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设备配电板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927260阅读:来源:国知局
电设备配电板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38]图2示出由图1已知的配电设备配电板的侧视图,
[0039]图3示出由图1已知的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相位3的侧视图,
[0040]图4示出由图1已知的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相位2的侧视图,
[0041]图5示出由图1已知的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相位I的侧视图,
[0042]图6示出由图1已知的配电设备配电板的俯视图,
[0043]图7示出由图1已知的配电设备配电板的正面视图,
[0044]图8示出在非对称实施方式中的Y型壳体组件的侧视图,
[0045]图9示出在对称实施方式中的Y型壳体组件的侧视图,
[0046]图10示出由图8已知的非对称的Y型壳体组件在不同的安装位置上的应用,
[0047]图11示出作为所谓的互联配电板的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第二实施方式,
[0048]图12示出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第三实施方式,其类似于由图2已知的配电设备配电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侧视图,和
[0049]图13示出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第四实施方式,其类似于由图11已知的配电设备配电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侧视图。
[0050]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配电设备配电板根据图1被设计为单极的、分离的、三相位的。配电设备配电板设置为,在电源系统中通过第一相位、第二相位和第三相位用于电能传输。三个相位的相导体相互电绝缘地布置,其中,在三个相位的每一个中可以输送时间上和数量上与另外的相位不同的电流,该电流例如由三相交流电压系统供给。
[0051]配电设备配电板具有第一相位1、第二相位2和第三相位3。所有三个相位在配电设备配电板中在其电路方面被设计为相同形式的,其中示例性地详细阐述第一相位I的结构。配电设备配电板第一相位I具有电缆引入模块4。该电缆引入模块4具有基本上空心圆柱体的外壳,该外壳在端侧设有电缆连接件。例如,该电缆连接件可以设计为电缆插头,使得电缆5可以连接在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相位I上。在此使用的是单线电缆5。在电缆引入模块4的内部,相导体相对于电缆引入模块4的壳体保持电绝缘。相导体用于导引电流。电缆引入模块4的内部以及配电设备配电板的其它壳体内被填充有电绝缘流体、尤其电绝缘气体、如六氟化硫或氮气。电绝缘流体在过压下封闭在各个壳体的内部。这些壳体密封地包围电绝缘流体并且阻止其溢出。在外壳一侧通过接管在电缆引入模块4上装有断路器壳体6。在断路器壳体6内安置有断路开关,该断路开关可以实现与电缆5连接的相导体的电气开关。通过转角组件使断路器壳体6与功率开关壳体7相连接。在功率开关壳体7的内部安置有功率开关的断电单元,通过该断电单元可以切断例如通过电缆5向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相位I的相导体内供给的电流。通过功率开关可以极大地确保切断额定电流或是短路电流。通过在功率开关壳体的端侧上在中间连接有转角组件的情况下安置的驱动单元8,可以实现对功率开关的断电单元的电机操作。与断路器壳体6相对地,Y型壳体组件9通过转角组件与所使用的功率开关壳体7的驱动单元8相连。Y型壳体组件9通过其基础支路13在外壳侧安装在功率开关壳体7的转角组件上。
[0052]通过Y型壳体组件9的第一和第二支承支路10a、10b,固定着横向于配电设备配电板延伸的汇流排的第一相导体壳体Ila和第二相导体壳体lib。配电设备配电板的汇流排部段横向于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相位1、2、3的顺序延伸。通过Y型壳体组件9,来自断电单元的电位导体通过断路接地组合器件12可选择地分配于汇流排部段的第一相导体壳体Ila的相导体或者汇流排部段的第二相导体壳体Ilb的相导体。备选地,来自功率开关壳体7的断电单元的电位导体地电位接触。相应地,断路接地组合器件12设置为,交替地连接第一相导体壳体Ila的相导体或第二相导体壳体Ilb的相导体,或者备选地使来自功率开关壳体7的断电单元的电位导体接地。除了使用断路接地组合器件12,其可以使基础支路的相导体与Y型壳体组件9的支承支路内的相导体电接触,还可以建议使用多个断路器,它们可以使各个支承支路10a、10b内的相导体与相导体壳体lla、llb的相导体断开。此外,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接地开关,其赋予在支承支路10a、10b内导引的各个相导体地电位,其中优选与各个相导体的断路器的开关位置相关地进行。此外,也可以规定,在基础支路13的相导体上安置独立的接地开关。
[0053]综上可以规定,从基础支路13开始,在Y型壳体组件9内部此位置的相导体在支承支路10a、10b的相导体上分配。根据需要,所述分配通过断路器可以不同形式地进行(基础支路13的相导体与支承支路10a、10b的一个相导体或者说与相导体壳体lla、llb的一个相导体相连;基础支路13的相导体与支承支路10a、1b的两个相导体或者说与相导体壳体IlaUlb的多个相导体相连;基础支路13和支承支路10a、10b的所有相导体相互电气耦连)。此外,可以任意布置接地开关,使得基础支路13和支承支路10a、10b内的各个相导体或者说相导体壳体lla、llb的相导体可以被任意地接地。
[0054]图1所示的断路接地组合器件12的组合应用仅示例性地设置。
[0055]汇流排或汇流排部段在此设计为双汇流排。第一和第二相导体壳体IlaUlb分别配属于相位I并且分别包围双汇流排的相位I的一个相导体。通过断路接地组合器件12可以选择性地将相位I或电缆5的功率开关断电单元连接在汇流排部段的双汇流排的相位I的相导体中的一个上。
[0056]借助图2的侧视图示出沿横轴方向延伸的汇流排部段的结构。汇流排部段在此设计为所谓的双汇流排。两个平行延伸的三相汇流排束被设计为汇流排部段,其中每个双汇流排分别具有第一相位1、第二相位2和第三相位3的相导体。在此,各个相导体壳体在横轴的方向上(垂直于图2的画图平面)分布设在圆形轨道上,其中汇流排部段的第一三相汇流排和第二三相汇流排分别逆时针地相叠顺序地具有第一相位1、第二相位2和第三相位3。为了可以简单地使各个相位1、2、3的各个相导体壳体分别在圆形轨道上,则使用Y型壳体组件9的两个设计变型方案。在图2正面可以看到第一相位I的Y型壳体组件9。第一相位I的Y型壳体组件9设计具有基础支路13。该基础支路13被设计为基本空心圆柱形状的接管,其中,基础支路13在装配位置中具有其空心圆柱轴线的竖直取向。与基础支路13的空心圆柱轴线非对称地,在Y型壳体组件9上布置有第一支承支路1a和第二支承支路10b。第一支承支路1a和第二支承支路1b用于相导体壳体11a、Ilb或安置在其内的双汇流排的相应第一相位I的汇流排部段的相导体的定位。与基础支路13的设计方案类似地,第一和第二支承支路10a、1b被设计为空心圆柱形的接管,其中,基础支路13、第一和第二支承支路10a、10b的圆柱轴线相互优选在顶点上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由此产生出一个放射形状的Y型壳体组件9,其中,在两个支承支路10a、1b之间的夹角优选为135°。在此,第一相位I的Y型壳体组件9设计为非对称的,也就是说,第二支承支路1b以22.5°从基础支路13的空心圆柱轴线处偏转。第一支承支路1a相应地以67.5°从基础支路13的空心圆柱轴线处偏转,使得在第一支承支路1a和第二支承支路1b之间形成135°的夹角。
[0057]从图2可以看到,相导体的所有的相导体壳体lla、llb在横轴的方向上分布设在圆形轨道上。为了使各个相位1、2、3与各个相位1、2、3的功率开关断电单元相连接,使用不同的Y型壳体组件。在图3至4中分别示出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相位1、2、3在第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总览或重叠地观察图3、4和5,已知示出如图2的视图。在此,图5示出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第一相位I的侧视图,图4示出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第二相位2的侧视图,并且图3示出配电设备配电板的第三相位3的侧视图。可以看到,电缆连接模块4、断路器壳体6以及功率开关壳体7借助转角组件和马达单元8在三个相位的每一个中相同形式地布置,如图3、4和5所示,并且具有每个相导体的相同的电气布线。图5可以看到在图2的侧视图中正面可识别的Y型壳体组件9。在图3中同样可以看到由图5已知的Y型壳体组件9,其中,Y型壳体组件9围绕基础支路13转动180°,使得第一支承支路1a和第二支承支路1b的位置发生变化。由此,汇流排部段的沿横轴方向延伸的、基本呈空心圆柱形设计的相导体壳体可以平行延伸。位于第一和第三相位1、3之间的第二相位采用Y型壳体组件9的备选的设计方案。相位2的Y型壳体组件9 (图4)在此相对于相位I和3已知的Y型壳体组件9(图3和5)被设计为对称的。对称设计的Y型壳体组件9的两个支承支路14a、14b还形成135°的夹角,其中,相对于Y型壳体组件9的基础支路13的空心圆柱轴线在对称的设计方案中,两个支承支路14a、14b的圆柱轴线分别相同地偏转67.5°。由此,在双汇流排设计方案中,相对于垂直线采取汇流排部段的相位2的相导体壳体的镜像对称布置。各个相导体壳体以及汇流排部段的各个相导体在双汇流排设计方案中布置在圆形轨道上,其中,各个Y型壳体组件9、9a的各条支路的所有顶点基本上与横向轴线对齐。当汇流排部段被设计为单一汇流排时,则相应只有Y型壳体组件9、9a的支承支路10a、10b、14a、14b中的一个装配有相导体壳体。余下的支承支路10a、10b、14a、14b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