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39814发布日期:2020-11-06 16:38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绝缘子领域,具体是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



背景技术:

目前的绝缘子均是固定安装于横担或者杆塔上的,且大部分的固定连接方式为铆钉连接,而绝缘子的应用大多位于高空,这就使工人师傅在维修检测时需要对安装的绝缘子的铆钉连接部位进行准确的检查,当发现坏损时,需要通过扳手手动卸除,而铆钉长时间暴露于外界,容易锈损,大大增加了卸除铆钉的难度,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方便并快速拆装的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包括绝缘子和杆塔,所述绝缘子通过拆装机构连接于杆塔上,且所述杆塔上还安装有横担,所述横担的两端也通过拆装机构安装有绝缘子,所述拆装机构包括连接柱、支座、限位盘和转动盘,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绝缘子上,另一端穿设于支座内,所述支座内还转动安装有限位盘和转动盘,且限位盘和转动盘同心安装于支座上,所述连接柱穿设于限位盘和转动盘中;所述转动盘上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的前端设置有用于拨动限位盘的第一顶头,所述支座内安装有用于止动限位盘的第二顶头;所述第一顶头弹性连接于把手上,所述第二顶头弹性连接于支座上;所述支座上还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柱远离绝缘子的一端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支座的数量有多个,分别安装于横担上和杆塔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盘的圆周面上还固定连接有限位头。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盘上开设有数个槽口,且数个槽口均等角度设置于限位盘的圆周面上。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盘过渡连接于连接柱的圆周面上,所述转动盘间隙连接于连接柱的圆周面上。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把手内滑动设置有中位杆,并通过第二弹簧与中位杆弹性连接,所述中位杆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第一顶头,所述第一顶头与支座滑动连接;所述支座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二顶头弹性连接,且所述第二顶头还与支座滑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还设置有清灰机构,所述清灰机构包括齿条、齿轮和稳定模块,所述齿条和齿轮啮合传动,所述齿条上方还设置有用于清除绝缘子表面积灰的清灰卡槽,所述齿轮内穿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还连接有清灰手柄;所述齿条的侧面还设置有稳定模块。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稳定模块包括气杆、固定套和活塞板,所述气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齿条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和固定套的内壁贴合滑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当限位盘夹持住连接柱的同时,转动固接于转动盘上的把手,使把手带动第一顶头拨动限位盘,进而使限位盘带着连接柱在螺纹孔内旋转,并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之间的连接关系,将连接柱旋紧于支座上;所述第一顶头通过第二弹簧弹性连接于把手上,所述第二顶头通过第一弹簧弹性连接于支座上,如此,均使第一顶头和第二顶头的拨动和止动限位盘运动成为可以往复的运动;还在转动盘的圆周面上设置了限位头,使在转动转动盘时可以通过限位头的限位作用保证每一次转动的角度都相同,并且所述限位头还限制了通过转动盘带动限位盘反向旋转,保证了连接柱和支座的连接的可靠性,需要拆卸时,只需首先卸下限位头,再反转转动盘,进而通过限位盘带动连接柱反向旋转,离开支座即可,如此,提高了装卸绝缘子的便捷性并减少了装卸所需的时间,并且,无需工人师傅随身携带扳手,这样也减少了发生高空坠物的概率,而操作元件均位于支座内,降低了元件暴露于外界被腐蚀的概率。

2.通过转动清灰手柄,带动齿轮旋转,进而通过齿轮和齿条之间的啮合传动关系,带动齿条左右移动,进而带动连接于齿条上的清灰卡槽和绝缘子发生相对移动,使清灰卡槽能和绝缘子的表面摩擦接触,进而达到清灰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中拆装机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中拆装机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中拆装机构三维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中把手和第一顶头的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中连接柱的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中清灰机构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中清灰机构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绝缘子、2-拆装机构、21-连接柱、22-支座、23-限位盘、24-把手、25-第一顶头、26-转动盘、27-限位头、28-第二顶头、29-中位杆、3-杆塔、4-横担、5-清灰机构、51-齿条、52-齿轮、53-转轴、54-清灰手柄、55-清灰卡槽、56-气杆、57-固定套、58-活塞板、6-第一弹簧、7-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8,一种快速拆装绝缘子,包括绝缘子1和杆塔3,所述绝缘子1通过拆装机构2连接于杆塔3上,且所述杆塔3上还安装有横担4,所述横担4的两端也通过拆装机构2安装有绝缘子1,所述拆装机构2包括连接柱21、支座22、限位盘23和转动盘26,所述连接柱2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绝缘子1上,另一端穿设于支座22内,所述支座22内还转动安装有限位盘23和转动盘26,且限位盘23和转动盘26同心安装于支座22上,所述连接柱21穿设于限位盘23和转动盘26中;所述转动盘26上固定连接有把手24,所述把手24的前端设置有用于拨动限位盘23的第一顶头25,所述支座22内安装有用于止动限位盘23的第二顶头28;所述第一顶头25弹性连接于把手24上,所述第二顶头28弹性连接于支座22上;所述支座22上还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柱21远离绝缘子1的一端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支座22的数量有多个,分别安装于横担4上和杆塔3上。

所述转动盘26的圆周面上还固定连接有限位头27。

所述限位盘23上开设有数个槽口,且数个槽口均等角度设置于限位盘23的圆周面上。

所述限位盘23过渡连接于连接柱21的圆周面上,所述转动盘26间隙连接于连接柱21的圆周面上。

所述把手24内滑动设置有中位杆29,并通过第二弹簧7与中位杆29弹性连接,所述中位杆29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第一顶头25,所述第一顶头25与支座22滑动连接;所述支座22通过第一弹簧6与第二顶头28弹性连接,且所述第二顶头28还与支座22滑动连接。

使用时,将已经连接于绝缘子1上的连接柱21插入支座22中,并同时使连接柱21插入限位盘23和转动盘26中,因为所述限位盘23和连接柱21为过渡连接,转动盘26和连接柱21为间隙连接,且所述连接柱21的一端还设置有与开设于支座22上的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因此当限位盘23夹持住连接柱21的同时,转动固接于转动盘26上的把手24,使把手24带动第一顶头25拨动限位盘23,进而使限位盘23带着连接柱21在螺纹孔内旋转,并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之间的连接关系,将连接柱21旋紧于支座22上;

具体的,所述第一顶头25通过第二弹簧7弹性连接于把手24上,所述第二顶头28通过第一弹簧6弹性连接于支座22上,如此,均使第一顶头25和第二顶头28的拨动和止动限位盘23运动成为可以往复的运动;

更具体的,需要拨动限位盘23时,将第一顶头25卡进开设于限位盘23上的槽口内,转动把手24即可,此时第二顶头28还与限位盘23的圆周面滑动接触;需要止动时,所述第一弹簧6会挤压第二顶头28,使第二顶头28卡进开设于限位盘23上的槽口内,此时第一顶头25会压缩第二弹簧7,并使第一顶头25在限位盘23的圆周面上滑动;

更具体的,还在转动盘26的圆周面上设置了限位头27,使在转动转动盘26时可以通过限位头27的限位作用保证每一次转动的角度都相同,并且所述限位头27还限制了通过转动盘26带动限位盘23反向旋转,保证了连接柱21和支座22的连接的可靠性,需要拆卸时,只需首先卸下限位头27,再反转转动盘26,进而通过限位盘23带动连接柱21反向旋转,离开支座22即可,如此,提高了装卸绝缘子1的便捷性并减少了装卸所需的时间,并且,无需工人师傅随身携带扳手,这样也减少了发生高空坠物的概率,而操作元件均位于支座22内,降低了元件暴露于外界被腐蚀的概率。

实施例2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设计的清洁能力,特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改进之处,改进之处为:请参阅图1-8,还设置有清灰机构5,所述清灰机构5包括齿条51、齿轮52和稳定模块,所述齿条51和齿轮52啮合传动,所述齿条51上方还设置有用于清除绝缘子1表面积灰的清灰卡槽55,所述齿轮52内穿设有转轴53,所述转轴53上还连接有清灰手柄54;所述齿条51的侧面还设置有稳定模块。

所述稳定模块包括气杆56、固定套57和活塞板58,所述气杆56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齿条51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板58,所述活塞板58和固定套57的内壁贴合滑动。

陶瓷绝缘子有易沾污的特性,因此还设计了清灰机构5用于清理绝缘子1表面的灰尘;使用时,通过转动清灰手柄54,带动齿轮52旋转,进而通过齿轮52和齿条51之间的啮合传动关系,带动齿条51左右移动,进而带动连接于齿条51上的清灰卡槽55和绝缘子1发生相对移动,使清灰卡槽55能和绝缘子1的表面摩擦接触,进而达到清灰的目的;

作为优选的,还设置了稳定模块,所述稳定模块是用来提高在转动清灰手柄54带动齿条51来回移动时的稳定性,因为所述齿条51的移动会带动气杆56移动,进而使活塞板58在固定套57内壁做贴合滑动;清灰时,将固定套57连接于杆塔3或者横担4上,通过稳定固定套57来保证齿条51的运动平稳性。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