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段斜坡补偿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95119发布日期:2020-07-24 16:4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应用于峰值电流控制dc-dc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准电压产生电路(101)、运放电路(102)和斜坡补偿产生电路(103);所述基准电压产生电路(10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分压电阻(202),通过各所述分压电阻(202)形成多个基准电压输出端;所述运放电路(102)包括至少三个分段运放电路(301),各所述分段运放电路(301)的输入端分别与外部电压输出端连接,比较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基准电压输出端,输出端与所述斜坡补偿产生电路(103)输入端连接;所述分段运放电路(301)的输出端通过外部电压值与基准电压的比较实现开闭,所述斜坡补偿产生电路(103)根据分段运放电路(301)的电压输入产生相应的斜坡补偿信号,并输出到待补偿电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压产生电路(101)还包括第一电流镜(201);所述第一电流镜(201)的第一漏极和栅极通过第一电阻与外部偏置电流输出端连接,且第一电流镜(201)的第二漏极通过分压电阻(202)接地;所述第一电流镜(201)的第二漏极、分压电阻(202)和地线之间相邻的节点分别设置形成基准电压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流镜(201)的第二漏极与分压电阻(202)之间还并接有第一nmos管;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与第二漏极连接,且源极和漏极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分段运放电路(301)均包括第二电流镜(302)、第三电流镜(303)、负载电阻、输入mos管(304)和比较mos管(305);所述输入mos管(304)的栅极和源极分别与所述外部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流镜(302)的第一漏极连接;所述比较mos管(305)的栅极和源极分别与相应的基准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流镜(302)的第二漏极连接;所述输入mos管(304)和比较mos管(305)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流镜(303)的第一源极和第二源极连接;且所述第三电流镜(303)的漏极接地,栅极与所述输入mos管(304)的栅极连接;所述负载电阻串接在输入mos管(304)和比较mos管(305)的源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分段运放电路(301)的负载电阻的规格和大小与其接收的基准电压值大小呈正相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补偿产生电路(103)包括第四电流镜(401)和至少三组第五电流镜(402);所述第五电流镜(402)的第一漏极和栅极与相对应的所述分段运放电路(301)的比较mos管(305)的漏极连接,源极接地,且第二漏极与所述第四电流镜(401)的第一漏极和栅极连接;所述斜坡补偿产生电路(103)通过第四电流镜(401)的第二漏极与待补偿电路的补偿输入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流镜(201)和第二电流镜(302)均由源极电流镜和漏极电流镜组成;所述源极电流镜的两漏极分别与所述漏极电流镜的两源极对接;所述源极电流镜的源极为第一电流镜(201)或第二电流镜(302)的源极,所述漏极电流镜的漏极为所述第一电流镜(201)或第二电流镜(302)的漏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流镜(201)、第二电流镜(302)的源极电流镜的源极和所述第四电流镜(401)的源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电流镜(201)的源极电流镜、第二电流镜(302)的源极电流镜和所述第四电流镜(401)的栅极均通过第一电阻与外部偏置电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流镜(201)和第二电流镜(302)的漏极电流镜的栅极与外部偏置电流输出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一电流镜(201)、第二电流镜(302)和第四电流镜(401)的mos管为pmos管,构成所述第三电流镜(303)和第五电流镜(402)的mos管为nmos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阻的个数为两个,所述分段运放电路的个数为三个。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峰值电流控制斜坡补偿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段斜坡补偿电路。应用于峰值电流控制DC‑DC电路,包括基准电压产生电路、运放电路和斜坡补偿产生电路;基准电压产生电路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分压电阻,通过各分压电阻形成多个基准电压输出端;运放电路包括至少三个分段运放电路,各分段运放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外部电压输出端连接,比较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基准电压输出端,输出端与斜坡补偿产生电路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分段斜坡补偿电路结构简单有效,保证转换器工作在较小的占空比时不会因为过补偿影响了电流控制的转换效率,保证了其瞬态响应特性和带载能力的稳定,从而大大增加了斜坡补偿的可靠性,提高了目标电路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喜;刘云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德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2
技术公布日:2020.07.2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