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转换装置和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1510发布日期:2022-10-04 23:24阅读:41来源:国知局
电力转换装置和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转换装置和马达单元。


背景技术:

2.在电力转换装置中,为了进行电气元件彼此之间的电连接等,通常会在壳体内布置线束。
3.另一方面,为了固定线束,避免线束因振动等而与周围部件产生摩擦等,通常会在电力转换装置的壳体内的规定位置利用树脂等形成用于保持线束的线束夹。
4.然而,在电力转换装置的壳体内设置线束夹时,需要在壳体内确保设置线束夹的空间,容易导致电力转换装置的总体积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和马达单元,有助于在保持线束位置的同时,实现整体的小型化。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包括:壳体;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收纳于所述壳体;以及线束,该线束在所述壳体内穿绕,其中,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气部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线束穿过的通路,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电气部件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线束的在该线束的径向上相对的部位接触而形成夹持所述线束的夹持部。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与电气部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供线束穿过的通路,壳体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及电气部件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线束的在该线束的径向上相对的部位接触而形成夹持线束的夹持部,因此,与在壳体内设置线束夹来固定线束的情况相比,能节省线束夹的设置空间,有助于在保持线束位置的同时,实现电力转换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8.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所述夹持部在第一方向上夹持所述线束,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与所述线束接触而对所述线束进行限位。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夹持部在第一方向上夹持线束,在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限位部,限位部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与线束接触而对线束进行限位,因此,能更稳定保持线束的位置,避免线束因振动等而与周围部件产生摩擦等。
10.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所述限位部是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突起部。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限位部是形成于壳体的内表面的突起部,因此,能方便地形成限位部,抑制制造成本。
12.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底壁以及从所述底壁的周缘立起的周壁,所述电气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底壁相对的底面,所述夹
持部由所述底壁和所述底面构成,所述限位部形成于所述底壁。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壳体具有底壁以及从底壁的周缘立起的周壁,电气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与底壁相对的底面,夹持部由底壁和底面构成,限位部形成于底壁,因此,能借助重力由壳体的底壁和电气部件的底面方便且可靠地夹持线束。
14.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所述线束具有在该线束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且彼此交叉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段接触而对所述第一段进行限位,所述第二限位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段接触而对所述第二段进行限位。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线束具有在该线束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且彼此交叉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与第一段接触而对第一段进行限位,第二限位部从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与第二段接触而对第二段进行限位,因此,通过利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对线束的彼此交叉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进行限位,能更稳定保持线束的位置,避免线束在其延伸方向上移动,从而更可靠地避免线束因振动等而与周围部件产生摩擦等。
16.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所述限位部还包括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三限位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与所述第一段接触而对所述第一段进行限位,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三限位部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两侧与所述第二段接触而对所述第二段进行限位。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限位部还包括第三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从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与第一段接触而对第一段进行限位,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从第三方向上的两侧与第二段接触而对第二段进行限位,因此,与仅从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对第一段进行限位且仅从第三方向上的一侧对第二段进行限位的情况相比,能更稳定保持线束的位置,从而更可靠地避免线束因振动等而与周围部件产生摩擦等。
18.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所述夹持部对所述第一段和/或所述第二段进行夹持。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夹持部对第一段和/或第二段进行夹持,因此,能更稳定地保持线束的第一段和/或第二段的位置,从而更可靠地避免线束因振动等而与周围部件产生摩擦等。
20.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底壁;凸部,该凸部从所述底壁立起;以及周壁,该周壁从所述底壁的周缘立起,且包围所述凸部,所述电气部件具有:底面,该底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底壁相对,且与所述底壁一起构成夹持所述第一段的所述夹持部;以及第一侧面,该第一侧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与所述凸部相对而与所述凸部之间形成供所述第二段穿过的间隙,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形成于所述底壁。
21.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所述电气部件是电容器模块,所述线束的一端与解析器连接,所述线束的另一端与电路基板连接。
22.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单元,其马达;以及上述的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将由电源提供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并提供给所述马
达。
23.(实用新型效果)
24.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壳体的内表面与电气部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供线束穿过的通路,壳体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及电气部件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线束的在该线束的径向上相对的部位接触而形成夹持线束的夹持部,因此,与在壳体内设置线束夹来固定线束的情况相比,能节省线束夹的设置空间,有助于在保持线束位置的同时,实现电力转换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25.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用于驱动马达的情形的电路图。
26.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俯视图。
27.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局部侧剖视图。
28.(符号说明)
29.10
ꢀꢀꢀꢀꢀꢀꢀꢀꢀꢀꢀꢀꢀꢀꢀꢀꢀꢀ
电力转换装置
30.11
ꢀꢀꢀꢀꢀꢀꢀꢀꢀꢀꢀꢀꢀꢀꢀꢀꢀꢀ
电气部件
31.111
ꢀꢀꢀꢀꢀꢀꢀꢀꢀꢀꢀꢀꢀꢀꢀꢀꢀ
功率模块
32.112
ꢀꢀꢀꢀꢀꢀꢀꢀꢀꢀꢀꢀꢀꢀꢀꢀꢀ
电容器模块
33.112b
ꢀꢀꢀꢀꢀꢀꢀꢀꢀꢀꢀꢀꢀꢀꢀꢀ
底面
34.112s
ꢀꢀꢀꢀꢀꢀꢀꢀꢀꢀꢀꢀꢀꢀꢀꢀ
第一侧面
35.1121
ꢀꢀꢀꢀꢀꢀꢀꢀꢀꢀꢀꢀꢀꢀꢀꢀ
电容器
36.18
ꢀꢀꢀꢀꢀꢀꢀꢀꢀꢀꢀꢀꢀꢀꢀꢀꢀꢀ
线束
37.181
ꢀꢀꢀꢀꢀꢀꢀꢀꢀꢀꢀꢀꢀꢀꢀꢀꢀ
第一段
38.182
ꢀꢀꢀꢀꢀꢀꢀꢀꢀꢀꢀꢀꢀꢀꢀꢀꢀ
第二段
39.183
ꢀꢀꢀꢀꢀꢀꢀꢀꢀꢀꢀꢀꢀꢀꢀꢀꢀ
第三段
40.184
ꢀꢀꢀꢀꢀꢀꢀꢀꢀꢀꢀꢀꢀꢀꢀꢀꢀ
第四段
41.19
ꢀꢀꢀꢀꢀꢀꢀꢀꢀꢀꢀꢀꢀꢀꢀꢀꢀꢀ
壳体
42.191
ꢀꢀꢀꢀꢀꢀꢀꢀꢀꢀꢀꢀꢀꢀꢀꢀꢀ
底壁
43.192
ꢀꢀꢀꢀꢀꢀꢀꢀꢀꢀꢀꢀꢀꢀꢀꢀꢀ
凸部
44.193
ꢀꢀꢀꢀꢀꢀꢀꢀꢀꢀꢀꢀꢀꢀꢀꢀꢀ
周壁
45.lm
ꢀꢀꢀꢀꢀꢀꢀꢀꢀꢀꢀꢀꢀꢀꢀꢀꢀꢀ
限位部
46.lm1
ꢀꢀꢀꢀꢀꢀꢀꢀꢀꢀꢀꢀꢀꢀꢀꢀꢀ
第一限位部
47.lm2
ꢀꢀꢀꢀꢀꢀꢀꢀꢀꢀꢀꢀꢀꢀꢀꢀꢀ
第二限位部
48.lm3
ꢀꢀꢀꢀꢀꢀꢀꢀꢀꢀꢀꢀꢀꢀꢀꢀꢀ
第三限位部
49.c1
ꢀꢀꢀꢀꢀꢀꢀꢀꢀꢀꢀꢀꢀꢀꢀꢀꢀꢀ
连接器
50.c2
ꢀꢀꢀꢀꢀꢀꢀꢀꢀꢀꢀꢀꢀꢀꢀꢀꢀꢀ
电连接
51.cl
ꢀꢀꢀꢀꢀꢀꢀꢀꢀꢀꢀꢀꢀꢀꢀꢀꢀꢀ
夹持部
52.bt
ꢀꢀꢀꢀꢀꢀꢀꢀꢀꢀꢀꢀꢀꢀꢀꢀꢀꢀ
电源
53.mt
ꢀꢀꢀꢀꢀꢀꢀꢀꢀꢀꢀꢀꢀꢀꢀꢀꢀꢀ
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用于驱动马达的情形的电路图,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局部侧剖视图。
55.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 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
56.(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结构)
57.如图1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0具有功率模块111,该功率模块111具有多个切换元件(例如由igbt元件构成),并将由电源bt提供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并提供给作为用电对象的马达mt。并且,如图1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0还具有电容器1121,该电容器1121使从电源bt朝向功率模块111提供的电压平滑化。
58.此外,马达mt例如为三相马达,具有uvw三相。
59.(电力转换装置的机械结构)
60.如图2和图3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0包括:壳体19;电气部件11,该电气部件11收纳于壳体19;以及线束18,该线束18在壳体19内穿绕;并且,在壳体19的内表面与电气部件1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供线束18穿过的通路,壳体19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及电气部件11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线束18的在该线束18的径向上相对的部位接触而形成夹持线束的夹持部cl。
61.此处,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9具有:底壁191;凸部192,该凸部192从底壁191沿z方向(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方向)立起(在图示的例子中朝z1方向侧立起);以及周壁193,该周壁193从底壁191 的周缘沿z方向立起(在图示的例子中朝z1方向侧立起),且包围凸部192。
62.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电气部件11包括彼此经由母线(未图示) 电连接的功率模块111和电容器模块112,其中,功率模块111整体呈长方体形状,且设置于凸部192,电容器模块112构成电容器1121,整体也呈长方体形状,且设置于底壁191处。
63.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线束18具有在该线束18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且彼此交叉的第一段181和第二段182,其中,第一段181大致沿x方向延伸,第二段182从第一段181的x1方向侧的端部大致朝向y1方向侧延伸,且朝z1方向侧延伸。并且,线束18还具有第三段183和第四段184,其中,第三段183从第一段181的x2方向侧的端部大致朝向y1方向侧延伸,且将第一段181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例如经由连接器c1连接,第四段184从第二段182的y1方向侧的端部大致朝x1方向侧延伸,且将第二段182与未图示的解析器(用于对马达的旋转进行解析)例如经由连接器 c2连接。
64.此外,如图3所示,夹持部cl在z方向上夹持线束18。具体而言,电容器模块112具有:底面112b,该底面112b在z方向上与底壁191相对,且与底壁191一起构成夹持线束18的第一段181的夹持部cl;以及第一侧面112s,该第一侧面112s在x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x2方向侧)上与凸部192相对而与凸部192之间形成供线束18的第二段182穿过的间隙。
65.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壳体19的内表面形成有限位部lm,限位部lm从与z方向
垂直的方向与线束18接触而对线束18进行限位。具体而言,限位部lm是形成于壳体19的底壁191的突起部,且包括第一限位部lm1和第二限位部lm2,第一限位部lm1从y方向(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方向)与线束18的第一段181接触而对第一段181进行限位,第二限位部lm2从x方向(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三方向)与线束18的第二段182接触而对第二段182进行限位。并且,限位部lm还包括第三限位部 lm3,第一限位部lm1和第三限位部lm3从y方向上的两侧与线束18的第一段181接触而对第一段181进行限位,第二限位部lm2和第三限位部lm3 从x方向上的两侧与线束18的第二段182接触而对第二段182进行限位。
66.(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67.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在壳体19的内表面与电气部件 1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供线束18穿过的通路,壳体19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及电气部件11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线束18的在该线束18的径向上相对的部位(外周面部分)接触而形成夹持线束18的夹持部cl,因此,与在壳体19内设置线束夹来固定线束18的情况相比,能节省线束夹的设置空间,有助于在保持线束18位置的同时,实现电力转换装置10整体的小型化。
68.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69.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力转换装置10用于驱动马达mt,但并不局限于此,电力转换装置10也可用于驱动其它装置。
70.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电容器模块112的外表面和壳体19的内表面构成夹持部cl,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由电容器模块112以外的电气部件的外表面和壳体19的内表面构成夹持部cl。
7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夹持部cl对线束18的第一段181进行夹持,但并不局限于此,夹持部cl也可设置成对线束18的第二段182进行夹持,或者设置成同时对线束18的第一段181和第二段182进行夹持。
72.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位部lm形成于壳体19的底壁191,但并不局限于此,限位部lm的设置位置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
73.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位部lm包括第一限位部lm1、第二限位部lm2和第三限位部lm3,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仅保留第一限位部lm1、第二限位部lm2和第三限位部lm3中的一方,根据情况,也可不设置限位部lm。
74.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在其范围内,能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分自由组合,或是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分适当变形、省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