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7637发布日期:2020-09-23 01:2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充电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移动终端充电、灯具器材充电等。在拍摄行业中,灯具器材作为补光,改变拍摄效果、造型等作用,对拍摄作品设计制作越来越重要。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灯具器材供电一般为交流供电。在需要移动和户外拍摄时,交流供电很难实现。现有的一些便捷的充电箱之类的充电设备都是密闭的环境,无法进行良好的散热,存在潜在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可在充电的同时实现良好的散热,提高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和侧壁形成容腔;

充电模组,充电模组包括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设置于容腔内且靠近底壁的一侧,用于给待充电设备充电;

其中,底壁背离充电模组的一侧设有凹槽,底壁对应凹槽位置处开设有连通凹槽和容腔的通孔。

在一实施例中,底壁对应凹槽位置处向容腔内凸出,通孔为多个阵列排布且高于未对应凹槽位置处的底壁以靠近无线充电模块。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底壁和/或侧壁设有散热通孔,第一壳体上对应散热通孔设有凸起部,凸起部与散热通孔对齐并形成连通容腔和散热通孔的气隙,充电模组由凸起部支撑设于容腔内。

在一实施例中,凸起部包括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连接,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对齐散热通孔。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壁一端连接侧壁,第一支撑壁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壁的一端,第二支撑壁的另一端连接底壁,第一支撑壁与底壁间隔设置且对齐散热通孔、第二支撑壁与侧壁间隔设置且对齐散热通孔。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还包括电源插头,第一壳体上开设有电源输入口,电源插头穿设电源输入口固定于第一壳体上,电源插头一端电性连接有线充电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电源插头另一端用于接入外部电源。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模组还包括固定板,无线充电模块和有线充电模块设置在固定板朝向底壁的一侧,固定板的背离底壁的一侧对应设有无线充电区域和有线充电区域,无线充电区域的数量与无线充电模块的数量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电路板、无线充电线圈、隔磁片、散热器,以及磁性件,隔磁片嵌设在固定板上且一端与无线充电线圈连接,隔磁片的另一端与散热器连接,无线充电电路板与固定板连接,散热器穿设无线充电电路板,磁性件与固定板连接且与无线充电电路板、散热器、隔磁片、无线充电线圈间隔设置;有线充电模块包括有线充电电路板和设置于有线充电电路板上的有线充电接口,有线充电电路板与固定板连接,有线充电接口一端与有线充电电路板连接,有线充电接口另一端穿设固定板露出。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电路板上还包括共模滤波电路和第一降压电路,共模滤波电路与第一降压电路电性连接,第一降压电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性连接;有线充电电路板上还包括第二降压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第二降压电路与过流保护电路电性连接,过流保护电路与有线充电接口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缓冲保护部,缓冲保护部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的连接于第二壳体上,缓冲保护部靠近固定板的一侧设有凹陷卡位,凹陷卡位的位置与无线充电区域的位置对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和侧壁形成容腔;充电模组,充电模组包括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该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设置于容腔内,用于给待充电设备充电;其中,底壁背离充电模组的一侧设有凹槽,底壁对应该凹槽位置处开设有连通凹槽和容腔的通孔。通过底壁对应凹槽位置处开设的连通凹槽和容腔的通孔,将容腔内充电生成的热量,散发出去,达到散热的效果,另外,将凹槽设于第一壳体的底壁远离充电模组的一侧,以让第一壳体的底壁与放置该充电装置的台面之间有间隔从而利于散热,加快散热。本实用新型在实现充电的同时实现良好的散热,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箱体结构示意图。

图3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组成部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上的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凹槽与底壁的结构简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壁对应凹槽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结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凸起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凸起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组的结构仰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部分功能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箱体结构示意图,图3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组成部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上的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凹槽与底壁的结构简易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壁对应凹槽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结构俯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凸起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凸起部的截面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组的结构仰视图。

请参看图1至图11,一种充电装置10包括箱体100,箱体100包括设有容腔的第一壳体110、与第一壳体110连接的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和侧壁形成容腔。其中,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一边可通过连接轴连接,相对边可通过卡扣、锁扣等方式连接。可通过相对边的卡扣、锁扣打开箱体100或者锁合箱体100。

其中,箱体100的形状可设置为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圆形、梯形等形状,其中,当箱体100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梯形等形状时,所对应的每个角可设置为圆角也可以设置为尖角,例如,当箱体100的形状为长方形时,所对应每个角可设置为直角(尖角);也可设置为圆角,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一较优的方案,箱体100的形状设置为圆角长方形,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示。箱体100的形状设置为圆角长方形,美观实用,且便于生产。

充电装置10还包括:箱体100上设置的电源输入口111、电源插头112、凹槽113、散热通孔114、与散热通孔114对应设置的凸起部115,设置于箱体100内部的充电模组130,充电模组130设有至少一个充电模块,该充电模块用于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待充电设备可以是灯具,当然也可以是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其它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其中,充电模块可以是无线充电模块(图中未示出)和/或有线充电模块(图中未示出)。具体地,充电模组130包括固定板200、有线充电模块(图中未示出)和无线充电模块(图中未示出),其中,有线充电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固定板200朝向第一壳体110的底壁的一侧,固定板200的背离第一壳体110底壁的一侧对应设有无线充电区域和有线充电区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电源输入口111和电源插头112对应设置,电源插头112可通过电源输入口111固定在箱体100的壳体上。优选的,如图1至图3所示,电源输入口111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第一壳体110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和侧壁形成容腔),例如,电源输入口111设置在第一壳体110的一个侧壁上,即第一壳体110的一个侧壁上开设有电源输入口111。对应的,电源插头112穿设电源输入口111固定于第一壳体110上。

电源插头112的一端可接入外部电源,电源插头112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箱体100内部的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优选的,电源插头112可为直流或者交流电源插头。通过将交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电源或者直接将直流电源输入至充电装置10进行充电。例如,可将市电与交流电源插头连接并通过内置的交直流转换模块转换成直流电源为充电装置10直流供电,或将直流电池与直流电源插头连接,以用于为充电装置10直流供电。可以理解地,可使用交流电源或者直流电源为箱体100内的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供电;只要满足输入至箱体100内的电源为直流电源即可,上述方式可以使得充电装置在多种场景(例如室内或者移动户外等)中进行充电。

请结合参看图3、图5和图8,凹槽113设置于箱体100上,如设置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上。具体地,凹槽113设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背离充电模组130的一侧,底壁对应凹槽113位置处开设有连接凹槽113和容腔的通孔1131。通孔1131的数量可以是多个,通孔1131的形状可以是圆形、多边形(例如五边形、六边形等)或者扇形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底壁对应凹槽113位置处设置的通孔1131形成散热通道,通过通孔1131将容腔内充电生成的热量散发出去,达到了散热的效果。另外,将凹槽113设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远离充电模组130的一侧,以让第一壳体110的底壁与放置该充电装置的台面之间有间隔从而利于散热,加快散热。其中,连接凹槽113和容腔的通孔1131可以包括多个阵列排布且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通孔。

凹槽113与无线充电模块可以对应设置,也可以非对应设置。凹槽113与无线充电模块非对应设置,包括凹槽113的数量与无线充电模块的数量不相同,和/或凹槽113的位置与无线充电模块的位置不对应。凹槽113与无线充电模块对应设置,包括凹槽113的数量与无线充电模块的数量相同,且凹槽113的位置与无线充电模块的位置对应。优选的,凹槽113与无线充电模块对应设置。以下以凹槽113与无线充电模块对应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凹槽113的数量与无线充电模块的数量对应,凹槽113可设置为多个,无线充电模块的数量与多个凹槽113的数量相同,即一个凹槽113对应一个无线充电模块,为该无线充电模块进行散热,提高散热的效率。凹槽113的形状可设置为圆形,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比如方形等。

该凹槽113的位置可设置为与无线充电模块对应,如该凹槽113的位置与无线充电模块的散热器202对应,具体地,设置为靠近该无线充电模块的散热器202。当检测到充电模组130上的第二区域2001(也称为无线充电区域)有待充电设备存在时,对应的通过靠近散热器202的通孔1131形成的散热通道进行散热。通过设置在靠近散热器202的通孔1131,直接将箱体100内的热空气与箱体100外部的冷空气进行交换,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其中,请参看图6,图6为凹槽和底壁的截面结构简易示意图,图6中的黑色部分表示第一壳体110的底壁,白色部分对应的是凹槽113,斜纹部分是底壁对应凹槽位置处的结构,包括有多个通孔1131。

从图6中可知,凹槽113可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背离充电模组130的一侧。其中,底壁对应凹槽113位置处开设有连通凹槽113和容腔的通孔1131,通孔1131连接凹槽113和容腔,如此形成散热通道。其中,凹槽113与无线充电模块的散热器202对应。

从图6中的第一个图可知,底壁对应凹槽113位置处的通孔1131与未对应凹槽位置处的底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其中,未对应凹槽位置处的底壁可理解为没有设置凹槽113的位置处的底壁。

底壁对应凹槽113位置处的通孔1131也可低于为对应凹槽位置处的底壁(图中未示出)。

凹槽113和第一壳体110的底壁的结构还如图6中的第二个图至第四个图所示(图6中从左往右依次算),图6只是方便表示凹槽113相对底壁的位置,通孔1131并未体现出来。底壁对应凹槽113位置处向容腔内凸出,且通孔1131高于未对应凹槽位置处的底壁。可以理解地,底壁对应凹槽113位置处的结构向容腔内凸出,且高于没有对应凹槽113位置处的底壁。如此,底壁对应凹槽113位置处上开设的通孔1131可进一步靠近无线充电模块的散热器202,使得无线充电模块的散热器202产生的热量可快速的通过通孔1131散发出去,进一步地加快箱体100内散热的速度和效率,提高充电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当然也可在底壁远离容腔的一侧设置筋条等,只要能够使得底壁与放置台面之间具有间隙即可。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壁对应凹槽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底壁对应凹槽位置处的结构包括外围壁1132、内围壁1133以及第一加强筋1134。外围壁1132与未对应凹槽位置处的底壁连接,第一加强筋1134的一端与外围壁1132连接,第一加强筋1134的另一端与内围壁1133连接,第一加强筋1134为弧形且沿内围壁1133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形成风扇形的多个通孔1131,该通孔1131为多个阵列排布形成类似风扇形。该底壁对应凹槽位置处的结构还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中间围壁1135,该一个或者多个中间围壁1135位于内围壁1133和外围壁1132之间,且与第一加强筋1134相交以进行连接。在内围壁1133的内部,还可以再设置第二加强筋1136,该第二加强筋1136与内围壁1133连接。第二加强筋1136可设置为星形(*)、加号形(+)、乘号形(×),以及其他形状等。

如图8至图10所示,箱体100上的散热通孔114与箱体100内部的凸起部115对应设置。优选的,散热通孔114设于箱体100上至少一侧的第一壳体110上,凸起部115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内部,且与散热通孔114对应设置。具体地,凸起部115与散热通孔114对齐并形成连接容腔和散热通孔114的气隙116,箱体100内产生的热量通过气隙116,经过散热通孔114散发出去,达到散热的效果,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另一方面,凸起部115和散热通道114的设置,可有效阻挡水或者灰尘,使得水或者灰尘不容易进入第一壳体110内,达到一定程度的防水防尘的效果。另外,凸起部115还用于支撑充电模组130,具体地,支撑固定板200,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其中,凸起部115设有第一支撑壁1151、第二支撑壁1152,第一支撑壁1151与第二支撑壁1152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和第二支撑壁1152的连接处形成有倒角1153,倒角1153呈圆弧状,凸起部115呈一定的厚度设置。其中,倒角1153形成内侧面和外侧面,内侧面为较短圆弧的一侧,外侧面为较长圆弧的一侧。倒角1153中的外侧面远离散热通孔114,内侧面靠近散热通孔114。其中,凸起部115的第一支撑壁1151的长度和第二支撑壁1152的长度可设置为相同,也可设置为不同。例如,可以设置为第二支撑壁1152大于第一支撑壁1151,实现一定的防水功能。其中,凸起部115的第一支撑壁1151和第二支撑壁1152可以设置为相互垂直,即90度,也可以设置为其他角度。优选的,凸起部115第一支撑壁1151和第二支撑壁1152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散热通孔114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至少一个侧壁和底壁的连接部位。凸起部115的第一支撑壁115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壁1152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壁1152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固定连接。其中,固定连接可采用一体成形固定连接,也可使用固定连接件如螺钉等实现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间隔设置且对齐散热通孔114,第二支撑壁1152与第一壳体110的侧壁间隔设置且对齐散热通孔114。

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110的四个侧壁与底壁的连接部位都设置有多个散热通孔114,对应设置有多个凸起部115。其中,可以理解地,当凸起部115的第一支撑壁1151与第二支撑壁1152垂直设置时,利用与第一壳体110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壁1151来支撑充电模组130(固定板200)。利用第一壳体110的四个侧壁与底壁连接部位设置的多个散热通孔114和对应设置的多个凸起部115,利于形成气流对流,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一壳体110的每个侧壁与底壁的连接部位的多个散热通孔114可等间隔设置,也可非等间隔设置。

在一些情况下,散热通孔114可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侧壁上。对应地,凸起部115的第一支撑壁115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壁1152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壁1152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间隔设置且对齐散热通孔114,第二支撑壁1152与第一壳体110的侧壁间隔设置且对齐散热通孔114,优选的,第一支撑壁1151和第二支撑壁1152相互垂直。或者凸起部115的第一支撑壁115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壁1152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壁1152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相同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间隔设置且对齐散热通孔114,可以理解地,在该种情况下,凸起部115也设置于侧壁上,第一支撑壁1151和第二支撑壁1152的夹角小于90度,第一支撑壁1151、第二支撑壁1152和散热通孔114可呈三角形设置。其中,利用第一支撑壁1151固定充电模组130(固定板200)。

在一些情况下,散热通孔114也可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上。对应地,凸起部115的第一支撑壁115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壁1152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壁1152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间隔设置且对齐散热通孔114,第二支撑壁1152与第一壳体110的侧壁间隔设置且对齐散热通孔114,优选的,第一支撑壁1151和第二支撑壁1152相互垂直。或者凸起部115的第一支撑壁115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壁1152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壁1152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壁1151和第二支撑壁1152的连接处形成的倒角1153用于支撑固定充电模组130(固定板200),可以理解地,在该种情况下,凸起部115也设置于底壁上,第一支撑壁1151、第二支撑壁1152和散热通孔114可呈三角形设置。

上述散热通孔114可设置为条形状,如条形散热通孔。

其中,充电模组130的固定板200、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容腔中。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可成阵列排布,以增加美感,并充分利用容腔的空间。如图4和图11所示,充电模组130的组成部件包括:固定板200、无线充电线圈201、隔磁片(图中未示出)、散热器202、有线充电电路板203、无线充电电路板204、线卡205、磁性件206。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固定板200朝向第一壳体110底壁的一侧设有独立分隔的第一区域(图中未示出),每个第一区域用于容纳一个无线充电模块;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也设置于固定板200的该侧。固定板200上的另一侧,即背离第一壳体110底壁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二区域2001(也称为无线充电区域),第二区域2001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其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数量根据无线充电模块的数量来确定。例如,如图4和图11所示,无线充电模块的数量为四个,则独立分隔的第一区域有四个,与第一区域对应设置的第二区域2001也有四个。一个无线充电模块可用来为一个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一个第二区域2001可用来放置一个待充电设备。四个无线充电模块,可同时为四个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固定板200上还设置有充电通口2002,该充电通口2002用于容纳并固定有线充电接口2031(下文中将会介绍)。一个有线充电接口2031可用于为一个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充电通口2002的数量与有线充电接口2031的数量相同,例如,图4中所示的充电通口2002的数量为两个,则可同时为两个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

固定板200上还设置有固定连接孔2003,通过固定连接孔2003将充电模组130固定在第一壳体110上,实现固定板200、容纳于第一区域的无线充电模块、有线充电模块的固定。其中,固定连接孔2003与固定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匹配,固定连接件可以是螺钉、螺栓等。

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电路板204、散热器202、无线充电线圈201、隔磁片,以及磁性件206。无线充电电路板204与固定板200连接,例如通过固定连接件如螺钉等进行固定连接。无线充电电路板204上设置有与散热器202对应匹配的固定口2041,通过该固定口2041固定散热器202。散热器202通过固定口2041穿设无线充电电路板204且对应第一壳体110的底壁凹槽113的开口。其中,散热器202电性连接于无线充电电路板204,且与无线充电线圈201对应设置,例如散热器202可位于无线充电线圈201的正下方。在无线充电线圈201工作时,散热器202用于为无线充电线圈201散热,以避免无线充电线圈201在充电时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下。如将散热器202设置于无线充电线圈201的正下方,以更好的热散。

隔磁片嵌设在固定板200上且一端与无线充电线圈201连接,隔磁片的另一端与散热器202连接。充电充电线圈201和隔磁片呈一体设置,散热器202可用散热胶贴在隔磁片上。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线圈201不能直接和散热器202接触,因此一定需要该隔磁片,另外,隔磁片可降低多个无线充电模块产生电磁干扰。

其中,每个无线充电模块都对应有一个无线充电电路板204、一个散热器202、一个无线充电线圈201、隔磁片和两个磁性件206。因此,若有四个无线充电模块,则对应存在四个无线充电电路板204、四个散热器202、四个无线充电线圈201、四个隔磁片和八个磁性件206。

通过电源插头112接入的直流电经过无线充电电路板204,并导通至无线充电线圈201,驱动无线充电线圈201产生所需电磁场,以感应电位并提供电量为待充电设备充电。

线卡205,用于固定连接线。可以理解地,从电源插头112接入的直流电,经过多根连接线分别导通于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较多的连接线看起来杂乱无章,影响美观,而且不易整理,使用线卡205可将电源插头112连接于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或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的连接线进行固定,能够规范箱体100内部的走线,避免走线混乱可能带来的隐患。

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线卡205的数量。例如,若无线充电模块有四个,那么可设置四个线卡205,以用于固定连接于四个无线充电模块的连接线;也可设置两个线卡205,以通过两个线卡205来固定连接于四个无线充电模块的连接线;也可以为距离电源插头112较远的无线充电模块设置线卡,较近的无线充电模块不设置线卡;还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线卡来固定无线充电模块。有线充电模块线卡205的数量可参看无线充电模块的设置规则来进行设置,例如,若有线充电模块距离电源插头112较近,可不使用线卡;其他的方式不再赘述。

磁性件206,设置于固定板200的第一区域,与固定板200上的第二区域2001对应设置,以用于固定待充电设备。磁性件206与固定板200连接,如可通过固定连接件如螺钉等将磁性件206固定在固定板200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磁性件206可以由磁性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永磁体等。磁性件206可设置为类似ω的数字波形的形状,例如,可通过固定连接件将磁性件206的两端固定,以将该磁性件206固定于固定板200上;利用磁性件206产生的磁力来吸住放置于第二区域2001中的待充电设备。一个无线充电模块可对应设置两个磁性件206,以达到稳定的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目的,便于在移动的场景中使用无线充电模块来进行无线充电。其中,磁性件206的位置可根据常用待充电设备中的可产生电磁的位置来确定,即将磁性件206的位置与产生电磁的位置对应匹配设置,以便于充分利用磁性件的特性来固定待充电设备;且磁性件206与无线充电电路板204、散热器202、隔磁片、无线充电线圈201间隔设置。其中,磁性件206间隔设置可以有效降低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如将磁性件206设置在散热器202的相对侧,以便于更好的吸附。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部分功能模块示意图。

其中,无线充电电路板204中还包括共模滤波电路2042、第一降压电路2043。共模滤波电路2042和第一降压电路2043电性连接,第一降压电路2043与无线充电线圈201电性连接。可以理解地,一个无线充电模块对应有一组共模滤波电路2042和第一降压电路2043,四个无线充电模块对应有四组共模滤波电路2042和第一降压电路2043。

共模滤波电路2042一方面用于滤除信号线上共模电磁干扰,另一方面要抑制本身不向外发出电磁干扰。可以理解地,共模滤波电路2042防止多个无线充电线圈201相互之间发生电磁干扰。

第一降压电路2043用于将通过电源插头112接入的直流电进行降压,以用于驱动无线充电线圈201正常工作。第一降压电路2043可使用buck降压电路。其中,若使用直流电池为充电装置10进行供电,直流电池的电压是变化的电压,不易直接用于驱动无线充电线圈201工作,因此通过第一降压电路2043将直流电池提供的电压降低,另一方面,将变化的电压转变为固定电压,利用固定电压驱动无线充电线圈201正常工作。

具体地,通过电源插头112接入的直流电经过无线充电电路板204和有线充电电路板203。其中,经过无线充电电路板204时,首先经过共模滤波电路2042滤除电磁干扰,再经过第一降压电路2043将直流电进行降压,最后将降压后的直流电导通至无线充电线圈201,使无线充电线圈201充电而产生电磁场,以为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有线充电模块包括有线充电电路板203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接口2031,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接口2031设置于有线充电电路板203上。有线充电电路板203和固定板200连接,有线充电接口2031一端与无线充电电路板203连接,另一端穿设固定板200露出,以便于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其中,有线充电接口2031与固定板200上设置的充电通口2002对应设置,有线充电接口2031的数量与充电通口2002的数量相同。该有线充电接口2031可为usb充电接口,用于连接usb充电线,为usb充电线连接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一个有线充电接口2031可为一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如图4所示,有线充电接口2031为两个,即同时可为两个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

如图12所示,其中,有线充电电路板203中还包括第二降压电路2032和过流保护电路2033,第二降压电路2032和过流保护电路2033电性连接,过流保护电路2033与有线充电接口2031电性连接。

第二降压电路2032用于将通过电源插头112接入的直流电进行降压,以使得通过有线充电接口2031正常为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第二降压电路2032可使用buck降压电路。可以理解地,若使用直流电池为充电装置10进行供电,直流电池的电压是变化的电压,不易直接通过有线充电接口2031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因此通过第二降压电路2032将直流电池提供的电压降低,另一方面,将直流电池提供的变化的电压转变为固定电压,利用固定电压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以防止损坏待充电设备。

过流保护电路2033用于检测经过的电流大小,当电流大小超过了预设的电流大小时,切断经过的电流,以停止为待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过流保护电路2033在有线充电的过程中,防止电流过高时对待充电设备充电造成的不良影响。

具体地,通过电源插头112接入的直流电经过有线充电电路板203和无线充电电路板204。其中,当经过有线充电电路板203时,首先经过第二降压电路2032将直流电进行降压,再经过过流保护电路2033对经过的电流进行防护,最后将降压后的直流电导通至多个有线充电接口2031,以为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如图4所示的充电装置10,包括四个无线充电模块,和一个有线充电模块,该一个有线充电模块上设置有两个有线充电接口2031,因此,该充电装置10可同时为六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其中,四个利用无线充电,两个利用usb数据线充电。同时对多个设备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的效率。

进一步地,在第一壳体110的一个侧壁上,还设置有提手117。优选地,提手117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通过卡扣、锁扣等连接的该侧壁上。设置提手117以方便携带。

进一步地,在每个第二区域2001上或者第二区域2001附近,对应设置有指示灯,该指示灯用于指示是否在充电、以及充电是否完成。例如,当该指示灯不亮时,可用于指示未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当指示灯的颜色为红色时,用于指示待测试设备正在充电;当指示灯的颜色为绿色时,用于指示带测试设备已经完成充电。

进一步地,箱体100内还设有缓冲保护部121,缓冲保护部121采用软质材料或者弹性材料做成,例如,海绵。缓冲保护部121可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120上,也可以可拆卸的连接于第二壳体120上。缓冲保护部121上靠近固定板200的一侧设有凹陷卡位1211,凹陷卡位1211的位置与第二区域2001的位置对应,且数量相同。凹陷卡位1211用于在箱体100合上时,固定并保护第二区域2001上放置的待充电设备,以防止待充电设备在箱体100内发生移动碰撞等造成待充电设备的损坏。

以上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通过箱体上设置的电源输入口、对应设置的电源插头,为无线充电模块和有线充电模块供电,以通过无线充电模块进行无线充电,和通过有线充电模块进行有线充电,可同时对多个设备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的效率;同时箱体内部的充电板固定无线充电模块和有线充电模块,防止移动的过程中,出现线路移动以及其他异常情况,提高了便利性和安全性;箱体内部的缓冲保护部上设置的凹陷卡位,用于固定并保护无线充电区域上放置的待充电设备,防止待充电设备在箱体内发生移动碰撞等造成待充电设备的损坏;而且,箱体的第一壳体的底壁上设置的凹槽,凹槽上设置的开口形成散热通道,与外界的空气进行自然散热,达到散热的效果,第一壳体上设置的散热通孔和凸起部,同样达到了散热的效果,且具有一定的防水防尘功能;另外,凸起部还用于支撑充电模组,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