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电气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8624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电气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电气柜。



背景技术:

电气柜是由钢材质加工而成用来保护元器件正常工作的柜子,其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化工行业,环保行业,电力系统,冶金系统,工业,核电行业,消防安全监控,交通行业等领域。由于电气柜内包含大量电器元件,电器元件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当电气柜内温度过高时,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电气柜使用过程中常常利用降温装置对电气柜进行散热。目前多采用散热风扇或空调设备对电气柜进行散热降温,散热风扇是利用加快电气柜内的空气流动避免热量聚集进行散热的,其散热效果有限,尤其是当外界温度本来就高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降温,空调设备的降温效果较好,但其制冷过程中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热效率高的电气柜,该电气柜降温效果好、能耗低,适宜在各领域广泛推广。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电气柜,包括电器元件和电气柜体,所述电器元件设于电气柜体内,在电气柜体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若干进气孔,另一侧侧壁上设有数个排气孔,所述进气孔上设有一个倒流装置,导流装置设置于电气柜体侧壁的内侧,所述排气孔与排气管相连,所述排气管还连接一个真空泵。

本发明的电气柜采用在电气柜体两侧的侧壁分别设置进气孔和排气孔,且排气孔与真空泵相连通,因此在电气柜内形成了一个气流通道,气流从进气孔进入电气柜体内,然后在真空泵的作用下从排气孔排出,达到电气柜内外空气流通的效果,利于电气柜降温散热,由于采用真空泵,因此电气柜体内空气流动速率相比于采用散热风扇而言更大,因此其散热效率更高,降温效果更好,且相比采用空调制冷而言,本发明能耗更低。

所述导流装置包括连接端和导流筒,所述连接端为圆筒形且固定在进气孔内壁,所述导流筒内径从与连接端相接处向电气柜体内侧逐步增大。

当空气从进气孔进入后,由导流装置的连接端进入导流筒,由于空间的急速变大,空气膨胀吸热,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电气柜体内部温度,提升散热效果。

所述导流筒的侧壁为锥面或抛物面。

所述导流筒远离连接端一侧的内径为进气孔内径的5~10倍。

所述电气柜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一个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与真空泵相连。

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气柜体内的温度,温度传感器将测得的温度数据传输到控制器,当温度超限时,控制器控制真空泵启动,开始对电气柜体降温,当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的电气柜体内的温度降低至设定值后,控制器控制真空泵关闭,停止对电气柜体进行降温,使电气柜内温度始终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提高电气柜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电气柜,通过采用在电气柜体两侧的侧壁分别设置进气孔和排气孔,且排气孔与真空泵相连通,因此在电气柜内形成了一个气流通道,气流从进气孔进入电气柜体内,然后在真空泵的作用下从排气孔排出,达到电气柜内外空气流通的效果,利于电气柜降温散热,由于采用真空泵,因此电气柜体内空气流动速率相比于采用散热风扇而言更大,因此其散热效率更高,降温效果更好,且相比采用空调制冷而言,其能耗更低。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导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控制原理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电器元件,2-电气柜体,3-进气孔,4-排气孔,5-导流装置,51-连接端,52-导流筒,6-排气管,7-真空泵,8-温度传感器,9-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发明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电气柜,包括电器元件1和电气柜体2,所述电器元件1设于电气柜体2内,在电气柜体2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若干进气孔3,另一侧侧壁上设有数个排气孔4,所述进气孔3上设有一个倒流装置5,导流装置5设置于电气柜体2侧壁的内侧,所述排气孔4与排气管6相连,所述排气管6还连接一个真空泵7。

所述导流装置5包括连接端51和导流筒52,所述连接端52为圆筒形且固定在进气孔3内壁,所述导流筒52内径从与连接端51相接处向电气柜体2内侧逐步增大。

所述导流筒52的侧壁为锥面或抛物面。

所述导流筒52远离连接端51一侧的内径为进气孔3内径的5~10倍。

所述电气柜体2内设有温度传感器8,所述温度传感器8与一个控制器9相连,所述控制器9与真空泵7相连。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