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波器、双工器和通信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35816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滤波器、双工器和通信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公开涉及滤波器。本发明的公开涉及包括该滤波器的双工器和通信模 块。
背景技术
由于以移动电话终端为代表的无线装置快速普及,对高频滤波器的需求迅速增 长。尤其是对于小尺寸且非常陡峭的声波滤波器具有强烈的需求。随着近年来无线系统的完善度已经迅速进步,对高频滤波器的特定需求已变得非 常复杂。例如,优选的是,双工器中包括的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能够在通带中实现低损 耗并在相对频带(相对于发送滤波器频带而言,是接收滤波器频带,反之亦然)中实现高抑 制。一般而言,在很多情况下,并入在移动电话终端等中的滤波器包括彼此连接以确 保较宽的通带的多个谐振器。例如,日本特开第2004-15397号公报公开了梯型滤波器的示 例。但是,使用上述常规结构,在增加梯型滤波器的级数来增加抑制频带中的衰减极 点的数量时,通带中的损耗也增加。此外,使用将电感器连接到并联谐振器的结构,难以在最需要抑制的频带中设置 衰减极点。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串联连接到信号线的 多个串联谐振器、以及并联连接到所述信号线的多个并联谐振器。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中 的至少两个谐振器并联连接到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中的两个谐振器之间的信号线,所述至 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分别连接有电感器,并且所述电感器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其他目的和优点的一部分将在随后的说明中进行阐述,一 部分可以从说明中显见,或者可以通过实施本发明而获知。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 在权利要求书中具体指出的要素和组合而实现并获得。应该理解,以上概述和以下详述都 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


图IA是谐振器S串联连接到输入端子Tin和输出端子T。ut的电路图。图IB是谐振器P并联连接在输入端子Tin与输出端子T。ut之间的电路图。图IC是例示谐振器S和P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图2A是图IA所示的谐振器S设置在串联臂上并且图IB所示的谐振器P设置在 并联臂上的电路图。图2B是例示图2A所示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
图3A和;3B是各自例示梯型滤波器的结构的电路图。图4A是例示电感器分别连接到并联谐振器的滤波器的电路图。图4B是例示图4A所示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图5A是例示电感器分别连接到并联谐振器的滤波器的电路图。图5B是例示图5A所示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图6A至6C是各自例示常规滤波器的变型例的电路图。图7是例示图6A所示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图8是例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滤波器的第一结构的电路图。图9是例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滤波器的第二结构的电路图。图IOA至IOC是各自例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滤波器的变型例的电路图。图IlA是例示增加了电路常数的常规滤波器(图6A所示的滤波器)的电路图。图IlB是例示增加了电路常数的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滤波器(图IOC所示的 滤波器)的电路图。图12是例示图IlB所示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图13是例示图IlA中的频率特性和图12中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图14A是图13中的Z部分的放大图。图14B是图14A的Y部分的放大图。图15A是例示采用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滤波器的SAW(表面声波)滤波器 芯片的示例布置的示意图。图15B是例示可以安装图15A所示的滤波器芯片的印刷布线板的平面图。图16A是例示采用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滤波器的FBAR(膜体声波谐振器) 滤波器芯片的示例布置的示意图。图16B是例示可以安装图16A所示的滤波器芯片的印刷布线板的平面图。图17是例示包括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滤波器的双工器的框图。图18是例示RF模块的框图。图19是例示格型滤波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滤波器包括串联连接到信号线的多个串联谐振器、 以及并联连接到信号线的多个并联谐振器。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两个谐振器并联 连接到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中的两个谐振器之间的信号线,所述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分别 连接有电感器,并且所述电感器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具有如上所述的基本结构的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滤波器的结构可以如下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和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可以按 梯形形状而彼此连接。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和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可以按 格子形状而彼此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包括分别连接有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的所述电感器 的所述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在内的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可以通过一个公共电感器而接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公共电感器可以并入在封装或印刷布线板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串联谐振器和所述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一个是 表面声波元件。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串联谐振器和所述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一个是 膜体声波谐振器。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串联谐振器和所述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一个是 体波元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双工器包括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所述发送滤波器 和所述接收滤波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串联连接到信号线的多个串联谐振器、以及并联连接 到信号线的多个并联谐振器。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两个谐振器并联连接到所述 多个串联谐振器中的两个谐振器之间的信号线,所述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分别连接有电感 器,并且所述电感器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通信模块包括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所述发送滤波 器和所述接收滤波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串联连接到信号线的多个串联谐振器、以及并联连 接到信号线的多个并联谐振器,至少两个谐振器并联连接到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中的两个 谐振器之间的信号线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中的所述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分别连接有电感 器,并且所述电感器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实施方式)[1.滤波器原理等]如上所述,需要滤波器实现通带中的较低损耗和抑制频带中的较高抑制。而且,近 年来,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对通带中的谐波(二次谐波、三次谐波)的高抑制以避免交叉调 制。此外,为了避免与例如无线LAN(局域网)和蓝牙(注册商标)的无线系统的干扰,还 需要在这些无线网络使用的频带中实现抑制。作为实现低损耗的高频滤波器的方法,广泛使用梯型滤波器。梯型滤波器是通过 按梯形形状来连接具有彼此不同的谐振频率的两个谐振器而形成的高频滤波器。将参照图 IA至IC说明滤波器的原理。图IA例示其中谐振器S串联连接到输入端子Tin和输出端子T。ut的电路。图IB 例示谐振器P并联连接在输入端子Tin与输出端子T。ut之间的电路。图IA所示的谐振器S 具有谐振频率和反谐振频率fas。图IB所示的谐振器P具有谐振频率f;p和反谐振频率 fm。图IC是例示谐振器S和P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图2A是例示其中图IA所示的谐振器S设置在串联臂上并且图IB所示的谐振器 P设置在并联臂上的电路图。当在图2A中的谐振器P的反谐振频率fm与谐振器S的谐振 频率彼此基本相等时,能够实现图2B所例示的滤波器特性。换言之,能够实现如下的带 通滤波器该带通滤波器的通带位于谐振器P的谐振频率f;p和谐振器S的反谐振频率fas 之间,并且衰减频带低于谐振频率f。、以及高于反谐振频率fas。一般而言,在并入在移动电话终端中的滤波器中,在很多情况下,多组图2A所示 的谐振器彼此连接。其中多个谐振器彼此连接的滤波器的示例包括其中多对梯形电路彼此 连接的梯型滤波器。图3例示梯型滤波器的示例。在梯型滤波器中,在将多个谐振器彼此连接时,为了避免级间的反射,相邻的梯形电路彼此镜像反转并且彼此连接。以下,将连接到串联臂的谐 振器称作串联谐振器,并且将连接到并联臂的谐振器称作并联谐振器。在多个谐振器如图3A那样彼此连接的情况下,在串联臂中出现相似的串联谐振 器相连接的部分,在并联臂中出现相似的并联谐振器相连接的部分,这些部分都用虚线围 绕。由于在容量的角度可以如图3B所示地将这些相似的谐振器合并为单个谐振器,因此能 够减小芯片尺寸。应当注意,日本特开2004-15397号公报公开了图所示的梯型滤波器 的示例。如上所述,为了实现对通带中的谐波(二次谐波、三次谐波)的高抑制,已经提出 了将电感器连接到并联谐振器。因为谐振器在它们谐振的频带之外的频带中用作为电容, 因此分别连接有电感器的并联谐振器在它们谐振的频带之外的频带中用作为LC谐振器。图4A是例示其中电感器连接到并联谐振器的滤波器的图。当分别具有电感Hl和 H2的电感器Ll和L2连接到各自具有电容Cp的两个并联谐振器Pll和P12时,从图4B中 能够看出,衰减极点分别形成在通带之外的频率Π和f2处。形成衰减极点的频率Π和f2 可以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在公式中,Cp表示各个并联谐振器的电容。Π = 1/{2 Π (HI · Cp)1/2}f2 = 1/{2 Π (Η2 · Cp)1/2}通过增加更多的并联谐振器并且将电感器分别串联连接到所增加的并联谐振器, 能够增加衰减极点的数量。相反,当如图5Α所示地将电感器L3连接到两个并联谐振器Pll和Ρ12时,从图5Β 中能够看出,在通带之外的频率f3处产生衰减极点。可以按多种方式对图4A所示的滤波器进行修改,其示例分别示出在图6A至6C 中。在任一种情况下,由于电感器而在通带的高频带处产生两个衰减极点,并且各示例的电 路与图4A中的电路等效。这里,当增加梯型滤波器的级数来增加衰减极点的数量时,通带中的损耗也增加。 此外,使用将电感器连接到并联谐振器的结构,难以在最需要抑制的频带中设置衰减极点。例如,图7是例示图6A所示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在图6A所示的滤波 器的频率特性中,在高频带中产生的两个衰减极点A和B分别位于Rx频带与蓝牙频带(以 下称作BT频带)之间以及Tx 二次谐波与Tx三次谐波之间。需要将衰减极点A和B设置 在最需要抑制的频带(BT频带、Tx 二次谐波频带和Tx三次谐波频带)内。在下述实施方式中,不仅能够将衰减极点设置在高频带中的适当频率位置,而且 能够提供低损耗的滤波器。[2.滤波器的结构]图8是例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的第一结构的电路图。在图8所示的滤波器 中,串联谐振器S11、S12和S13连接到串联臂(信号线)。此外,并联谐振器P21和P22相 对于串联臂(信号线)并联连接在相邻的串联谐振器Sll和S12之间。此外,并联谐振器 P23和PM相对于串联臂并联连接在相邻的串联谐振器S12和S13之间。此外,电感器L11、 L12、L13和L14分别连接到并联谐振器P21、P22、P23和P24。电感器Lll至L14具有彼此 不同的电感(值)。在图8所示的滤波器中,对组合在一个谐振器中的并联谐振器进行并联分割,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的电感器连接到各个并联谐振器。通过以这种方法构造电路,能够在不 增加谐振器的级数的情况下增加衰减极点的数量。即,虽然图8所示的滤波器中的谐振器 的级数为4,与图4A所示的滤波器相同,但是能够在四个位置形成衰减极点(图4A所示的 滤波器能够形成衰减极点的位置数为2)。应当注意,一个串联谐振器和一个并联谐振器组成的对形成滤波器中的一级。例 如,在图4A所示的电路中,串联谐振器Sll和并联谐振器Pll成对,串联谐振器S12和并联 谐振器Pll成对,串联谐振器S13和并联谐振器P12成对,并且串联谐振器S14和并联谐振 器P12成对,实现具有四级的滤波器。相反,在图8所示的电路中,串联谐振器Sll和并联谐 振器P21成对,串联谐振器S12和并联谐振器P22成对,串联谐振器S13和并联谐振器P23 成对,并且串联谐振器S14和并联谐振器PM成对,实现具有四级的滤波器。图9是例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的第二结构的电路图。在图9所示的滤波器 中,串联谐振器S11、S12和S13连接到串联臂。此外,并联谐振器P21和P22相对于串联臂 并联连接在串联谐振器Sll和S12之间。此外,并联谐振器P23相对于串联臂并联连接在串 联谐振器S12和S13之间。电感器Lll、L12、L13分别连接到并联谐振器P21、P22和P23。 电感器Lll至L13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在图9所示的滤波器中,对集成在一个谐振器中的并联谐振器进行并联分割,具 有彼此不同的电感的电感器连接到各个并联谐振器。通过以这种方法构造电路,能够在不 增加谐振器的级数的情况下增加衰减极点的数量。即,虽然图9所示的电路中的谐振器的 级数为4,与图4A所例示的滤波器相同,但是能够在三个位置形成衰减极点(图4A所示的 滤波器能够形成衰减极点的位置数为2)。例如,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能够用作与WCDMA频带II相容的滤波器。在WCDMA 频带II中,在高频带中需要的衰减极点的数量为3(BT频带、Tx 二次谐波频带和Tx三次谐 波频带)。因此,图8所示的滤波器与WCDMA频带II相容。此外,即使如图9所示,从该滤 波器去除连接有并联谐振器和电感器的一个支路,该滤波器仍与WCDMA频带II相容。图IOA到IOC分别例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的变型例。在图IOA所示的滤波 器中,电感器Lll连接到并联谐振器P21,电感器L12连接到并联谐振器P22,电感器L13连 接到电感器L11、L12并且连接到并联谐振器P23。此时,设置各电感器的电感,以使得电感 器Ll 1和L13的总电感、电感器L12和L13的总电感、以及电感器L13的电感不会彼此相同。在图IOB所示的滤波器中,电感器Lll连接到并联谐振器P21,电感器L12连接到 并联谐振器P23,电感器L13连接到电感器Lll、L12并且连接到并联谐振器P22。此时,设 置各电感器的电感,以使得电感器Ll 1和L13的总电感、电感器L12和L13的总电感、以及 电感器L13的电感不会彼此相同。在图IOC所示的滤波器中,电感器Lll连接到并联谐振器P21,电感器L12连接到 并联谐振器P24,电感器L13连接到电感器L11、L12并且连接到并联谐振器P22和P23。此 时,设置各电感器的电感,以使得电感器Lll和L13的总电感、电感器L12和L13的总电感、 以及电感器L13的电感不会彼此相同。以下,将比较图6A和IOC所示的滤波器。图IlA是例示在增加了电路常数的情况下的图6A中的滤波器的图。图IlB是例 示在增加了电路常数的情况下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图IOC所示的滤波器)的图。例如,将图IlB中的电路常数设置为使得所需要的抑制在Tx 二次谐波(3760MHz)为25dB, 在Tx三次谐波(5640MHz)为25dB,并且在BT频带(2400至2500MHz)中为30dB。图12是例示具有图IlB所示的电路常数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从图12 能够看出,使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不仅能够在三个位置形成衰减极点,而且能够将 各个衰减极点设置在需要抑制的频带内。也就是说,能够将衰减极点A设置为靠近BT频带, 能够将衰减极点B设置为靠近Tx 二次谐波频带(以下称作2Tx频带),并且能够将衰减极 点C设置为靠近Tx三次谐波频带(以下称作3Τχ频带)。图13是例示图12所示的频率特性(以实线表示)以及图IlA所示的频率特性 (以虚线表示)的曲线图。从图13能够看出,使用图IlA所示的滤波器,衰减极点D设置在 RX频带与BT频带之间,衰减极点E设置在2Τχ频带与3Τχ频带之间。因此,不能在最需要 抑制的BT频带、2Τχ频带和3Τχ频带中实现充分的抑制。相反,使用图IlB所示的滤波器, 由于衰减极点A靠近BT频带,衰减极点B靠近2Τχ频带并且衰减极点C靠近3Τχ频带,因 此能够抑制最需要抑制的频带。图14Α是例示图13中的通带(Ζ部分)的放大图。图14Β是例示图14Α中的Y部 分的放大图。在图14Α和图14Β中,实线表示图IlB所示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虚线表示图 IlA所示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从图14Α和图14Β中能够看出,衰减极点抑制了高频带中的 期望频带。因此,可以将梯型滤波器自身的衰减设置成较小的值。结果,能够显著改善通带 中的损耗。图15Α是例示采用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的SAW(表面声波)滤波器芯片的 示例布置的图。图15B是例示可以倒装接合图15A所示的表面声波滤波器芯片的印刷布线 板的平面图。图15A所示的滤波器芯片是图IOC所示的滤波器的芯片布置的示例。图15A 所示的滤波器芯片是安装在通信装置等的发送滤波器芯片的示例。在图15A中,块电极11 连接到图15B所示的天线端子Ant。块电极12连接到图15B所示的Tx端子,并连接到发送 电路或功率放大器。块电极13连接到图15B所示的电感器L11。块电极14连接到图15B 所示的电感器L12。块电极15连接到图15B所示的电感器L13。块电极11至15通过导体 图案16而彼此电连接。将块电极彼此连接的导体图案16包括谐振器。图15B所示的电感 器Lll、L12和L13是螺旋线圈。在图15A中,谐振器(311和(;12对应于图IOC中的串联谐振器S11。谐振器Cs21至 Csm对应于图IOC中的串联谐振器S12。谐振器Cs31至C⑶对应于图IOC中的串联谐振器 S13。谐振器Cpll和Cpl2对应于图IOC中的并联谐振器P21。谐振器Cp21和对应于图IOC 中的并联谐振器P22。谐振器Cp3对应于图IOC中的并联谐振器P23。谐振器Cp4对应于图 IOC中的并联谐振器P24。图16A是例示采用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的FBAR(膜体声波谐振器)滤波器 芯片的布置示例的图。图16B是例示可以安装图16A所示的滤波器芯片的印刷布线板的平 面图。图16A所示的滤波器芯片是图IOC中例示的滤波器的芯片布置的示例。图16A所示 的滤波器芯片是安装在通信装置等的发送滤波器芯片的示例。在图16A中,块电极21连接 到图16B所示的天线端子Ant。块电极22连接到图16B所示的Tx端子并且连接到发送电 路或功率放大器。块电极23连接到电感器L11。块电极M连接到电感器L12。块电极25 连接到电感器L13。块电极21至25通过导体图案沈彼此电连接。将块电极彼此连接的导体图案沈包括谐振器。图16B所示的电感器Lll、L12和L13是螺旋线圈。在图16A中,谐振器Csl对应于图IOC中的串联谐振器Sl 1。谐振器Cs2对应于图 IOC中的串联谐振器S12。谐振器Csll和Csl2对应于图IOC中的串联谐振器S13。谐振器Cpl 对应于图IOC中的并联谐振器P21。谐振器Cp2对应于图IOC中的并联谐振器P22。谐振器 Cp3对应于图IOC中的并联谐振器P23。谐振器Cp4对应于图IOC中的并联谐振器P24。[3.双工器的结构]图17是例示包括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的双工器的框图。从图17中能够看出, 双工器102包括接收滤波器103和发送滤波器104。双工器102用接收滤波器103对通过 天线101向其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滤波,并提取期望频带中的接收信号Rx。此外,双工器 102用发送滤波器104对发送信号Tx进行滤波,并通过天线101输出该信号。发送滤波器104可以具有图8、9、10A、10B或IOC所示的电路结构。结果,可以将 发送滤波器104设置为符合WCDMA频带II标准。作为示例,可以将发送滤波器104的通带 设置为1850MHz至1910MHz。相对频带(接收滤波器的通带)是1930MHz至1990MHz。在 这种情况下,可以将iTx 二次谐波设置为3760MHz,并且可以将Tx三次谐波设置为5640MHz。 此外,为了防止与符合蓝牙标准的系统的干扰,可以抑制从MOO至2500MHz的频带。[4.实施方式的效果等]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的电感器连接到梯型滤波器中的并 联谐振器,能够在不显著增加滤波器中的级数的情况下增加衰减极点的数量。此外,由于能 够将衰减极点设置在期望的频带中,因此能够实现能够抑制期望的频带的滤波器。而且,能 够减少通带中的抑制。为了使得比较更加清楚,假设了表面声波装置的情况,将本实施方式中的滤波器 中使用的所有谐振器的电容比固定为“16”。此外,将包括在滤波器中的多个串联谐振器的 所有谐振频率设置成相同频率。而且,将包括在滤波器中的多个并联谐振器的所有谐振频 率设置成相同频率。应当注意,在基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来实际设计电路时,可以任 意设置各谐振器的电容比和谐振频率。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表面声波装置作为实现滤波器的示例,但是滤波器也 可以应用于FBAR滤波器、SMR(固态装配谐振器)滤波器和其他类型的陶瓷滤波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不仅能够应用于双工器,而且能够应用于RF模块,例如 通过集成多个双工器作为模块而形成的双工器组模块,或通过集成放大器和双工器作为模 块而形成的双工器放大器模块。图18是例示包括双工器组模块的RF模块的框图。从图18中能够看出,RF模块 包括切换模块202、双工器组模块203和放大器模块204。切换模块202连接到天线201a 和201b,并且连接到双工器组模块203中的双工器。双工器组模块203包括多个双工器 203a、203b、203c...。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滤波器能够用作双工器组模块203中的各个双工 器203a、203b、203c...中的接收滤波器和/或发送滤波器。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梯型滤波器作为滤波器的示例,但是通过按格子形状 来连接谐振器的图19所示的格型滤波器也能够实现相同的效果。格型滤波器包括两个信 号线和连接在信号线之间的联络线。串联谐振器连接到信号线,并联谐振器连接到联络线。 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两个并联连接在信号线之间。通过将电感器串联连接到两个并联谐振器并且使用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的元件来实现电感器,能够实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 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串联连接到信号线的多个串联谐振器、以及并联连接到 所述信号线的多个并联谐振器,其中,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两个谐振器并联连接到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中的 两个谐振器之间的信号线,所述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分别连接有电感器,并且 所述电感器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中,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和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 按梯形形状而彼此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中,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和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 按格子形状而彼此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中,包括分别连接有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的所述 电感器的所述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在内的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通过一个公共电感器而接 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其中,包括分别连接有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的所述 电感器的所述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在内的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通过一个公共电感器而接 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波器,其中,所述公共电感器并入在封装或印刷布线板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中,所述串联谐振器和所述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 一个是表面声波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中,所述串联谐振器和所述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 一个是膜体声波谐振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中,所述串联谐振器和所述并联诣振器中的至少 一个是体波元件。
10.一种双工器,该双工器包括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其中,所述发送滤波器和所述接收滤波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串联连接到信号线的多个 串联谐振器、以及并联连接到所述信号线的多个并联谐振器,其中,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两个谐振器并联连接到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中的 两个谐振器之间的信号线,所述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分别连接有电感器,并且 所述电感器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
11.一种通信模块,该通信模块包括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其中,所述发送滤波器和所述接收滤波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串联连接到信号线的多个 串联谐振器、以及并联连接到所述信号线的多个并联谐振器,其中,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两个谐振器并联连接到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中的 两个谐振器之间的信号线,所述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分别连接有电感器,并且 所述电感器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滤波器、双工器和通信模块。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滤波器、双工器和通信模块各自包括串联连接到信号线的多个串联谐振器、以及并联连接到所述信号线的多个并联谐振器。所述多个并联谐振器中的至少两个谐振器并联连接到所述多个串联谐振器中的两个谐振器之间的信号线,所述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分别连接有电感器,并且所述电感器具有彼此不同的电感。
文档编号H03H9/70GK102055430SQ20091020709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7日
发明者上田政则, 井上将吾, 原基扬, 堤润, 岩城匡郁 申请人: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