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转换装置和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1510发布日期:2022-10-04 23:2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包括:壳体;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收纳于所述壳体;以及线束,该线束在所述壳体内穿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气部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线束穿过的通路,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电气部件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线束的在该线束的径向上相对的部位接触而形成夹持所述线束的夹持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在第一方向上夹持所述线束,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与所述线束接触而对所述线束进行限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是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突起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底壁以及从所述底壁的周缘立起的周壁,所述电气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底壁相对的底面,所述夹持部由所述底壁和所述底面构成,所述限位部形成于所述底壁。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具有在该线束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且彼此交叉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段接触而对所述第一段进行限位,所述第二限位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段接触而对所述第二段进行限位。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还包括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三限位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与所述第一段接触而对所述第一段进行限位,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三限位部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两侧与所述第二段接触而对所述第二段进行限位。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对所述第一段和/或所述第二段进行夹持。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底壁;凸部,该凸部从所述底壁立起;以及周壁,该周壁从所述底壁的周缘立起,且包围所述凸部,所述电气部件具有:底面,该底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底壁相对,且与所述底壁一起构成夹持所述第一段的所述夹持部;以及
第一侧面,该第一侧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与所述凸部相对而与所述凸部之间形成供所述第二段穿过的间隙,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形成于所述底壁。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部件是电容器模块,所述线束的一端与解析器连接,所述线束的另一端与电路基板连接。10.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马达;以及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将由电源提供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并提供给所述马达。

技术总结
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和马达单元,有助于在保持线束位置的同时,实现整体的小型化。本实用新型的电力转换装置包括:壳体;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收纳于所述壳体;以及线缆,该线缆在所述壳体内穿绕,其中,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电气部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线束穿过的通路,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电气部件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线束的在该线束的径向上相对的部位接触而形成夹持所述线束的夹持部。持所述线束的夹持部。持所述线束的夹持部。


技术研发人员:土屋润一郎 远藤雅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2.03.31
技术公布日:2022/10/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