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细线图案、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63371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功能性细线图案、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能够以高自由度稳定地形成功能性细线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功能性细线图案的形成方法、透明导电膜的形成方法、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以及功能性细线图案、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部件单元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在对被赋予到基材上的含有导电性材料的液滴进行干燥时,利用咖啡环(coffee stain)现象在该液滴的周缘部选择性地沉积导电性材料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点状地赋予液滴,在该液滴的周缘部形成环状的导电性细线。另外,在专利文献2、3中,通过线状地赋予液滴,在该液滴的周缘部形成直线状的导电性细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1/05195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9578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389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为了扩大环状的导电性细线的直径,需要扩大点状赋予的液滴的直径。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为了增大直线状导电性细线的配置间隔,需要增大以直线状赋予的液滴的线宽。其结果是,为了形成液滴,需要赋予大量的液体,干燥负担变重。若干燥负担变重,就会导致细线的稳定形成变得困难,或生产节拍时间(takt time)变长。这样,在现有技术中,难以以高自由度稳定地形成细线。

例如,当通过导电性细线的集合体来形成用于触摸面板传感器等的透明导电膜时,若能够以高自由度稳定地形成导电性细线,就可以实现透明导电膜的低电阻化,进而提升低视觉辨认性(导电性细线的视觉辨认困难性)。另外,不限于导电性细线,若能够以高自由度稳定地形成具有各种功能的功能性细线,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该功能。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高自由度稳定地形成功能性细线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功能性细线图案的形成方法、透明导电膜的形成方法、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以及功能性细线图案、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部件单元及电子设备。

另外,通过以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他课题将变得明确。

上述课题通过以下的各发明被解决。

1.一种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线状液体在基材上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

干燥所述线状液体而使所述功能性材料沿边缘部沉积,从而形成由包含所述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2.如所述技术方案1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利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第一线状液体在基材上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干燥所述第一线状液体而使所述功能性材料沿边缘部沉积,从而形成由包含所述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接着,利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第二线状液体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干燥所述第二线状液体而使所述功能性材料沿边缘部沉积,从而形成由包含所述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时,

在至少一组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和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中,以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外侧细线与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外侧细线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内侧细线与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内侧细线不连接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及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3.如所述技术方案2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由所述第一线状液体形成的所述封闭的几何图形为多边形,由此形成由分别作为多边形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使由所述第二线状液体形成的所述封闭的几何图形为多边形,由此形成由分别作为多边形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在至少一组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和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中,以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作为多边形的所述外侧细线和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作为多边形的所述外侧细线使夹着多边形的顶点的两边彼此交叉而在两个交点处连接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及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4.如所述技术方案3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边形为各边相对于所述基材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四边形。

5.如所述技术方案2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由所述第一线状液体形成的所述封闭的几何图形为圆形,由此形成由分别作为圆形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使由所述第二线状液体形成的所述封闭的几何图形为圆形,由此形成由分别作为圆形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在至少一组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和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中,以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作为圆形的所述外侧细线和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作为圆形的所述外侧细线使圆形的圆周彼此交叉而在两个交点处连接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及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6.如所述技术方案2~5中任一项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导电性材料作为所述功能性材料,

通过由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外侧细线和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外侧细线构成的通电路径进行通电,由此对所述外侧细线实施电镀。

7.如所述技术方案1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利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第一线状液体在基材上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干燥所述第一线状液体而使所述功能性材料沿边缘部沉积,从而形成由包含所述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接着,利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第二线状液体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干燥所述第二线状液体而使所述功能性材料沿边缘部沉积,从而形成由包含所述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时,

在至少一组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和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中,以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内侧细线和/或所述外侧细线与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内侧细线和/或所述外侧细线连接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及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8.如所述技术方案1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利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第一线状液体在基材上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干燥所述第一线状液体而使所述功能性材料沿边缘部沉积,从而形成由包含所述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接着,利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第二线状液体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干燥所述第二线状液体而使所述功能性材料沿边缘部沉积,从而形成由包含所述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时,

在至少一组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和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中,以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外侧细线与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外侧细线不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内侧细线与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内侧细线不连接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及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9.如所述技术方案2~8中任一项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接着,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以使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夹在多个排列设置的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之间。

10.如所述技术方案9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分别以规定的间距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及多个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11.如所述技术方案2~10中任一项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相同的形状形成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和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12.如所述技术方案2~11中任一项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一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及所述第二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接着,一次或分多次形成另一个或多个所述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13.如所述技术方案1~12中任一项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的两面各自形成所述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

14.如所述技术方案1~13中任一项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喷墨法向所述基材上赋予包含所述功能性材料的多个液滴,使多个所述液滴在所述基材上合为一体,从而形成所述线状液体。

15.一种功能性细线图案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由技术方案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形成的所述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所述内侧细线及所述外侧细线所构成的细线的一部分去除,由未被去除而残留的细线来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

16.如所述技术方案15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所述内侧细线去除,由未被去除而残留的所述外侧细线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

17.一种透明导电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基材上形成由导电性细线的集合体构成的透明导电膜时,

由功能性细线图案形成所述导电性细线的集合体,该功能性细线图案是在技术方案15或16所述的功能性细线图案的制造方法中将导电性材料作为所述功能性材料使用而形成。

18.一种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制造具有透明导电膜的部件单元时,

利用技术方案17所述的透明导电膜的形成方法形成所述透明导电膜。

19.一种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制造具备具有透明导电膜的部件单元的电子设备时,

通过技术方案18所述的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制造具有透明导电膜的所述部件单元。

20.一种功能性细线图案,其特征在于,

在基材上二维地排列设置有多个包含功能性材料的多边形形状细线,

至少一组多边形形状细线使夹着多边形的顶点的两边彼此交叉而在两个交点连接。

21.如所述技术方案20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其特征在于,

相互连接的所述多边形形状细线的内部区域的重叠面积为各个多边形形状细线的内部区域的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下。

22.如所述技术方案20或21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边形形状细线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23.如所述技术方案22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边形形状细线是各边相对于所述基材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四边形,在该基材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分别以规定的间距排列设置多个所述多边形形状细线而形成所述功能性细线图案。

24.如所述技术方案20~23中任一项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性材料为导电性材料。

25.如所述技术方案20~24中任一项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边形形状细线被镀层覆盖。

26.如所述技术方案20~25中任一项记载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的两面设置所述功能性细线图案。

27.一种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其特征在于,

在基材表面具有具有透明导电膜,该透明导电膜由所述功能性材料为导电性材料的技术方案20~26中任一项所述的功能性细线图案构成。

28.一种部件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技术方案27所述的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

2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技术方案28所述的部件单元。

30.一种功能性细线图案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线状液体在基材上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

干燥所述线状液体而使所述功能性材料沿边缘部沉积,从而形成由包含所述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单元,

排列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功能性细线单元,从而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

31.一种功能性细线图案,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性细线图案通过排列设置一个或多个由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单元而形成,

所述内侧细线在基材上以呈封闭的几何图形的方式设置,包含功能性材料,

所述外侧细线在基材上以呈将所述内侧细线包围的封闭的几何图形的方式设置,包含所述功能性材料。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以高自由度稳定地形成功能性细线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形成方法、功能性细线图案的形成方法、透明导电膜的形成方法、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以及功能性细线图案、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部件单元及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a、1b是对细线图案的形成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是对将功能性材料运送到液体边缘部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图,其中,图2a是表示由封闭的几何图形构成的线状液体的情况的图,图2b是参考例,是表示不是封闭的几何图形的液体的情况的图。

图3a、3b是对几何图形为四边形的情况下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形成进行说明的图。

图4a、4b是对几何图形为四边形的情况下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形成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电镀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对被电镀的功能性细线图案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对局部的细线被去除的功能性细线图案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对在基材的两面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的情况下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0a、10b是对包括由功能性细线图案所构成的透明性导电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1a、11b是对几何图形为三角形的情况下的功能性细线图案进行说明的图。

图12a、12b是对几何图形为六边形的情况下的功能性细线图案进行说明的图。

图13a、13b是对几何图形为八边形的情况下的功能性细线图案进行说明的图。

图14a、14b是对几何图形为圆形的情况下的功能性细线图案进行说明的图。

图15a、15b是对相互邻接的细线单元的连接形态的其他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6a~16c是对几何图形的另一其他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表示在基材上形成有细线单元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8是由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实施例1的细线图案(1)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图19是对外侧细线实施电镀的实施例2的细线图案(2)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图20是内侧细线被去除的实施例3的细线图案(3)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材

2:第一线状液体

20:未被赋予液体的区域

21:内侧缘

22:外侧缘

3:第一细线单元

31:内侧细线

32:外侧细线

4:第二线状液体

40:未被赋予液体的区域

41:内侧缘

42:外侧缘

5:第二细线单元

51:内侧细线

52:外侧细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利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线状液体在基材上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接着,干燥所述线状液体而使所述功能性材料沿边缘部沉积,从而形成由包含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单元(以下,也只称作细线单元)。在基材上排列设置一个或多个细线单元,从而能够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由此,可以得到能够以高自由度稳定地形成功能性细线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中,该细线单元被用作用于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以下,也只称作前体)。即,将构成前体的由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功能性细线的一部分去除,从而能够由未去除而残留的细线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图案形成的自由度,特别地,可以得到能够以高自由度对构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的细线的配置间隔进行调整的效果。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说明由线状液体形成细线单元的工艺。

如图1(a)所示,使用线状液体2在基材1上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由线状液体2形成的几何图形在内部包含未被赋予液体的区域20,由此具有作为边缘部相互独立的内侧缘21和外侧缘22。内侧缘21为由线状液体2形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的内侧的边缘部,是与未被赋予液体的区域20邻接的边缘部。外侧缘22为由线状液体2形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的外侧的边缘部,不与内侧缘21连接。在使该液体2干燥时,利用咖啡环现象使功能性材料沿边缘部即内侧缘21及外侧缘22选择性地沉积,由此,如图1(b)所示,分别在与内侧缘21对应的位置形成内侧细线31,在与外侧缘22对应的位置形成外侧细线32。

这样,形成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由内侧细线31和将该内侧细线31包围的外侧细线32构成的细线单元3。构成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和外侧细线32互不连接,而是相互独立。与线状液体2的线宽(线的粗细)相比,内侧细线31和外侧细线32充分细。在图示的例子中,线状液体2具有一个内侧缘21和一个外侧缘22,从而形成由一对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构成的细线单元3。

参照图2,对由线状液体2形成细线单元3的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对于被赋予在基材1上的线状液体2的干燥来说,在内侧缘21及外侧缘22比在中央部快,因而首先沿内侧缘21及外侧缘22发生功能性材料的局部沉积。液体的边缘由于沉积的功能性材料而成为被固定化的状态(接触线的固定化),伴随之后的干燥的线状液体2的宽度方向的收缩被抑制。在线状液体2中形成从中央部朝内侧缘21的流动和从中央部朝外侧缘22的流动,以补充由于在内侧缘21及外侧缘22蒸发而失去的液体。在图中,用箭头示意地表示流动的方向。由于该流动,功能性材料进一步被运送到内侧缘21及外侧缘22沉积。其结果是,在与内侧缘21及外侧缘22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包含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

与如图2(b)的参考例所示的、使功能性材料在非封闭几何图形的液体100的边缘101选择性地沉积的情况相比,图2(a)所示的线状液体2在内部包含未被赋予液体的区域20,从而能够减少液体的赋予量,降低干燥负担。由此,能够缩短生产节拍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线状液体2在内部包含未被赋予液体的区域20,伴随液体干燥的气化热的总量变得较小。因此,可以抑制伴随干燥的基材温度的变化或不均一化,能够稳定地形成上述的液流。

而且进一步地,由于线状液体2在内部包含未被赋予液体的区域20,从而能够缩短功能性材料通过流动到达缘的平均移动距离。

其结果是,即使在以较大的直径形成线状液体2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咖啡环现象稳定地产生,稳定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形成。由此,可以得到能够以高自由度稳定地形成功能性细线即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效果。

优选促进将功能性材料运送到缘的流动的形成。例如,通过调整固含量、液体与基材的接触角、液体的量、基材的加热温度、液体的配置密度、诸如温度、湿度、气压之类的环境因素等条件,能够快速地将液体的缘固定化,还能够增大在液体中央部和缘的蒸发量之差。由此,能够促进将功能性材料运送到缘的流动的形成。

可采用喷墨法向基材1上赋予线状液体2。具体地,能够在使未图示的液滴排出装置所具备的喷墨头相对于基材进行相对移动的同时,从喷墨头的喷嘴排出包含功能性材料的墨,并使排出的墨滴在基材上合为一体,从而形成线状液体2。喷墨头的液滴排出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压电方式或热方式等。

通过采用喷墨法,能够使用线状液体2以期望的形状自由地形成封闭的几何图形。能够以分别成为期望的封闭的几何图形的方式形成构成想要获得的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形状,其中,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与线状液体2的内侧缘21及外侧缘22的形状对应。因此,通过采用喷墨法,能够以更高的自由度形成功能性细线。

下面,举出了在基材1上形成多个细线单元3,将这些多个细线单元3用作前体,从而形成由功能性细线图案构成的透明导电膜的方法的具体例,借此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此,作为功能性材料优选使用导电性材料,作为基材优选使用透明基材。

首先,参照图3~图8,对由线状液体构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为四边形的方案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a)所示,使用包含导电性材料的第一线状液体2,在基材上形成四边形作为封闭的几何图形。在此,在基材1上沿基材的长度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排列设置多个四边形的第一线状液体2。在此,为了方便,图示四个第一线状液体2。

在基材1上赋予的第一线状液体2在内部包含未被赋予液体的区域20,由此,具有作为边缘相互独立的内侧缘21和外侧缘22。

接着,在干燥第一线状液体2时使咖啡环现象产生,使导电性材料沿线状液体2的内侧缘21及外侧缘22选择性地沉积。

由此,如图3(b)所示,形成由内侧细线31和外侧细线32构成的第一细线单元3。构成第一细线单元3的细线31、32形成为四边形形状。

接着,如图4(a)所示,使用包含导电性材料的第二线状液体4,在基材1上形成四边形作为封闭的几何图形。在此,在基材1上沿基材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排列设置多个四边形的第二线状液体4。在此,为了方便,图示五个第二线状液体4。

在基材1上赋予的第二线状液体4在内部包含未被赋予液体的区域40,由此,具有作为边缘相互独立的内侧缘41和外侧缘42。

在本方案中,使第二线状液体4形成于夹在四个第一细线单元3之间的位置。由第二线状液体4构成的四边形的各顶点附近与邻接的第一细线单元3的外侧细线32接触。由第二线状液体4构成的四边形的各顶点配置在邻接的第一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与外侧细线32之间的区域。

接着,在干燥第二线状液体4时使咖啡环现象发生,使导电性材料沿第二线状液体4的内侧缘41及外侧缘42选择性地沉积。

由此,如图4(b)所示,能够形成由内侧细线51和外侧细线52构成的第二细线单元5。构成第二细线单元5的细线51、52形成为四边形形状。

在本方案中,在基材1上沿基材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第一细线单元3和第二细线单元5。以第一细线单元3的外侧细线32和第二细线单元5的外侧细线52相互连接且第一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和第二细线单元5的内侧细线51相互不连接的方式,形成各细线单元3、5。内侧细线31、51不仅与其他内侧细线31、51不连接,也与其他外侧细线32、52不连接。

如上面这样,在基材1上形成由通过外侧细线32、52相互连接的细线单元3、5所构成的图案。

接着,对得到的图案实施电镀。参照图5,对该电镀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使供电部件6与未图示的电镀浴内的由细线单元3、5构成的图案接触而实施电镀。此时,由于外侧细线32、52彼此相互连接,以网状形成由多个外侧细线32、52构成的通电路径。从供电部件6通过该通电路径进行通电,对该通电路径内的外侧细线32、52实施电镀。

另一方面,内侧细线31、51与其他内侧细线31、51及外侧细线32、52相互不连接,而是各自独立地形成,因而不会形成上述的如外侧细线32、52这样的通电路径。如图所示,存在与供电部件6直接接触的内侧细线31、51的情况下,可以对内侧细线31、51实施电镀,但在除此之外的内侧细线31、51没有通电,所以不会实施电镀。在使供电部件6不与内侧细线31、51接触的情况下,对任何内侧细线31、51都不实施电镀。

这样,通过通电路径对外侧细线32、51进行通电,能够对该外侧细线32、52选择性地实施电镀。在此,“选择性地”至少是指,被实施电镀的外侧细线32、52的个数比被实施电镀的内侧细线31、51的个数多。

这样,如图6所示,与未实施电镀的内侧细线31、51相比,能够使实施电镀的外侧细线32、52的膜厚增大。由此,使外侧细线32、52的电阻比内侧细线31、51低,进而,使耐久性提高。

接着,将细线单元3、5用作前体,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

在本方案中,如图7所示,通过将细线单元3、5的内侧细线31、51去除,利用未去除而残留的相互连接的外侧细线32、52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

如上所述,对外侧细线32、52实施电镀而使膜厚增大,由此,可以得到外侧细线32、52难以被去除,而未实施电镀的内侧细线31、51能够较容易被去除的效果。

去除细线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采用照射诸如激光等能量射线的方法、或进行化学蚀刻处理的方法等。

另外,作为将细线去除的优选方法,也可以采用在对外侧细线32、52实施电镀时通过电镀液将内侧细线31、51去除的方法。在该情况下,作为电镀液,可以使用能够将构成成为去除对象的细线的导电性材料溶解或分解的物质。

作为具体例,首先,使用银纳米粒子作为导电性材料,形成由内侧细线31、51及外侧细线32、52构成的细线单元3、5。然后,作为第一电镀,选择性地在外侧细线32、52设置铜镀层,接着,作为第二电镀,在该铜镀层上设置镍镀层。此时,利用第二电镀(电镀镍)的电镀液,能够将未实施第一电镀的由银构成的内侧细线31、51溶解或分解而去除。这样,优选地,使对外侧细线32、52的电镀和对内侧细线31、51的去除同时进行。

另外,例如,在停止用于电镀的供电后,优选使基材1在电镀液中浸渍一定时间,优选为1分钟~30分钟,该一定时间是足够去除成为去除对象的细线(优选为内侧细线31、51)的时间。

如上所述,通过将内侧细线31、51去除,能够以高自由度对由未去除而残留的外侧细线32、52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中的细线的配置间隔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增大配置间隔的情况下,通过去除细线局部的配置间隔调整是有利的。

通过将细线的一部分去除而增大细线的配置间隔,可以得到能够很好地提高由功能性细线图案构成的透明导电膜的透过率、低视觉辨认性的效果。

对以上述方式得到的功能性细线图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7所示的功能性细线图案为在基材1上二维地排列设置多个由外侧细线32、52构成的细线即包含功能性材料的四边形形状细线而形成。四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52)以规定的间距分别沿该基材1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

如图7所示,在功能性细线图案中,四边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52)优选为各边相对于基材1的长度方向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为45°)的四边形。由此,可以得到能够很好地防止莫尔条纹产生的效果,所述莫尔条纹是在将带有由功能性细线图案构成的透明导电膜的基材1组装到图像显示装置等的部件单元时产生。

所谓莫尔条纹,是在将带有由导电性细线的集合体构成的透明导电膜的基材1组装到部件单元时,由于导电性细线和部件单元中的其他要素的组合而产生的条纹被视觉辨认出的情况。莫尔条纹例如可以由于构成透明导电膜的导电性细线和部件单元中的图像显示元件具备的像素阵列发生光学干涉等而产生。由于防止了莫尔条纹,可以得到能够鲜明地看到由图像显示元件显示的图像的效果。

在该功能性细线图案中,邻接的四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52)使夹着四边形顶点的两边彼此交叉而在两个交点处连接。即,如在图8放大所示,邻接的四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52)使夹着一个四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的顶点A的两边a1、a2、和夹着另一个四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52)的顶点B的两边b1、b2交叉,由此在两个交点C、D处连接。此外,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仅表示邻接的一组四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52),但如图7所示,其他的邻接的四边形形状细线也相同地连接。这样,通过使邻接的四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52)在两个交点处连接,能够可靠地连接两个四边形形状细线,特别在将导电性材料用作功能性材料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可靠的电连接。由此,能够实现透明导电膜的进一步低电阻化,进而,也可以得到能够很好地防止电阻的不均一化的效果。

另外,邻接的四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52)的内部区域的重叠面积优选为各四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52)的内部区域的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下。在此,所谓重叠面积,以图示为例,是将两个顶点A、B及两个交点C、D这四个点作为顶点的四边形ADBC的面积。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连接两个四边形形状细线,可以得到难以看出功能性细线图案的效果。

另外,特别是在将导电性材料用作功能性材料的情况下,四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52)被镀层覆盖,因而能够实现更可靠的电连接。

在以上的说明中,对在基材的一面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的情况进行了表示,但也可以优选为在基材的两面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参照图9,对在基材的两面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的情况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图9的例子中,在基材1的一面(表面)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进而在基材1的另一面(背面)也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

在此,与图7所示相同,各面的功能性细线图案通过将细线单元3、5的内侧细线31、51去除,由未去除而残留的外侧细线32、52构成。

在基材1的两面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的情况下,这样将构成一面及/或另一面的细线单元的细线的一部分去除而增大细线的配置间隔,是特别优选的方案。

例如,使用透明基材作为基材,使用导电性材料作为两面的功能性细线图案所含有的功能性材料,由此,能够在透明基材的两面形成由功能性细线图案构成的透明导电膜。在该情况下,通过去除细线局部而增大细线的配置间隔,能够缓和对于表、背面图案的位置对准精度的高要求。即,即使在表、背面图案的位置对准中存在一些偏差,由于细线间隔大,所以也能够很好地防止表、背面图案的干涉引起的可视化。在两面设置透明导电膜的透明基材,例如可以作为触摸面板传感器等进行适当的利用。

图10表示包括由功能性细线图案所构成的透明导电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一例。图10(a)、图10(b)分别表示从表面侧观察基材1、以及从背面侧观察基材1的状况。

如图10(a)所示,在图示的触摸面板传感器中,在透明的基材1的表面排列设置有多个带状的X电极7。多个X电极7分别由透明导电膜所构成,其中,该透明导电膜通过由外侧细线32、52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所构成。

在构成各透明导电膜8的功能性细线图案中,邻接的外侧细线32、52相互连接。另一方面,构成一个透明导电膜8的外侧细线32、52与构成其他的透明导电膜8的外侧细线32、52不连接。这样,由于存在互相不连接的外侧细线32、52,能够在基材1的表面形成互相不电连接的独立的多个X电极7。各X电极7通过由互相电连接的多个外侧细线32、52构成的集合体所构成。在图9,附图标记9为引出配线,各X电极7通过引出配线9与未图示的控制电路连接。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在透明的基材1的背面排列设置有多个带状的Y电极。与上述的X电极相同,多个Y电极10分别由透明导电膜8所构成,其中,该透明导电膜通过由外侧细线32、52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所构成。带状的Y电极10以其长度方向与上述的X电极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式形成。各Y电极10通过引出配线9与未图示的控制电路连接。

这些X电极7及Y电极10以隔着透明的基材1交叉(重叠)的方式设置。此时,透明导电膜构成X电极7及Y电极10,通过去除上述细线的局部,构成透明导电膜的功能性细线图案中的细线的配置间隔变大,由此,如参照图9所说明,能够缓和对于表、背面图案的位置对准精度的高要求。

包括上述结构的触摸面板传感器,例如可作为静电容量方式等触摸面板传感器进行适当的利用。若是静电容量式触摸面板,在操作时,能够利用基于用户的手指或导体等接近、接触这些X电极7及Y电极10时产生的静电容量变化的感应电流,检测出手指或导体等的位置坐标。

在以上的说明中,设置从第一线状液体的形成到第一细线单元的形成的工序、以及从第二线状液体的形成到第二细线单元的形成的工序,从而分两次形成多个细线单元,但不限于此。在形成第二细线单元后,也可以形成另一个或多个细线单元。另一个或多个细线单元可以一次或分成多次形成。即,在基材上形成多个细线单元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分成多次形成。另外,例如,在细线单元彼此不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优选地一次形成多个细线单元。

以上说明了使由线状液体构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为四边形,形成由四边形形状细线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由线状液体构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为多边形,形成由多边形形状细线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

下面,作为除四边形以外的其他多边形的例子,对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1(a)所示,通过使由线状液体构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成为三角形,能够形成由分别形成为三角形形状的内侧细线31和外侧细线32构成的细线单元3。邻接的外侧细线32使夹着三角形顶点的两边彼此交叉而在两个交点处连接。

如图11(b)所示,通过将由该细线单元3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内侧细线31去除,能够形成由未去除而残留的外侧细线32即三角形形状细线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

如图12(a)所示,通过使由线状液体构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成为六边形,能够形成由分别形成为六边形形状的内侧细线31和外侧细线32构成的细线单元3。邻接的外侧细线32使夹着六边形顶点的两边彼此交叉而在两个交点处连接。

如图12(b)所示,通过将由该细线单元3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内侧细线31去除,能够形成二维地排列设置多个未去除而残留的外侧细线32即六边形形状细线而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

如图13(a)所示,通过使由线状液体构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成为八边形,能够形成由分别形成为八边形形状的内侧细线31和外侧细线32构成的细线单元3。邻接的外侧细线32使夹着八边形顶点的两边彼此交叉而在两个交点处连接。

如图13(b)所示,通过将由该细线单元3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内侧细线31去除,能够形成二维地排列设置多个未去除而残留的外侧细线32即八边形形状细线而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

进一步地,由线状液体构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不限于多边形,例如,也也可以包含诸如圆形或椭圆形等曲线要素。图14表示使由线状液体构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成为圆形的情况。

如图14(a)所示,通过使由线状液体构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成为圆形,能够形成由分别形成为圆形形状的内侧细线31和外侧细线32构成的细线单元3。邻接的外侧细线32使圆形的圆周彼此交叉而在两个交点处连接。

如图14(b)所示,通过将由该细线单元3构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前体的内侧细线31去除,能够形成二维地排列设置多个未去除而残留的外侧细线32即圆形形状细线而成的功能性细线图案。

在由多边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构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的情况下,多边形的一边长度可以自由进行调整。例如,一边的长度可以为50μm以上、100μm以上、200μm以上、300μm以上、400μm以上、50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即使在形成这样大的多边形的情况下,通过将线状液体作为封闭的几何图形进行赋予,能够实现稳定的细线形成。由于能够与大小无关地实现稳定的细线形成,一边的长度上限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用途适当进行设定。优选地,构成多边形的至少一边在上述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地,所有边在上述的范围内。

另外,多边形不限于正多边形,构成多边形的各边的长度、各内角的角度也可以互不相同。

另外,即使在由圆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构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的情况下,圆形的直径也可以自由进行调整。例如,直径可以为50μm以上、100μm以上、200μm以上、300μm以上、400μm以上、500μm以上,进一步地优选为1mm以上。即使在形成这样大的圆形的情况下,通过将线状液体作为封闭的几何图形进行赋予,能够实现稳定的细线形成。由于能够与大小无关地实现稳定的细线形成,直径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用途适当进行设定。

另外,在由椭圆形形状细线(外侧细线32)构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述的直径的优选范围作为长径的优选范围进行适用。

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对在基材上形成多个细线单元时以规定的间距形成这些多个细线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

在以上的说明中,当连接细线单元时,将外侧细线彼此连接,并使内侧细线不与其他的内侧细线及外侧细线连接,但不限于此。可以使构成细线单元的任何功能性细线相互接触而连接。例如,可以将第一细线单元的内侧细线及/或外侧细线、与第二细线单元的内侧细线及/或外侧细线连接。下面,参照图15,对细线单元的连接方式的其他例进行说明。

在图15(a)的例子中,在相互邻接的细线单元3、5中,外侧细线32、52彼此连接,内侧细线31、51彼此不连接。在该例中,构成一个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与构成另一个细线单元5的外侧细线52连接。相同地,构成另一个细线单元5的内侧细线51与构成一个细线单元3的外侧细线32连接。

在图15(b)的例子中,在相互邻接的细线单元3、5中,外侧细线32、52彼此连接,内侧细线31、51也彼此连接。在该例中,构成一个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与构成另一个细线单元5的外侧细线52连接。相同地,构成另一个细线单元5的内侧细线51与构成一个细线单元3的外侧细线32连接。

通过图15(a)、(b)所示的连接方式,例如,不仅对外侧细线,对内侧细线也能很好地实施前述的电镀。

在形成多个相互连接的细线单元的情况下,可以将其通过相同的连接方式连接,也可以混合多种连接方式。进一步地,一部分细线单元也可以以内侧细线、外侧细线均不进行连接的状态排列设置。

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了使构成功能性细线图案的功能性细线彼此在两个交点处交叉而连接的情况,但不限于在两个交点处的连接。例如,也可以使功能性细线彼此在一个交点处接触。从确保导电性的观点出发,将两点交叉和一点接触适当进行组合,从而在三点以上连接是优选的方案。

参照图16,对由线状液体构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的其他例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16(a)所示,由线状液体2所形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也可以优选为由锯齿形要素构成。通过将其干燥,在与锯齿形形状的内侧缘21及外侧缘22对应的位置可形成由锯齿形要素所构成的内侧细线及外侧细线。进一步地,虽未图示,但也可以用波浪线形状要素来代替锯齿形要素,也可以将锯齿形要素和波浪线形状要素进行组合。在将像由锯齿形要素或波浪线形状要素所构成的功能性细线这样的、非正多边形的功能性细线彼此连接的情况下,虽然可以在一点或两点连接,但优选采用上述的在三点以上的连接。作为上述非正多边形的功能性细线,可以优选例举出一个以上的内角比180°大的多边形的功能性细线。

另外,如图16(b)所示,由线状液体2所形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可以包含未被赋予液体的两个区域20a、20b。由此,几何图形可具有多个内侧缘21a、21b。通过将其干燥,在与外侧缘22对应的位置形成一个外侧细线的同时,可以在与两个内侧缘21a、21b对应的位置形成两个内侧细线。也可以使未被赋予包含于线状液体2的液体的区域为三个以上,由此,能够形成与该区域的个数对应的个数的内侧细线。

进而,如图16(c)所示,由线状液体2所形成的封闭的几何图形也可以包括突出部23。例如,如图所示,突出部23可以是仅一端与封闭的几何图形连接的线段。

另外,内侧缘的形状和外侧缘的形状可以互相相同(即相似),也可以互不相同。通过使这些形状不同,能够使得到的细线单元中的内侧细线的形状与外侧细线的形状不同。

另外,通过设于基材上的多个线状液体,也可以形成多种互不相同的几何图形。由此,能够形成将由多种互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构成的功能性细线组合的功能性细线图案。例如,上述的第一线状液体和第二线状液体优选为同一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相似形状,还可以为例如诸如四边形和圆形的组合等不同形状。

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将构成细线单元的内侧细线去除,利用未去除而残留的外侧细线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将构成细线单元的由内侧细线及外侧细线构成的细线的任一部分去除,利用未去除而残留的细线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例如,可以优选地通过将构成细线单元的外侧细线去除,由未去除而残留的内侧细线形成功能性细线图案。

另外,特别地如参照图1及图2而进行说明的一样,由于能够以高自由度稳定地形成构成细线单元的内侧细线及外侧细线,所以不限于去除细线局部的情况,也可以优选地在基材上排列设置一个或多个该细线单元作为功能性细线图案。

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了对构成细线单元的外侧细线选择性地实施电镀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优选对内侧细线及外侧细线均实施电镀。

另外,也优选在将构成细线单元的内侧细线去除后对外侧细线实施电镀,或在将构成细线单元的外侧细线去除后对内侧细线实施电镀。

用于电镀的镀层金属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例如铜或镍等。也优选对细线层积多层镀层。在该情况下,实施镀层金属不同的多次电镀。例如,优选地,可以举出的方法例如是,作为第一电镀在细线上设置铜镀层,使导电性提高,接着,作为第二电镀在铜镀层上设置镍镀层,使耐候性提高。

另外,不限于电镀,也可优选采用无电解镀。由此,即使在功能性材料不是导电性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细线上设置镀层。

在用于形成线状液体的液体(墨)中所含的功能性材料只要是对基材赋予特定功能的材料即可,不做特别限定。赋予特定功能是指,例如,使用导电性材料而对基材赋予导电性、或使用绝缘性材料而对基材赋予绝缘性。功能性材料优选为与构成被赋予该功能性材料的基材表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作为功能性材料,例如,可以例举出导电性材料、绝缘性材料、半导体材料、滤光材料、电介质材料等。特别优选地,功能性材料为导电性材料或导电性材料前体。导电性材料前体是指能够通过实施适当处理而转变成导电性材料的材料。

作为导电性材料,例如,可以优选例示出导电性微粒、导电性聚合物等。

作为导电性微粒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优选例示出Au、Pt、Ag、Cu、Ni、Cr、Rh、Pd、Zn、Co、Mo、Ru、W、Os、Ir、Fr、Mn、Ge、Sn、Ga、In等的微粒,其中,若使用诸如Au、Ag、Cu的金属微粒,则电阻低,并且能够形成耐腐蚀性强的细线,因而优选。从成本及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含Ag的金属微粒为最优选。这些金属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100n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3~50nm的范围。平均粒径为体积平均粒径,可以利用MALVERN社(マルバーン社)制造的Zetasizer 1000HS进行测定。

另外,作为导电性微粒,也可以优选使用碳微粒。作为碳微粒,可以优选例示出石墨微粒、碳纳米管、富勒烯等。

作为导电性聚合物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优选举出π共轭导电性高分子。

作为π共轭导电性高分子,例如,可以利用聚噻吩类、聚吡咯类、聚吲哚类、聚咔唑类、聚苯胺类、聚乙炔类、聚呋喃类、聚对苯类、聚对苯亚乙烯类、聚对苯硫醚类、聚薁类、聚异硫茚类、聚噻唑类等链状导电性聚合物。其中,对于可以得到高导电性这一点,聚噻吩类或聚苯胺类为优选。聚亚乙基二氧噻吩为最优选。

进一步优选地,导电性聚合物包含上述的π共轭导电性高分子和聚阴离子。使形成π共轭导电性高分子的前体单体与适当的氧化剂和氧化催化剂在聚阴离子的存在下进行化学氧化聚合,由此能够容易制造这样的导电性聚合物。

导电性聚合物也可以优选利用市售的材料。例如,包含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和聚苯乙烯磺酸的导电性聚合物(简称为PEDOT/PSS)由H.C.Starck社作为CLEVIOS系列、由Aldrich社作为PEDOT-PASS483095、560598、由Nagase Chemtex社作为Denatron系列被销售。另外,聚阴离子由日产化学社作为ORMECON系列被销售。

被赋予在基材1上的线状液体2中的功能性材料的含有率相对于线状液体2的总量优选为0.01重量%以上1重量%以下的范围。含有率是线状液体2被赋予到基材1上后紧接着的被干燥前的值。通过使功能性材料的含有率为0.01wt%以上1wt%以下的范围,能够使利用咖啡环现象的细线形成进一步稳定化。

作为包含有功能性材料的液体,例如可以将水、有机溶剂等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而使用。有机溶剂不被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以例示出1,2-己二醇、2-甲基-2,4-戊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丙二醇等醇类、二乙二醇单甲醚、二乙二醇单乙醚、二乙二醇单丁醚、三乙二醇单甲醚、二丙二醇单甲醚、二丙二醇单乙醚等醚类等。

另外,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包含有功能性材料的液体也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等各种添加剂。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例如,能够在诸如使用液滴排出装置而在基材1上形成线状液体2这样的情况下,对表面张力等进行调整而实现排出的稳定化等。作为表面活性剂不被特别限定,但可以使用硅类表面活性剂等。硅类表面活性剂是对二甲基聚硅氧烷的侧链或末端进行聚醚改性而得到的,例如,市售有信越化学工业制造的KF-351A、KF-642、BYK社(ビッグケミー社)制造的BYK347、BYK348等。表面活性剂的含有率相对于线状液体2的总量优选为1重量%以下。

被赋予包含功能性材料地液体的基材不被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玻璃、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类聚合物、聚酯、聚酰胺等)、金属(铜、镍、铝、铁等、或合金)、陶瓷等,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以贴合的状态使用。其中,塑料为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诸如聚乙烯、聚丙烯的聚烯烃是适宜的。

接着,参照图17,对细线单元3的形状进行说明。

图17是示意表示形成在基材上的细线单元的立体图。由于表示由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构成的细线单元3的一部分,为了方便,只以直线状进行表示。另外,在此说明的细线单元3是利用咖啡环现象刚形成之后的细线单元。如上所述,通过电镀、细线局部去除等后处理能够改变细线单元3的形状等。

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配置间隔I的范围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0μm以上~1000μm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500μm以下的范围,最优选为10μm以上~300μm以下的范围。此外,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配置间隔I是利用咖啡环现象刚形成之后(没有实施诸如电镀、细线局部去除这样的后处理的状态)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各最大突出部之间的距离,根据在基材1上赋予的线状液体的线宽而确定。优选地,减小线状液体的线宽,从而减小配制间隔I。由此,能够减轻干燥负担,使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形成稳定,进而缩短生产节拍时间。即使在这样减小配置间隔I的情况下,由于如上所述地能够容易地将由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构成的细线的一部分去除,故而也能够以高自由度对未去除而残留的细线设定希望的配置间隔。当采用这样的细线局部去除时,可在维持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稳定形成的同时,能够容易地设定例如50μm以上、100μm以上、200μm以上、300μm以上、400μm以上、500μm以上、进而1mm以上这样的大的配置间隔。

构成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不一定必须为相互完全独立的岛状。如图所示,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也可以优选地作为该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之间由高度低于该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高度的薄膜部30连接的连续体而形成。在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之间功能性材料的厚度最薄的最薄部分的高度Z,具体而言,薄膜部30的最薄部分的高度Z,优选为10nm以下的范围。最优选地,为了兼顾透明性和稳定性的平衡,薄膜部30在0<Z≤10nm的范围内。即使在将导电性材料用作功能性材料的情况下,由于薄膜部30的电阻极高而实质上成为绝缘体,故而经由薄膜部30所连接的内侧细线31和外侧细线32也成为电绝缘的状态。由此,可以很好地实施上述的选择性电镀。

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线宽W1、W2分别优选为10μm以下。由于10μm以下时将成为通常不会被看出的等级,因而从提高透明性的观点出发更为优选。若再考虑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稳定性,线宽W1、W2分别优选为2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此外,当认为在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之间功能性材料的厚度成为最薄的最薄部分的高度为Z,进而,距该Z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突出高度为Y1、Y2时,该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宽度W1、W2为在Y1、Y2的一半高度处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宽度。例如,在细线单元3具有上述的薄膜部30的情况下,可使该薄膜部30中的最薄部分的高度为Z。此外,当在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之间的功能性材料的最薄部分的高度为0时,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线宽W1、W2为距基材1表面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高度H1、H2的一半高度处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宽度。

如上所述,构成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线宽W1、W2极细,因而从确保截面积以实现低电阻的观点考虑,希望距基材1表面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高度H1、H2高。具体地,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的高度H1、H2优选在50nm以上5μm以下的范围。进一步地,从提高细线单元3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H1/W1的比、H2/W2的比分别优选地在0.01以上1以下的范围。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升细线单元3的细线化,H1/Z的比、H2/Z的比分别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特别地优选为20以上。

以上,对细线单元3进行的说明可适用于细线单元5或进一步追加设置的细线单元。

如上所述,细线所含的功能性材料优选为导电性材料。通过使用导电性材料,由该细线的集合体构成的图案能够被很好地用作透明导电膜(也称为电极膜或透明电极)。

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可用于各种电子设备所具有的各种部件单元。以突显本发明的效果的观点考虑,例如,可适合用作液晶、等离子、有机电致发光、场致发光等各种方式的显示器用透明电极,亦或适合用作触摸面板或移动电话、电子书、各种太阳能电池、各种电致发光调光元件的透明电极。特别地,优选将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材用作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电子设备的触摸面板传感器。在用作触摸面板传感器的情况下,优选将上述的细线图案用作透明基材两面的透明导电膜(X电极及Y电极)。

在以上的说明中,对一个方案所说明的结构可以适当适用于其他方案。

[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被实施例所限定。

1.图案的形成

(实施例1)功能性细线图案(1)的形成

<墨的组成>

调制以下组成物质作为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液体)。

·银纳米粒子(平均粒径:20nm):0.23重量%

·表面活性剂(BYK社制造的“BYK348”):0.05重量%

·二乙二醇单丁醚(简称:DEGBE)(分散介质):20重量%

·水(分散介质):剩余量

<基材>

作为基材,准备施加表面处理的PET基材,施加表面处理后PET基材与包含功能性材料的液体的接触角为20.3°。作为表面处理,使用信光电气计装社制造的“PS-1M”进行电晕放电处理。

<图案化>

一边使喷墨头(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KM1024iLHE-30”(标准液滴容量30pL))相对于基材进行相对移动,一边从该喷墨头排出墨,如图3(a)所示,利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第一线状液体2在基材上形成多个具有内侧缘和外侧缘的封闭的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各边相对于基材的长度方向以45°倾斜的四边形。

通过将这些第一线状液体2干燥,在该第一线状液体2的内侧缘21及外侧缘22选择性地沉积功能性材料,如图3(b)所示,形成多个由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构成的第一细线单元3。获得的各第一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及外侧细线32为各边相对于基材的长度方向以45°倾斜的四边形。该四边形的沿内侧细线31与外侧细线32的中间线测定的一边的长度为0.75mm。

接着,一边使喷墨头相对于基材进行相对移动,一边从该喷墨头排出墨,如图4(a)所示,使用包含功能性材料的第二线状液体4在基材上形成多个具有内侧缘和外侧缘的封闭的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各边相对于基材的长度方向以45°倾斜的四边形。第二线状液体4的形成位置被设定成第二线状液体4的四边形的顶点附近将之前形成第一细线单元3的外侧细线32的四边形的顶点覆盖。

通过将这些第二线状液体4干燥,在该第二线状液体4的内侧缘41及外侧缘42选择性地沉积功能性材料,如图4(b)所示,形成多个由内侧细线51及外侧细线52构成的第二细线单元5。获得的各第二细线单元5的内侧细线51及外侧细线52是各边相对于基材的长度方向以45°倾斜的四边形。该四边形的沿内侧细线51与外侧细线52的中间线测定的一边的长度为0.75mm。

第一细线单元3的外侧细线32和第二细线单元5的外侧细线52相互连接,第一细线单元3的内侧细线31和第二细线单元5的内侧细线51互不连接而相互独立。

在以上的工序中,通过在配置于加热成70℃的台座上的基材将线状液体图案化,促进线状液体的干燥。另外,在130℃的烘箱中,对所形成的细线实施10分钟的烧成处理。

图18表示这样得到的细线图案(1)的光学显微镜照片。从图18所示的照片可知,形成了多个由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细线单元。

(实施例2)功能性细线图案(2)的形成

选择性地对构成在实施例1中得到的功能性细线图案(1)的细线单元3、5的外侧细线32、52实施电解镀铜,得到与图6所示相同的功能性细线图案(2)。通过下述电镀条件进行电解镀铜。

<电镀条件>

从裁断成70×140mm的形成有实施例1的功能性细线图案(1)的基材的导电面供电,在下述电镀浴内进行电镀。将阳极和电镀用铜板连接,在电镀浴内离铜板30mm的位置设置基材。以0.2A的恒定电流进行1分钟电镀处理。在电镀结束后,水洗并干燥基材。

<电镀浴>

将五水硫酸铜20g、1N盐酸1.3g、光泽赋予剂(MELTEX社(メルテックス社)制造的“ST901C”)5g用离子交换水调制成1000mL。

图19表示这样得到的功能性细线图案(2)的光学显微镜照片。从图19所示的照片可知,在互相电连接的外侧细线选择性地施加有镀层(在此处为铜镀层)。此外,虽然图19所示的照片被灰阶化,但在彩色照片中,可以确认被镀铜的外侧细线被染成铜色。

(实施例3)功能性细线图案(3)的形成

在选择性地对构成在实施例2中得到的功能性细线图案(2)的外侧细线32、52实施电解镀镍的同时,利用电镀液去除内侧细线31、51,得到与图7所示相同的功能性细线图案(3)。通过下述电镀条件而进行电解镀镍。

<电镀条件>

从形成有实施例2的功能性细线图案(2)的基材的导电面供电,在下述电镀浴内进行电镀。将阳极和电镀用镍板连接,在电镀浴内离镍板30mm的位置设置基材。以0.2A的恒定电流进行30秒电镀处理。为了利用电镀液充分去除内侧细线31、51,在电镀结束后,将基材在电镀浴内放置10分钟,之后进行水洗,并干燥。

<电镀浴>

将硫酸镍240g、氯化镍45g、硼酸30g用离子交换水调制成1000mL。

图20表示这样得到的功能性细线图案(3)的光学显微镜照片。从图20所示的照片可知,在相互电连接的外侧细线32、52选择性地施加有镀层(在此处为镍镀层)。此外,虽然图20所示的照片被灰阶化,但在彩色照片中,可以确认外侧细线从铜色变成无色(由镍产生的银色)。另外,得知内侧细线31、51被选择性地去除。

2.评价方法

(1)细线宽度

细线宽度[μm]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构成细线单元的外侧细线的线宽而测定的值。

(2)透过率

透过率[%]是使用东京电色社制造的AUTOMATIC HAZEMETER(MODEL TC-H III DP)进行测定的全光线透过率[%]。此外,使用没有图案的基材(膜)进行校正,作为制成的图案的全光线透过率。

(3)片材电阻值

片材电阻值[Ω/□]是使用DAIA Instruments社(ダイアインスツルメンツ社)制造的Loresta EP(MODEL MCP-T360型)直列四探针探头(ESP)测定的值。

(4)低视觉辨认性

在观察台上从距50cm的位置用肉眼观察试样,越不能视觉辨认细线,就认定低视觉辨认性越佳,以此进行评价,具体根据下述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此外,在以下的评价标准中,若为B评价以上,就能够优选地用作透明导电膜。

<评价标准>

A:不能视觉辨认细线

B:稍微能够视觉辨认细线

C:能够清楚地视觉辨认细线(无该项)

在表1表示以上的结果。

【表1】

3.评价

在实施例1~3中,使用由包含功能性材料的内侧细线和外侧细线构成的细线单元,由此能够以高自由度稳定地形成细线图案。

从表1的实施例2、3的结果可知,通过对细线单元的外侧细线实施电镀,能够进一步适当降低片材电阻值。另外,从实施例3的结果可知,通过去除细线单元的内侧细线而增大细线的配置间隔,能够进一步适当提高透过率和低视觉辨认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