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29461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小型、高精度、宽工作频率范围、宽工作温度范围的厚膜化混合集成电路,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常规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一般由PCB电路板组装而成,组装元器件一般多为塑(陶)封电路,电阻、电容、集成电路多为贴装元器件,电路整体体积较大,受采用元器件限制电路工作温度范围在_55°C 85°C之间;工作温度范围和工作频率范围较窄,抗干扰能力差,精度较低,在某些特殊场合下根本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发明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能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工作频率范围宽、且体积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电压比较电路、逻辑控制电路和驱动信号放大电路;电压比较电路还分别与电流积分电路和锯齿波发生电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采用厚膜工艺设计(采用裸芯片、厚膜印刷电阻、印刷互连线等技术),与常规的PCB板比较,体积更小、工作温度范围更宽;采用浅腔式双列直插全密封的金属外壳,这样既可以起屏蔽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电路信号传输可靠性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工作频率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整体体积小。

图I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中电流积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中锯齿波发生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中电压比较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中逻辑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中驱动信号放大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I中1.电流积分电路,2.锯齿波发生电路,3.电压比较电路,4.逻辑控制电路,5.驱动信号放大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0014]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电压比较电路3、逻辑控制电路4和驱动信号放大电路5 ;电压比较电路3还分别与电流积分电路I和锯齿波发生电路2相连接。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中电流积分电路I的结构,包括第一电路IC1,第一电路ICl的第2脚分别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和第一电容 Cl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接电流输入端Iin ;第一电路ICl的第3脚接地GND ;第一电路ICl的第6脚分别与第一三极管Tl的基极和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相连接;第一电路ICl的第7脚分别接+12V电源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和第一三极管Tl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三极管Tl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一三极管Tl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T2发射极之间的接点分别与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和电路的A点;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串联有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接地;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一电路ICl的第4脚和-12V电源。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中锯齿波发生电路2的结构,包括一端接IkHz窄脉冲输入端的第十六电阻R16,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三极管T7的基极和第八三极管T8的基极相连接,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接第八三极管T8的发射极,第七三极管T7发射极与第八三极管T8发射极之间的接点与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相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接第九三极管T9的基极,第九三极管T9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栅极、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和第十一电容Cll的一端相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栅极;第一场效应管Ql的漏极、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第七三极管T7的集电极分别接+12V电源;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还分别与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和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相连接;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接电路的B点;第八三极管T8的集电极、第九三极管T9的发射极、第i^一电容Cll的另一端和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接地GND。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中电压比较电路3的结构,包括第二电路IC2,第二电路IC2的第2脚连接电路的A点,第二电路IC2的第3脚分别接电路的B点和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路IC2的第7脚分别接+12V电源和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路IC2的第4脚分别接-12V电源和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路IC2的第6脚接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和电路的C点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中逻辑控制电路4的结构,包括第三电路IC3,第三电路IC3的第3脚和第11脚分别接时钟频率输入端,第三电路IC3的第5脚接电路的C点,第三电路IC3的第9脚接IkHz方波输入端,第三电路IC3的第I脚接第四电路IC4的第8脚,第三电路IC3的第12脚接第四电路IC4的第3脚,第三电路IC3的第13脚接第四电路IC4的第I脚,第三电路IC3的第2脚分别与电路的D点和第四电路IC4的第4脚相连接;第三电路IC3的第4脚、第6脚、第8脚、第10脚和第7脚分别接地;第四电路IC4的第2脚和第5脚分别接填充频率输入端;第四电路IC4的第9脚分别与第五电路IC5的第5脚、第7脚和第9脚相连接;第四电路IC4的第6脚分别与第五电路IC5的第3脚、第11脚和第14脚相连接;第五电路IC5的第8脚接地;第四电路IC4的第7脚、第11脚、第12脚和第第13脚分别接地;第五电路IC5的第2脚、第12脚和第15脚分别接第一信号输出端+f ;第五电路IC5的第4脚、第6脚和第10脚分别接第二信号输出端_ f ;逻辑控制电路4还包括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第七电容C7的一端、第八电容C8的一端、第九电容C9的一端和第十电容ClO的一端分别接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第十电容ClO的另一端、第三电路IC3的第14脚、第四电路IC4的第14脚和第 五电路IC5的第I脚分别接+12V电源。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中驱动信号放大电路5的结构,包括由第九电阻R9和第十三电容C13并联组成的并联电路,该并联电路的一端接电路的D点,该并联电路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和第十电阻RlO的一端相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接第十一电阻Rll —端,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T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三极管T3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T4发射极之间的接点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三极管T5的基极和第六三极管T6的基极相连接,第五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相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和第十一电阻Rll的另一端分别接+12V电源;第五三极管T5的发射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与第三二极管D3的接点接正方波输出端hly-H ;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五二极管D5与第四二极管D4的接点接负方波输出端hly-L ;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接第六三极管T6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T4的集电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相连接,第六三极管T6的集电极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相连接;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和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接-12V电源。驱动信号放大电路5还包括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和第十六电容C16,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和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分别接-12V电源,第十四电容C14的另一端、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和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一电路ICl和第二电路IC2采用运算放大器CA3140。第三电路IC3采用双D触发器⑶4013。第四电路IC4采用三与非门⑶4023。第五电路IC5采用六非门⑶4069。本实用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采用厚膜工艺设计(采用裸芯片、厚膜印刷电阻、印刷互连线等技术),与常规的PCB板比较,体积更小、工作温度范围更宽;采用浅腔式双列直插全密封的金属外壳,这样既可以起屏蔽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本实用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使用时,电流积分电路I将模拟信号(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输出,同时锯齿波发生电路2把窄脉冲信号转换为锯齿波信号输出,输出的电压信号与锯齿波信号送入电压比较电路3进行比较,比较之后的信号和频率源的信号(填充脉冲)通过触发器以及与非门和反向器组成的逻辑控制电路4后输出脉冲信号+f和_f,从逻辑控制电路4产生的驱动信号由驱动信号放大电路5转换和放大后输出驱动正方波hly-H和驱动负方波hly-L,从而完成整个工作过程。本实用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的体积小、输出精度高、工作频率范围宽、工作温度范围宽,能广泛应用于民用、工 业以及军工领域。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电压比较电路(3)、逻辑控制电路(4)和驱动信号放大电路(5);电压比较电路(3)还分别与电流积分电路(I)和锯齿波发生电路(2)相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流积分电路(I)包括第一电路(IC1),第一电路(ICl)的第2脚分别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和第一电容(Cl)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接电流输入端;第一电路(ICl)的第3脚接地;第一电路(ICl)的第6脚分别与第一三极管(Tl)的基极和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相连接;第一电路(ICl)的第7脚分别接+12V电源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和第一三极管(Tl)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三极管(Tl)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相连接,该两者之间的接点分别与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一端和电压比较电路(3)相连接;第四电容(C4)的 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接,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一电路(ICl)的第4脚和-12V电源。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路(ICl)采用运算放大器CA3140。
4.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锯齿波发生电路(2)包括一端接窄脉冲输入端的第十六电阻(R16),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三极管(T7)的基极和第八三极管(T8)的基极相连接,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接第八三极管(T8)的发射极,该两者之间的接点与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相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接第九三极管(T9)的基极,第九三极管(T9)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场效应管(Ql)的栅极、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和第十一电容(Cll)的一端相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栅极;第一场效应管(Ql)的漏极、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第七三极管(T7)的集电极分别接+12V电源;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还分别与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和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相连接;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接电压比较电路(3);第八三极管(T8)的集电极、第九三极管(T9)的发射极、第十一电容(Cll)的另一端和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5.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比较电路(3 )包括第二电路(IC2 ),第二电路(IC2 )的第2脚与电流积分电路(I)相连接,第二电路(IC2)的第3脚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锯和齿波发生电路(2)相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路(IC2)的第7脚分别接+12V电源和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路(IC2)的第4脚分别接-12V电源和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路(IC2)的第6脚接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和逻辑控制电路(4)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电路(IC2)采用运算放大器CA3140。
7.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逻辑控制电路(4 )包括第三电路(IC3 ),第三电路(IC3 )的第3脚和第11脚分别接时钟频率输入端,第三电路(IC3)的第5脚接电压比较电路(3),第三电路(IC3)的第9脚接方波输入端,第三电路(IC3)的第I脚接第四电路(IC4)的第8脚,第三电路(IC3)的第12脚接第四电路(IC4)的第3脚,第三电路(IC3)的第13脚接第四电路(IC4)的第I脚,第三电路(IC3)的第2脚分别与驱动信号放大电路(5)和第四电路(IC4)的第4脚相连接;第三电路(IC3)的第4脚、第6脚、第8脚、第10脚和第7脚分别接地;第四电路(IC4)的第2脚和第5脚分别接填充频率输入端;第四电路(IC4)的第9脚分别与第五电路(IC5)的第5脚、第7脚和第9脚相连接;第四电路(IC4)的第6脚分别与第五电路(IC5)的第3脚、第11脚和第14脚相连接;第五电路(IC5)的第8脚接地;第四电路(IC4)的第7脚、第11脚、第12脚和第13脚分别接地;第五电路(IC5)的第2脚、第12脚和第15脚分别接第一信号输出端;第五电路(IC5)的第4脚、第6脚和第10脚分别接第二信号输出端;逻辑控制电路(4)还包括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第七电容(C7)的一端、 第八电容(C8)的一端、第九电容(C9)的一端和第十电容(ClO)的一端分别接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第十电容(ClO)的另一端、第三电路(IC3)的第14脚、第四电路(IC4)的第14脚和第五电路(IC5)的第I脚分别接+12V电源。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电路(IC3)采用双D触发器⑶4013 ;第四电路(IC4)采用三与非门⑶4023 ;第五电路(IC5)采用六非门CD4069。
9.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信号放大电路(5)包括第九电阻(R9)和第十三电容(C13)组成的并联电路,该并联电路的一端接逻辑控制电路(4),该并联电路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和第十电阻(RlO)的一端相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接第十一电阻(Rll)—端,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T4)的发射极相连接,该两者之间的接点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三极管(T5)的基极和第六三极管(T6)的基极相连接,第五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相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和第十一电阻(Rll)的另一端分别接+12V电源;第五三极管(T5)的发射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与第三二极管(D3)的接点接正方波输出端;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五二极管(D5)与第四二极管(D4)的接点接负方波输出端;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接第六三极管(T6)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T4)的集电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相连接,第六三极管(T6)的集电极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相连接;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和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接-12V电源;驱动信号放大电路(5)还包括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和第十六电容(C16),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和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分别接-12V电源,第十四电容(C14)的另一端、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和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厚膜PWM积分及逻辑控制电路,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电压比较电路、逻辑控制电路和驱动信号放大电路;电压比较电路还分别与电流积分电路和锯齿波发生电路相连接。本控制电路体积小、输出精度高、工作频率范围宽、工作温度范围宽,能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以及军工领域。
文档编号H03K19/082GK202798656SQ20122049064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5日
发明者张安宁, 鬲行飞 申请人:天水七四九电子有限公司, 天水华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