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39134发布日期:2020-09-15 19:5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夹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



背景技术:

电缆固定夹就是将高空的电缆进行固定,防止因为环境的因素晃动过大,有效的保护电缆的。

为了给远距离的地方传递,需要将电缆线进行远距离的传送,由于电缆线大多数都是放置在室外的,为了不影响交通,电缆线的铺设高度比较高,高空的电缆线受到较大的风之后更加容易晃动,因此为了保护电缆线,需要在电缆上上套装有限制夹,传统的限制夹是一体件,而且是从电缆线的端部直接套装在上,长时间的使室外用,针对于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就比较容易出线裂痕,每次出线裂痕就需要全部更换零件,比较的浪费,而且在已经铺设好的电缆线上直接套装线缆夹,对于传统的一体件也是极其不方便的,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便于安装的分体式的电缆线固定夹,对于电缆线的保护和隔绝是很有必要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包括:承载盘、若干个滑动凹槽、若干对线缆半夹、若干对半圆形通槽、若干个圆形通孔、若干个调节固定件、固定圆环和活动限制架,所述若干个滑动凹槽均匀加工在所述承载盘侧表面,每对所述线缆半夹相对放置、且一端为铰链连接,若干个所述圆形通孔均加工在所述承载盘上下表面、且分别贯穿若干个所述滑动凹槽,每个所述线缆半夹均包括夹取端和限制端,每对所述线缆半夹限制端的活动嵌装在所述滑动凹槽内,若干对半圆形通槽均匀位于若干对所述线缆半夹限制端的内侧表面、且每对所述半圆形通槽与所述圆形通孔相匹配,若干个所述调节固定件分别贯穿若干个所述圆形通孔、用以固定每对所述半圆形通槽,所述承载盘上表面中心处加工有承载通孔,所述固定圆环固定嵌装在所述承载通孔内侧表面中心处,所述活动限制架套装在所述固定圆环上、且沿着所述固定圆环圆周方向移动。

优选地,还包括有:若干对橡胶层,若干对所述橡胶层分别位于若干对所述线缆半夹内侧表面、用以增大接触摩擦。

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调节固定件位于双头的调节螺栓。

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线缆半夹的夹取端为若干个半圆形半夹依次连接组成。

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线缆半夹上均贯穿有若干个调节螺杆,每个所述调节螺杆内端面均套装有弧形挤压架。

进一步优选,若干个所述调节螺杆的数量与若干个所述半圆形半夹的数量相匹配。

进一步优选,所述活动限制架上端边缘处加工有若干个用以卡住的条形通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一种通过插装和移动将线缆进行圆周固定,便于大量的线缆之间分隔良好,防止在高空的线缆晃动较大,保护线缆安全,防止线缆比较方便,安装也比较省力,针对于电能的传输是比较实用的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中所述承载盘、所述固定圆环、所述活动限制架和所述条形通槽相配合的正视剖面图;

图3为本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中所述承载盘、所述线缆半夹、所述调节固定件和所述调节螺杆相配合的侧视刨面图;

图4为本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中所述线缆半夹和所述调节固定件相配合的俯视剖面图;

图5为本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中一对所述线缆半夹相配合的局部正视图;

图6为本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中所述线缆半夹、所述橡胶层和所述弧形挤压架相配合的侧视图;

图7为本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中所述活动限制架和所述条形通槽相配合的俯视图;

图8为本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中所述线缆半夹、所述橡胶层、所述调节螺杆和所述弧形挤压架相配合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承载盘;2、线缆半夹;3、调节固定件;4、固定圆环;5、活动限制架;6、橡胶层;7、调节螺杆;8、弧形挤压架;9、条形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安装的输电用电缆固定夹,包括:承载盘1、若干个滑动凹槽、若干对线缆半夹2、若干对半圆形通槽、若干个圆形通孔、若干个调节固定件3、固定圆环4和活动限制架5,所述若干个滑动凹槽均匀加工在所述承载盘1侧表面,每对所述线缆半夹2相对放置、且一端为铰链连接,若干个所述圆形通孔均加工在所述承载盘1上下表面、且分别贯穿若干个所述滑动凹槽,每个所述线缆半夹2均包括夹取端和限制端,每对所述线缆半夹2限制端的活动嵌装在所述滑动凹槽内,若干对半圆形通槽均匀位于若干对所述线缆半夹2限制端的内侧表面、且每对所述半圆形通槽与所述圆形通孔相匹配,若干个所述调节固定件3分别贯穿若干个所述圆形通孔、用以固定每对所述半圆形通槽,所述承载盘1上表面中心处加工有承载通孔,所述固定圆环4固定嵌装在所述承载通孔内侧表面中心处,所述活动限制架5套装在所述固定圆环4上、且沿着所述固定圆环4圆周方向移动,使用此装置时,将此装置放置在多跟线缆之间,每对线缆半夹2可以将线缆进行相互挤压固定,为了使得每对线缆半夹2固定的更加良好,在夹取线缆之后,将每对线缆半夹2塞入承载盘1侧表面上的滑动凹槽内,由于滑动凹槽与每对线缆半夹2的整体横截面相匹配,因此在将每对线缆半夹2塞入滑动凹槽内部时,使得每对线缆半夹2是完全闭合的,便于将进行夹取的电缆完全固定在线缆半夹2的夹取端,由于每对线缆半夹2的一端铰链连接,便于在进行打开时不会完全的散落,之后将每个调节螺杆7插在所对应的圆形通孔内,进行固定,每个调节螺杆7均是要穿过每对线缆半夹2限制端的半圆形通槽的,使得调节螺杆7正好将每对半圆形通槽进行锁紧固定,使得每对线缆半夹2不会移动,使得固定良好的,根据承载盘1的厚度调整调节固定件3,使其最符合固定,其中位于承载盘1中心处的圆形通孔,便于穿过其余的线缆的,使得圆周上的线缆围绕着中心处的线缆,固定良好,具有一定的距离,不相互影响的,其中位于圆形通孔内的固定圆环4便于夹取中心处的线缆的,由于固定圆环4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会使得中心处的线缆与圆形通孔内壁之间具有缝隙,这个缝隙可以根据中心处的线缆的直径大小,可以塞入外部的具有不同厚度的限制圈,便于将中心处的线缆与承载盘1之间固定良好,使得此装置不会在线缆上随意滑动,这个缝隙也便于人工进行安装时手指伸入,手握此装置比较方便的,其中位于固定圆环4上的活动限制架5也便于套装在中心处的线缆上,也便于在携带此装置时进行手提或者悬挂的,由于活动限制架5可以在固定圆环4上转动,便于手提和悬挂比较随意,比较灵活的。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若干对橡胶层6,若干对所述橡胶层6分别位于若干对所述线缆半夹2内侧表面、用以增大接触摩擦,位于每个线缆半夹2内侧表面上的橡胶层6便于在夹取线缆时,与线缆表面接触,增大接触摩擦,使其辅助固定的。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每个所述调节固定件3位于双头的调节螺栓,由于是双头的,便于双边进行调整,比较灵活,安装也比较方便的。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每个所述线缆半夹2的夹取端为若干个半圆形半夹依次连接组成,根据图1所展示的情况,以三个半圆形半夹为例进行说明,便于在每个方向上,同时夹取至少三个线缆,便于在线缆比较多的地方进行固定使用。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每个所述线缆半夹2上均贯穿有若干个调节螺杆7,每个所述调节螺杆7内端面均套装有弧形挤压架8,如果夹取在每对线缆半夹2内的电缆的直径小于所围成的圆形直径,可以人工拧动位于每个线缆半夹2上所对应的调节螺杆7,使得每个调节螺杆7在所对应的线缆半夹2上进行水平转动,带动位于端面上的弧形挤压架8进行向内移动,紧贴线缆表面,由于线缆通过弧形挤压架8进行挤压固定,因此不会贴在橡胶层6内侧表面上,但是由于挤压固定,使得固定良好,也不需要增加摩擦固定的,其中由于每个调节螺杆7便于在线缆半夹2上拧动下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使用进行使用,不需要进行挤压固定时,可以将其进行拆卸,虽然在没有放置调节螺杆7处为镂空的,但是也不影响线缆与橡胶层6的接触,同样可以起到摩擦固定的效果,其中弧形挤压架8的仅是用来进行挤压的,因此挤压表面也为圆弧状,包括但不限于硬质塑料的弧形挤压架8。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若干个所述调节螺杆7的数量与若干个所述半圆形半夹的数量相匹配,是需要在每个半圆形半夹内都具有调节螺杆7也同样具有承载调节螺杆7的通孔,便于对每对半圆形半夹之间所承载的线缆均进行固定作用的。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活动限制架5上端边缘处加工有若干个用以卡住的条形通槽9,其中在多个此装置进行堆放使用时,由于活动限制架5是凸出承载盘1设置的,便于相互中心处套装,进行堆放,此时的堆放不仅仅是简单的搭接堆放,有相互插装的部分,便于多个此装置连接较好,携带比较方便,如果想要此装置在某个环境恶劣的高空位置进行固定,无法与线缆连接固定更加良好时,可以利用外部的固定夹与活动限制架5上的若干个条形通槽9相互卡装,由于每个条形通槽9的卡住端面为水平面,便于与外部的固定夹之间固定良好,便于整体固定良好的。

下面结合实际作业,可以在承载盘1以及每个线缆半夹2表面上喷涂防腐蚀层,这样可以增加此装置的使用寿命,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保证限制的可靠性;可以在每对线缆半夹2的外端面上均可以套装一个与其相匹配的套装,便于将每对线缆半夹2的外端面进行辅助固定,防止线缆漏出。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按照递进的方式进行撰写的,着重强调各个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其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见。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