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12460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源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式的电源供应装置,可以不需额外的电源线的电源供应装置。
电源转换器为一种电源供应装置,其在各种电器或电子设备中多有使用,例如音响、充电器、耳机、印表机、笔记型电脑等皆会配有一电源转换器(adapter),借以将家用的交流电源转换为一适当值(例如5伏特、12伏特等)的直流电源输出,供各式电器运作之用。


图1为现有的电源转换器,其包括电源供应本体11、导线12、直插头13(DC plug)及交流插头14(AC plug)。电源供应本体11是借以将自该交流插头接引的交流电源转换为一直电源,而由该直流插头13输出至所需的电器。
图2为另一种现有的电源转接器,常用在笔记型电脑上。电源供应本体22仍然是用来作交流电源与直电源之间的转换。直流电源则经由导线23及直插头24而输出至所需的电器。另一端的交流电源接头21则可插拔于该电源供应本体的接头25上。这样的作法不但可以提供更长距离的电源传输,而且在不使用时,则可将交流电源接头21拔下,以利携带的方便,这在笔记型电脑尤为重要。
但是现有的电源转接器仍有以下的缺点有待改善1.供输出直电源的导线与电源供应本体连在一起,造成携带上的不便;2.导线与本体连接在一起,在收线时更造成不必要的困扰;3.每有不同的系统,这类电源供应装置就必须量身定做成一个能配合该系统的样式,造成电源供应本体使用效率的降低,且在制造上更增加许多成本,而以资源的角度观之,则显有浪费之虞。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源供应装置,使其使用方便,免除收线的困扰及提高本体的使用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用以输入一第一电源,输出一第二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电源供应本体,用以转换该第一电源为该第二电源;一输出端,其是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并隐藏于该电源供应本体之内,且得以自该电源供应本体推出,以输出该第二电源。
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用以输入一第一电源,输出一第二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电源供应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子,并用以转换该第一电源而自该第一端子输出该第二电源;以及一收线装置,具有一用以与该第一端子接触并自该第一端子接收该第二电源的第二端子,及一收藏于该收线装置内且得以拉出供应该第二电源的第三端子。
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用以输入一第一电源,输出一用以供应一具有一系统端子的系统的第二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电源供应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子,并用以转换该第一电源而自该第一端子输出该第二电源;以及一转换接头,是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具有一用以与该第一端子接触并自该第一端子接收该第二电源的第二端子,及一得以输入至该系统并与该系统端子匹配的第三端子。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电源是为一交流电源、该第二电源是为一直流电源、该电源供应本体是为一电源转换器、而该输出端是为一插头(plug),其中该插头可为一直流插头(DC plug)。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电源供应装置更包括一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上的隐藏于该电源供应本体内的将该输出端推出于外的推动掣,以供给该二电源。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推动掣是设于该电源供应本体的一侧或上表面。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电源是为一直流电源、而该电源供应本体是为一电源转换器、而该输出端为一插头(plug),其中该插头可为一直流插头(DC plug)。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是为一交流电源、该第二电源是为一直流电源、该电源供应本体是为一电源转换器、而该输出端是为一插头(plug),其中该插头可为一直流插头(DC plug)。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电源供应装置更包括一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上的推动掣,借以自隐藏于该电源供应本体内的该输出端推出于外,以供给该第二电源。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推动掣是设于该电源供应本体的一侧或上表面。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电源是为一直流电源、该电源供应本体是为一电源转换器、该输出端是为一插头(plug)。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收线装置是包括一卷线及一出线孔,该卷线一端连接至该第二端子,另一端连接至该第三端子,并得以伸缩于该出线孔间。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收线装置是更包括一固定孔,借以于该卷线缩藏于该收线装置内时,固定该第三端子。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端子是为一插头,其中该插头是为一直插头。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复数个第二导片,而该第一端子具有复数个第一导片,借以与该第二端子的该复数个第二导片接触,来传导该第二电源。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电源是为一直流电源、该等第一导片是为一弹片、而该等第二导片亦为一弹片。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是为一交流电源、该第二电源是为一直电源、该电源供应本体是为一电源转换器、而该输出端是为一插头(plug),其中该插头是为一直插头(DC plug)。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端子是具有复数个第二导片、而该第一端子是具有复数个第一导片,借以与该第二端子的该复数个第二导片接触,来传导该第二电源,其中该第二电源是为一直电源、该等第一导片是为一弹片,而该等第二导片是为一弹片。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端子是为一连接器,而该连接器是为一D型连接器。
前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系统端子是为一连接器,而该连接器是为一D型连接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一、供输出直流电源的导线在本发明中已可省略,而形成无线式(wireless)的电源供应装置,如此一来则有利于携带上的方便;二、因应长距离的传输,导线设计为可伸缩式,所以在收线时将更为方便;三、因应不同的系统,电源供应本体仍可继续使用,而只需置换一转换接头,因此电源供应本体使用效率增加,且制造成本亦可降低,而以资源的角度观之,则显然符合环保概念。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现有的电源转接器一;图2是现有的电源转接器二;图3是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三;图4是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四;图5是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五;图6是本发明的电源转接器六;图7是图5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的电源转接器与一系统搭配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设于上表面的推动掣。
主要元件表示如下11电源供应本体12导线13直流插头14交流插头22电源供应本体23导线24直插头 25交流接头31电源供应本体32弹片33推动掣 34滑道35直流插头41收线装置42直流插头43卷线44固定孔 45出线孔
61转换接头62D型连接器71弹片81D型连接器82系统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3所示,本发明电源供应装置是用以输入一交流电源(例如一般室电),输出一直流电源(因应不同电器而异)。图中,电源供应本体31用以转换该交流电源为该直流电源,而输出端则为一直插头35,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31,平常不使用时则隐藏于该电源供应本体31之内,而欲使用时则可借由推动掣33(设在侧表面)沿滑道34而自该电源供应本体31推出,以输出该直流电源。另外,作为导电用的弹片32亦可输出该直流电源,其主要目的是用来串接一收线装置,可供长距离传输电源之用。电源供应装置在本发明指一般的电源转换器。
请参阅图4所示,为了提供较长距离的电源传输,可串接一收线装置41。该收线装置41具有一用以与第一端子接触并自该弹片32接收直流电源的第二端子(为一弹片,详参阅图7),及一收藏于该收线装置41内且得以拉出供应该直流电源的第三端子。这里的第一端子指弹片32,第三端子则指直插头42。
收线装置41里面有一卷线43,其外部有一出线孔45及一固定孔44。卷线43一端连接至弹片71(见图七),另一端连接至该直流插头42,并得以伸缩于该出线孔45间。而固定孔44是借以在该卷线43缩藏于该收线装置41内时,固定该直插头42。另外一个原本就设在电源供应装置上的直流插头35,在串接上收线装置41后则隐藏在本体之内。
图5为另一型式的电源供应装置,与图4不同之处在于电源供应本体上少了一个直插头35。
图6是因应不同系统的置换而提出的另一种电源供应装置。与前述不同之处在于,收线装置改用一转换接头来取代。转换接头61是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31,其具有一用以与弹片32接触并自该弹片32接收该直流电源的第二端子,及一得以输入至该系统82并与该系统端子81(如图8)匹配的第三端子。这里所指第二端子是为弹片63,而第三端子则为D型连接器62。
转换接头61的目的在于因应不同系统的需求,而提供一个可置换的机制,而电源供应本体31则可以不需另行制作,这样可以大为减少制作的成本,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换言之,电源供应本体31可以制作为一标准型,厂商可大量生产并库存,而针对不用系统需求,只需制作不同的转换接头即可,因此可以大为减低制作成本。
图7详细绘出接线装置41后方的弹片71,该弹片71则与电源供应本体31的弹片32接触,用来传递其上的直流电源。
图8多了一个系统82,例如笔记型电脑。系统82后方有一个系统端子,在本发明所指为D型端子81。
图9把推动掣91设计在电源供应本体的上表面,推动掣91一样可以在滑道92上滑动,用来推出或收入直流插座35。这样在串接上收线装置41时,直流插头35则仍能用来输出直流电源。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用以输入一第一电源,输出一第二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电源供应本体;用以转换该第一电源为该第二电源;一输出端,其是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并隐藏于该电源供应本体之内,且得以自该电源供应本体推出,以输出该第二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源是为一交流电源、该第二电源是为一直流电源、该电源供应本体是为一电源转换器、而该输出端是为一插头(plug),其中该插头可为一直流插头(DC plu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供应装置更包括一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上的推动掣,借以自隐藏于该电源供应本体内的该输出端推出于外,以供给该二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掣是设于该电源供应本体的一侧或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源是为一直流电源、而该电源供应本体是为一电源转换器、而该输出端为一插头(plug),其中该插头可为一直流插头(DC plug)。
6.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用以输入一第一电源,输出一第二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电源供应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子,并用以转换该第一电源而自该第一端子输出该第二电源;以及一收线装置,具有一用以与该第一端子接触并自该第一端子接收该第二电源的第二端子,及一收藏于该收线装置内且得以拉出供应该第二电源的第三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是为一交流电源、该第二电源是为一直流电源、该电源供应本体是为一电源转换器、而该输出端是为一插头(plug),其中该插头可为一直流插头(DC plug)。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供应装置更包括一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上的推动掣,借以自隐藏于该电源供应本体内的该输出端推出于外,以供给该第二电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掣是设于该电源供应本体的一侧或上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此在于所述第二电源是为一直流电源、该电源供应本体是为一电源转换器、该输出端是为一插头(plug)。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线装置是包括一卷线及一出线孔,该卷线一端连接至该第二端子,另一端连接至该第三端子,并得以伸缩于该出线孔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线装置是更包括一固定孔,借以于该卷线缩藏于该收线装置内时,固定该第三端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子是为一插头,其中该插头是为一直插头。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复数个第二导片,而该第一端子具有复数个第一导片,借以与该第二端子的该复数个第二导片接触,来传导该第二电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源是为一直流电源、该等第一导片是为一弹片、而该等第二导片亦为一弹片。
16.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用以输入一第一电源,输出一用以供应一具有一系统端子的系统的第二电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电源供应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子,并用以转换该第一电源而自该第一端子输出该第二电源;以及一转换接头,是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具有一用以与该第一端子接触并自该第一端子接收该第二电源的第二端子,及一得以输入至该系统并与该系统端子匹配的第三端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是为一交流电源、该第二电源是为一直电源、该电源供应本体是为一电源转换器、而该输出端是为一插头(plug),其中该插头是为一直插头(DC plug)。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是具有复数个第二导片、而该第一端子是具有复数个第一导片,借以与该第二端子的该复数个第二导片接触,来传导该第二电源,其中该第二电源是为一直电源、该等第一导片是为一弹片,而该等第二导片是为一弹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子是为一连接器,而该连接器是为一D型连接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端子是为一连接器,而该连接器是为一D型连接器。
全文摘要
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用以输入一第一电源,输出一第二电源,其包括:一电源供应本体,用以转换该第一电源为该第二电源;以及一输出端,是连接至该电源供应本体,并隐藏于该电源供应本体之内,且得以自该电源供应本体推出,以输出该第二电源。另外,可搭配一收线装置,以提供延长所需的电源线;可透过不同转换接头的置换,来提供不同系统间的电源供应;电源供应装置可单独制作为一标准型,以提高其使用的效率。
文档编号H02M7/02GK1273452SQ99107240
公开日2000年11月15日 申请日期1999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1999年5月10日
发明者陈俊呈, 何明哲 申请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