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相间绝缘结构及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48168发布日期:2020-03-24 15:55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定子相间绝缘结构及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相间绝缘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定子相间绝缘结构及具有该定子相间绝缘结构的电机。



背景技术:

拼块式电机是将整体式电机定子按照其定子槽数均分成若干个定子块,然后再拼合成一个整圆形结构的电机,这种电机的优点在于由于在各个定子硅钢片上绕线,线圈的槽满率较整体式电机高,而且线圈的端部较整体式电机短,这对电机的电磁性能有很大的好处。

由于拼块式定子槽满率较高,为防止定子相与相间绝缘等级不够导致定子击穿匝间等性能不良,故采取对绕线后的定子漆包线浸环氧树脂漆来达到对应的绝缘等级。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定子漆皮很容易碰伤,当电机长期运转发热后环氧树脂漆变软,易出现绝缘等级不足导致电机烧机;

2、定子漆包线浸漆过程周转工序多(包括等待浸漆、定子浸漆、定子浸漆后冷却等工序),生产周期长,库存量大;

3、定子漆包线浸环氧树脂漆增加物料成本、设备能耗和人工成本;

4、定子漆包线浸漆工序的作业人员技能培养周期长,作业环境差(高温125℃及有害气味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定子相间绝缘结构及电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取对绕线后的定子漆包线浸环氧树脂漆来实现定子相间绝缘的绝缘方式工序多、制作周期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定子相间绝缘结构,包括用于定子两相之间绝缘的相间绝缘和骨架凹槽,其中,所述骨架凹槽设置在电机定子骨架上,位于定子两相之间的所述相间绝缘插入所述骨架凹槽内且能通过自身回弹性支撑在所述定子骨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相间绝缘由绝缘纸折叠而成,且折叠而成的所述相间绝缘具有回弹性。

进一步地,所述相间绝缘靠近所述定子骨架中心轴的两自由端分别插入沿所述定子骨架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所述骨架凹槽内。

进一步地,相间绝缘1包括绝缘部11,两个绝缘部11位于定子两相之间且两个绝缘部11远离定子骨架3中心轴的一侧相连接;绝缘部11靠近定子骨架3中心轴的一侧设置有折边12,折边12插入对应的骨架凹槽2。

进一步地,相间绝缘1由绝缘纸4折叠而成;绝缘纸4中间区域设置有中间折痕41,沿中间折痕41对折后能形成绝缘部11,绝缘纸4端部的区域上设置有端部折痕42,沿端部折痕42向外折叠后能形成折边12。

进一步地,中间折痕41以及所有端部折痕42相互平行且中间折痕41沿绝缘纸4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两个端部折痕42以绝缘纸4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为轴线对称分布,中间折痕41与绝缘纸4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重合。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绝缘部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6mm~1mm。

进一步地,所述折边与所述绝缘部的夹角范围为60°~80°。

进一步地,所述折边与所述绝缘部的夹角为70°。

进一步地,所述折边从与所述绝缘部相连接的一侧到远离所述绝缘部的一侧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2mm。

进一步地,所述相间绝缘的材质为聚酯薄膜复合纸。

一种电机,包括所述的定子相间绝缘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子相间绝缘结构,在对定子两相进行绝缘处理时,只需要将相间绝缘插入定子相与相间槽内缝隙,以实现定子两相之间的绝缘,操作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取对绕线后的定子漆包线浸环氧树脂漆来实现定子相间绝缘的绝缘方式工序多、制作周期长的技术问题;此外,通过定子骨架上的骨架凹槽以及相间绝缘自身的回弹性,实现相间绝缘支撑在定子骨架上,由于相间绝缘具有回弹性,回弹后将挤压挡住和隔开定子松动的漆包线与相邻相漆包线接触,使相与相间达到更好地绝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子相间绝缘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a;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相间绝缘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绝缘纸(相间绝缘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绝缘纸沿折叠线发生部分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相间绝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相间绝缘;11-绝缘部;12-折边;2-骨架凹槽;3-定子骨架;4-绝缘纸;41-中间折痕;42-端部折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定子相间绝缘结构,包括用于定子两相之间绝缘的相间绝缘1和骨架凹槽2,其中,骨架凹槽2设置在电机定子骨架3上,位于定子两相之间的相间绝缘1插入骨架凹槽2内且能通过自身回弹性支撑在定子骨架3上。现有技术中采取对绕线后的定子漆包线浸环氧树脂漆来实现定子相间绝缘,这种绝缘方式工序多、制作周期长,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子相间绝缘结构,在对定子两相进行绝缘处理时,只需要将相间绝缘1插入定子相与相间槽内缝隙,以实现定子两相之间的绝缘,操作简单,降低定子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减少定子生产操作动作,提高电机的寿命和安全可靠性;相间绝缘1在定子骨架3上的固定方式简单,通过定子骨架3上的骨架凹槽2以及相间绝缘1自身的回弹性,实现相间绝缘1支撑在定子骨架3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3,相间绝缘1可由绝缘纸4折叠而成,相间绝缘1的材质可以为聚酯薄膜复合纸,且折叠而成的相间绝缘1具有回弹性,相间绝缘折叠成型后形成类似于“t”字型形状。利用绝缘纸4的弹性特性将相间绝缘1支撑在定子骨架3上,利用绝缘纸4的耐温特性以及绝缘性将实现定子两相之间的绝缘;此外,相间绝缘1塞入定子相与相间槽内缝隙,由于具有回弹性,回弹后将挤压挡住和隔开定子松动的漆包线与相邻相漆包线接触,使相与相间达到更好地绝缘。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相间绝缘1靠近定子骨架3中心轴的两自由端分别插入沿定子骨架3厚度方向延伸的骨架凹槽2内。相间绝缘1的具体结构可以如下:相间绝缘1包括绝缘部11,两个绝缘部11位于定子两相之间且两个绝缘部11远离定子骨架3中心轴的一侧相连接;绝缘部11靠近定子骨架3中心轴的一侧设置有折边12,折边12插入对应的骨架凹槽2。由于折叠后的相间绝缘1具有回弹性,即两个绝缘部11有向远离对方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相间绝缘1由绝缘纸4折叠而成;绝缘纸4中间区域设置有中间折痕41,沿中间折痕41对折后能形成绝缘部11,绝缘纸4端部的区域上设置有端部折痕42,沿端部折痕42向外折叠后能形成折边12。相间绝缘1的制作方法如下:首先将一整圈相间绝缘纸放入裁剪设备上,按照绝缘纸4每块的尺寸进行裁剪成一块,参见图4;裁剪后的相间绝缘放入设备和模具上进行压痕和折边,压痕为了方便折叠,折边角度一定要符合要求,参见图5;最后由员工按压痕进行折叠并沿着骨架凹槽42塞入拼块定子相与相间槽内缝隙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4,中间折痕41以及所有端部折痕42相互平行且中间折痕41沿绝缘纸4的长度方向;两个端部折痕42以绝缘纸4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为轴线对称分布,中间折痕41与绝缘纸4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两个绝缘部11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6mm~1mm。两个绝缘部11之间的间距不能过厚或过薄,过厚操作人员很难将相间绝缘1塞入相与相间槽内缝隙中,过薄则绝缘效果相对差。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折边12与绝缘部11的夹角范围为60°~80°;折边12与绝缘部11的夹角优选为70°。折边12与绝缘部11的夹角未保证,则可能会影响到相间绝缘1塞入骨架凹槽2内,导致其无法与定子骨架3配合固定,最终相间绝缘1变形弹出达不到绝缘效果,增加员工劳动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折边12从与绝缘部11相连接的一侧到远离绝缘部11的一侧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2mm。折边12尺寸过短将会导致折边12塞入骨架凹槽42后,易出现往定子内圆方向弹出超出定子内圆,影响定转子装配;折边1尺寸过长将会导致折边12难以塞入骨架凹槽42内。

此外,绝缘纸4的宽度尺寸必须保证19mm(绝缘纸4的宽度情况具体根据定子骨架3的厚度来决定),如过短会导致相与相间槽内部分漆包线绝缘不到位,过长会导致相间绝缘1无法塞入相与相间槽内缝隙中,同时也可能影响到定转子装配。

相间绝缘1的安装方法如下:在塞相间绝缘1时,拼块定子平放工作台上,相间绝缘1折边12对准骨架凹槽2,然后用力将其塞入定子相与相间槽内缝隙,塞入时力度和速度不能过大和过快,因相间绝缘1材质偏软容易折伤,塞入后相间绝缘1在相与相间槽内两端突出的尺寸大小一致,不能出现一端长一端短的现象,否则绝缘可能失效。

一种电机,包括定子相间绝缘结构。电机可以为拼块式结构直流电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子相间绝缘结构,电机的可靠性增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