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4115阅读:9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振动反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内饰电器件,绝大多数是采用传统机械按键、旋钮操控,但逐渐向触摸操控的方向发展,用户对触摸操控电器件的体验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业界有一定应用规模的非触摸屏(塑胶面板)的触摸操控体验不佳,用户操作时,出现下述三种状态:

第一种:无声音、无触觉反馈;缺点是:用户体验差,驾驶中用户不易判定操作有无成功;

第二种:只有声音反馈;缺点是:用户体验稍差,不及传统机械按键或旋钮所带来的触觉反馈;

第三种:有触觉振动反馈,振动反馈强度不够或不均匀;缺点是:第一种情况是马达振动不明显,反馈到用户触觉上振感不明显,第二种情况是马达振动明显,但振动用户触摸操控塑胶面板不同位置时,振感不明显、不一致或不均匀,而需要在塑胶面板不同位置布置多颗振动马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振动反馈效果,这会导致布局结构复杂化和成本急剧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解决了通过在塑胶触摸面板与塑料箱体之间设置固定有振动马达的金属支架从而实现明显地、均匀地、一致地将振动传递到触摸塑胶面板每一个触摸位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所述的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设有塑胶触摸面板、后壳与嵌合于所述塑胶触摸面板与后壳之间的塑料箱体,所述塑料箱体与后壳之间固定有PCB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塑胶触摸面板与塑料箱体之间设有金属支架,所述金属支架上固定有振动马达。

具体地,所述金属支架的形状与结构与所述塑胶触摸面板与塑料箱体配合,以由振动马达带动将振动均匀地传递到塑胶触摸面板的每一个触摸位置。

具体地,所述金属支架组装成紧贴塑胶触摸面板背面。

具体地,在金属支架靠近塑料箱体的一面用螺钉固定有所述振动马达。

具体地,所述振动马达与所述PCB板电气连接。

具体地,所述振动马达的数量为一个。

具体地,所述塑胶触摸面板、金属支架、塑料箱体、PCB板和后壳通过螺钉依次组装。

具体地,所述金属支架为刚性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在塑胶触摸面板与塑料箱体之间设置有紧贴塑胶触摸面板背面的金属支架,再在金属支架上固定一个振动马达,从而实现明显地、均匀地、一致地将振动传递到触摸塑胶面板每一个触摸位置,使得用户手指几乎可以在触摸操控的瞬间感受到理想强度的振动反馈,布局简单易实现、成本低廉却获得明显的振动反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的结构层次展开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的装配正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的装配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仅为较佳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见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的结构层次展开图。在本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所述的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设有塑胶触摸面板10、后壳40与嵌合于所述塑胶触摸面板10与后壳40之间的塑料箱体20,所述塑料箱体20与后壳40之间固定有PCB板3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塑胶触摸面板10与塑料箱体之间20设有金属支架50,所述金属支架50上固定有振动马达5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支架50的形状与结构与所述塑胶触摸面板10与塑料箱体20配合,以由振动马达51带动将振动均匀地传递到塑胶触摸面板10的每一个触摸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支架50组装成紧贴塑胶触摸面板10背面;

在金属支架50靠近塑料箱体20的一面用螺钉60固定有所述振动马达51;

所述振动马达51与所述PCB板30电气连接且振动马达51的数量为一个;

所述塑胶触摸面板10、金属支架50、塑料箱体20、PCB板30和后壳40通过螺钉60依次组装;

所述金属支架50为刚性结构。

参见图2-1与图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触摸操控电器件的振动反馈结构的装配正视图与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塑胶触摸面板10、金属支架50、塑料箱体20、PCB板30和后壳40形状与结构高度配合,并通过螺钉60全部组装在一起,金属支架50紧贴塑胶触摸面板10,当用户手指产生触摸操控的时候,PCB板驱动固定在金属支架50上的振动马达51振动,从而金属支架50将振动传递到触摸塑胶面板每一个触摸位置。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