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电池充电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07927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电池充电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具体为一种节能电池充电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中用电设备的增多,例如手机的普及,电源充电器也成为与之配套的重要设备之一。而为了能够保持手机能够有充足的电量,有的人经常需要随身携带备用电池,而专用的电池充电器也成为常备的设备之一。现目前市场上的电池充电器样式多种多样,价格也差异很大,其内部结构也很不相同。与手机、电脑等一起销售的充电器,又称为原装充电器,通常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耐压能力较强,但是价格往往较昂贵;而市场上售卖的部分充电器,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但是工作可靠性较差,发热量大,非常浪费电能,容易引起自燃甚至保障的危险,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充电器内部,发热量大的单元主要集中在整流单元上,传统电池充电器的整流源都是通过无源器件的整流二极管来完成,对于二极管搭成的整流器在二极管导通状态在电能损耗较大、发热量也比较大,在散热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因积热导致的自然现象。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既具有可靠稳定的工作状态,发热量低,安全可靠而造价又相对较低的电池充电器,是目前设计人员所需考虑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电池充电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节能电池充电器,包括接线插槽U,接线插槽U内设有零线接头N端和火线接头L端,接线插槽U连接有MOS管型复合整流电路,MOS管型复合整流电路包括由四个MOS管T3、T2、T4、T4两两栅极电联形成的第一组合和第二组合,第一组合包括上MOS管T2和下MOS管T4,第二组合包括上MOS管T3、下MOS管T4 ;第一组合的源极与第二组合源极对应相连;第一组合的上MOS管T2和第二组合的下MOS管T4的漏极连接有变压绕组第一次级LI和变压绕组第二次级L3的同名端;变压绕组第一次级LI和变压绕组第二次级L3的异名端分别电连接第一组合的上MOS管T2和第二组合的下MOS管T4的源极;所述第一组合的下MOS管T4和第二组合的上MOS管T3的漏极电连接有变压绕组第三次级L4和变压绕组第四次级L2的非同名端;所述第一组合和第二组合的源极两端并接有电容Cl ;所述电容Cl两端并接有直流输出端口的直流正极输出端I+和直流负极输出端1-;直流负极输出端1-接地,正极输出端I+连接电感LI的一端和单片机工IC的第六引脚,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正极VDD、单片机IC的第八引脚和电阻Rl的一端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l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l的正极和单片机IC的第七引脚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2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l的负极均与单片机IC的第五引脚相连;在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还连接有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单片机IC的第三引脚上还连接有电源输入端负极VOUTo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单片机IC采用的是型号为NE555的芯片。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变压绕组第三次级L4和变压绕组第四次级L2的同名端分别电连接第一组合的下MOS管T4和第二组合的上MOS管T3的源极;所述第一组合的栅极电连接MOS管Tl的漏极,第二组合的栅极电连接交流输入端口的N端。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采用MOS管型复合整流源作为充电器的输入整流源,其功耗低,发热很少,而且整流输出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快速高效的对交流电进行高频有源整流,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采用了单片机来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能够保持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的稳定性,而且在给负载充电时的输出电压也非常稳定,能够避免因电压不稳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同时由于单片机的控制精度较高,进一步减少了充电器的自身发热,提高了充电器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节能电池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11]请参阅图1,一种节能电池充电器,包括接线插槽U,接线插槽U内设有零线接头N端和火线接头L端,接线插槽U连接有MOS管型复合整流电,MOS管型复合整流电路包括由四个MOS管T3、T2、T4、T4两两栅极电联形成的第一组合和第二组合,第一组合包括上MOS管T2和下MOS管T4,第二组合包括上MOS管T3、下MOS管T4 ;第一组合的源极与第二组合源极对应相连;
[0012]第一组合的上MOS管T2和第二组合的下MOS管T4的漏极连接有变压绕组第一次级LI和变压绕组第二次级L3的同名端;所述变压绕组第一次级LI和变压绕组第二次级L3的异名端分别电连接第一组合的上MOS管T2和第二组合的下MOS管T4的源极;所述第一组合的下MOS管T4和第二组合的上MOS管T3的漏极电连接有变压绕组第三次级L4和变压绕组第四次级L2的非同名端;所述变压绕组第三次级L4和变压绕组第四次级L2的同名端分别电连接第一组合的下MOS管T4和第二组合的上MOS管T3的源极;所述第一组合的栅极电连接MOS管Tl的漏极,第二组合的栅极电连接交流输入端口的N端;所述第一组合和第二组合的源极两端并接有电容Cl ;
[0013]所述电容Cl两端并接有直流输出端口的直流正极输出端I+和直流负极输出端1-;直流负极输出端1-接地,正极输出端I+连接电感LI的一端和单片机工IC的第六引脚,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正极VDD、单片机IC的第八引脚和电阻Rl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单片机IC采用的是型号为NE555的芯片;电阻R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l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l的正极和单片机IC的第七引脚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2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l的负极均与单片机IC的第五引脚相连;在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还连接有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单片机IC的第三引脚上还连接有电源输入端负极VOUT。
[0014]本实用新型中采用MOS管型复合整流源作为充电器的输入整流源,其功耗低,发热很少,而且整流输出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快速高效的对交流电进行高频有源整流,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采用了单片机来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能够保持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的稳定性,而且在给负载充电时的输出电压也非常稳定,能够避免因电压不稳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同时由于单片机的控制精度较高,进一步减少了充电器的自身发热,提高了充电器的安全性能。
[0015]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主权项】
1.一种节能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插槽U,接线插槽U内设有零线接头N端和火线接头L端,接线插槽U连接有MOS管型复合整流电路,MOS管型复合整流电路包括由四个MOS管T3、T2、T4、T4两两栅极电联形成的第一组合和第二组合,第一组合包括上MOS管Τ2和下MOS管Τ4,第二组合包括上MOS管Τ3、下MOS管Τ4 ; 第一组合的源极与第二组合源极对应相连;第一组合的上MOS管Τ2和第二组合的下MOS管Τ4的漏极连接有变压绕组第一次级LI和变压绕组第二次级L3的同名端;变压绕组第一次级LI和变压绕组第二次级L3的异名端分别电连接第一组合的上MOS管Τ2和第二组合的下MOS管Τ4的源极;所述第一组合的下MOS管Τ4和第二组合的上MOS管Τ3的漏极电连接有变压绕组第三次级L4和变压绕组第四次级L2的非同名端;所述第一组合和第二组合的源极两端并接有电容Cl ;所述电容Cl两端并接有直流输出端口的直流正极输出端I+和直流负极输出端1-; 直流负极输出端1-接地,正极输出端I+连接电感LI的一端和单片机工IC的第六引脚,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正极VDD、单片机IC的第八引脚和电阻Rl的一端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l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l的正极和单片机IC的第七引脚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2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l的负极均与单片机IC的第五引脚相连;在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还连接有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单片机IC的第三引脚上还连接有电源输入端负极V0UT。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片机IC采用的是型号为ΝΕ555的芯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绕组第三次级L4和变压绕组第四次级L2的同名端分别电连接第一组合的下MOS管Τ4和第二组合的上MOS管Τ3的源极;所述第一组合的栅极电连接MOS管Tl的漏极,第二组合的栅极电连接交流输入端口的N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电池充电器,包括接线插槽U,接线插槽U内设有零线接头N端和火线接头L端,接线插槽U连接有MOS管型复合整流电路,MOS管型复合整流电路包括由四个MOS管T3、T2、T4、T4两两栅极电联形成的第一组合和第二组合,第一组合包括上MOS管T2和下MOS管T4,第一组合和第二组合的源极两端并接有电容C1;所述电容C1两端并接有直流输出端口的直流正极输出端I+和直流负极输出端I-;直流负极输出端I-接地,正极输出端I+连接电感L1的一端和单片机工IC的第六引脚,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正极VDD、单片机IC的第八引脚和电阻R1的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充电器的自身发热,提高了充电器的安全性能。
【IPC分类】H02M7/217, H02J7/00
【公开号】CN204761087
【申请号】CN201520439550
【发明人】汤卫秋
【申请人】汤卫秋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