量可通过散热通口33排出,进一步提高了该电气间隔件的散热性。

上述散热槽32上设置有散热导壁321,所述散热导壁321呈s型设置,并向散热通口33延伸。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散热槽32上所设置的散热导壁321,散热导壁321呈s型设置,并向散热通口33延伸,这样便使散热槽32中的热量可以顺着散热导壁321更加快速方便的从散热通口33排出。

上述散热槽32内设置有加强片322。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在散热槽32内设置加强片322,且加强片322与散热导壁321固定连接,这样便提高了壳体中部3的安装强度,从而提高了间隔件本体1的安装强度。

上述散热腔31的内壁上设置有凸起。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在散热腔31内壁上设置凸起用于增大散热腔31与散热腔31中热量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散热腔31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上述凸起包括若干呈长条形的凸筋311,所述凸筋311沿散热腔31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凸筋311呈长条形使凸筋311的加工更加方便,且凸筋311沿散热腔31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散热腔31的长度相同,从而使散热腔31与散热腔31中热量的接触面积尽可能达到最大。

上述所述壳体下部4设置有夹持件5,所述夹持件5包括限位片51和设置在限位件两侧的安装杆52,所述安装杆52上设置有倒扣53,所述倒扣53朝向限位片51设置,并与限位片51形成有夹持腔54。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因为安装杆52是弹性安装在限位片51的两侧的,所以倒扣53与限位片51之间所形成夹持腔54开口大小也可以弹性变化,所以当间隔件本体1要安装到配电柜的导轨上时,该夹持件5可以根据导轨的尺宽度寸改变夹持腔54的开口大小,从而使该间隔件的适配性更高,且该夹持腔54使间隔件的安装更加稳定。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比如采用类似工艺、类似结构的等效产品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